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明镜月刊: 中國與印度在緬甸小鎮相遇

明镜月刊
明镜月刊 
Compare Hotels

Find great prices for amazing hotels wherever your next destination may be. It's simple to search 100+ sites at once!
From our sponsors
中國與印度在緬甸小鎮相遇
Oct 30th 2013, 08:59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朱諾

我四下打量著屋內陳設,牆上有一張十分精的掛毯,上面繡著的一座龐的清真寺。印度老太太從廚裡端出一個托盤,上面有一杯奶茶和幾塊點心,示意我不要客氣。我指著掛毯問:"這是哪裡?"

"那是麥加。我們是穆斯林。"老太太坐定後,開始自我介紹。她的名字叫潘茜,出生於1931年,今年已經82歲了。她以前在政府的電力公司上班,現在退休 了。我問她政府的退休保障怎麼樣?她說還過得去。不過,退休後的頭幾年,她還在臘戌教英文,掙些外快,貼補用。弟弟退休後,體一直不好,需要有人照 顧,現在和她一起住。



黑白老照片上年輕的潘茜。

潘茜拿出自己的相冊,把裡面的照片一張一張拿給我看。黑白老照片上的她,是一位非常漂亮迷人的年輕姑娘,頗有幾分《魂斷藍橋》裡費雯麗的神采。

潘茜問起我對品烏倫的印象,我如實回答說,沒來之前,聽說這裡曾是英國人的度假勝地,很是嚮往。到了這裡一看,街上還是有些髒亂,塵土飛揚。她點點頭,說:"是啊。這幾年外面新來的移民太了,城裡不再像以前那麼安靜整潔了。"

"這些移民都從哪裡來的啊?"
"國啊!你們中國人,來得太多了……"

其實,她不說,我也能猜到問題的答,街上到處都是華人的商舖,裡面琳琅滿目的商品幾乎都是中國產的便宜貨。對於她的直率,我深感激。但這又有什麼辦法呢?一直閉關自守的緬甸剛剛開放,就像一個尚未開挖的礦,我那些嗅覺靈敏的同胞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一定會借著毗鄰之便捷足先登的。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文革“中的特工奇人游雪涛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Explore DIRECTV

Enjoy HD DVR service in every room. Get every game every Sunday. Watch hit movies and shows anywhere. Bundle and sav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文革"中的特工奇人游雪涛
Oct 30th 2013, 12:52, by 明鏡雜誌


  游雪涛曾是个青年记者,也是个文革造反派。但是,让他进入历史的,不是他生花的文章,也不是他狂热的造反行为,而是因他自个儿自发搞出来的特务活动。而且,他的轨迹,也似乎是历史上某个幽灵的再现。

  1927年秋,某日,在刚刚宣布下野的蒋介石于上海拉都路20号的府邸大门口,毕挺挺地站立着一个30来岁的青年军人,似乎是蒋府的卫士。他在这儿已连续站守了三天,每日上午准时来,傍晚才离开。然而,这个站岗的青年,却并非蒋介石的什么警卫,而是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营的一个陆军中士,此时,他到蒋府大门来值勤,则更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其目的,就是希图能让蒋介石见到他,从而能使他直接投靠蒋校长。

  三天的辛苦却未换来面谒蒋的机会,但有幸被蒋的随从主官胡靖安赏识。于是,胡便向这位陆军中士布置了一个任务:利用其与同学、同乡、朋友往来的机会,为蒋搜集情报,以使蒋能尽快东山再起。但是,任务之初却完全只能是业余性质,既无经费发给,也不能对外号称是蒋的人。任务不轻,条件却近于零。

  也不知是不是胡靖安原本只是为打发敷衍,而才这么说的。对此,换了他人,十个有九个半都没人会干,会想:你当我是傻子啊!然而,这位青年士官却高高兴兴地做了,当然,起初也的确做得异常艰辛,而且还得经常自掏腰包充作经费。但是,就是在这个平台上,这个陆军中士居然竟在中国现代史上,演出了一段段让国人不能不对其刮目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而且他本人也成了无数国人知晓的一大名人--不论是痛恨他,还是喜欢他--几十年来,直至现在。自然,当年的陆军中士,后来去世前的军衔,早已晋为国军的少将,而且是特殊意义的将军衔。这个人,就是戴笠,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的创立人与首脑。

  戴笠的故事,知道的人是非常多的,真真假假的都有。但,不论真假,人们也就是将其视为一段历史,一个历史人物而已;相信,没有几个人会细细研究他。

  然而,戴笠摔死了的21年后,在上海,有一个青年人,却让他还了一阵魂。这个青年人显然是曾熟读过戴笠的发迹经历,并且似乎也有了类似戴某人初始行事之动机与打算,而且,他还真的进行了诸多实践;居然,他也干出了一些令人惊骇的名堂,最终也让他与他的行动班子--"扫雷纵队"与"244小组",进入了当代历史画页。虽然,这个青年人后来为此,也要付出18年的监狱与劳改生涯。

  这个人,就是上海文革中的所谓"扫雷纵队"与"244小组"的头头,名叫游雪涛。

  "扫雷纵队"与"244小组"是个什么机构呢?是一个专为当时中央文革成员及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张春桥搜集情报的、造反派方面的特务团体。

  文革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由毛泽东发动与领导的一场公开的路线斗争,所有的群众组织都是进行公开的活动,为何上海的造反派却搞出这么一个进行地下活动的特务机构来了呢?

  虽说,当时,在红卫兵与其他群众组织中,确大都有过一种如"动态组"之类的机构,但这种"动态组"的任务与目的,却只是关注搜集了解整理全国各地、特别是首都北京的文革发展情况,然后简要提供给本组织的头头们参考,以使自己的组织不致于在造反运动中犯下方向性错误。而搜集情况的手段,也主要限于从大字报、传单及人员互相通报等几近公开的方式,只是搜集整理的情况,比一般人了解的要专业些、细致些而已。

  然而,游雪涛搞的这个"扫雷纵队"与"244小组",却远不是做这些名堂,而的的确确有了"军统局"的味儿,的的确确是在进行专业的特务工作,是为张春桥在上海顺利执政而予以清除隐患的"扫雷"式地下活动。

  因此,这个"扫雷纵队"及"244小组",确是文革中一件鲜有罕见的奇事。

  而更奇的是,这件事及其特务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竟全是游雪涛一个人首先主动自发搞起来的。或者说,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利用文革的机会,居然真的做了一回戴笠梦!

  游雪涛,江苏无锡人,生于1935年,文革时31岁,他原是上海《青年报》文艺组副组长。他的家庭很贫苦,母亲28岁时便成了寡妇,靠她一个人做工养活了游雪涛几兄妹。游雪涛16岁进工厂,21岁时入了党,他凭自己在工厂里业余刻苦学的文化,养成了爱读书、写文章的习惯,还特爱写诗(这个爱写诗的特点,常常会让人变得浪漫,异想天开)。因为喜欢给报社投稿,最终让报社看中,使他由工人变成了上海团市委《青年报》的记者、编辑。

  文革开始后,游雪涛在《青年报》社内也成了一个造反派。但是,不象其他参加造反的人们那样,游雪涛造反后的目标却不在什么"走资派",不在《青年报》的上级即团市委,而是自个儿悄悄地物色了一些同样对特别活动有兴趣的年轻人,组建了一个总部就设在他自己的家里、名叫"扫雷纵队"的地下机构,开始了一种专业的情报特务生涯。

  游雪涛的第一份情报,是1966年10月间几经辗转而送到张春桥的案头的。这份以向中央文革反映情况的信件,其内容是向张反映上海话剧团某著名女演员因造反而受单位打击的情况。当时,张进入中央文革后,正欲在上海找一些受到"刘少奇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压制迫害的基层干部与群众之典型,以证明中央文革掀起造反浪潮的必要。因此,游雪涛的信及游雪涛这个人,便在张春桥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67年元月四日,张春桥与姚文元悄悄到了上海,支持与指挥上海的造反活动。有一天,游雪涛找到了市委机关的造反派头头徐景贤,请他向张、姚转送二份打印的《扫雷简报》。其内容是反映当时上海的"走资派"们如何在随便向造反群众签字发钱、刮经济主义的情况。除了这简报,还附有一些有关情况的照片与签字条实物等。徐景贤看了这《扫雷简报》后,很为惊异,发现这些材料与游雪涛这个人都不简单。当游雪涛告知徐,这简报就是他的"扫雷纵队"办的,而且是打算专门只为张、姚二位中央首长提供服务,当然,从此以后,《扫雷简报》将印三份,之中有一份便是送给徐参阅。游雪涛还告诉徐,他的"扫雷纵队",其宗旨,就是"要扫除无产阶级司令部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暗雷"。其成员通过以普通群众的身份,能方便地进入任何群众活动大小场合,甚至,其成员还会奉他的指令,打入参加任何需要了解情况的组织与团体内部,方便地暗暗搜集一切可能有价值的情报,包括上海"工总司"在内的所有红卫兵与造反群众组织内部的情况,而又绝不会为他人知道。

  徐景贤虽总感到这方法有点不光明,但搜来的情报确又还不错,便默认了游的活动,并指定专人负责与游联系,并且,也将《扫雷简报》转呈了给张、姚。

  姚文元看了一些《扫雷简报》后,很惊异,问徐景贤:这是个什么人?他的材料是从哪儿弄来的?很奇怪,甚至人家的私房话、秘密话都有。

  徐向张、姚告知了游的身份后说,有些材料是游派人伪装身份,采取打进去的方法弄来的。

  姚听了,便有些不大赞成此作法的意思,说:这么做,恐怕值得考虑一下。

  但是,张春桥却相反,他说:游雪涛这个人我知道,他们'扫雷'组织的简报,我也看了,虽说水份有不少,但之中,也确有些值得我们参考的东西。

  实际上,张春桥在看到游雪涛送来的《扫雷简报》后,便记起了这个人,同时,也认为游的作法,对他在上海全面站稳脚跟、进而以上海为堡垒影响全国的打算,确有帮助。因为,当时上海公捡法系统也乱成一锅粥,又再没有人能帮助他及时了解上海文革运动深层次全方位的动态,所以,他深感很需要一个有效率的耳目队伍。

  随后,张春桥即派人秘密调查了游雪涛的情况,知道游是出身平民,无复杂背景,且又是造反的共产党员后,他决定使用游雪涛了。

  当然,张春桥也要徐景贤叮嘱游雪涛:要小心谨慎,你去搞人家的特务活动,人家也会来搞你的特务活动的。

  受到张春桥的默许赞扬,游雪涛受宠若惊,便决定更要放手大干。

  他将"扫雷纵队"从家里搬出,迁到市委机关接待处在湖南路一处办公洋房内,并且扩充了人员,并配备了汽车、通讯等器材,搜集情报的手段,也有了发展。在成员扩充方面,游雪涛的能量很大,除在他熟悉的文艺界物色了大批情报员外(他妻子吴锡敏是与祝希娟很要好的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他的触角也伸向了各行各业,包括造反的大学生红卫兵,甚至连王洪文的"工总司"内,他都发展了成员。一个叫岑麒麟的某军工厂技术员,还是"工总司"的发起人之一,居然也做了游雪涛的特工。结果,"工总司"高层的大小秘密会议内容,都通过游雪涛送到了张春桥的手中,使张对掌控"工总司"有了了如指掌的强力筹码。

  但是,此时,"扫雷纵队"仍属自发性团体,并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而完全凭其成员自行解决。"扫雷纵队"的成员们之所以愿意跟着游雪涛这样做,除了他们都是些有冒险精神且狂热性格的人之外,当时文革造反的风潮形势允许,以及为中央首长张春桥、姚文元工作的说法,无疑会使他们深觉荣幸;同时,特工活动的神秘感,相信也是吸引他们忠心卖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海市革委会成立后,随着公安机关逐渐恢复正常工作,社会秩序也慢慢趋于稳定。张春桥考虑到游雪涛那套若继续搞下去,是不适宜了。于是,便通过已是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徐景贤,将游雪涛正式公开收编,任命他为相当于市级副部长地位的市革委会群运组副组长,并嘱其解散"扫雷纵队",其成员或回原单位,或另行安排,有些也可以吸收到群运组工作。
 
  这,也算是张春桥对游雪涛前段特工活动的奖励。
 
  然而,玩特工已玩出了瘾的游雪涛,却不想就此罢手,他还想在这游戏中继续干下去;同时,想来也舍不得他费尽心机组织起来的"扫雷纵队"那班弟兄们,就此分手。于是,已拥有市革委会群运副组长高级干部身份的他,想尽办法,居然又成功地仍将他的特工队伍成建制的转到了市革委会办公厅(即在康平路的所谓"康办"),还得到了张春桥的妻子文静(时在市革委联络组)的支持,并由"康办"为他们新建了一个基地:徐汇区永福路244号花园洋房。自此,"扫雷纵队"便成为了人们所说的"244小组",工作性质没变,然而,组织的"民办"自发身份,则正式升为了"官办"规格,活动的手段与条件,也更优越更有力了,配备了录音设备等特务器材与枪支武器,经费也得到了保证,甚至凭白纸条也可以报销费用了。
 
  对此,张春桥显然又默认了。也许他想,游雪涛毕竟是为他在服务,况且,过去的事实已证明,游的特工情报班子,的确有些办事效率;现在游又已是市革委会部门头头,有合法的官方身份,那就让他继续干下去吧。
 
  游雪涛的"244小组",在其二年多的活动期间,共编送了《动态》、《动态增刊》及其他手写的情报有三百多(期)件。之中,张春桥亲自在上面批过字的就有54件。有时张还会就情报中的某个问题,再另行召见游雪涛,予以询问。无疑,张对游的活动仍是很为重视的。
 
  游雪涛的情报,即那些《简报》、《动态》之类,并不是上海的随便什么头头就能看的,他只送张春桥、姚文元、徐景贤等极少几个人。有的,则只送张春桥一人。而造反派头头王洪文,却始终被游雪涛排除在送阅情报的人员名单之外。游雪涛心目中只有张、姚,并没将后来的中央副主席王洪文视为稳定靠山,相反,王本人及"工总司"还是他经常搞侦察的对象。对此,王洪文在风闻游雪涛的一些活动后,特别是听说"工总司"高层的一些情况,是被游雪涛小组剌探出去的后,更为恼火,欲予追查却又碍于张、姚而不能。

  1968年11月30日,游雪涛就"244小组"的活动,写了一份报送张春桥的文稿《一年工作总结》。之中,游雪涛写道:"一个非正式的机构,二十几个没有身份的小小老百姓,由于是在两派斗争激烈的时候,突然离开战场的,又长期不能透露自己究竟是在干什么,引起别人的无意猜疑与有意诽谤。这一年来,大量的工作是同敌人进行隐蔽的斗争,从中央到地方间接摸了不少老虎屁股。一年多来,极大部分同志始终象战士处于一级战备那样,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就是工作,什么时候有情况,就什么时候出动。从1967年八月到1968年九月,我们在一条特殊的战线上战斗了一年两个月,为无产阶级司令部及其在上海的战斗指挥部,提供了大约一百万字以上的各种情况反映和调查报告,预报了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发现了一批混进革命阵营的反革命两面派……" 实际上"244小组",除在编人员外,还有很多外围人员,都在由游雪涛指挥而进行特务活动。

  张春桥在这份《一年工作总结》上,批了两句话:

  "已阅,退游雪涛同志。谢谢同志们。""你们的经验,我还要想一想。"

  一方面,他的确认为游雪涛小组于他有功;另一方面,他也担心游雪涛的这种明摆摆的特工活动,会不会给他带来恶果?

  游雪涛的特工活动,主要有:监控所谓走资派即老干部们的活动;侦察一切反中央文革及反张、姚的言行活动;掌控上海各主要群众组织内部的情况;联络江苏、浙江的主要造反派组织。其特工方法,除了侦察、调查、审讯之类外,有时,也使用了暗中绑架的手段。

  期间,游雪涛搞了几个耸人听闻的"黑线人物图系"。如什么"老人串连会",他说,长江以南的苏浙沪皖鲁五省市,存在有一个由十人小组领导的"老人串连会",后台可能是陈丕显,他们随时有用反革命武装来进行反对文革的可能。游雪涛据此还画了诸如"(江苏)苏字动态一号,反革命地下武装关系图",用蜘蛛网般的线条,将各地很多老干部都串在了这张图中。凡处在这类图中的老干部到上海来,便全被游雪涛派人布控监视、跟踪,看他们与上海什么人联系。当然,最后这都属子虚乌有的事。

  游雪涛还搞了一份"华东黑线人物图",将华东局九十多个老干部名列图中,谁与谁是什么关系,又与上面谁、下面谁有何种关系,全标注在图中,象《红楼梦》中的几大家族图一样,让张春桥等人一看就明白。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手段,经常对这图上的人物实行监控。

  有次,叶剑英到上海来,见了一些昆曲演员,游雪涛马上派人演员中的特工,找那些见过叶剑英的演员,详详细细地打听了解叶与他们讲了些什么,然后,整理成材料,迅速上报张春桥。

  1967年夏,北京电影学院五个红卫兵到上海,以要编中国电影界路线斗争史为名,到徐家汇图书馆藏书楼,查找三十年代江青的资料,还到处找电影界的老人谈话,以了解三十年代江青做演员时的情况。这事,也让游雪涛知道了,他便派人打进那几个红卫兵的圈子,假作帮他们做事,然后,将红卫兵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全部整理密报张春桥。随后,按张的指示,将那五个红卫兵全部抓捕,缴了他们所有的调查材料。

  上海武斗时,"工总司"欲进攻"联司"前夕,支持"联司"的支联站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如何抵抗"工总司"的事,而游雪涛早就打入支联站的手下特工,则已是支联站的核心人物之一。因此,支联站的什么秘密都不复存在,张春桥、王洪文便能成竹在胸地对付与处理他们。

  当然,在上海发生的二次"炮打张春桥"的事件中,游雪涛与他的特工机构更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张春桥对当时上海的局势及人事态度变化的情况,都有了很为清楚的了解,因而,能从容对待与处理那二件事。由此可见,张春桥在心底里,的确是真正感谢游雪涛小组的。

  游雪涛有张春桥的支持,其特工的胆子也越搞越大,胃口也越来越旺,结果,他将手也伸进了军队,对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空四军也搞起了特务活动。他搜集了许世友支持上海警备区原司令员廖政国抵制张春桥的情况;将上海警备区14名师级以上干部的政治态度,排了队列了表;他还将警备区对南京军区不满的副司令、副政委、后勤部负责人找来,一一了解南京军区的情况。然后,整理了有五万多字的材料,报送张春桥。

  只是,游雪涛这次遇了个强手对头--空四军的政委王维国。王依仗他与林彪系统的密切关系,不仅不买游雪涛的账,而且,他还对游雪涛来了个反特工反侦察活动,也搜集了不少游雪涛搞特工的情况,报送中央军委。这一来,游雪涛的特务生涯终于到头了。

  1970年八月的庐山会议,虽然林彪军人集团遭受到了失败,但庐山会议前段军方针对张春桥文人集团的风波,还是很让张春桥惊吓了一阵。因此,回上海后,得知游雪涛仍在对军队搞特务活动,便深感这将是个惹麻烦的事。目前情况下,如果王维国等人向中央告状,说他张春桥在搞特务组织,惹得毛泽东对他发脾气,那就会坏大事的。考虑再三,张春桥决定,立即停止游雪涛的特务活动,解散"244小组",游本人则转调市革委会专案办担任核心领导人。

  游雪涛对此没有意见。但是,他却暗中仍维持着与他那班特工人员的联系,仍然活动频繁,真是打也打不散了。张春桥知道后,给游雪涛下批示,警告他:游雪涛同志同各方面的联系还是太多,要十分警惕!然而,游却改也难。似乎不搞特工,不与他的那些有狂热精神的弟兄们来往,他无法活。

  无可奈何,张春桥只能来非常措施了。他让徐景贤找游谈话,要游雪涛离开市革委机关,或去市直机关五七干校,或下放工厂,任其选一。

  应该说,张春桥此举只是为了自己避险而采取的策略:游雪涛不在市里了,"244小组"也不存在了,那还有谁能攻击他张春桥在搞特务机构呢?

  游雪涛毕竟只是游雪涛,只是一个由浪漫文人自个儿转行、无师自通而从未受到过真正训练的特务,却不是一个象戴笠那样守纪律、能以服从上级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更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素质。因此,他不仅不能理解张春桥的韬晦意图,反而将张对他的举措视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打击。由此,他极为不满,在徐景贤找他谈话后,他立马给张春桥写了一封信,大发牢骚,认为是王洪文等人在害他,并表示了他的极大不满。

  张春桥看了他的信后,也很生气,说:他这是给无产阶级司令部下战书了!

  但,一时也没将游雪涛怎么样,只是宣布了将他下放工厂的决定。可是,不识时务却只有满腹牢骚的游雪涛,自视有功,拒不下去,称病在家。

  不下去就不下去,养病就养病,也没人催他。游雪涛此时实在应借这空闲,好好反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在哪儿出了毛病,而惹得张春桥对他做出了这么个决定?或者,也可以想一想今后应如何安安全全的生活,而再不去趟文革政治的污水了。

  可是,他没有这样。相反,他仍然经常不断地找他那班前特工兄弟来谈话,也不断地发牢骚,讲话又常走火,不是同情陈伯达,就是开始说了对文革不满的话。而他这些话,又被他手下的一些弟兄传了出去,或揭发了去。

  这一来,不要说张春桥,就是王洪文、徐景贤等造反派头头们都不能容忍他了。借1971年"清查五·一六"的运动,经张春桥批准,王洪文便派民兵将游雪涛抓了起来,"隔离审查",关进了市民兵指挥部的监狱,一关三年多。直到1975年,经王洪文、张春桥、徐景贤等人同意,才将他放了出来,也没有什么结论,只是仍要他下五七干校,发生活费。

  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游雪涛重新被捕,并被判刑15年,而且,前段王洪文关他的那三年多,算白关了,不能抵折刑期。因此,游雪涛为他的特务生涯,前后便共蹲了18年大牢。

  青近军,人人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陈小鲁:文革最大的教训:必须树立宪法权威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陈小鲁:文革最大的教训:必须树立宪法权威
Oct 30th 2013, 12:54, by 明鏡雜誌


  核心提示: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作客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谈自己对文革的反思,陈小鲁认为文革最大的教训就是要树立宪法的权威。


  凤凰卫视10月27日《名人面对面》,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2013年10月7日,在北京市第八中学对面的一家茶室里,一场特殊的道歉如期举行。白色长桌的一边坐着8名曾经的中学教师,另一边坐着15名曾经的学生,花白的头发模糊了他们的身份。陈毅元帅之子,现年已经67岁的陈小鲁,是15名学生中的一员。在那段疯狂的岁月里,陈小鲁的名字广为人知,他是北京八中的"造反"学生领袖,革委会主任。而现在他作为北京八中老三届同学会会长,与学生代表们一起,为文革时期的所作所为,向当年的老师"公开而正式"地道歉,偿还多年的心债。

  陈小鲁:我们实际上在个别场合,很多同学都道歉过,跟同学道歉过,跟老师道歉过,这个反思不是从现在开始的。我讲我们成立同学会为什么?我们讲我们搞奖教基(奖励教师的基金)为什么?它都包含着用这种实际行动来修复这样的一种关系,有这么一个含义在里头。所以老师早就谅解我们了,但是也确实缺少一个公开的道歉。至于别人怎么想,我也没有办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能是这个办法。像你们这么报导,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两天都来采访,我说那没有办法了,你辞掉谁也不好啊,我们总要与人为善啊。后来有人就说你被利用了,我说是,我被媒体利用了,我说你讲得没错,实际上就是这样。

  解说: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那一天,陈小鲁和上百万人齐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口号走向广场。47年后的同一天,北京八中老三届同学会的秘书长黄坚,将一组有关1966年校领导,被当做黑帮批斗和劳改的老照片发给了陈小鲁。第二天,也就是2013年8月19日,一封落款人为陈小鲁的"道歉信",出现在北京八中老三届同学会用作内部交流的博客上。后来,这篇博文在8月21日被媒体发现,并被拟上了"陈毅之子陈小鲁就文革中批斗学校领导发道歉信"的题目,随后在网络中广为流传。

  许戈辉:那你们在决定要和老师见面,要道歉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过阻力吗?

  陈小鲁:没有什么阻力,这有啥阻力,我们校友会道歉。

  许戈辉:就是有没有人表达过这个质疑、不满。我也听到过有一种声音就是说,干嘛还提这些事儿?

  陈小鲁:就是说在我们商量的时候,因为没对外,所以谁也不知道,而且我们是个小范围的。我估计如果没有媒体的这个报导的话,没人会反对的,所有的人都不会反对。学校我们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你们去。但到媒体宣传出来以后,有人就讲了,说你还要道歉,第一个是你自己想出风头,另外你赶什么潮流。因为当时《炎黄春秋》登了两个人的道歉,那么有的人认为你这个就是政治化了,你把这个道歉变成政治化了。有人讲了道歉就道歉吧,还讲什么民族,什么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这都是网上的东西。

  中国人情大于王法,如果来信支持我的人,当然他就跟我一样。如果他反对我,他不会表态的,他给你写你这个就不对,而且我这个东西因为什么呢?第一个它符合中央的政策,另外是我道歉,我没有要求别人道歉,我是代表大家道歉。你八中死人这是事实啊,八中学校的老师,特别是校领导挨斗这个是事实啊,你能罔顾事实吗?当然有些人可能不爽说你出风头,我们难受。其实你也没什么,我没要求你道歉。你看我那篇文章,我上面没有跟"毛主席"挂钩,我没说是"毛主席",我一句"毛主席"、"四人帮"都没提。有人说我上面有"江青"。我通篇没有讲到任何,没有讲"毛主席",没有讲"江青",我下面没有跟任何同学挂钩。

  解说:文革爆发前一年,陈小鲁在墙上贴了一张大字报,写的是"让阶级斗争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校领导靠边站后,陈小鲁自然而然地成了造反学生里的领袖人物,后来各个学校大都模仿巴黎公社原则,成立"校文革"并选举了革委会主任。在八中,陈小鲁得了1100多票,只差20票就满票通过。

  陈小鲁:其实对文革的反思不是从今天才开始,47年了。如果说文革的反思就我个人来讲,我是从"8·18"以后。华锦呢,我最近因为这个时间比较久远,我们最近聚会的时候,对华锦的去世,就是华锦是我们党支部书记了,她的死在我们学校也是一件大事啊,也是文化革命非常悲惨的一页。我们主要责任就是这个,如果没有死人就好多了。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以后,报上又宣传要武斗这个事情,那么学校就控制不住,所以华锦(8月)21号就自杀了。

  解说:北京八中党支部华锦上吊自杀,是陈小鲁心中至今无法逾越的一道心坎。在与黄坚的通信中,陈小鲁写道,那是一段不堪回首,但要终生面对的日子。我作为八中学生领袖和校革委会主任,对校领导和一些老师、同学被批斗、被劳改负有直接责任。在运动初期,我积极造反,组织批斗过校领导,后来作为校革委会主任,又没有勇气制止违反人道主义的迫害行为。因为害怕被人说成"老保",说成反对"文革",那是个令人恐惧的年代。

  陈小鲁:文化革命这种暴力行为不是文化革命才出来的。有人他就有这种恶,我是相信人性恶论的。你很多战争,很多中国历史上,那这个作恶的太多了。革命战争年代对吧,当时讲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个太多了。但是建立新中国以后,应该说学校里建立了正常的秩序。当时有一个讲是"为革命而学习"。毛主席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应该说有一个非常正常的秩序。这个时候学生里面的那些,我刚才讲的逆反心理、矛盾都不会激化到这种程度,可是文化革命一来,就把它全部释放出来了,所以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可是现在是不是把它收回来了呢?我觉得还没有。你比如说现在最近,2012年我们反对日本购岛、钓鱼岛,游行的时候,那不是出现了拿日系车主出气的现象吗?拍砖,就砸日系车主嘛。

  许戈辉:这种事情一下子勾起了您对文革的回忆是吧?

  陈小鲁:对呀,这就是文革,他们说是文革回潮,我说不是文革回潮,是文革的基因从来就没有彻底肃清。

  解说:很多人都是通过文化大革命,知道"陈小鲁"这个名字的。虽然从未参加过红卫兵,但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他就是红卫兵的代表人物。他既以北京八中红卫兵的名义,发表过"解散民主党派"的通令,他也组织了后来被"中央文革",打成了"反动组织"的西城区纠察队。

  许戈辉:就是在文革的那一段岁月里,有没有自己思想上的一些转变和不同的一些过程?

  陈小鲁:路程就是这样,一开始不是造反,到华锦去世以后,我这个思想就由革转保,就成立西城区纠察队,成立西城纠察队的宗旨就是遏制。当时讲是红卫兵当中的不讲政策的行为,那种过激的行为,现在讲就是遏制红卫兵暴力。当然说句老实话,文化革命这么大的事儿,毛主席、总理都收拾不了的局面,我们怎么能够收拾呢,我们那个时候也太自不量力了。所以到后来我们就跟那个后来起来的造反派三司,蒯大富他们就形成一个对立局面,然后江青就把我们给解散了。江青当然说我们是反动组织,总理说我们是保守组织,留了一条生路,然后就过去了,这时我们对文化革命产生了怀疑。而我本人呢,和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一样,也是从造反派变成逍遥派了。就我们不管你学校的事儿了,你爱怎么弄怎么弄,我们冷眼向洋看世界。

  解说:1967年2月,发生了包括陈毅在内的老帅们,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批评文革中一些现象和中央文革某些成员的事件,不久这被定性为"二月逆流"。陈小鲁之后也淡出运动,他带上军用地图骑着自行车和好朋友在北京郊区游玩,并改名叫陈卫东,前往北京的718厂劳动。

  陈小鲁:当时四人帮认为我父亲是联动的后台,那我父亲跟联动由谁来联络呢?就认为我是联络者,因为我是他儿子,我又是中学的领袖。所以他们在1968年的时候就想抓我,但总理就不同意,因为他们在1967年抓过啊,你没有掌握任何问题,你怎么抓人,抓了以后,没问题你放不放。总理出了个主意。你如果认为(陈小鲁)是联络员,那我把他孤立起来不就完了嘛,就送我到部队去锻炼。送我到部队去锻炼,一个就可以切断我和社会的联系和家庭的联系,那所谓的这个联络人就不在了,当然这也可能保护我父亲。那么到了部队以后,他可以继续调查我,如果我有问题要抓我很简单,在部队抓你还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没事儿的话,当兵在当时都是年轻人的梦想嘛,那么他在那儿就可以当兵、可以提干,然后有一个发展的渠道。这个也是大家梦寐(以求),所以总理真是啊,所以他想得非常全。

  许戈辉:考虑得特别周详。

  陈小鲁:他这个方案拿出来,结果就同意了,就把我送到了39军,当时不算当兵,算去参加劳动,到部队锻炼、劳动改造就这个意思。

  解说:1968年,根据周总理的安排,陈小鲁离开北京前往方圆15公里没有人烟的部队农场。在那里他隐姓埋名,谨记周总理临行前的叮嘱,不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任何人,到了部队也不要写信,这是一条纪律。即便他与家人的联系直到三年后才逐渐恢复,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陈小鲁仍然无法彻底远离政治的漩涡。

  陈小鲁:那么到后来,越发展越发展以后开始"批邓"了,当时我都在部队了。"批邓"的时候,我已经是团的政治处主任,那就是团级干部,我当时是沈阳军区最年轻的团级干部。当时"批邓"的时候我29岁,这个已经在全军都是很少的了,但是我是主管政工的,你必须得"批邓",我就非常地难以接受。但是你不批还不行,因为你一个青年干部,你变成一个反对"批邓"的人,那培养你这么多,对你关照,培养你的领导不都要受累嘛。

  许戈辉:那怎么办呢?

  陈小鲁:所以我也没有办法,那只好该批就批啊。但是我对自己说违心的话是非常的(痛苦)。后来所以我就写了一封信给我老岳父(粟裕),我就写了"道不同不相与谋",我就申请调离沈阳军区。我离开部队以后呢,我就有一个想法产生,我在那个地方也写,在《回忆与反思》这本书,我不说违心的话,我不能说违心的话。毛主席不是说吗,有些违心的,我说不说违心的话。

  许戈辉:但在那个年代怎么能做得到呢?

  陈小鲁:对,能做到,就是你离开体制。所以我后来就,后来工作,因为粉碎四人帮了嘛,又看到了希望了嘛,国家也改弦更张了,阶级斗争也不讲了,以经济为中心,各个方面也欣欣向荣了嘛。我又在国外工作,到国外我又看到了这个真实的资本主义什么样子。我再回来的时候,就参加了政治体制的改革。那我就想既然如此的话,我说我就离开这个体制了,我不说违心的话,你不愿意听,我就可以不说,很简单,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许戈辉:是,所以我们就有这样的一个印象,就觉得就是您的青年时代呢,是被政治裹挟,然后到了自己能够左右的时候呢,就尽量地在远离政治。

  陈小鲁:也不能说完全的远离政治。比如说我这次道歉这个事儿,我一开始我都很纳闷,我说我道歉也就是我个人的事儿,是吧。

  许戈辉:您真的是这样认为吗?

  陈小鲁:对,说大一点也就是我们学校的事儿。

  许戈辉:我看到有评论讲,说要道歉也不应该是陈小鲁站出来道歉,这样做有点矫情,你怎么看?

  陈小鲁:他是这样的,可能有些学生他知道我在文化革命中的整个表现,如果你真正打了老师了,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你像我,我就说我反对武斗,我从那个时候就反对到现在,全校皆知。中国古代到现代到共产党一种修养、修身的一种标准是吧,你要反思自己对吧。所以我写了"没有反思,何来进步",我们没有写"没有道歉,何来进步"啊。我这是有斟酌的,道歉是可以的,对吧,我并不希望,八中参加斗老师的有多少人,那得多少人道歉。那这个局面,捅开这个局面对现在有什么好处呢?没什么好处,而且老师他并不要求你。他们的学生斗的赵荣尊老师,然后回来给她道歉,最后把赵荣尊老师道急了,就道歉道急了,说你不要再道歉了,再道歉我就不理你们了。这个老师跟学生她有一个就是母子、父子的关系,这个一次就够了嘛。

  许戈辉:可是您不觉得说对于我们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来讲,不是道歉道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陈小鲁:反思得不够,不见得道歉,道歉过了。我们党不是有一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吗?对文化革命做了一个政治结论对吧,就说毛主席错误发动的,四人帮这个,当然这个是不是准确也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是基本上它对文化革命做了一个终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从一个整体上来讲,这就算是一个,但是关键是你吸取了教训没有?你以后还是不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从社会上来讲,你那个文革释放出来那股暴戾之气啊,你能不能给消灭掉、减少掉,这是一个问题。


  解说:就在道歉会举行前夕,陈小鲁和当年的同学们,相约前往海淀区的阳台山老年公寓,那是当年的教育处主任李阿玲如今生活的地方。除了正式的道歉外,学生们和老师们,近年来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走动中,陈小鲁感触最深的是老教师们的大都很宽容,而且大家似乎也形成了某种心灵的默契,更愿意回忆人性中温暖的部分。

  陈小鲁:而且老师本人,他也有他一种宽容、大度的地方。自己的学生造反,说句不好听的话,还不是你教出来的吗?我们聚会的时候,我们原来的团委书记张庆丰老师就是这么说的。他说我那时候跟你们上课就比较左,老跟你们讲阶级斗争,讲了以后呢,就运动一来呢,我也不知所措迷失了方向。那么你们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做了一些事情,我也有责任,这是他的原话。

  许戈辉:其实我听您这样讲也挺受感动的,其实在那个年代,我相信很多人啊,会在内心深处伤痕累累。但是我刚才从您的讲述中呢,发现很多温暖,发现很多这个人和人之间的关照。

  陈小鲁:我跟你讲啊,就在我们学校里很多老师,他记得的是学生怎么帮助他。

  许戈辉:您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陈小鲁:我回去的时候,赵荣尊老师就见了我就讲,你保护了我,我感谢你。我后来想起来了,她要不说我就想不起来,我想起来怎么回事了。学生要斗她,我说斗,你没有办法,但是你不准搞人身侮辱,我把他们准备的高帽子给撕掉了。我们高年级,他们初二的学生,我们高二年级在他们面前还是有威仪的,而且我是革委会主任,而且那个是在"8·18"之前,反正我就在那儿陪了一个小时,他们斗了一堂课,我就陪了一个小时。

  反正你说话,说什么我就不管,但是你要是动手动脚想接近她就不行,斗完让她回家了,这些他们都记得,有些同学他们也记得。最近经常有记者来访问我,他们都年轻,我就问他,今天上午《环球时报》一个记者来访问我,我就问他,我说你哪年出生的?他好像是1985年。我说你上大学的时候,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宪法吗?有宪法教育吗?有普法教育吗?有对公民权力义务的教育吗?没有,到现在还没有。

  许戈辉:是没有。

  陈小鲁:对呀,可是我得出结论来,我在这个我们这个同学会最后有个通稿,不知道你看了没有。最后有一句,有的校友认为,那就是我认为。如果当时我们有宪法教育,有对人权的教育,人道主义的教育,那我们就可能少犯错误,学校的悲剧就会减少。因为这学生不懂的,年轻的学生他是非不是那么敏感,他认为这些敌人就该往死里打,对吧。因为我认为党内的矛盾、社会的矛盾、官民的矛盾这个永远会有的,不但中国有,国外也有啊,但是怎么解决啊?法律搞什么?宪法干什么来的?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政府并没有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往往现在是一个人上台就讲一套话,大家就跟着去宣传这个话。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国家它永远存在,领导是换来换去的呀。所以我觉得现在要说文化革命,我有什么领悟的话,我觉得就是这个,它的最大问题就是这个违宪。那么我们最大的教训就应该树立宪法的权威,应该进行宪法的教育,让老百姓知道要遵守宪法,保护公民权利就是宪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陈小鲁,许戈辉/采,凤凰卫视 2013-10-28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张鸣:彬彬有礼的川军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ght while keeping you safe and comfortable during extended waterside activities?

Shop New Drainmaker Shoe for Men, Women and Kids at Columbia!
From our sponsors
张鸣:彬彬有礼的川军
Oct 30th 2013, 12:53, by 明鏡雜誌


  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民国时期,四川内战举国有名,每年都有好多场战事,打个没完,一锅粥,一团浆糊。但打来打去,这么多军阀派系,却没见谁真的被消灭了。原来有多少军阀,到内战打得差不多了,还是那么多军阀。战争的结果,只是彼此的势力此消彼长,排头大哥换了人而已。

  四川军阀,要说起家,要归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前,四川先来了个保路运动,各地保路军蜂拥而起,军人、民团、袍哥、土匪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各显威风。革命成功,都变成了革命元勋,更加威风。民初的整顿,也不过是小整合,稍微大一点的团伙,都成了正规军,但谁也不听谁的。蔡锷讨袁,云南军队一进入四川,点燃了内战的引线,从此就打起来没完了。每场战事,都起的快,打的更快,稀里哗啦,一边就败了,败者肚皮立刻瘪了,肚子里的东西,都进了胜者的肚囊。

  这东西,不是钱财,而是人马。原来,川中各派大点的军阀,都是由小军阀拼接起来的。这些小军阀是墙头草,随风倒,哪个势头大,就跟哪个。小军阀,守着自己的家乡,无论是出身袍哥还是土匪,别的不讲,守护自己的乡土、父老乡亲的心劲儿都蛮强的。归顺于哪个,不过是挂名而已,没有哪个哈儿(四川话傻瓜)会当真效忠卖命。所以,战争中只要不是双方或者多方的嫡系部队碰了面,一般不会死打。像川外动辄围城围上三个月的苦战,川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般来讲,即使是所谓的大战,过程也不过是这样的;一场认真一点的战役过后,胜者就会势如破竹,因为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城市,都会望风而降。民国十三年,熊克武和杨森大战,绿林出身的小军阀杨春芳守泸州,算是杨森的人,熊克武的部将吕超来攻,杨春芳见势不妙,召开泸州绅商大会,宣布要欢迎吕超进城,因为,他在归顺杨森之前,就是被熊克武招安的。把吕超迎进来之后,杨春芳就由杨森的师长变成了熊克武的师长。自己扎了两个牌坊,一个写着"义旗重举",一个写着"还我本来"。过十几天,杨森打回来了,杨春芳趁吕超不备,把吕超的部队缴了械,软禁了吕超几天,然后搭上一大笔钱,把人送走。这样,他又成了杨森的师长。再扎两个新牌坊,还是写那八个字:"义旗重举""还我本来"。他的本来是什么?就是他自己。在四川,能招降纳叛的军阀,才能做得大,杨森原来也是肚大能容之辈,后来肚量小了,把部队的机枪都锁起来亲自掌握,格局也就小了。而原本川军中看起来最没用最忠厚的刘湘,却成了最终的胜利者。

  四川军阀每次打仗,打赢的一方,从来不做穷寇之追。川军最牛的刘湘手下的财神刘航琛说过,四川军阀混战,打赢的一方,在战胜之后必定会做三件大事,第一,拜望败将的父母,把他们安顿好;第二,打电报给失败者,不要跑了,因为自己已不再追赶;同时又告诉失败者,他的家人平安无恙,说"伯父母大人,当小弟侍奉"一类的话;第三,进城安抚百姓,赐予恩惠。
所以,民国时期,四川大小战事400多起,但对地方的破坏并不大。只有外来的军队,才会大打出手,每逢这种时候,四川的各种势力就会联合起来,一起驱逐外来势力。正因为战争的烈度不大,所以,四川的闲人们,有时候居然会去观战,观战跟后来看足球比赛一样有瘾,起哄架秧子的劲头,比对阵双方的士兵打仗的劲儿还大。

  就这样,从北洋时期,打到国民党当家,川中原来最不起眼的刘湘,变成了势力最大的军阀。在刘湘的提议下,川军罢战了。各个军阀,依照自己的势力大小,划成防区,而川中最大的财源自贡盐井的收益,刘湘也不独吞,而是大家依照份额分润。连势力最小,原本可以被轻易吞掉的刘存厚,也分了一块川北的穷地方安身。从那以后,大家就不再打了,各守各的地盘,安稳地过日子。
  
  前一段有川人说,四川人,是天下的盐。盐倒未必,不过,四川人,还真就是不一样。

  张鸣,作者博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文革”中毛泽东力保许世友:到北京住到我家去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文革"中毛泽东力保许世友:到北京住到我家去
Oct 30th 2013, 12:50, by 明鏡雜誌


和众多将领一样,许世友对"文革""很不理解,很不得力"。但鉴于是毛泽东的指示,将领们谁也不会反对,只是在自己方面找原因,用他们的话说是"不是不想跟,而是跟不上"。还有人形象地说:"毛主席走得太快了,我们跟不上。"那时毛泽东就是一列风驰电掣的划时代的高速列车。

受到冲击的许世友就避难躲进了大别山。1967年8月6日,许世友在南京的家被"造反派"抄了。局势如此严峻,许世友心急如焚。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三国英雄没有好下场,死的死来伤的伤!""我活着是毛主席的人,死了是毛主席的鬼!……"

虽有部队和机枪保护,身在大别山的许世友并不踏实,一则这里(南京军区后方医院,对外称一二六医院,为战备需要,是在六安独山一个叫白云观的旧庙址建造的,周围有些不算很高的山和竹林,许世友住的二层小楼在医院不远处一个小山包上)离南京、合肥等中心城市不算太远,驱车一天半晌就能到;二则说归说,真向"造反派"开枪也不是件好办的事。所以他思来想去,不受冲击的最好方法就是得到"尚方宝剑",而那时的"尚方宝剑"只有一把,那就是毛主席的一句话。

其实毛泽东已经为他说过话,但都是别的领导人转达的,比如周恩来就打过电话到南京,说:"不许揪许世友同志,如果有人要揪的话,我一小时内就赶到南京去。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这是毛主席的指示精神。"这些话传到南京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来南京的"造反派"准备召开万人大会,揪斗许世友,听到周恩来的指示只好偃旗息鼓。但新的一轮揪斗又在酝酿中。许世友想老躲也不是办法,就决定上北京,亲耳听毛主席为他说一句话。可是等他乘车去了合肥,到了合肥稻香楼宾馆,十二军军长李德生上前扶他下车,脚一落地,他就对李军长说:"德生同志,我不行了,我身体这样上不了飞机,北京不能去了。请你给我向军委打个电话报告一下,就说我身体不好,不能去北京,我在后方医院很安全,请老帅和总理放心。"他改变主意,打道重回大别山。他知道,如果毛泽东没有忘记他,一定会召见他的。

毛泽东的确没有忘记许世友。

1967年武汉"七二〇"事件后,更多的军队将领受到冲击,毛泽东也更加关注军队将领的状况。从武汉来到上海的毛泽东,对上海的"形势"和居住很满意,曾对上海警备区的负责人说:"这次在上海很满意,上海很静,很好!"他也很注意看上海的一些小报、传单,看到有登载"许世友反毛主席"的,他就说:"许世友反我,我还未发现。许世友紧跟张国焘,许参加第四方面军,张是首长,许跟他也是自然的。许世友应该保。"

1967年8月17日上午9点多钟,陪同毛泽东到达上海的杨成武代总长给许世友打来电话,讲:"我正陪着'客人'在上海,'客人'要见你,派张春桥用'客人'的专机去合肥接你。"

 许世友从杨成武的话音里听出"客人"不会是别人,肯定是毛主席。

专机18日上午到达合肥机场,张春桥下飞机见了许世友,说:"我这个政委亲自到合肥接司令员来了。"到了上海,许世友住在兴国路72号。刚安顿好,杨成武和汪东兴就先后过来看望。许世友要求尽快见到毛主席,汪东兴答应早做安排。

午饭时,许世友喝了不少酒。往常他不爱睡觉,今天却睡起午觉来了。可能是他心情特别兴奋,自己觉得需要镇定一下。下午2时,张春桥的秘书何秀文前来通报,说伟大领袖毛主席要春桥陪许世友马上过去谈话。秘书李文卿立即上楼请许世友起床。

许世友起来,酒意未消,讲话还带着一股酒气,秘书很担心毛主席会不高兴。

毛泽东这次接见时间较长。一见面(也有人著文说:许世友刚见到毛主席身影,抢上两步,扑通跪倒在地,一头磕下,放声大哭,声如响雷,嘴里嚷着"主席你快救救我"……此话究竟是许世友当时喝了酒,行为有些冲动,还是文人的凭空想象,不得而知),毛泽东就说:"我要春桥乘我的飞机去接你。你身体怎样,住后方医院安全不安全?"

许世友报告说,身体可以,大别山也很安全。工区有10个工兵连,一个连200多人;城西湖农场还有一个农垦师,近万人。毛泽东关切地说:"你在南京不好住,可以到北京住到我家去。"

许世友着急地问:"毛主席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要不要啊?"

毛泽东回答:"要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怎么能不要呢?!"

许世友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那我就没有错!有人违反纪律,我是执行纪律,有什么错?"

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思路说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们的传家宝,头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部队不听招呼怎么行?军队要保持稳定,不能自毁长城。"

许世友简要地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的"三个不理解",概括起来就是:一、这么多人(包括牛鬼蛇神)抢解放军的枪,我不理解。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底管不管用,我不理解。三、陈再道是什么人,我不理解。

毛泽东耐心地做着解释:"抢枪有好人抢,有坏人抢。好人抢了会认识错误,送回去。对坏人就要专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底是管用的。"

许世友还是不理解:"现在为什么有人要夺我的枪?"

毛泽东的话让许世友一时也难以理解,毛泽东说:"顶多南京再出现一个张国焘。"

 许世友进而说,农村都造反了,老百姓没有饭吃就糟了。毛主席说,农村还是要抓革命、促生产,没有粮食,全国人民饿肚子可不行。毛主席问他家里的情况,许世友说,"自己都顾不上,家里的事我管不了。"毛泽东笑了:"我家里也有两派,我管不了。"

谈话中,许世友记住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一句话,毛泽东说:"南京军区党委是可以信任的,不准揪许世友。你回去同他们讲,就说我说的。"时隔不久,毛泽东又给"不准揪许世友"这话作了一个诠注:许世友是个代表,打倒许世友,其他大军区杨得志、韩先楚、陈锡联都得倒。毛泽东对这些文化较低的将领多少有些偏爱,曾在多种场合讲过类似的话。比如1964年3月,他在听取各方汇报,谈到大寨生产队陈永贵没有多少文化时就说:"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是一个不识字的老粗。刘邦,也不认识几个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认识字,是个放牛的。我们军队内,也是老粗多,知识分子少。许世友念过几天书!……韩先楚、陈锡联也没有念过书,××念过高小,刘亚楼也是念过高小。……结论是老粗打败黄埔生。"

接见当晚,杨成武、张春桥请许世友吃饭。席间讲好了,送许世友返程的飞机第二天上午9点起飞,张春桥到机场送行。

许世友在上海只住了一个晚上,上午到,下午毛主席接见,第二天一早飞回合肥,换乘汽车重归大别山。

虽然来去匆匆,却事关重大,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开。军区机关的人忙不迭打听情况。许世友知道,南京市、江苏省甚至整个华东都在关心毛主席同他这次会面。他告诉手下的人,可以打电话向家里讲:就说"红太阳"在上海接见了我;就说毛主席指示军队要稳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军的传家宝,不能丢;就说毛主席说不准揪许世友。

政治嗅觉灵敏的张春桥,知道毛泽东对许世友的态度,便在各种场合"替许世友说话"。1967年9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接见江苏省赴京代表团时就讲道:"在这里,我顺便说一说对许世友同志的问题。因为南京贴了大标语,准备开大会,提出'打倒许世友'的口号。我们说这不符合实际,如指责许世友同志一贯反对毛主席。这个问题我向主席汇报了,主席说,'这不符合事实,许世友同志没有反对过我嘛!'至于四方面军的问题,那是张国焘的问题。是过去的事,张国焘负责。当然许世友同志在初期犯了错误,有些可以说是严重的。但许世友同志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他向中央表示,南京军区前一段的错误他负主要责任,愿意作检查。最近他身体不好,中央要他休息。"

另一位"整人专家"康生也替许世友说了许多好话,这除了他在山东曾与许世友有过合作,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毛泽东的态度。在上述张春桥为许世友讲话时,康生就插话说:"许世友同志是坚定地站在毛主席这一边的,解放战争和我在一起嘛,我是他的政治委员嘛。一系列战斗,打济南、打兖州也好,打淮海战役也好,都是很坚定的。而且是在毛主席、林副主席领导下的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党的一个好同志。同志们要我介绍的话,还可以举出好多例子。在抗日战争,在山东,……他一直是站在毛主席一边的。"在江苏"打倒许世友"呼声再起时,康生又说:"一个时候南京地区'打倒许世友'的大字报很多。但是,尽管他们在支左工作中犯了许多错误,但是党中央毛主席还是批示说南京军区是中央所信任的,他们过去是跟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林副主席走的。我对许世友同志说好话,今天是第三次了,因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实事求是地讲话。这一方面,毛主席语录告诉我们: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对许世友同志也应该看他的全部历史,全部工作。毛主席说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这不仅是对许世友同志,对地方上的干部,对军队的干部,也要用这个方法啰!我曾讲过,南京有人讲,许世友反对毛主席,这恰恰相反,许世友同志在历次重大斗争的关键时刻,都是紧跟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的。他无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有很多功绩的。这一方面,我同他一道工作过,有责任向同志们介绍。许世友同志我觉得应该向他学习。他在延安遭受×××的严重迫害打击,在华东受到饶漱石歧视排斥,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极起来,动摇对党中央、毛主席的忠诚。他照顾大局,讲求团结,不闹分裂,那个时候只有团结才能打仗。他虽然受了坏人的打击、挑拨,但是,他是很坚定的。当然我不是说他没有一点错误,他自己也承认的。大家应该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全面的来看。对许世友的造谣,是坏人别有用心的。这一方面,中央的批示中说是信任这个军区,这是很重要的。"

这样,南京市的群众造反组织有了打"派仗"的新资料。"许世友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人,谁反许就砸烂谁的狗头"、"反军没有好下场"、"谁毁长城就打倒谁"、"拥护军管会"等大标语贴了满街,原先那些"打倒许大和尚"、"揪出许大马棒"一类的口号顿时销声匿迹。

尹家民,摘自《红墙知情录(二)开国将帅的非常岁月》,尹家民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任中央综治办副主任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任中央综治办副主任
Oct 29th 2013, 22:09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0月29日电 (崔小粟)记者从山东大学新闻网获悉,28日,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与中组部、教育部有关领导送徐显明同志到中央政法委工作,中央政法委机关有关领导对徐显明同志表示热烈欢迎。

日前,中央决定,徐显明同志任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副部长级)。

据了解,徐显明此前任山东大学校长。

徐显明同志简历

徐显明,男,汉族,1957年4月出生,山东莱西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 系,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执教于山东大学,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行政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系 副主任、系主任、院长、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2001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08年11月任山东大学校长。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世界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中国分会主席。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吴稼祥:人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并不对立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Book your hotel early for a discount!

You can reap the rewards with great discounts at participating Pullman, M Gallery, Grand Mercure, Novotel, Mercure, ibis and Formule 1 hotels.
From our sponsors
吴稼祥:人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并不对立
Oct 29th 2013, 22:22


近来,出现了"人民社会"与"公民社会"孰优孰劣的争论,有一种判定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舶来品",凡"舶来品"必定劣于"土特产"。如果这个标准成立,恐怕连执政党的名字都要改吧。其实,无论"人民社会",还是"公民社会",都是当代用语,但它的核心价值,都蕴含于中国古典民本思想。它们之间并不对立,就像百元大钞,与一分硬币并不对立,水,与H2O并不对立一样。

哀歌里的政治学原理

大禹驾崩之后,其子启继位,终结了传说中的尧舜之道:禅让制。所谓禅让制,是指最高权力更迭的一种遴选方式,即在位的元首生前退休,把位子让给统治集团内部推举、自己也认可的较年轻的继承者,或称接班人,比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这种制度,被儒家学派创始人称为"天下为公",也就是"公天下"。禹终启继,被认为是"天下为家",也就是"家天下"的开始。

这一开始,问题就来了:帝王为所欲为,因为他没有了可能随时被"禅让"的顾虑。启还好,因为反对他继位方式的部族众多,不敢怠慢。他的儿子太康继位,以为天下太平,于是荒淫无道。太康从本性上来说,是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最爱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猎。打上了瘾,就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帝王。不仅夜不归宿,甚至渡洛河到对岸游猎,让野兽奔逃眼前,把百姓忘在脑后,一去百日不回。

民众不堪忍受,怀有二心。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看准时机,率众在河这边阻击太康,不让他回国,自己篡夺了帝位。被赶出宫的太康的五个弟弟,侍奉母亲,到河边等待从帝王变成猎人的太康,心中郁闷,不歌不快,于是把老祖宗大禹的遗教编成歌词开唱,一唱就唱了五曲,史称"五子之歌",其中第一曲最有名: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根据已有的成文文献,包括考古资料,这首歌词就是最早使用"民本"这个词汇的文本。对这句话中的后八个字,夏勇在其《中国民权哲学》第一章开头写道:"细细琢磨究竟何谓'民',何谓'本',何谓'本固',何谓'邦宁',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是国家政权应当遵循的政治伦理?作为国家要素的人民如何界定他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谁固本?固谁的本?民何以成为本?作为人,民在作为国家之本的同时,自身又以什么为本?邦之本与民之本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政治法律哲学的基本问题。"

夏勇的这段阐发颇为学术化。如果就原文本上下文语境看,解释起来其实不复杂:"民",就是被君王统治的普通百姓;"邦",就是朝廷政令可以到达的区域政治共同体,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本",就是国家赖以存在的东西;"本固",指民众支持,没有二心(本不固的情况是:"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尚书.五子之歌》);"邦宁",是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根据以上解释,可以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表述如下: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得到民众同意的统治,才能稳定。这条"同意原则",应该是古今中外政治学共识程度最高的原理,可以称为政治学金律。但让这条原理进入政治操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操作难题

在中国,让民众同意的统治者及其家族,被称为有德,或得"天命"。得不到民众同意(不得民心)的统治者,被认为失去天命,就应该被更换。根据民本原理制订的这条同意原则,在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首先来自民众意见的表达,以及对同意的计算。比如当时的夏朝治下,到底有多少百姓对太康的治理不满,这些不满是不是都得到了表达,表达的形式是什么,不满者在总人口里占多大比例,达到多大比例,统治者就应该被更换,是更换在任的统治者个人,还是更换整个统治家族(王朝)……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不清楚的,甚至可以说,在中国4000年政治史上,从来都没有清楚过。其次来自如何更换违背同意原则的统治者。

第一个困难,显然是"民本"的数量问题:到底有多少人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在比例上是否超过了必须更换的临界值;第二个困难,是程序问题,也就是更换的方法问题。由于第一个问题从来不清楚,第二个问题自然难操作。在我们上面提到的案例里,太康行为悖乱,让民众不满是肯定的,但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不满,而且如何表达了这种不满。于是更换问题,就变成了一个随机事件。这类随机事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宫廷政变,二是改朝换代的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宫变政变更换的,大多是皇帝,而非王朝。也就是说,民众不同意的,是个别皇帝,而非整个皇族。"五子之歌"表明,太康虽然荒淫,他的五个兄弟倒还不错,结果,大禹的子孙后来还是恢复了自己的统治。这就是说,夏氏王朝气数未尽,所谓气数未尽,就是没有让人民对整个皇族绝望。成功的改朝换代战争,被称为"革命",这样的革命能够成功,就是整个皇族都被人民反对的证明,当整个皇族是异族时,更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

不过,通过宫变与革命更迭失去人民同意的统治者或统治集团,有五个问题:第一,很难区分某种宫变,是野心家篡权,还是顺应人民的心愿。第二,很难区分某种反朝廷战争,是革命,还是造反,前者如汤武,为的是以仁政代替暴政,后者如梁山,为的是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或者彼可取而代之也。第三,这种变更,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在手段上是极端的。第四,战争通常是毁灭性的,使得统治更迭代价高昂。第五,宫斗或战场上的胜者,未必是国家治理的仁者,更可能比被更迭者更残暴,比如太平天国和李自成,这就是以更暴易暴。汤武革命,可遇不可求。

这就是中国传统民本原则在操作上的五大难题。

人民的数量问题

前面提到,民本同意原则的实施,与数量问题有关。这里的有三个数量问题,第一,就是民众或人民"是否可数"的问题,如果把人民理解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者说一个有机体,那人民就是不可数的。世界各古典民族,包括中国,一般都不会这样来理解"人民",基本上认为"人民"是可数的(把人民定义为一个整体,是近现代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学者的爱好,近年来,英语世界的社团主义者们也染上了此爱好)。人民如果是不可数的,任何中国古典的民本政治和当代民主政治都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人民是可数的,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计数单位"。人民是以什么单位加以计算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影响对社会性质的认定。在中国古代,"人民"的最小计算单位是家庭,这样的社会不论怎样组织,都只能是"家族社会"。这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家庭是最合理的农业生产单位。商鞅变法想彻底粉碎家族权力对王权的限制,推行"单丁"家庭,也还是以家庭作为最小的计数单位。以个人作为"人民"的计数单位,是工商业社会的特征,最早这样做的,是古希腊的雅典。当个人意见被认为是有效的政治意见时,这样的"个人",就被称为"公民"或"市民",这样的社会就是"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只与"家族社会"相对,绝对不与什么"人民社会"相对。用人民社会反对公民社会,是文不对题,除非你拿家族社会反对公民社会。

"人民社会"与什么社会相对呢?与"帝制社会"相对。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这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避台湾,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人民社会",也就是非帝制社会。人民社会解决的是"共和"问题,并不会解决民本或其现代形式——民主问题。人民社会的含义是,社会不再是世袭制的家天下,但社会统治如何让被统治的人民同意,并非废除帝制就能自动解决,以上提到的五大操作难题依然存在。除此之外,还可能产生第六个难题,那就是"'朕'即人民",统治者及其集团被当做"人民"的唯一发声器官,这样的器官永远不会发出对自己不同意的声音。这种情况下,"人民"就变成了虚构的实体,人民在整体上从"质"上消失了,还能用自己器官发出不同意声音的人,都被定义为"一小撮""异己分子","人民敌人",或其他,罪名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各各不同。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与人民的第三个数量问题,即人民的"数量多少"有关。

超多人口的压力

人民被"代表"被"消失"的可能性,与人民的数量,也就是人口数量成正比。人口数量越多,被代表的可能性越大,因为个人分量越小。当民众等于一个人时,其统治模式,就是"鲁宾逊-星期五模式"。漂流到荒岛上的鲁滨逊,成为荒岛国王多年。他统治整个岛,但只治理一个人,就是他自己。24年后,他捕到一个野人,给了他一个名字叫"星期五",因为得到他的那天是星期五,自己成了他的主人。于是,这个岛国,一个主人,一个奴隶,共两个居民。但这一君一臣,一主一仆,慢慢成了教友和生活伴侣。鲁滨逊为了与他交流,倾听他的意见,还教会星期五说英语。接着,他们成了合作伙伴,共同造船,以便离开荒岛,重返各自故乡。后来,他们并肩战斗,成了战友,消灭了上岛的敌人。最后,星期五跟随他逃离荒岛,回到英国和西方文明世界。鲁滨逊成为富翁,星期五又成了奴仆。

这个模式表明,当被统治者只有一个人时,奴隶和主人均lim→伙伴。这就是说,在正常理性下,当被统治只有一个人时,被统治者的地位和价值会上升,统治者的地位和价值会下降,直到成为伙伴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有一个假设,被统治者的数量与其成员的权重成反比。这个现象,在自然界里也能观察到,蜂群、蚁群与狮群相比,首领之下的成员的存在感是大不相同的,一匹蚂蚁,一只蚂蚁,对于其群体,几乎是虚无,而每只狮子,对狮群都至关重要。不过,数量越多、个体越小的群体,生存能力越强,越是独行侠,越是庞然大物,灭绝得越快,比如恐龙。从未有人担心蚂蚁、蜜蜂和耗子会灭绝。

或许因为这个原因,更关心个人价值的思想家,都是小国爱好者,古希腊有亚里士多德,近现代有孟德斯鸠等,中国古代有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更关心群体生存能力的,都是大国爱好者。在古代,通常情况下,接受超大国家和众多人口,就意味着接受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问题只是如何在正面让帝王有家长意识,爱民如子,在反面用民本让帝王有船的意识,可载可覆,不忘随时被"革命"的危机感,这是儒家学派一直在做的事情。

由于偏好不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构造过三种基本国家模式:

——三周(文武周公)构造的多中心治理超大规模国家模式,付诸实施,延续近800年。

——秦嬴构造的单中心治理超大规模国家模式,付诸实施,断断续续延续2000多年。

——老子构造的无中心小国寡民模式,最接近它的现实,是原始社会的小部落("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它的文学版本,是陶渊明的"桃花源"。

由于华夏族地处世界级蛮族(匈奴、突厥、蒙古)生成地带的边缘,生存压力超过一切,必须选择强大,在国家模式上,只能选择超大规模和众多人口,这就意味着:第一,在国家面前,家庭无足轻重;在家庭面前,个体无足轻重。在这样的社会里,民本同意原则不可能进行程序操作,只具有事后的正当性追认功能:成王败寇。某次"革命"是否合法,取决于它是否成功。

从共和到民主

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国民共和国,1949年共产革命废除私有制,建立人民共和国,从中国告别"帝制社会",进入"人民社会"的意义上说,是历史的进步,但这还只是"共和政治",而非"民主政治"。另一个更大的进步是,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告别了农耕时代的"家族社会",也告别了旧体制下的准农奴社会,中国开始进入"个人社会"。所谓个人社会,就是人民是可数的,而且以个人为最小计数单位。换句话说,个人,成了人民的最小构成单位,如同一分钱成为百元大钞,H2O成为水体的基本构成单位一样。

这就为用程序化的和平计票方式,取代传统的"宫廷政变"或"武装革命"方式兑现民本同意原则,为共和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性。除非你仍然认为,所谓"替天行道"的王朝流血更迭模式更优,否则,让个人社会进步为"公民社会"是可取的。公民是有政治权利,特别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个人。当一个社会除了未成年人、精神障碍者等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它就是一个可能的公民社会,要使它变为现实,就要落实在选举程序和选票上。落实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超多人口,公民个人权重太小,容易被广场效应和民粹主义所左右。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化多为少,治理多中心化,利益多元化,社区自治,让选举先从小选区开始,先选镇长,再选市长,由下而上,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这样则可望去暴力化,并逐步落到实处。

吴稼祥,共识网·思想者博客,原标题为《民本数量论》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胡星斗: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一个共识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Book your hotel early for a discount!

You can reap the rewards with great discounts at participating Pullman, M Gallery, Grand Mercure, Novotel, Mercure, ibis and Formule 1 hotels.
From our sponsors
胡星斗: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一个共识
Oct 29th 2013, 22:12


在北京大学《改革共识》研讨会上的发言

胡星斗来稿

中国大陆的转型首先基于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有人说中国社会出现理论迷茫、道路迷茫、制度迷茫,即缺少改革理论、战略思维,不知道未来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因为执政权、特殊利益等原因,对于建立现代制度充满抵触。

有人说:中国目前社会撕裂,左右派矛盾尖锐,拥毛派与反毛派、文革派与宪政派、国情派与普世价值派争论激烈,中国政治出现左右摇摆。这里说的"左"指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价值观、阶级斗争思想,"右"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但我认为目前中国正有一股潮流就是左右合流,这里的左、右实际是中左、中右,即温和的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左和右很多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都追求公平,并不是只有左派追求公平,实际上如果没有宪政的保障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反而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公平;再比如,左派的理论是维护工人农民的利益,但很少参与行动,而右派通过实际维权,也在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民主也是一样,只不过民主的做法不太一样,左派提倡人民民主,右派更多的是宪政民主,但是实际上最后的目标大同小异,都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在中国目前不宜夸大左派与右派之间的矛盾,或者说这种矛盾实际上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重庆模式的垮台,左右的差异越来越小,而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官民矛盾(腐败官员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左与右都痛恨特权、腐败、两极分化,这是共同点。

在政治上,官民矛盾表现为官僚特权与人民无权的矛盾。官僚的特权由来已久,在中央苏区、建国初期就存在着大量的制度化的特权,现在红二代、红三代又继承了很多的特权。这些特权包括财政特权、法律特权(劳教)等等,而人民却无权,人大、政协、媒体、工会都很难说代表民意或者为民众说话,因此我们要探讨现有的体制怎么改革来充分反映民意,化解官民矛盾。可惜的是我看了记者招待会,有三个方面没有提,第一,一直没有提"政改",一句都没有提,整个的谈话,"改革"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多,不断强调改革,但是就是没有一句话提到政治改革,这或许可能代表未来的动向,可能是令我们比较失望的。第二个方面,记者专门问他反腐败有哪些措施,有什么具体措施,他谈反腐败,没有谈到"财产公开"这样一个最主要的反腐败手段。因为他不是笼统的讲,有一个记者专门问他反腐败的措施,他有哪些措施,结果他就是没有讲财产公开,我觉得这可能也不是无意的漏掉。第三个方面,记者问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的问题,他也没有讲到废除特供,因为要解决食品安全的话,废除特供可能是第一步,虽然不是最关键的一步,但是是第一步,他没有提到。也就是说针对现有的官僚特权体制其实还是不动的,整个谈话就是说官僚特权体制还是不去触动。所以政治上官僚特权与人民无权之间的矛盾是无解的。经济上,中国主要是经济垄断与人民无产的矛盾,人民没有什么财产,比如经济垄断、国有企业、金融垄断、财政官员做主等等,特别是土地,土地导致人民无产,土地都是被政府所控制,我们的住房也就是七十年的产权,而且只是使用权,农村的土地、宅基地也只是有使用权,人们普遍处于无产的状况,所以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垄断与人民无产的矛盾。社会方面,中国表现为腐败黑化即黑社会化与廉政公平的矛盾,人民群众要求廉政公平,但是在过去一些年,中国很多基层政权都在黑化,很多农村现在是村书记与村长一肩挑,这完全是倒退,村书记当村长,很多都是这样的。村支部很多地方基本上都家族化了,一家人做村干部。还有强制拆迁,地方司法完全受书记的干扰,我前几天接触一个案子,当地市委书记就给法院下达命令,房屋强制拆迁的案子不允许受理,书记就给法院直接下命令,所以社会上表现为腐败黑化与廉政公平的矛盾。文化上,表现为思想控制与言论自由的矛盾,中国的教育系统、电视广播处处表现为掩盖真相,灌输谎言,而人民要求知道真相。所以我认为官民矛盾是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怎么解决这样的官民矛盾我也提出了一些设想,由于时间原因不多谈了,比如怎么解决思想控制和言论自由的矛盾,我们还是要不断撑大言论空间,打破话语垄断与控制,特别是要建立现代新闻制度,在媒体多元化方面要努力。总之,我主张不要过多地纠缠左与右,左右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一个共识,他们的矛头都是官僚腐败阶层。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金仁:毛泽东不是独裁者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金仁:毛泽东不是独裁者
Oct 29th 2013, 22:29

【核心提示】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独断作风明显,远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不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独裁丧失了制度基础;独断终归是领导作风问题,与独裁有本质区别。当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仍然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一项历史任务。

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毛泽东是否是独裁者的争论颇为激烈,双方各有自己的主张和理由。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算是旧话重提。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林彪在其政变纲领中,咒骂毛泽东是独裁者。海外出版的书刊,称毛泽东独裁专制、独裁专横、独裁暴政者亦不在少数。现今舆论界的一些活跃人士,因袭以往说法,也给毛泽东戴上了独裁者的帽子。那么,毛泽东是否是真正的独裁者?回到历史的现场,还原历史的真相,答案自然是清楚的。

独裁者以专制政体为支撑,毛泽东致力于民主政体建设。独裁与专制相伴随,与民主相背离。在专制政体之下,个人拥有绝对权力而又缺乏有效制约,容易走向独裁;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所谓分权、制衡与监督机制,似乎难以形成个人独裁局面,但却是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左右政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致力于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一切重大事项均由全国人大决定,使毛泽东在重大事项上独裁已无可能。就具体领导体制而言,毛泽东推崇集体领导,要求实行民主集中制。"高饶事件"之后,他明确表示"反对个人独裁",要求中央和各级党委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的所谓"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容易产生误解。其实,"大权独揽"是指主要权力集中于中央和地方的党委集体,而不是集中于毛泽东个人。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仍强调:权力集中于常委和书记处,表明党的核心权力掌握在集体手中。集体领导制度的推行,也就排除了在政策制定、权力配置、资源分配过程中毛泽东个人独裁的可能。应当指出,民主集中制所强调的集中是建立在多数人的想法或主流民意基础之上的集中,并不等同于独裁。毛泽东曾有过集权的倾向,但集权并不意味着独裁。事实上,对于后发外生型国家来说,现代化起步阶段的集权是必要的,既有利于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有利于集中国家资源以求短期内赢得较高的发展速度。

独裁者信奉权力至上,毛泽东并不留恋权力。独裁者之所以能独裁,就在于掌握了权力,失去权力也就再无独裁的可能,权力对于独裁者而言是命根子,紧握权力不放是独裁者的生存之道。毛泽东十分珍惜权力,但该放下的时候能放下,该移交的时候能移交。第二届全国人大召开前,毛泽东多次向中央提出,希望不再继续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务。中央全会经过充分考虑,决定同意毛泽东的提议,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上不再提他作为国家主席的候选人。此后,刘少奇接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刘少奇去世后,1970年4月,林彪提出设国家主席,并建议毛泽东再担任国家主席。当中央政治局将林彪的意见向毛泽东报告时,毛泽东写下了"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议不妥"的批语。这说明,毛泽东并不迷恋权力,在权力的让渡问题上是理智的。历史的事实是,直至逝世,毛泽东仍担任中共中央主席,未能实现党的权力的正常移交,但这并非毛泽东握住权力不放,而是没有找到在毛泽东看来可以托付权力的合适人选。

独裁者通过继承制实现权力更替,毛泽东能从全局出发考虑接班人的选拔培养。独裁者不愿放弃权力,也不信任他人,往往从家族内部来选拔培养权力的接任者,通过继承的方式实现权力交替,使权力在家族内部循环。毛泽东晚年十分关注接班人的选拔培养,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来考虑接班人的标准和人选,超越了家族观念、宗族观念的局限。1969年1月,国务院秘书厅信访室收到河南省五三农场某人给周恩来的一封信,信中要求"提江青同志为'九大'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并应成为常委",同时希望"江青同志兼任中央组织部长"。对此,毛泽东做出批示:"徒有虚名,都不适当",并认为李讷、毛远新二人不宜为中共九大代表。1971年7—8月,毛泽东在外地巡视期间与沿途各地负责人谈话时明确表示:"我一向不赞成自己的老婆当自己工作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应当说,毛泽东在选拔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没有囿于家族内部成员,突破了独裁者的思维惯性与权力交接方式。

独裁者需要借助个人崇拜树立自己的权威,毛泽东对个人崇拜保持了冷静与理性的态度。独裁者往往难以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树立权威、强化统治的合法性,需要通过个人崇拜制造对独裁者的迷信。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信,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无须借助个人崇拜来维护自己的威信、实现对党和国家的治理。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毛泽东为防止个人崇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之所以在个人崇拜的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有其客观原因。1970年12月,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坦承:"那个时候的党权、宣传工作权、各个省的党权、各个地方的权,比如北京市委的权,我也管不了",因此,"过去这几年有必要搞点个人崇拜"。但毛泽东并非个人崇拜的狂热追求者,当个人崇拜形成之后,毛泽东又深感不安,并力图加以制止。1967年12月,毛泽东对湖南省革委会筹备小组"大树特树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的提法表示不满,认为"绝对权威"、"大树特树"的提法不妥,并重申祝寿的禁令。1968年底,毛泽东在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草案)》时,删去了"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等用来形容毛泽东的副词。1969年6月,经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宣传毛主席形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规定:不经中央批准,不能再制作毛主席像章;各报纸平时不要用毛主席像作刊头画;各种物品及包装等,一律不要印毛主席像,引用毛主席语录也要得当,禁止在瓷器上印制毛主席像;不要搞"忠字化"运动,不要修建封建式的建筑;不要搞"早请示、晚汇报"、饭前读语录、向主席像行礼等形式主义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表示:个人崇拜现在没有必要了,要降温了,"崇拜得过分了,搞许多形式主义","四个伟大"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这说明,毛泽东在个人崇拜的问题上,头脑是冷静、理性的,他本人并非个人崇拜的制造者和一贯支持者。

独裁者刚愎自用,毛泽东能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独裁者喜欢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决策与执行都具有强烈的个人意志与个人色彩。毛泽东尊重民意,在决策过程中善于吸收群众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他的发明。1956年春,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的汇报,在此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提倡多谋善断;批评有些干部不多谋,也不善断,是少谋武断。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反省自己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做得很少了,并表示会后想去一个地方,做点调查研究工作。为了推动全党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同意印发中央博物馆重新发现、写于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并将标题改为《关于调查工作》。他在介绍这篇文章时说:"文章的主题是,做领导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 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上讲话时也告诫诸位:有事要跟同志们商量,要听各种意见,要讲民主,不要"一言堂"。因此,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善于听取群众意见,这种个性与处事风格,与独裁者截然不同。

独裁者漠视民生问题,毛泽东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独裁者只关注自身利益的满足,置老百姓的生死于不顾,甚至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身的私欲。与此相反,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是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和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秉持既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的发展理念,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建立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善于根据群众诉求调整民生政策,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1956年4月,毛泽东在听取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强调,农民的收入每年必须有所增加,现在的危险是基建投资太多、非生产性的建设也多,忽视个人利益;如果不注意个人收入问题,就可能犯大错误。1959年3月,毛泽东在写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党内通信》中说:"我们的公社党委书记同志们,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毛泽东对人民利益、人民生活的关心,由此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打江山"的革命者,在长期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逐渐成为具有超强个人魅力的领袖,说话一言九鼎,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独断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但实现民主的具体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法治建设一度被忽视,对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人物缺乏有力的监督。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独断作风明显,远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不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独裁丧失了制度基础;独断终归是领导作风问题,与独裁有本质区别。当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仍然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一项历史任务。

金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28日第518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寒星:按现行法律,薄谷开来应出庭接受质询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Fun with Brazilian Portuguese

Learn the tips and tricks to speak colloquial Portuguese in a natural and confident manner. Enroll today for just $69!
From our sponsors
寒星:按现行法律,薄谷开来应出庭接受质询
Oct 29th 2013, 22:35


薄熙来案件的审理随着25日上午的二审宣判落下帷幕,网上随即公布了二审裁定书全文。薄熙来案件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后,大批学者和专业人士从各角度进行了分析点评,一致认为薄熙来案件在我国刑事审判历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致着我国法治水平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些文章大都着眼于宏观方面,对薄熙来案件中涉及的一些细节法律问题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例如,大家都认为薄熙来案件的关键证人徐明、王立军出庭,由控辩双方对证人进行交叉询问,在大要案的审理中首开先河,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但对薄谷开来应否出庭,这个薄熙来在一审庭审和二审上诉作为上诉要点提出的问题,却鲜有人论及。我虽是刑事审判的外行,但通过对刑事诉讼法条文的学习,对薄谷开来应否出庭作证,特别是对刑诉法第188条应如何理解适用,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不知对错,特向专家们请教。

山东高院和济南中院对薄谷开来不需要出庭的理由是一样的,那就是薄谷开来已经明确拒绝出庭作证,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法院不能强制其出庭,故其不出庭不违反法律规定。

两级法院对薄谷开来出庭作证问题适用第188条是否正确?

学过中国法制史的人都知道,188条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即有一定亲缘关系的人之间可以有罪相为隐。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道德原则,反映了法律对人伦精神的肯定和保护,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过去一直将亲亲相隐作为封建糟粕予以摒弃,我们大力提倡的是"大义灭亲",所以过去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此项规定,这才有了文化大革命中妻子举报丈夫、儿子举报母亲,至亲反目为仇、亲情惨遭践踏的大量真实事例。正是出于对过去历史的反思,立法者吸取历史教训,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权保护的要求,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增加了第188条,作为对第60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的除外条款。

从立法渊源和刑诉法的修改历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188条的立法本意是免除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证明被告人有罪的作证义务。刑诉法第50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188条是将"不得自证其罪"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与被告存在至亲关系的人,即也不得强迫与被告有至亲关系的人证实其有罪。由此可见,188条规定的立足点是作证义务而非出庭义务。

据此,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享有免于证明被告人有罪的作证豁免权。

但是,一旦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放弃该豁免权,作了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言,那么,根据刑诉法第59条规定,该证人证言就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质证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如果没有正确理解立法本意,没有考虑作为总则部分内容的第59条、60条规定,与188条规定之间的连贯关系,对第188条的文意就会出现曲解,将"出庭作证"指向的作证义务,割裂为"出庭义务"和"作证义务"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得出薄谷开来作证而无须出庭的结论。

薄谷开来虽然明确表示不愿出庭作证,但没有提出正当理由。在控辩双方都要求其出庭情况下,我认为薄谷开来应该出庭接受质询。

寒星,共识网,原标题为《也谈薄熙来案件中的证人出庭问题》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中共官员承认《晚年周恩来》没有编造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中共官员承认《晚年周恩来》没有编造
Oct 29th 2013, 22:46


为周恩来做传:直面文革时的周恩来
 
2013年是周恩来诞辰115周年,《周恩来传》再次受到关注。本刊通过采访该传记作者,再次直面书里书外的这位开国总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周恩来传》主编金冲及

1990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周恩来传》主编金冲及受邀去北京大学作讲座。在提问时,一个研究生递上一张小条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是不是'软骨头'?"
 
"不能拿小市民的市侩心理去理解一个政治家所考虑和权衡的事情。周恩来当时能选择的余地有限。如果他公开反对'文化大革命',那他就是跟毛泽东决裂。他下台了,国家的经济、外交等那么多事情怎么办?尽量减少或挽回'文化大革命'损失的事,由谁来做?他选择的可以说是对他最难最痛苦的做法。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不是套话,真是咬紧牙关在撑着。"金冲及毫不客气地反驳。
 
1998年,继《周恩来传》上册之后,下册也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大量没有公开发表的档案为基础来写的作品。
 
"应该考虑到:将来过几十年,所有档案都公布了,人家讲到这本书,最多说你对有些问题写得不详细,或者在当时不便说,但决不能让人家说你在胡说八道。"金冲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我很怕邓大姐也给我这样的评价"
 
事实上,金冲及最初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结缘,就是因为《周恩来传》。
 
1981年是辛亥革命胜利70周年,时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金冲及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他当时并不知道,时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建国后曾担任过8年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李琦,把文章呈送邓颖超看了,并征求她的意见,这个作者的文笔是否堪任《周恩来传》的主笔?
 
邓颖超点头后,金冲及被调入文献研究室,担任《周恩来传》的主编。"对毛泽东,很多事情当时看法不一,写作条件不成熟。所以《毛泽东传》就没有立刻进入日程。其他领导人中,周恩来的资料最齐全,看法也比较一致,所以就先写周传。"
 
因此,《周恩来传》成为中国官方为领导人所修的第一本传记。写作过程中,邓颖超再也没有任何干预。
 
作为主编,金冲及看了全部档案,执笔写了大部分书稿,拿到其他人写的初稿后,也要修改、改写,甚至重写。他说:"作为主编,应该对书中每一个字负责任。"
 
1989年春,《周恩来传》上册(建国前)首先出版。
 
邓颖超让秘书每天念20分钟给她听。"我那会儿一直提心吊胆。听说以前有人写的周恩来生平,邓大姐边听边说他'真能编'。我很怕也得到这样的评价。"言及此,83岁的金冲及的表情就像一个等待着论文评判的学生。
 
不久,邓颖超把他叫到中南海西花厅,称赞这本书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情况,是一次"最好的尝试"和"一种创新"。金冲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年下半年,《周恩来传》下册(建国后)编撰工作接着启动。
 
与上册一样,下册仍由李琦任主审,金冲及任主编。李琦为该书确定了八字方针:史料准确,立论公道。
 
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研究组(以下简称周组)下属的周恩来生平研究小组组长高文谦、副组长廖心文和熊华源为写作组成员。
 
根据分工,金冲及写建国后的前6年,廖心文写从1956年至1966年的绝大部分,熊华源写其余部分,高文谦写文革部分。
 
蹲档案室
 
接下来的三年中,41岁的廖心文几乎每天都泡在档案室中。
 
中央文献研究室所收藏的领导人档案,由中央档案馆复印给他们,包括领导人的文稿、手稿、讲话记录稿、电报、书信等,按照不同的领导人,分别归类。
 
不过,中央档案馆也有许多材料没有给他们复印件,尤其是许多会议记录。
 
金冲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一次为写《刘少奇传》,工作人员去中央档案馆看会议记录,档案馆只提供刘少奇本人在会上的发言,不让看整个记录。金冲及只好自己去,因他是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档案馆才同意让他看,但只能在档案馆阅读、摘抄,不可外带或复印。因此,金冲及在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住下摘抄。这些记录非常详细,包括每个人的发言,甚至临时插话、表情。
 
即便如此,文献研究室的资料,已经浩如烟海。这里的档案也属于机密档案,不可带出档案室,也不可复印,因此需一边查看,一边摘抄。
 
在廖心文的办公室里,《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见到了这样的小卡片。这是市面上很常见的书摘卡,有时正反两面都抄满。廖心文通常用黑笔抄下某一段材料,某些句子特意用红笔标注出。
 
退休前任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第二编研部主任的廖心文,是金冲及手把手带出来的,一直牢记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
 
一到下午5点,档案室关门,廖心文通常在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研究白天抄好的卡片。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四年。
 
1993年初,高文谦赴美国探亲,再也未归,并且带走了他写的周传文革部分的初稿。
 
当时,周组除承担周传编写工作外,还编撰《周恩来年谱》,廖心文和熊华源都同时参加这两个项目。周恩来生平研究小组成员、当年38岁的安建设,原本负责《周恩来年谱》的文革部分,高文谦离开后,由他接替来写周传文革部分。
 
他们并不仅仅看周的档案,毛泽东的档案也是必须看的。安建设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周恩来的工作批示非常细致,以文革期间而言,周恩来的档案数量至少比毛泽东的多10倍。
 
几年下来,为了写周传和年谱,廖心文积累了万余张卡片。安建设粗粗估计,自己看了周恩来的档案数万件,整理了两三千张卡片,而后来写作中用上的,不到三分之一。
 
金冲及同样是用80%的时间看档案,20%的时间写作。由于过去的工作条件,他没有做卡片的习惯,但看过的一般能记住,要用时立刻能想起来。
 
对他来说,看档案的过程,就是思考和回答脑海中的问题的过程。"有时,最初有一个想法,越看档案越充实和深化。也有时,看到后来就推翻了最初的想法。大体上看完了,怎么写心里也就有数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香港房價 巴克萊看跌30%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房價 巴克萊看跌30%
Oct 29th 2013, 23:04

巴克萊銀行(Barclays)加入瑞士銀行(UBS)和美國銀行(BofA)看空香港房地產的行列,預測香港房價到2015年至少會跌30%,原因是所得成長停滯和供應增加。

巴克萊分析師路易(Paul Louie)和金恩(Zita Qin)在28日的報告說,隨著開發商和屋主調整預期,香港「房價可能持續大跌」。他們給香港房地產股「負向」評級,並說辦公室價格將跌20%。

本月以來已有多家證券經紀商調降香港房地產類股評級,並預測房價將出現1998年來最大跌勢的經紀商。

香港房價自2009年初來飆漲逾一倍,原因是低利率和供應不足,促使政府增稅並緊縮放款規定。

巴克萊建議投資賣出該公司所追蹤14家香港房地產公司中的八家,包括新鴻基、太古、新世界發展等。巴克萊現在僅推薦投資人買進兩檔房地產股,即長江實業和恒隆。

香港政府2月把金額逾港幣200萬元的房地產交易印花稅提高一倍後,開發商在今年上半年僅賣出4300個單位,為2008年以來最低紀錄。巴克萊的分析師說,若要彌補上半年減緩的銷售,開發商必須降價以吸引買主。

分析師也說,隨著家庭所得和住宅租金觸頂,加上房屋供應預料將增加,房價勢必面臨壓力。第二季香港平均家庭所得持平,房租則「開始觸及所得上限」。

高盛分析師指出,香港是未來兩年可能出現房市泡沫爆破的市場之一。


WJ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新iPad mini 供貨吃緊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Compare Hotels

Find great prices for amazing hotels wherever your next destination may be. It's simple to search 100+ sites at once!
From our sponsors
新iPad mini 供貨吃緊
Oct 29th 2013, 23:05

由於視網膜螢幕短缺,蘋果第二代iPad mini(見圖)本季將供應吃緊,或許只能滿足三分之一的需求。(路透)

由於視網膜螢幕短缺,蘋果第二代iPad mini(見圖)本季將供應吃緊,或許只能滿足三分之一的需求。(路透)

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由於視網膜螢幕短缺,蘋果第二代iPad mini本季將供應吃緊,或許只能滿足三分之一的需求。

熟悉供應鏈的IHS公司在報告中表示,7.9吋視網膜面板仍在加速生產,但低良率導致產量有限,未交貨訂單累積的狀況可能比去年第一代iPad mini推出時更嚴重。

IHS指出,根據目前的供應數據,第4季新iPad mini的出貨量將低於400萬台,甚至可能不到300萬台。去年第4季第一代iPad首度出貨時,共賣出890萬台。

由於本季第二代iPad mini的需求量將相當於或超過前一代,意味供需將嚴重失衡。

IHS平板電腦研究部門主管亞歷山大說:「蘋果一直對配備視網膜螢幕iPad mini的確切上市時間含糊其辭,只說可能11月底出貨。考慮到本季mini供應將極度吃緊,他們有理由持保守態度。」

IHS指出,明年第1季iPad mini供應將大幅改善,但由於中國農曆新年在1月底,缺貨情況可能延續到明年2月或3月。

事實上,IHS認為蘋果同時推出視網膜版本iPad mini和iPad Air不明智,如果能錯開的話更好。蘋果本想趕在今年的假期購物季前翻新產品系列,但卻可能導致明年第2季喪失業績動能。

IHS預期,兩款iPad需求都可能很強勁,雖然蘋果把平板電腦系列增至四款,價格從299元起跳,外界仍可能聚焦在視網膜版本,而不是舊款iPad。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加澳星港 下波房市泡沬熱區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加澳星港 下波房市泡沬熱區
Oct 29th 2013, 23:05

已開發國家的房地產價格已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崩盤回升,這雖然代表經濟好轉,但經濟學家擔心有幾個地區可能出現新泡沫。

以色列、加拿大、挪威、比利時、澳洲、杜拜、香港、倫敦和新加坡,都讓專家感到憂慮。以色列房價自2009年來大漲近40%,挪威和瑞士同期間的漲幅分別為近30%和逾20%。

民眾貸款買房相對容易,助長了房市榮景。包括美國聯準會(Fed)和歐洲央行(ECB)在內的各國央行大印鈔票支撐金融市場,使銀行有更多信貸可提供給消費者,而且因為許多國家利率處於歷史低檔,貸款成本變得更低廉。

全球房屋仲介商Knight Frank公司合夥人貝利說:「利率這麼低,一定有太多錢被配置到可抵押貸款的資產上。」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指出,大部分房市榮景雖可能持續至2014年,但2015年可能看到某些泡沫破裂。

部分國家已開始採取調控房價的行動。根據Demographia調查,香港房價去年漲至平均年薪的13倍,已成為全球最難以負擔的城市。中國政府為打房,將逾港幣200萬元(25.8萬美元)房地產交易的印花稅提高一倍。新加坡政府則根據借款人所得設定房貸上限。

高盛的研究顯示,實質房價增值愈快的國家,未來五年愈可能下跌。因此,以色列、德國和瑞士的房市最可能大跌。但把房價對房租比納入考慮,比利時、芬蘭、挪威和加拿大房市看來最危險。

要找出哪些房市泡沫可能在升息時破裂,須詳細檢視各國供需狀況。根據高盛的估計,房屋營建高峰通常在房價觸頂後的兩年內出現。


WJ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