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明鏡歷史網: 何怀宏:旁观审判记——30年我们进步了多少?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Shop Adidas

Run better, look better, feel better with running gear favorites at Adidas. Find select styles up to 40% off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何怀宏:旁观审判记——30年我们进步了多少?
Aug 26th 2013, 14:55, by 明鏡雜誌


  (作者附记:本文是应一家报纸"我的三十年"之约,写于2012年初秋,但似乎没有刊出。现在对重庆事件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场审判正在进行,而且公布了相当多的实录资料,我期盼着有诸多好的分析文章问世,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

  "三十年"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有时还有转折的意义,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然,这年数也是大略言之。我们说新中国的六十余年,大致可以1976年划线,前面的近三十年是毛泽东活着并统治中国的时代,后面的三十多年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新的一轮"三十年"是否将开始或怎样开始还不得而知,而作为我个人的"三十年"也是够长而不知从何说起,或就以旁观一头一尾的两场大审判为记吧。

  一

  1980年夏天,我从上海空军政治学校毕业分配到北京空军学院工作。初冬的一天,突然看到穿着陆军军服的一众人到我们干部食堂吃饭,后来得知他们是参与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案的工作人员。两案设两个特别法庭,其中的第一审判厅设在正义路一号公安部大院,审判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陈伯达,主要是文人;第二审判庭就设在空军学院院内,审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他们都是军人。现在人们可能容易淡忘的是:当时公布的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是16人,还包括了病死的康生与谢富治,他们和林彪、叶群、林立果一家及自杀的周宇驰都因为已死而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而活着受审的这十位,"林彪集团"的六人其实已经被关押九年了,"四人帮"也已经被关押四年多了。他们的倾覆本属政治斗争的结果,现在也属于对"文革" 的总结和清理的一部分,要不要转入法律的轨道审判他们?如果审判,是秘密审判还是公开审判?对文革的追查是查到那里为止?据说胡耀邦主张一查到底,纵贯文革的全过程,彭真力主两案合一,公开审判。这表明了法律意识的觉醒,审判得好,或将是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一个里程碑。

  11月20日特别法庭开始第一次审判,那天我想去办公楼看电视却没有看到,等到第二天晚上从北京火车站回来,当夜路上刮着大风,落叶纷飞,已经有点冬寒的感觉了。我赶到招待所和众人看了制作好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前,终于又看到这些此前在文革中灸手可热、却已久违了数年的人物,人们尤其关心的是江青。电视片的第一部分是接受起诉书,以下是当天我日记中记载的第一印象:

  "江青依然一副傲慢和玩世不恭的样子,一头黑发往后梳得挺整齐,搽着的发油发光。她签收起诉书的收据时还笑了一下,当书记问她是否要请委托律师时,她说'检查官找我谈了几次,还没有谈完……','我说不出话来,想请人代讲。''没有什么人跟我商量'。当宣读法庭规则的时候,她显出专注倾听的样子,然后说大部分没听到。然后她要了份书面的。"

  "张春桥穿着对襟棉袄,上面没扣扣子,蓄着胡须,镜片闪着光,有点恶狠狠的样子,他拒不接受起诉书副本。"

  "姚文元仍然光着大头,在签署送达证时问'今天是几月几号?',当被问道要不要委托律师时,他说:'我最近正在交代问题,没想过这问题。我看了看刑法,觉得这可以由法庭来决定'。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浮肿,仿佛要流下泪的样子。"

  "王洪文带着呢帽时,风度不减,当问道是否要委托律师时,明确讲'不需要'。邱会作也是'不要'。"

  "黄永胜坐在椅子上已经衰老多了。江腾蛟原来带着一副眼镜,有点文气。吴法宪则总是一张大脸,嘴唇往外翻,带点蠢相。"

  电视片的第二部分是在法庭上。先传的是王洪文、姚文元,然后才是张春桥、江青等人。据说这是因为王洪文的认罪态度最好。这次"王洪文去掉了呢帽,露出了平头,顿时萎缩了不少的样子。陈伯达、李作鹏有病,先坐下了。江青背着手,故意慢吞吞地,背着手踱入了法庭,一副挑战的神色,好像在等着掌声。张春桥照常歪着头,还是穿着中式棉袄,上面敞着扣子。邱会作是个干瘦老头,看来倔劲十足,也是背着手。"

  后来这十人就基本上都是分开审判了。每次当第二审判庭开庭的时候,被审者在带来后,常常会在我们大楼凹处的院子里用席棚围起的空场放风,我能从楼上看见他们在阳光下缓缓散步的样子,这些昔日的将军们早已雄风不在,也就是些老态龙钟的普通老人了。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尤其像曾任空军司令的吴法宪,这里应该是他熟悉的地方。早先林立果所谓"联合舰队"的一个活动基地,也曾设在这个院内的一栋小楼。吴在那时常常被人们说成是一个"大草包",在一部话剧《九一三事件》中也是被处理成为一个好笑的、只会趋炎附势的小丑似的角色。我想我上面的记述也是受到了这些说法的影响。直到多年后我读到他的回忆录《岁月艰难》,才知道他走政治钢丝的不易和仍然不失为高超的政治能力。所以,我是希望各种人都能尽量留下自己的回忆录,虽然可能不免会有粉饰和掩饰,但是要相信读者,或全部读者加上作品的总和,终会产生出一种最接近真相的鉴别和平衡。

  12月5日上午,我到设在本院的第二法庭现场旁听了对邱会作的审判。总政副主任黄玉昆、史进前分坐在台上的检察官和法官席上。邱会作站在台下。他并不像他看起来那样倔强,甚至像是有点迫不及待地交代问题。不过想一想,他已经被关了九年。九年,差不多任何锐气都会被摧毁。他顺溜地说着这些套话:"我站在反革命立场,出于反革命目的……"。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悔恨,说"我背叛了朱老总……","我诬陷过,不止一次地诬陷过。""我看了,而且叫印了一张很大的传单。"但他也否认了一些指控,他说:"当时我们工作条件很好,我不需要搞什么秘密活动,都是在党委会上讨论过的。"

  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是我当时戴久了眼镜有点头疼吗?我突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历史,这是历史。

  假使真的要审,有一个最大的被告。愿他的灵魂安息。

  这是历史。历史。

  ……台上的、台下的,好像都在扮演一种角色。听众,也是一种角色。

  我真想哭。哭一切受苦的灵魂;哭一切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青年;哭一切不能安度自己晚年的老人;哭一切在肮脏的地上打滚的孩子;哭一切丈夫远离的妻子。

  ……人啊,怜悯怜悯你自己的灵魂吧!"

  几天后我还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大致观感:为什么有些讨厌、反感甚至憎恨四人帮的人,也有些讨厌或厌倦了这样一场审判呢?或者说,观众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无能为力的感觉。受审人的"有罪"早已确定,而且要小心翼翼地避免涉及到他们后面的真正主要责任人。但公平地说,当时的审判虽然是早已认定了罪犯之罪,也有仪式甚至反复演练的色彩,甚至在庭审中还要向背后的更高领导请示,但让被审者表现出他们的有些抵触和反抗,尤其是让这样的电视直播画面大量向全国播放,倒是显示出了一种开放和自信。

  我还到空军大院去旁听了空军军事法院对林立果所谓的"联合舰队"的一个成员王xx的审判,他已经被关了将近十年,是原来空军技术侦察处的副处长,出身贫寒,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全优生,他在陈述中声泪俱下地请求能让他回乡参加生产劳动。

  两案最后的判决是在次年1月25日。结果是:江青、张春桥两人死缓、王洪文无期、姚文元20年、陈伯达、黄永胜和江腾蛟18年、吴法宪、李作鹏17年、邱会作16年。他们中大多在80年代就保外就医,但一般是安置在外地。黄永胜走得最早,1983年病逝于青岛;陈伯达1989年去世;江青1991年在北京自杀;王洪文1992年因肝病逝于狱中,大概是唯一死在狱中的一个;邱会作2002年病逝于北京;吴法宪2004年病逝于济南;张春桥、姚文元均于2005年去世;李作鹏2009年1月以95岁高龄逝于太原;江腾蛟2009年5月病逝于北京,是这十人中最后一个走的。至此,这些政治生命早已结束的所有人的自然生命也已结束,一段历史拉上了帷幕。

  然而,据我的观察,以及后来读他们的回忆录或谈话,我想他们最后走得还是心有不甘、或者不安的,虽然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些人的不安是对他们伤害过的人,而不甘就是他们觉得自己不是"文革"的主要责任者,特别是我看到的"林彪集团"的受审者。几名被认为是"林彪集团"主将的黄、吴、李、邱,他们的确不知道所谓政变的纲领--五七一工程纪要,不知道"南下广州"的计划,他们也不认为林彪要"抢班夺权"和自己想当"国家主席"。他们认为自己是忠于毛、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的,一度跟林也是因为林紧跟毛主席。他们几个虽然和林彪比较亲近和尊敬他,但就像邱会作在回忆录中所说,林彪从庐山会议回来之后,就几乎不和他们联系了,他知道,而他们自己心里也知道,如果林和毛摊牌,他们肯定还是会站在毛一边的。他们甚至认为他们是"文革"中最早反四人帮的,他们支持林彪陈伯达在69年九大上就准备结束"文革",转向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包括后来主张设"国家主席"也是想恢复国体,所以他们很不解在打倒四人帮之后,为什么又被押上审判台。这可能因为他们并没有看到"十年文革"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审判其实也就是对整个"十年文革"的审判。毛当时发动文革在力量上实际主要是依凭一文一武两个集团,而当这两个集团发生矛盾的时候,毛站在了文的一边,因为他们的继续革命理念和他更为一致。然而,文革的准备和发动,对所谓彭罗陆杨反党集团和后来刘少奇等大批干部的整肃,尤其是掀起极大的社会动荡和斗人高潮,造成了对许多生命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林彪集团也是难逃其咎的。

  但他们的确不是主角,江青一干自然更不是。因为当时的最高政治权力是极度地收束在一个人的手里,权力被极大地绝对化了。据说江青在法庭上说过她是她夫君的"一条狗",虽然可以问为什么要做"一条狗",为什么不可以是比较平等或至少比较正常的夫妻关系,但这的确反映了某种事实的状况。而林彪对毛的颂扬也曾是达到了一个极致。但林彪不久就归于尘土,家破人亡,他的几大部属爱将也深陷囹圄。而江青也在夫君死后不足一月就被抓捕,判处死缓,最后自杀。所有的权力,也包括绝对的权力,都会有它从上行到下行的拐点。只是有时这拐点来得太晚,代价太大。

  二

  2012年的中国,又有了一次堪称在审判林彪江青集团案之后的最重要审判。其实在刚进入2012年的时候,有些事件已经发生,但那时还不知这些事件会不会暴露而引发一场政治地震。一个英国男子于一个多月前的深夜在重庆一家三星酒店突然死亡,但很快被当地公安局认定是"酒后猝死",其尸体并很快在劝说其华人家属同意后火化,"化作青烟"。这个城市看来照旧平静,甚至依旧保持着这几年掀起的"火红"和"热烈"。

  而仅仅一个多月后,人们却目睹了一系列如惊怵剧一般的事件:原重庆副市长兼公安局长王立军奔逃入美国领馆;那个英国男子尼尔·伍德竟然是被当地最高权力者的妻子所杀。这些事件最终导致了从8月9日开始的审判薄谷开来等、审判郭维国等、审判王立军的一系列审判。而这一系列审判目前还没有结束,但这一次主角终于登场了,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已经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将移送司法机关进行查处。

  这一系列惊险事件使我们看到了一种绝对权力的存在。现在一些事情已经浮出水面,但也还是有疑云存在:要怎样巨大的"经济纠纷"才会使一个人对另一个具有雄厚权势背景的他国人发出"人身威胁"?而当这个人发出了这样的"威胁"之后,怎么会欣然接受对方母亲的邀请,毫无防范地奔赴对方父亲掌握着最高权力的城市,并和对方母亲在自己的酒店房间饮酒喝茶醉到深夜?如果说这纯粹是为了经济利益,那要追求怎样巨大的经济利益才能让人如此不顾性命?又要怎样的疯狂(或者恐惧?)才能使一个"总督夫人"去亲自杀人?以及要怎样的自信和骄矜才能使她敢在次日就向当地的最高治安长官和盘托出这一谋杀?而这位长官马上就一切都安排妥当,把证据隐藏干净,乃至送上要销毁灭罪的硬盘证据,虽然他也暗地录音,为自己留了后手。而负责具体处理此案的最豪华阵容、包括了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刑警总队总队长,技术侦察总队总队长的几位当地公安侦察的最高级警官也全部"沦陷"、集体闭嘴,"不予立案",这不能不使人们要问:公安究竟是要保护谁,他们到底是公安还是私安?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王立军在向薄熙来汇报谷案之前和之后,他身边的人就已被"非法审查"究竟是何人因何故所为?令人震惊的还在于:如果不是那位"都市之君"煽了治安长官一耳光,那个治安长官决定性地、而且成功地奔入了数百公里之外的外国领馆,这一案件暴露的概率看来极低。

  我们从重庆事件所看到的,是一个由一人执掌的近乎绝对的权力如此之快地就笼罩着这个山城。这个人在他所管辖的这块地方说一不二、俨然如"王",到处是一片颂扬之声。他可以对他的副手和属下颐指气使,怒斥掌掴,这些人就好像成了他的"家丁",甚至他无需直接发话他们也会暗中维护他的利益。而他们如此做可能既是为了好处也是出于恐惧。从尼尔·伍德的案件可以看出,对法律的违反和践踏到了几乎完全视法为无物的地步。连他的妻子也可以随意地干预政事,他还在求学的儿子也可以随意地要见公安局长。揭开这样的黑幕的确使人怀疑:尽管中国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方面,我们比三十多年前究竟进步了多少?对权力的制衡与约束看来还任重道远,确保司法公正和建设法治社会的任务也似乎依旧长路漫漫。

  这种绝对权力的确也会大刀阔斧地做一些好事,甚至一度给我们的印象是其拥有者只是想大有作为地为人民造福和社会谋利,但是,绝对的权力无论出现在那里,无论开始是表现得是为了多么良好的目的,由看来多么有能力和有德性的人掌握,它作为一种绝对权力,本身就是一种恶,它注定要损害、侵犯和压抑他人和社会的权利,它不仅也可以方便地用来作恶,甚至在它行善的时候也会排除他人自主的行善权利,且将行善的功劳完全归于自己,或者在为多数谋利的时候开始只是损害少数,直到那一个个受损的少数变成多数,受损面不断扩大而殃及整个社会。这一事件又一次证明了"绝对的权力绝对会造成腐败"的铁律。它在一个地方出现就会为害一方,在一个国家出现就会为害一国。而它不仅害人,还将最终害己。虽然在这种绝对权力刚刚开始的时候,在它还没有完全地展露自己的獠牙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人喜欢它、盲信它,膜拜它,但它终将噬人噬己。

  有人评论说这几年的重庆运动就像一场"小文革",而其主事者也具有文革主导者的某些性格特征:比如说极强的权力欲和控制欲,总是喜欢和向往达到那样一种永远处在权力最中心被万民膜拜的状态。甚至命运也已提前昭示:主角都遭遇了副手叛逃,妻子死缓。而这次他本人还要受审、笃定入狱。这让其还在海外、本来前程似锦的儿子情何以堪?虽然有些事情也是因他而起。而其妻、子会如此是不是也是因为这种权力所致?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看起来是因为妻、子,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种绝对权力。否则,其妻、子敢、或者能这样做吗?

  绝对权力还与轰轰烈烈的大规模运动的方式有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自上而下、无视法制的政治运动往往本身就是绝对权力的一种表现。虽然只有不长的时间,这种绝对权力在运动中其实已经开始使人恐惧,当然,开始总是很少数人感到恐惧:一些人的人身和财产突然就被侵犯和剥夺了,一个人在网上转了一副讽刺漫画,一个人在网上骂了一句"一坨屎",马上就被发现并劳教两年,甚至家人也被株连。开始可能只是少数人才受到这种伤害,但既然可以对张三这样做,对李四自然也是可以。而如果违反和践踏法治成了习惯,造成了一种气氛,践踏法治的人最后也一定不会是安全的。如果说连长期主管公安生杀大权、作为"打黑"主将的部级官员也感到很不安全了,谁还会真正安全呢?那种用绝对权力造成的社会安全只是虚幻的、短暂的。而从另一方面说,在一种趋于绝对的权力的控制下,这一案件的暴露看来似乎相当偶然,其实又可以说有某种必然性,即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尼尔·伍德案件即便掩盖住了,其他的案件也可能那一天"东窗事发"。

  的确,这一趋于绝对的权力目前还只是一个地方的最高权力,它虽然已经趋近了中央的权力,但还是在尚未达到的一刻出事了。我们在看到这一绝对权力带来的不幸时,又幸亏这还只是一个局部的绝对权力。如果情况是一个人在一国掌握了绝对的最高权力,那就恐怕只有这个人自然生命的结束才能带来改变,而这样的话社会就将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

  总之,对重庆事件的系列审判告诉我们,政治与司法等制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一定要削弱和杜绝产生那种绝对权力的制度和环境。这改革的方向大致就是经由法治的民主、落实法治的民主,其中包括对破坏法治的人们的审判也同样要严格遵循法治的原则。民主可以提供一种压力、动力和尊严。法治则能确保我们的手段和目标不致伤害他人,同时也是保护自己。绝对的权力绝对要防范,不管它打着什么旗帜;绝对的权力也绝对要抵制,不管它是暂时潜伏还是已经施虐。尝到过那种不受制约的权力滋味的人,大概很容易迷醉这种绝对权力,绝不肯自己放弃这种绝对权力,所以必须将很容易僭越的权力关进"铁笼"。我们只有通过推进法治与民主,不断致力于确立限制这种绝对权力产生的制度条件,清除滋养它的社会土壤,才有可能从客观根基上防止"前度X郎又重来"。

  何怀宏,共识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王岐山旧事:习近平曾找来借宿合盖一床被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ght while keeping you safe and comfortable during extended waterside activities?

Shop New Drainmaker Shoe for Men, Women and Kids at Columbia!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王岐山旧事:习近平曾找来借宿合盖一床被
Aug 26th 2013, 14:39, by 明鏡雜誌


  延长县作协主席张思明于2002年赴福建拜访时任省长习近平。他曾听习谈起,下乡初期,一次从北京返回延川,因路途遥远,先到了冯庄找王岐山借宿一夜,两人就合了一床被子。当时习带着一本经济方面的书,王岐山给留了下来。




2005年8月28日,第三届中国市长论坛在浙江省义乌市开幕,时任北京市长王岐山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交流。


  地质学者、西北大学副校长张伯声先生曾向前来请教的学生这样讲述自己最著名学术成果的得来:20世纪20年代,坐船赴美。旅途漫长,他坐在船头,天天看浪,看大江大海的"涌",突然冒出个想法:为什么这浪涌不是直上直下的?根据既往所学,他认为,海浪这种涌动的方式,从力学上讲是最省力的,进而想到,"大自然地壳的构造,一定是以最省力的方式在运动。"受此灵感启发,他推导出"地壳波浪镶嵌"学说,获得国际承认。

  向张先生请教的学生中,一名历史系学生事后回忆说,老校长的讲述,"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潮流。人类历史的潮流与大自然实际上有一样的属性。那就是:顺历史潮流者昌,或者叫赢;逆历史潮流者亡,或者叫败。因此,要顺潮流而动。"

  这位善于吸纳和推演的学生,叫王岐山。1973年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西北大学就读,时年25岁。从波中一叶到浪中掌舵,老校长的启迪"对我一生都有影响"。

  饥饿的现实感

  北京学生郭路生1968年底写下这样一首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这是知识青年启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的情景。浪潮中,北京35中高二学生王岐山也被送往延安,那是1969年元月。

  冯庄公社的刘姓副书记在北京提前与知青见面时,言之凿凿:我们那地方可好,满山果树,有苹果吃。他怕这些年轻的娃娃知道冯庄穷,不肯来。到达延安后,老乡们用毛驴车,把学生们接到各自所属村落。

  娃娃们一看,有高山是不假,但光熘熘的,根本没树。此后每见到刘书记,就俩字:骗子。

  王岐山被分配到康坪生产大队,同来的还有女朋友姚明珊。在时任康坪村村支书尹治海的记忆里,王与姚的关系,当地人是听北京娃娃们说的,"他们在北京就认识"。队里的北京知青,男娃奔着王岐山,女娃跟着姚明珊,一起来到康坪。

  "知识青年来了,吃也吃不上,就是吃玉米、高粱。也不会吃,囫囵地吃,粮食的壳儿还留着,没有磨成面,就那么煮着吃。饭也不会做。最后我们派了一个老婆儿,给他们做了大概半年。陕北那些杂粮,乱七八糟的做法,他们不会(做)。城里是炒菜,这里一锅烩。"尹治海说。

  那种饥饿的感觉王岐山一直记得,日后他曾回忆说:"……跟黑龙江的同学见面后我都想哭,他们干活累了至少还吃得饱啊,我这是累了还吃不饱,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了。"

  知青们呼噜呼噜吃掉大烩菜,开始学习干农活。适应了一年,像那么点样子了。在尹治海眼里,城市娃娃们粗活不惜力,但细活干不来。女娃能甩开膀子用手拾粪,但扶犁耕作、开手扶拖拉机这种有技术含量的活计,只有个别男娃学得来。

  小组长王岐山干活一般,却很有号召力。同来的知青不必说,连其他生产队与他不熟识的北京娃,都听他招呼。据康坪村村民回忆,其他队上若有北京知青不服管、出问题,公社都会找王岐山去劝。

  "有时候政府就把他叫走了。哪个队的知识青年闹意见,打架,就叫他去,去开开会,让他去调解调解。"尹治海说。

  康坪村知青张佩侠还未报到就跟其他生产队人员打架,老乡们听说他在北京时就顽劣。到了康坪之后,王岐山负责"教育",吃住看紧,其他知青与他配合,不时冷落与关禁闭、罚体力劳动并济,"人家(其他)11个知青都争气,就他一个小混混。"延安知青尹大才说:"王岐山把他修成正果,改成好样的,后来也当了老师。"

  因着强大的号召力,冯庄的3个大队合并后,王岐山成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主要职责还是协调管理北京知青。

  尹治海觉得,王的号召力是从首都带来的,听说其在学校里便是风云人物。

  "你要让王岐山打架,他谁也打不过,他体质弱。但谁也说不过他。人家能把知青都拢住,知青都服气,老百姓都服气,我比他大3岁我都服气,比我成熟。"尹大才是下放较早的延安本地人,带着老婆孩子插队,住在北京知青的隔壁。尹大才夫妻两人跟北京知青们一样,管组里的领头人叫"岐山"、"珊子"。

  "王岐山把政策学得(透彻),人家就不像个知识青年,比蹲点干部都渊博。"尹大才记得,一季枣子成熟时,公社来了干部,"抢枣","队长挡不住,王岐山去,三言两语给打发了,(就是)搬政策、讲道理。"

  生产队对王的敬意,也来自于明白人的引领。"原来我们生产队长是个老八路,在西北野战军当过连长,老婆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来的,有什么事情就问王岐山。那人见过世面,(知道)这些人虽然年轻,但是有知识,队上有个啥事,咋个适合不,让王给他把把关。"尹大才很为自己是康坪生产大队知青的一分子感到骄傲,虽然也被北京知青"连累",自留地分在水边,难养活,他也自认为充当了北京娃和延安老乡之间的桥梁。

  北京知青们顶着农村户口,思忖着"扎根一辈子"的誓言,但老乡们却意料他们待不长远。村里的赤脚医生空缺,他们找来尹大才顶上,想着北京娃娃文化虽好,说不定哪天就回城,指望不上。

  底层社会的艰苦和无序,多少还是让知青们失望。尹治海动员大家写入党申请,没一个人应承。即便如此,王组长带领着青年突击队,干活表现还是不差。尹大才和尹治海记忆中,康坪大队的知青从未有过不良记录。

  一周劳动6天,学习1天。"知识青年再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尹治海想着,主要是让知识青年们得一日喘息休息,读读报纸就可以了。知识青年们倒真有学习的积极性,村里的《红旗》杂志等读物都是他们订的。但体力劳动终究辛劳,年轻人下工回来下下棋,打打扑克,也是常有的。而"人家王岐山就学习,拿个石板做个桌子","他就看他的那些物理化学数学。"尹大才不以为然,对王说:"这个屁用也不顶。"尹记得王回答说:"'文革'期间,这个也没学好,把这个再啃啃。"

  尹治海也夸王岐山学得好,"他看外国的经济方面的书。"对这稀罕物,村里有人议论:哎呀他看的是什么书?外国的书,是不是不正确的书?

  对于这稀有之书的来源,延长县作协主席张思明知道一些。他曾为写作习近平延安插队经历而在延川县梁家河采访,并于2002年赴福建拜访时任省长习近平。他曾听习谈起,下乡初期,一次从北京返回延川,因路途遥远,先到了冯庄找王岐山借宿一夜,两人就合了一床被子。当时习带着一本经济方面的书,王岐山给留了下来。

  尹大才也记得王岐山跟他说过自己和习近平的友情,"我知道他们好。"王曾问尹:习仲勋你知道吗?尹答:知道,西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王:他儿子也在延川,他们那边如果请你过去你去吗?尹:我去你给我挣工分啊?

  康坪知青里,数刘捷字写得好,他在村口的土墙上题过8个"可大的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王岐山用刀子把字刻了下来。

  "那时候乡政府说,那几个字写得好,知识青年写下的,要保存好。结果(后来)修路都铲了。"尹治海说。

  尹大才也为那8个大字可惜,他更可惜的是冯庄公社没有宣传康坪知青的优良作风。他想写本书,暂定名《康坪村的北京娃》,"王岐山是知青小组长,我要写知青小组,任何一个人的事情都离不开他,每个人的故事都跟他有关系,就是做配角,也不可能没他。"

  苦虽苦,赤脚医生尹大才却也觉得:"插队是个双刃剑。学习误了……可是,来锻炼也达到了好处,像王岐山这样,来生产队,方方面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都参与过了。"

  丰满而谨慎的理想主义

  1971年9月,林彪的飞机掉了。尹治海去地区上开会,市委副书记千叮咛万嘱咐:保密保密。一回村,北京知青就围上来:开会是不是通报林彪的事?

  就在这一年的下半段,为防止"四旧"文物遭到破坏而早早关闭的陕西博物馆大门重开,5年的闭馆,原先的讲解员上了岁数,博物馆便到延安招上来10位北京知青。

  康坪队上有两个名额,据尹治海说,大家都去面试,口才上佳的王岐山和王小枫被录用。此时,姚明珊因父亲的问题,无法回城,王岐山不想先走,但公社催促,只能暂别女友,来到西安。

  其时"文革"虽进入平稳期,博物馆复工,但集体生活中吃饭前早请示晚汇报、排着队念毛主席语录、每周一日的政治学习闭馆也都是不能少的。好在业务学习也没荒废。西安碑林有一块景教碑,世界闻名,介绍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情况,馆里一位老先生单给年轻讲解员讲授有关该碑的知识,就讲了两个月。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平平(化名)比王岐山等人晚4个月入馆,是老五届大学毕业生,同北京知青一起做过8个月的讲解员,与王岐山交好。2011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西安调研期间,特意安排一晚上的时间,约上8位(实到7位)友人在老博物馆(现碑林博物馆)叙旧。那一晚,王岐山提起,他至今还记得关于这碑的知识,"让我现在去讲碑林都能讲。"

  那一晚,老友们从7点半聊到10点多,王平平跟王岐山直说着陕西话,后者则举着水果给这个送给那个递,香烟不离手。此情此景让王平平觉得,"有些东西和几十年前一点都没变。"

  王岐山将叙旧与工作的界限严格划定。馆长邀他顺道看一下新的石刻馆,他没答应;馆里送他碑帖作礼物,"一块真的碑帖都上万块钱",他一口回绝,"一点面子没留。"王平平拿着卡片机,让茶室的服务员帮忙拍了几张照片,而馆里专门负责拍照的工作人员没能进入王的叙旧局,馆长和书记都只能在外等候。陪同的常务副省长和陕西文物局局长虽得进门,也只能远远拉两把椅子,互相说说话。

  在王平平看来,王岐山6年的讲解员生涯锻炼了其口才和待人接物的能力。讲解词没有现成的,全靠讲解员自己提炼,又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层次的参观者,应对需要灵活。在陕期间,王岐山又以工农兵大学生身份,就读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在知识储备、观世视角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人生维度变得多元起来。

  王岐山在博物馆期间,接待过中央领导李先念。"那是第一次让他接待身份比较高的重要人物。我在旁边听了几句,觉得他讲得很活,完全没有稿,李先念听了也觉得很有意思。"

  特殊历史时期中的陕西博物馆,像一座中国大舞台的微缩,纷纷繁繁,闹闹哄哄。其下情景,时而残酷恐怖,时而啼笑皆非。

  青年人们四处搜集书籍,地下读书会成为他们结交志同道合的平台之一。从阅读心得到当下时事,人们在迷雾中摸索,生存与未知是他们的原始动力,以隐秘而又难以抑制的热情讨论着中国的现实和出路。王岐山也是其中一员,他还带着一如既往的号召力,每日都有很多西安青年跑到博物馆找他探讨问题。一次军代表在大门口堵到他,说了几句:今天从早到晚来了几十个人找你,都不买票就进门,你给博物馆造成了损失。

  西安人葛岩在他的文章《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中提到他在此时结识的王岐山:"……已经可以感受到他的人际亲和力。西安有两个有名的中学生领袖,都是西北大学的子弟。但由于文革中政见互异,两人不相往来,但却都视王岐山为要好的朋友。"

  擅交朋友的王岐山同时也显示出稳重谨慎的一面,虽然西安各个派系他都有接触,但绝对不介入具体事务。

  王岐山、王平平等一圈朋友,在互相掩护、互相帮扶和互借"禁书"中度过前途未卜的岁月。《第三帝国的兴亡》中的袖章、语录、社会的疯狂曾令他们震惊,对应着认知中国的现实;也曾在深夜里扳着手数,开国元帅10人、大将10人以及众多上将,当下境况怎样,命运如何。

  这个时期的王岐山仍然没有明显表现出对今后道路的规划。他依然没有入党。

  "'文革'的时候你能把命保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中国的前途谁都看不透,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怎么能有个人的命运呢?"虽然带着悲观,王平平不认为"文革"对于他这代人来说,只有负面意义。"文革"逼着大家在风暴式的环境中迅速认知事物、辨明是非,经历人生的磨难后变得更加坚强。

  "'文革'中能够最后认识到这些,或者在这个过程能有所领悟的(人),是比较少的。大多数人就是经受苦难。还有少数人没有挺得过来,人都不在了。"对于日后走上仕途的王岐山来说,"他这种成长经历不是后来很多其他技术官僚能够体会得到的。"

  穿梭于不同话语体系

  王岐山早年的一位朋友曾以某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述王岐山的特质:大城市里百十个团体,有知识分子、高干子弟、文艺界子弟、军干子弟,还有各种地域性团体,各个圈子之间鲜有往来,甚至隔阂颇深。只有一个人,不属于任何团体,却能在各个团体中周旋,不管是否意见一致,也不论阶层是否平等,总能相谈甚欢。

  王的社交能力在他返回北京后愈发凸显出来。他进入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结交了更广泛的朋友。

  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朱信泉、严如平、韩信夫等人,对当年的实习研究员王岐山的评价为:实在、平易、学术功底尚好。80年代初期的社科院高干子弟云集,光近代史研究所里就有陈毅的儿子、贺龙的女儿、董必武的儿媳妇、朱德的秘书等,而王岐山表现得比普通老红军将领的后代还更显踏实。

  "(只)有一点比较特殊的,就是他当时骑个雅马哈。"社科院的老员工回忆,这辆扎眼的小摩托是王的亲戚所赠,当时算奢侈品。

  这辆摩托车对王当时的活动能力贡献不小。在他结识了翁永曦、黄江南、朱嘉明3人并联名提交经济研究报告之后,逐渐得 "改革四君子"之名。

  黄江南在《三十年三十人之指点江山》一书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1979年,黄等人认为,"当时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调已经到了崩盘的边缘"。友人李银河听到黄的分析后非常着急,觉得为避免国民经济危机,应让上层领导知道。经李银河与其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的朋友林春介绍,黄、翁、朱3人结识王岐山。

  "他(王岐山)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异常聪明,吸收能力特别强,跟我们一谈就理解了我们的想法,马上就表示赞同,并且提议起草一个报告呈交中央。当时我和翁永曦、朱嘉明已经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再加上王岐山,我们4个人在市委党校后面的一间空房子里关了几天,写出了报告。在报告里,我们预测了1980年经济将要出现的衰退,分析了衰退产生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危机对策。……通过王岐山,我们把报告交给了姚依林,姚依林看后觉得很重要,又转给了陈云。陈云在报告上批示说:'一个学工业的,一个学农业的,写了一份很好的报告……'其实翁永曦不是学农业的,只不过在农民报工作。"

  报告提交后,4人受到当时中央领导的接见,史称"老青对话"。"老青对话"对同时代热衷探讨中国道路的年轻人是一种激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张少杰描述当时他们那代年轻人的心情为:"我们太想改变世界了。"

  从此,王岐山的道路转向经济领域。

  1984年莫干山会议在杭州召开,与会人员是从全国各地提交的论文作者中选拔出来的青年才俊,会议就国民经济的热点进行了激烈讨论。但在当时,这种讨论与集会,带有一定风险。据柳红所著《八零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黄江南这样谈风险应对:"政府是由人和部门组成的,有的人本身,就代表了政府。上山的还有国务院总理的秘书李湘鲁、张劲夫的秘书孔丹,以及王岐山。他们来,我们心里踏实了很多。当时不像现在,没几杆大旗不行。没人出文,一切都在正式和非正式之间。"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历史又一次呈现出剧烈与复杂的局面,全国上下依旧在探索。1982年,王岐山进入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次年入党,6年间成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所长、正局级研究员。1988年起,历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并力主建行改制、中金公司的组建等中国金融界大事。从此兼备对中国根本问题(农业)的认知和对国际潮流(金融)的把握。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王岐山被委任为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协助省委书记李长春处理广信、粤海等国有企业资不抵债事件。为消除消极影响,他曾接受"联办"旗下《财经》杂志的对话专访,阐释"窗口公司"历史使命的结束,强调"谁的孩子谁抱"的市场逻辑在中国确立。

  王岐山更为人熟知的危机处理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从海南任上被急召入京,上任第10天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次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专访,向百姓呈现、解释当下抗疫局势。一句口头禅"说实在的"广为人知。

  2004年,南方传媒集团原驻京办事处主任、原驻京首席记者方进玉曾在面访王岐山时提出:"去年(2003)抗击非典的记者会,面对全北京、全中国的大恐慌,面对国内外记者那么多刁钻问题,你的应对太精彩了……只有一个地方,你公开赞扬美国的《纽约时报》'不愧为《纽约时报》',还赞扬美国记者'提的问题就是尖锐',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以为你在暗讽国内记者提的问题不尖锐。电视直播一出来,我就担心你会不会因为这样的回答,受到中央领导的批评呢?"

  王岐山回答说:"没有啊。去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后,中央领导都表扬了啊,说我是放得开、收得住。"

  据方进玉所知,"王岐山为那次新闻发布会做准备时,他的那些发言提纲——特别是针对外国记者必然会提出张文康、孟学农被免职的问题,其答复的核心内容,应该已经得到了当时市委书记刘淇,甚至是中央高层的认可。"

  王岐山的张弛有度、应对得当也曾让世界卫生组织的媒体专家印象深刻。2003年劳动节这天,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在参加世卫组织培训时碰到代市长王岐山。据当时媒体报道,邓小虹说,在模拟发言环节,王岐山主动要求第一个来,回答法国老师模拟的外国记者提问。重放录像时,"王市长的录像几乎成了讲解的样本。"法国专家对王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有主见、有见地和有决心的领导,他不会让记者牵着鼻子走,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引导记者从政府工作和政府努力的角度去问问题。"

  王的话语能力由此可见。吸纳民情,讲解官方,直面舆论监督,对老百姓说市井之语,对外国友人讲述人情故事,穿梭在各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不回避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自传《峭壁边缘》中记述了自己亲历的2008年金融危机,多次提到他跟王岐山打电话。当时王岐山是主管外贸和金融的副总理,多次与保尔森在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打交道。保尔森称,自己视王为值得信赖的老朋友。保尔森曾这样评价王岐山:"我所认识的王岐山行事果断,好学好问。他是一个执著的历史学家,喜欢哲学辩论,还有着略显顽皮的幽默感。"

  跟保尔森类似,美国第24任(2001至2009年)劳工部部长、同时也是第一位美国华裔部长的赵小兰女士,对王岐山的外事交往能力和风格,同样印象深刻。

  赵与王第一次真正接触,是在2008年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赵对王的第一印象是"开朗、有风度、健谈,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

  "王先生的自信、坦诚,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够轻松地交流。他不惧怕承认,甚至是非常开诚布公:中国面临着许许多多挑战。他把这看作是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积极途径。"赵在回复本刊的电邮采访时说。

  "(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闭幕会上)他把准备好的讲稿放在一边,这是前所未有的场面。他坦承,在这样重要的场合,这么做是冒有风险的,但他的脱稿讲演'来自真心'。"赵小兰说,"这一点尤其为美国为政者们所赏识,他们更喜欢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有助于建立一对一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领导人之间的交谈会非常坦率,难点突出。"

  一个典型例证是,"他以他的丝绸领带来解释中国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看法。他说,对于中国人来说,知识产权是个比较新鲜的问题,人们第一次知道它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而现如今,全球的人们都戴着中国丝绸制作的领带,因为中国人把自己的发明与世界分享了。"这个故事尽力消除美国人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淡漠的批评甚至愤怒,让赵小兰记忆深刻。

  "他讲故事,甚至讲笑话,我们以前从未想过中国的高层领导人会运用这样的交流方式。在美国,为政者用故事或者笑话作为他们演讲的开始,以便让受众放松,是很常见的。所以大家非常喜欢王副总理的方式!……他的演讲直率、有趣、见解深邃——这真是让观众难忘!"

  2009年赴美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其不意,赠予王岐山一只篮球作为礼物。王年轻时确是篮球爱好者,还在记者面前秀了转球技法。王平平曾开着玩笑问过王岐山,奥巴马送你那个篮球要不要交公?王登时表现得像个孩子:凭什么?

  同样在这次赴美谈判期间,王岐山和美国财长盖特纳接受PBS(美国公共电视网)《查理·罗斯秀》的联合专访。时政访谈资深主播查理·罗斯问王岐山:有人说美国要遏制中国发展,你相信吗?王回答:"美国政府包括奥巴马总统多次说,希望中国繁荣发展……我相信你们总统说的话。"

  老到的主持人又问:你觉得中美之间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王直接说:"美国人对中国不是误解,关键是不了解。"

  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查理告诉王岐山,他最近拜访了新加坡的李光耀,"他说你是他最爱打交道的中国人。他对你好一通表扬,说希望你永远履职,永不退休。"接着播放了一段查理与李光耀的对话。

  李:我愿意跟王岐山做生意。

  查理:……有人说他会继续供职于政府,尽管他已经65岁了(此处有误,2011年王岐山63岁——编者注)。

  李:是的,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让他一直留任。没有人(在一些特定方面)能胜过他。务实、强硬、幽默、机敏,做正确的决定——就中国的立场而言。

  镜头转回演播室现场,王岐山自然地接过话头,问查理:"你和他见面的时候,他桌子上是不是还有一个孔子的像?"在场3人一起大笑起来。

  "我在90年代到他办公室和他谈话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个谈话桌子上摆了一个中国的孔子像。李光耀先生应该说是,走出了一个很独特的'城市国家'的发展之路。他既用了东方的文化,也用到西方的文化。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上用东方的多,而在制度上用英国的多。"

  扭转了剑拔弩张,访谈在轻松愉快中接近尾声,王岐山指指自己的耳麦翻译器,一语双关:"我现在才习惯这种谈话方式。"节目在查理"希望我们下次谈谈历史"的邀约中结束。

  该严肃时强势、威严,该放松时大声说话、大声笑骂,王岐山分寸感极强,公职与私人领域界限分明,上得庙堂,下得田间,中间理顺得各样关系,强硬与妥协并济,以求问题解决。

  2004年面访时,王岐山曾和方进玉聊起中央电视台新址规划问题。王说:央视新址建在北京CBD的核心区,这里本来就很拥堵了,但央视和广电部报送给北京市的规划图,仍然希望把央视新址整体围成一个封闭大院子,我只好不断与他们协商,请央视一定要对新址的规划作些修改,给市政留出两条路。

  "我听他说,尽管当年的央视台长和广电部负责人反复说,央视的安全警卫很特殊,留出公共道路不方便,希望把央视新址及其附属设施全部封闭起来,但王岐山一直坚持说:不行。不能因为你们的新大楼,就把CBD本已拥堵的交通,搞得堵上加堵。还好,经由王岐山的一番劝说和坚持,央视和广电部的领导终于同意修改规划了。"方进玉说。

  新的历史使命

  十八大七常委亮相后,王平平接到电话:岐山怎么分管中纪委了?

  这是执政党新班子上台后被舆论热议的话题。中纪委书记一职,跟王岐山副总理任上的职责无直接相关,他的工作履历中也没有类似情况。惟有"救火队长"的"称号"一脉相承。腐败问题是当前中国政治的最紧要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王岐山履新,雷厉风行的行事方式也一起到任。中共中央贯彻"八项规定",改进文风、作风、会风的新气象,对王来说,这是多年来一直的行政方式。

  据农研所时的同事回忆,王在联络室主事期间,"不说废话"。到杜老(杜润生)那里开会,了解完情况,交代下去待办事宜,就散会,"简短","办事风格非常明快"。

  通报纪委系统自行清退会员卡的会议,只用了20分钟。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为防止秘书代笔,王岐山现场给大家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写一篇学习党章体会。他在见外国友人时笑称:以前就怕念稿子,现在得了济了(编者注:得济,北方方言,指有益、得利)。他在与相关专家座谈时,也要求学者们不要念稿,简短、直接表达观点,去掉"尊敬的王书记"之类的寒暄。座谈末了,还推荐大家看《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引发一场中纪委内外、全国读史热。

  据中纪委工作人员说,他在中纪委办公的时间远远超过在中南海。

  2013年1月,王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发言中说,治腐"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显示其现阶段的工作思路。

  综合媒体已有报道、接近中纪委人士的介绍以及《纪委监察干部工作手册》等方面的信息,中纪委原来设置8个纪检监察室,1室管国有企业,2室管金融机构,3室管教科文卫,前三室不涉的其他中央机构及国企由4室监管。5-8室分管各省、市、自治区。王上任后,新成立9室、10室,将5、6室拆分,新的对应方式为:5室对西南,6室对华北,7室对华东,8室对中南,9室对西北,10室对东北。

  "(比如)原来一个室下面三个处,一个处要管两个省,现在可能一个处只管一个省了。(查处)力度肯定大了。三四个人只盯一个省,一个省能有几个省部级干部?……这几个省的官员肯定都睡不好觉。"上述知情人士说。

  在这次中纪委监察部内设构架的调整中,原党风廉政建设室与原纠风室合并为"党风政风监督室",原执法监察室和原绩效管理监察室合并为"执法和效能监督室"。所以机构总数保持不变。

  "……绩效室原来就是做行政审批、效能监察、行政问责。(王认为)效能这个应该(多)是国家公务员局的事情。这个科室是2011年才成立的,他来了立刻就撤了。"接近中纪委的人士说。

  除了立竿见影的查办案件力度和富有效率的网络反腐举报反馈,学界和坊间更期待反腐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改革上的稳步推进,诸如官员财产公示、反腐败立法等正在试点或筹谋的长效机制能够逐步确立起来。在改革推行过程中,在面临复杂局面时,极高的政治智慧、果敢的决断力和中央高层的同心联动都甚为重要。

  廉政专家任建明说今后十年为"反腐成功的机遇期","这十年我们一定要跳出过去的怪圈,越反越严重的怪圈,要让人民看到希望,要找到出路"。

  王岐山的老朋友们也对他的新使命抱有很高期待。

  农研所的老同事评价王是个"非常尊重纪律,遵守纪律的人"。

  有一例证。王岐山任北京市长期间,一次周末私人驾车外出时,在某停车场停驻时间较长,出场时被收费师傅认出,后者执意不肯收取停车费。王岐山跟他纠缠了几个回合,后车已经开始不耐烦地按喇叭,王只好驾车离开,周一便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顺道去把停车费补交上了。

  方进玉曾听一位知情者说,"王岐山到北京工作后(2003-2007),市政府给过他一套房,但王调离北京、到国务院做副总理后,就把那套房交回去了。"

  2004年,王岐山对方进玉说:"许多人说我是临危受命、抗击SARS——挽狂澜于既倒,其实我自己很清醒,我知道这是一种历史机遇。在广东做副省长也罢,到北京做市长也罢,都是历史机遇。……我是学历史出身,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看,既然中央调你来了,既然历史给了你这样一个机会,那么你只能尽力去做。从1980年代开始,我调来调去,工作经历确实很杂,但我从事的工作门类越多,参加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清醒,我知道,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学问、有能力、有智慧、有魄力的人太多了,我算什么?因此,每到一个新单位,我总是希望低头拉车,多做实事,而且要多向其他人学习。"

  王岐山的这番自述,在今日更艰巨、被寄予厚望的历史使命面前,或许仍然适用。

  (感谢王世平、尹大才、尹治海、尹国凯、张思明、赵小兰、方进玉、罗昌平、朱信泉、严如平、韩信夫、周淑真、姜明安、任建明、马怀德、中纪委相关公务员接受采访及提供的大力帮助。本刊记者林珊珊亦有贡献。)

  南方人物周刊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薄熙來與王立軍各自崇拜兩個人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50% off Print Subscription of USA Today

Get th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doorstep. Lock in the savings and receive USA Today for just $0.75 a day.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薄熙來與王立軍各自崇拜兩個人
Aug 26th 2013, 13:13, by 明鏡雜誌


《調查》特約記者 劉飛



  薄熙來專案組內部人士對《外參》透露,薄熙來最崇拜秦始皇和毛澤東,認為自己是第三個中國最偉大人物。而王立軍則承認,他最崇拜的兩個人,一個是希特勒,一個是美國前聯邦調查局長胡佛。

  "中共內部有人指控薄熙來與超過100名女性有性關係,其中包括28位有些名氣的女性,有些是模特兒,有些是央視主持人。徐明供認,他負責向薄熙來輸送眾多女人淫亂,"專案組的人士對《外參》說:"儘管王立軍曾是薄熙來的左膀右臂,但對薄還是有多手準備。王立軍曾將薄熙來和徐明安排的女人做愛過程秘密錄像。"

  由於官方的《審查報告》和海內外媒體均沒有提供薄女郎的全名,在網絡上居然引發了一輪薄女郎大猜想。

  被點名的薄女郎除了電視主播張XX,還有影星馬XX、章XX、歌星湯X、央視主持人劉XX等。其中,被點名的薄女郎皆保持緘默,唯有章XX高調回應並狀告海外博訊網涉嫌誹謗等。

  官方通過男女關係事打擊薄熙來,導致輿論評價反差極大。法廣評論認為這是中共製造的"私生活伏筆懸念"。明鏡新聞網援引政治觀察家的看法指出,中共領導搞女人,央視和各地方電視台這些漂亮女人、名女人紮堆的地方,早就是中共高官的後宮和煙花巷,也沒有特別新鮮之處。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薄熙來床上的事情被翻出來惡炒這事,"誰都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薄熙來在權力爭鬥中垮了。現在贏家在做的事,就是掩埋政治鬥爭的真相。"

  政治觀察家對明鏡新聞網的分析意見認為,中共在這個時候釋放薄熙來"和多名女性保持和發生不正當性關係"的淫穢信息,無非是想摧毀薄的形象。

  儘管國內對薄熙來事件中涉政治或權鬥的方面的報導和分析"噤若寒蟬",但"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性關係"的花邊紛紛高調報導。

  再說回徐明被招至重慶"調解"薄谷開來和王立軍關係的事。

  面對中間人徐明,谷、王的說法再次不一。谷的說辭是,中紀委正在查王,她搜他的辦公室,把東西都帶到3號樓,是為了保護王。

  王顯然認為找自己麻煩的是谷,中紀委只是她的託詞。王向徐明抱怨,谷把他的東西列了清單,跟他女兒說他是第二個文強,說中紀委要辦他,還讓重慶紀委找他談話。

  2012年1月10日,徐明說服王立軍去看望住院的薄谷開來。徐明供述,當天,王的情緒還是很大,谷也裝睡,不理王。徐明先行退出,留下鬧彆扭的兩人。

  兩人的關係並未因這次見面有任何起色。1月14日左右, 王立軍要求王智、王鵬飛、李陽各寫一封辭職信,要點有三:尼爾·伍德為薄谷開來所殺,無法立案;谷安排他們做不恰當的事情;在3號樓喝酒,懷疑酒裡被下藥,心生恐懼。

  王智等人供述,王立軍並非要他們真辭職,而是利用他們的辭職來向谷施壓。郭維國也按王立軍的要求,寫了尼爾·伍德案現場勘查存疑報告。報告中稱,尼爾·伍德案與首長夫人"K"有關。

  谷對王也日漸防備。1月23日,大年初一,徐明在重慶。徐稱,王立軍跟他抱怨薄谷開來竟然通知進3號樓之前要先報車號,"以前王幾乎每天都要去3號樓見谷,都是長驅直入,最近居然被擋,他很生氣。"谷也告訴徐,王"根本不行"。

  徐明供述,1月26日左右,王立軍給其電話,讓他去薄熙來那說說谷飛揚跋扈的情況,替他說說話,王還建議薄熙來與薄谷開來"切割"。

  徐明認為王的建議相當不妥甚至很"狂妄",有挑撥夫妻關係之嫌,遂予以拒絕。但王告訴徐:"你要是去了,就是為了黨和民族大義,做了一件大好事,如果不去,就會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爆炸事件,覆水難收。"

  "我覺得他很囂張,就去了重慶。"徐供述稱,1月28日,他在3號樓見了薄谷開來夫婦。當晚,他還見了王立軍。王向其透露,自己當晚見到了薄熙來,並向其控訴了谷的四大罪狀:殺死尼爾·伍德;動用"兩勞"人員搜查重慶市委秘書長徐鳴的辦公室和家;讓王立軍抓其四姐谷望寧;讓王立軍抓薄與前妻的兒子李望知。王告訴薄,這些事情他都壓著,辦理尼爾案的幾個警察要辭職,他也一直維持著。

  徐明回憶,當晚王興致不錯,說薄表揚了他,臨走時還深情地跟他握了手,並說薄對他不錯。

  但事情在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

  徐明供述,1月29日上午11點多,他到3號樓見谷,原重慶市委辦公廳主任吳文康也在場。谷告訴徐,昨晚王立軍向薄邀功,列舉了她的四大罪狀,1月29日上午,薄把郭維國、王立軍都喊去,當場把茶杯都摔了。

  郭維國供述,1月29日上午9點,他和王立軍一起去市委1號樓,"薄罵王,說他陷害薄谷開來,又說他忘恩負義,越說越激動,伸手打了王一耳光,王立軍躲閃了下,嘴唇還是出血了。王立軍又向薄解釋,和薄出去說話。"

  另據法廣記者獲得的消息,王立軍案庭審中出示的證據筆錄顯示,王、薄兩人在1月28日曾徹夜長談,交流應涉及薄谷開來案,當時,兩人似乎"談攏了",據王的說法,薄頗為動情,並與王握手道別。薄熙來為何當晚和顏悅色,但第二天卻如此暴怒,不得而知。

  不過郭維國的辯護律師、安徽省金亞太律師事務所王亞林律師認爲,就庭審信息來看,薄王發生衝突前,薄熙來似乎對薄谷開來涉嫌殺人並不知情。

  新華社報導稱,郭維國在訊問筆錄中稱,"打了王立軍,導致矛盾就公開化了"。當天下午,王立軍召集李陽、王智、王鵬飛,要求重新製作尼爾·伍德案案卷,案卷指向薄谷開來。

  王立軍仍未對自己的仕途感到絕望。王智、王鵬飛等人稱,王立軍並未將此案上報公安部,他並不是想真正破案,而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

  郭供述,當天他和王立軍返回市局時,他對王稱:"這回咱們是打不著狐狸還惹一身騷,還不如真整呢。"王立軍答:"能真整嗎?這回也達到80%的目的了,還有20%掛起來了。"

 
  王立軍與谷開來的關係撲朔迷離。

  王立軍確實並未放棄與薄、谷修好的努力。他給兩人寫了一封信。2月1日上午,徐明在3號樓薄谷開來處看到了這封信,信的內容是表忠心,稱所有問題都是吳文康的挑撥。

  2012月2月2日上午9點,王立軍在市局15樓的局長辦公室會見駐渝某部領導,雙方討論的是一個涉及軍地雙方的強姦案,王透露,這是他"最後一次局長公務",因為昨天市委已決定他不再兼任公安局長,而他本人前幾天就已經知道這個結果。

  2月2日中午,重慶市局召開黨委會議,宣佈王立軍不再兼任市局局長、黨委書記。原重慶市江津區委書記關海祥代替王立軍,擔任市局黨委書記職務。

  王立軍被撤職當天,王智為表效忠,給薄谷開來寫了悔過信。谷供述,"信上說王立軍指使他陷害我有7條人命。當天我到市委1號樓去找王立軍對質,王打了自己的耳光,辯解不是他指使的。"

  據重慶市局辦公室民警李娜(化名)回憶,2月4日,王立軍還未搬離市局,薄谷開來來訪,兩人在王的辦公室密談了很久。當天中午,谷、王兩人在市局14樓政務接待餐廳用餐,在外的服務員聽到了谷的哭聲。

  2月2日,不再兼任市局局長的王立軍,其副市長一職的分工也被調整,從分管政法領域換到分管教科文衛口。據新華社報導,2月初,王身邊另外3名工作人員又被非法審查。王感到自身處境危險,遂產生叛逃的想法。2月6日,王立軍以洽談工作為由,於當日14時31分私自進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在美領館內,王立軍稱因查辦案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請求美方提供政治避難。後經重慶市和中央有關部門勸導,王於2月7日離開美領館,並向有關部門反映了薄谷開來涉嫌故意殺害尼爾·伍德的問題。

  8月9日,薄谷開來涉嫌故意殺人案開庭。谷在庭審時表示,尼爾·伍德案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很大損失,"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將永遠難以心安"。提到王立軍時,她遺憾自己"用人不察","這個人實在太卑鄙了"。

  王立軍也認為薄谷開來拖了自己後腿。9月17日,王在成都中院受審時稱,"這個案件如果不是牽涉到谷,我肯定會安排多管齊下,早就把這個案件查清了。"

  在法庭最後陳述時,王立軍表示:"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我知罪、認罪、悔罪……對培養關心我的組織、社會各界和親人,我要在這裡真誠地說:對不起,真的對不起,讓你們失望了。"(《調查》第5輯)
    



訂閱《調查》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store/115484?apKey=fedd22f528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薄一波家族: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LSAT prep from HLS-educated instructors

LSATMax includes video lessons, unlimited personal attention & support, and over 6,000 real questions from previous LSAT's. Enroll for just $299.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薄一波家族: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Aug 26th 2013, 12:49, by 明鏡雜誌




《新史記》特約記者 陳亦凡


2007年,薄熙來進入中央政治局,並從國務院商務部長調任重慶市委書記,許多人認為,這是對薄熙來未能升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安撫。很少有人預見到,薄熙來在重慶竟然孤注一擲;更少有人估測到:這是在中國社會舞台上活躍了半個世紀的薄一波家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隨著薄熙來案審判臨近,人們對中共元老薄一波家族的興趣重新高漲起來。

中國許多批評者認為:薄一波只是中共官場內的一個善於見風使舵,落井下石的老手,他在主管中國大陸經濟期間政績乏善可陳,而且他為了達到自己升官的目的,不惜出賣老朋友,讓他周圍的人不寒而慄。

1987 年初,為迎合當時的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旨意,薄一波在迫使思想開明的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辭職的政治陷害中赤膊上陣,完全不顧及胡耀邦當年冒著風險為他平 反、摘除他的"叛徒"帽子、爭取他重新出任中共高官的大義。1989年,薄一波又協助鄧小平,整倒主張與抗議學生對話的又一任總書記趙紫陽,支持鄧小平調 遣軍隊,開槍鎮壓手無寸鐵的學生和民衆。

薄一波思想保守、人格卑劣,卻官運亨通,不但自己受益,更讓他的後代變成權貴家族。不僅如此,他的兒子、薄家的代表人物薄熙來給中共高層政治造成的衝擊和破壞,更遠遠超過他。可以說,在美國彭博社公布的中共八大元老家族中,薄家父子絕對是獨樹一幟的。

http://image.wenweipo.com/2013/07/17/20130717zf0009.jpg
1960年代薄一波夫婦和子女全家福。

"薄一波罪行錄"廣為流傳

在2007年初薄一波去世後,網上流傳一篇標題叫《薄一波的骯髒靈魂和糜爛生活》的文章,此文來源於1967年5月,"文革"期間名叫"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古田兵團"與"冶金部機關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聯合戰鬥團"這兩個群衆組織合編的《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薄一波罪行錄》。

"罪 行錄"所"揭批"的內容,現在看來根本不算什麼,尤其是跟腐敗高官動不動就涉案上億或幾千萬相比,薄一波當初"多占或多拿"的"奢侈"生活簡直不值一提。 不過,這些"罪行"放在"文革"時期,的確就"非常嚴重"了。以下摘選兩段"罪行錄",有助於瞭解薄一波當時的處境:

【薄一波早就過著資產階級達官貴人的生活。薄在黨派他到閻錫山那兒搞統一戰線工作時,當上了閻的財政廳廳長,過著舊社會大官僚的豪華生活。薄在太岳當區黨委書記時,革命正處在艱苦時期,而他一次就用幾匹騾子馱了(自用的)日用品和布疋等,生活極為奢侈。

薄 一波的靈魂十分骯髒。他喜歡看腐朽的英美黃色電影,很欣賞香港大腿片。他愛讀黃色小說、封建小說,喜愛的劇目有:《坐樓殺惜》、《三看御妹》、《王老虎搶 親》之類。不僅自己看,還要全家老小共欣賞。薄一波幾年來借公家大量的錢收藏了不少古典書籍,其中有《邯鄲記》、《隋唐演義》、《女仙外史》、《元朝名臣 事略》、《昭明文選》等等。薄把這些書視為珍寶加以保藏。

薄經常在家裡大客廳裡,架起錄音機,請上琴師,和(其妻)胡明坐在沙發上,聽他女兒唱舊京戲。他還叫廣播電台大批錄製已被禁演的舊京戲。

薄長期過著資產階級的腐朽生活。他全家八口人,占居著三個大套院。薄在東城住時,嫌住處附近馬路不平,命令北京市鋪柏油馬路,鋪好不久,又嫌東城住處對孩子上學不方便,又搬到西城。

薄一波夫婦和兒女衣服無數,僅各式男女大衣就有14件之多,各種奇裝異服使人看了作嘔。1960年,薄一波在出國前夕,他老婆為他花600多元在估衣店購買金絲大龍衣料一件,由高級服裝店作成大龍袍式的睡衣。

薄夫婦、女兒經常喝人參湯,現在還存一木箱和一大瓷缸人參。
在 經濟困難時期,薄和他老婆利用每次出差機會,依仗權勢,大開後門,大搞特殊化。購買的東西,從布疋、呢料、毛線、鞋襪、手錶、油、糖、水果、餅乾、西瓜、 花生米,甚至還有臭豆腐,一直到碗筷、掃帚,應有盡有,滿載而歸,並常以家庭生活困難為名讓公家報銷。特別是1962年底在廣州某一次會議期間,薄一波親 自從小汽車裡把一大捲衣料偽裝著抱下車來奔上樓去藏好,在群眾中留下極壞的影響。

薄一波還採用叫苦、賴帳、借款、養 病吃貴重藥等等辦法,從1960年起到1966年共花用公款5000餘元。薄每月工資400多元,胡明200多元,機關事務管理局每月定期補助200元, 共800多元,可謂高官厚祿。這還不算,近幾年來,經委機關已給他補助了5000餘元。薄為了保養自己身體,不顧國家外匯緊張,在廣州用外匯購買貴重保養 藥品達600餘元,由機關報銷。】

該文還揭批薄一波"培養修正主義的苗子":

【薄 一波的孩子每人都有一套完整的房間,每屋還鋪著地毯,擺著沙發,每個小孩都有手錶,半導體收音機、進口自行車。薄的二女兒從不讀毛主席著作,遇到勞動和政 治運動就想方設法逃避。有時要工作人員為她抄作業、做練習;稍有不滿,就大發脾氣。薄請畫家教她繪畫,請京戲教師教她唱京戲,請古詩教員教她作詩。她有病 時要吃核桃大的饅頭,大一點也不行。平時小病大養,不上學,逛來逛去,拖著拖鞋,手拿捶背棰,邊走邊捶打著腰背,使人看了作嘔。每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連手絹、月經帶都要保姆洗,真是個典型的資產階級臭小姐。他的第七個孩子不肯好好學習,他們要秘書幫這個孩子補課,幫他學英語。他的孩子睡在床上一邊吃糖 一邊聽講。薄看了在一邊發笑。有時秘書批評他孩子幾句,薄就訓斥說:"不耐心,不會誘導"。薄的大男孩曾輕蔑地說:"為人民服務,我才不管呢!只要我念好 書,將來上清華,以後做專家。做不做黨員無所謂……"有人告訴薄,薄聽了一笑了之。

薄的孩子上學有病都用汽車接送, 特別是多年來還叫宿舍的工作人員給孩子往學校送飯。孩子有病和薄一起休養,胡明也跟著去。薄為了給女兒治病,親自把衛生部錢信忠部長找到家裡,命錢部長從 廣州調來林大夫(政治上有問題)。林大夫到京後,住在民族飯店,胡明告訴不許別人去看病,只准他一家看。廣州的很多病人因林大夫一走,治療中斷,有的找到 北京要求繼續治療,但得不到薄家批准也不行。薄還專派大夫,隨同他的二女兒到上海、杭州、南京療養。

薄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後,通過外交部"走後門"連同女婿一起分配到駐英代辦處工作,二女兒考上大學要轉學、轉系,通過教育部和黑幫分子陸平"走後門",辦理了手續。】

當 然,誰都知道,上述"生活腐化"的描繪對於中共高官根本不算什麽,只要他政治上緊跟毛澤東,這些鶏毛蒜皮根本撼動不了他的地位。薄熙來之所以在"文革"中 倒台,主要還是因為他多年緊跟劉少奇,得罪了毛澤東,於是藉抗戰前夕曾經集體登報聲明自首,出了國民黨監獄(即所謂"61人叛徒集團")一事,被打成"叛 徒",不僅本人身陷囹圄,牽累了妻子胡明在被造反派抓捕回京時不明慘死,幾個子女也都受到迫害。(《新史記》15期)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陈独秀的“神秘情人”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2013 Ski and Snowboard gear is on sale now.

Get ready for Spring with new arrivals and wake gear. Sho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陈独秀的"神秘情人"
Aug 26th 2013, 12:25, by 明鏡雜誌


  可是,性如烈火的陈独秀,在感情上也是一匹狂放不羁的野马。分居后,他耐不住寂寞,终于与一位女医生发生感情。这不是陈独秀喜新厌旧、寻花问柳的风流韵事,而是在地下生活被"隔离"的特殊的孤独状态下,碰到一个能给予温情的异性朋友,接受这份感情,乃人的本能所为。人生犹如旅途,有时很累,很艰难,很孤独,需要外来的温暖、安慰和帮助,需要有一个心灵的港湾,憩息、补充给养以备继续跋涉。所以,陈独秀这次恋情及以后与潘兰珍的结合,与"富贵思淫欲"有本质的区别。按照当时陈独秀的经济状况,既无力帮助高君曼,同样也不可能有钱挥霍在情人身上。

  陈独秀的"地下恋情",终于慢慢"失密"。先是同志们若有所感,看到他每次来看文件或开会,修饰穿着得比较整齐,猜想他一定有一个女伴照顾着他。当时在中宣部工作的郑超麟说:彭述之猜这人大概是一个女学生,有文化,有思想,而崇拜陈独秀的。"我们有时用话去引陈独秀泄露秘密,但每次都失败了。话一说到边缘,他便闭口不谈。"1但是,这种事还是女人最敏感。1925年10月,此事终于被南京来上海的高君曼识破,与独秀大吵一场。

  10月13日,汪孟邹的日记写道:"晚8时,仲翁(即独秀--引者)来,想见君曼女士。"

  14日日记写道:"昨晚仲翁走后,他的夫人君曼女士来,相左未见";她只站着和我谈话,抱怨陈独秀不管她。

  汪孟邹和汪原放叔侄劝说道:"仲甫太忙,也没有办法。党里事务繁多,他哪有功夫问家。"

  这么一来,君曼就忍不住把一肚子的委屈喷发出来:说她去看病,穷人害了富病,"我到南京去是为要省一点(在上海每月百十来元),南京生活水平低。但到宁后,他每月只寄五十元给我,太少了。这不是明明逼我上死路吗?"而他"倒拿经济接济心爱的人,过天上的好日子"。

  其实如上所述,他哪有钱"接济心爱的人",更没有"过天上的好日子",不过是苦中找乐,孤独中找点安慰,在繁重而紧张的政治斗争中获得一点精神上的憩息而已。

  大约1925年底或1926年初,陈独秀突然不来中央机关看文件了。因为没有人知道他的地址,没有办法找他。中央秘书处秘书任作民首先恐慌起来,报告了主席团成员张国焘、瞿秋白、彭述之,"他们也恐慌起来"。任作民在《民国日报》上登载寻人广告,也没有反应。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来上海汇报或开会,见不到父亲,到亚东图书馆找汪孟邹,想得到一丝讯息,也毫无所获,急得这个从来不叫父亲、只称"同志"的硬汉子也啼哭起来。可见他也与父亲一样,并非无情,而只是把感情隐藏在心底深处。一天天过去,大家近乎绝望了,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以为军阀和帝国主义秘密逮捕了陈独秀,秘密处死了。江浙区委甚至派高尔柏回松江去打听。江苏省长陈陶遗是松江人,与高尔柏有亲戚关系,想从陈陶遗口中得到一点风声。结果也不得要领。于是,大家都以为陈独秀已经死了。张国焘在与工人部闲谈时,甚至说:"老头子如果要做官,可以做很大的官,想不到今天落了这个下场",说着差不多要哭出来。

  中共中央总书记失踪了!可不是一件小事。1926年2月21~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两个顶重要的问题":一是陈独秀"已经月余与中央局隔绝消息……国际来电主张中央迁移",迁到北京或广州。因为考虑到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互相配合,出全力以搜索我党中央机关";二是对待国民党北伐的态度。但是,中央通告说:"当会议初开,即接仲甫同志由沪来电,谓已经能扶病视事",于是中央迁移之事暂时搁置。

  仲甫因病而"失踪"月余,是事后陈独秀本人的解释。当天,陈延年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广州,已经上船了,中央交通员立即到轮船上把他找回来,父子又一次在惊喜中相聚。陈独秀向大家解释说:他生了伤寒病,进了医院,做医生的女伴服侍他。陈为自己的冒失行为开脱说:他原先已经告诉任作民要好多天不来办公的;他也看到《民国日报》上的寻人广告,但以为不久就可以出院,未作理会。他就是这样的人,有一点自由主义,不知道他这个中共总书记的重要性,以致造成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同志们给了他批评。他当然不得不接受,答应以后任作民一人可以去他的"家"。但是,这个"神秘的情人"叫什么名字?是怎么样的人?还是不告诉大家,任作民也是守口如瓶。

  后来,陈独秀、任作民先后去世,人们以为陈独秀的这个谜永远不会揭开了。不料想,半个多世纪以后,一个在新疆建设兵团工作的年轻人张军辉,在整理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的母亲陈虹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在外祖母照片的大镜框背后,重叠隐藏着一张同样大的陈独秀的照片。而外祖母的名字叫施芝英,一个美丽而不俗的名字,职业是医生。由此终于揭开了陈独秀这位"神秘情人"的面纱。这足以说明当初这对情人感情之深,施芝英的心中也一直深藏着陈独秀这个人和与他相处的这一段浪漫生活。可见陈独秀此人的魅力,虽然其貌不扬。

  这时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轻松环境解除了人们对"陈独秀"这个名字的恐惧感,在新疆工作的这个年轻人,这时也明白了他母亲当初硬要认陈独秀为父亲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的原因所在。他就伙同另两位兄弟姐妹,三人共同向中共中央写信,说要认亲--认陈独秀后代传人,而陈独秀是他们的外祖父,他们是陈独秀的外孙,做起了与他们的母亲同样的梦。又说母亲陈虹和外祖母施芝英先后在"文革"中--1969年、1973年病故。众所周知,由于江青在30年代以"蓝苹"艺名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混迹过,为了掩盖她在这段生活中那些不可告人的丑事(有一张坐在青红帮头子杜月笙大腿上的裸照),上影厂是"文革"中受到暴力摧残的重灾区,许多著名的演职人员,受尽残酷迫害,有的死于非命。陈虹的死,之后施芝英的死,以及他们的子女去新疆"建设",乃并不偶然。

  三位年轻人并不知道,陈独秀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文革"中发生的一般的冤假错案。它是中共一部"左"倾史的沉淀物,更涉及中共头30~40年的主宰--联共党及共产国际的历史的大问题。所以,当时以忧国忧民、满怀激情做拨乱反正、推翻了许多冤假错案的胡耀邦总书记,虽然对陈独秀案也给予了同情和关注,并专门派人在1979年4月26日给这位年轻人去了长途电话,表示中央将对陈独秀功过重新评价,询问他们现在的生产状况及要求。3但是,当他们几次提出简单的要求时,却再也杳无音讯了。于是他们寻求社会的帮助,向廖承志等著名人士反映和呼吁。有一份材料转到了已过八旬的历史见证人郑超麟的手里,于是,郑超麟终于知道了这个隐藏在心中60多年的这个陈独秀"神秘情人"真相,并把记忆碎片黏合起来,提供出更多的故事。

  他说:陈独秀这位医生女伴,看来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两人同居要对陈独秀的朋友绝对保密,可能是施芝英提出的一个条件。"可是,这个小家庭持续时间也不长,大概只有一年多。上海第三次暴动前不久(1927年二三月间),陈独秀住到中央宣传部来,在北四川路横滨桥南边安慎坊今33号。"我把自己的房间三楼亭子间让给他住,我睡办公室去。陈独秀在这个地方听汇报,约见干部(例如,顾顺章指挥杭州暴动成功到上海来,周恩来就带他来这里同陈独秀见面),遥控暴动战斗,起草《汪陈宣言》,等等。我当时以为他是为了便于指挥暴动才住到中央宣传部来的,谁知那时他是无家可归。这个小家庭怎样破裂,我不知道,但后来施芝英嫁了人,丈夫名王蔚如。"4

  "这个小家庭怎样破裂",其实也不难推测。陈独秀可以向党内同志隐瞒这个情人和这个小家庭,但是难以向这个情人永远隐瞒他的真实身份。在北伐战争轰轰烈烈,一直打到上海附近时,陈独秀为策划并亲自指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暴动,天天早出晚归,行踪诡秘,怎能让施芝英放心。即使陈独秀不能告诉她自己的真实身份,也难以说清自己每天的行踪。如果她知道陈独秀的真实身份,知道他干着"造反""杀头"的最危险的事体,一个热爱生活而没有革命观的女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她哪里知道,情况还不仅如此,这个多情的男子,乃是当局要缉拿的、报纸上天天形容为"共产共妻"、"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共匪巨首"!同样,虽然不知道陈独秀的真实身份,男方每天如此神秘的行踪,也令女方没有安全感。

  就这样,1927年3月上旬或中旬,陈独秀与施芝英分手了。陈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只得住到中央宣传部来。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在南京出狱后到武汉,因在武汉接连发表抗日演讲,频频在媒体上露面。某日,陈虹找到陈独秀,自称是他的女儿。陈当面告诉她:你不是我的女儿,你是你母亲的养女。从上海电影制片厂保存的陈虹档案中看到,陈虹自填出生于1921年,到施、陈同居时(1925年、1926年)已经是四五岁的女孩了。所以,陈独秀的说法是对的。但是,陈虹也没有错,因为施芝英领养她的那一年,也是施与陈的同居期,所以,陈虹也可以理所当然地把陈独秀认作"养父"。因为陈独秀与施芝英相好的日子里,这个女孩还小,不懂事。以后十来年,陈独秀又是被国民党政府万金悬赏缉拿的"共匪首领"。施芝英自然也不敢告诉已经长大的陈虹关于陈独秀的事。现在,陈独秀成为经常见报的"大名人",于是,施本人因为已嫁他人不好出面,就让陈虹来认这个"父亲",这也在情理之中。要不然,当年四五岁的陈虹,哪还会有陈独秀这位"养父"的印象。不过,对于陈独秀来说:既然当初那段恋情是秘密同居,也就不好相认,况且又不是亲生骨肉,再加上自己还在"浪迹"之中,前途未卜,何必接受这个累赘。对此,当时武汉的反动报纸就很感兴趣,并借机渲染,说陈独秀拉了屎不揩屁股。但是,陈独秀既然不认此事,报纸炒作一阵后,也就平息了。从此,无论是施芝英还是陈虹,再也没有来打扰陈独秀,只把那段思念埋藏在心底,将陈独秀的那张照片藏在施芝英照片背后,镶嵌在镜框里。施芝英的这点隐私,竟然瞒过了与她同床共枕几十年的丈夫王蔚如。可见这"情"字了得!

  可是,陈虹却万万没有想到,为了敬仰陈独秀这个名人而要求陈认她为"女儿"这件事,却给她后半生及其子女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注释:

  1郑超麟:《陈独秀在上海住过的地方》,《怀旧集》,东方出版社,1995,第227页。

  2《中央通告第七十九号》,1926年3月14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2),第46页。

  3参见《张军辉致廖承志的信》,1980年5月4日,油印件。

  4郑超麟:《陈独秀在上海住过的地方》,《怀旧集》,第229页。

   共识网书摘,摘自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本书摘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共识网发布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宋教仁遇刺和袁世凯败死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Explore DIRECTV

Enjoy HD DVR service in every room. Get every game every Sunday. Watch hit movies and shows anywhere. Bundle and sav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宋教仁遇刺和袁世凯败死
Aug 26th 2013, 12:23, by 明鏡雜誌

——在新浪历史频道"纪念宋教仁逝世100年"学术沙龙的发言


  首先要感谢新浪历史频道,我觉得学术界和广大公众之间有很大的鸿沟,比如宋教仁遇刺案,我几年前发表了一篇考证文章,但严肃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往往在图书馆落满了灰尘,没有太大的影响。最近我看到没有什么坚实证据的说法在网上、媒体和报纸上到处流传,影响非常大。这让我感到遗憾,学术界的成果没有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所以我非常期待新浪历史频道这样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媒体,能够在学术界和公众界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刺宋案始末:袁世凯到底参与了多少?

  迟云飞老师把大的背景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就不重复了。我讲几个具体的问题,考证一下宋教仁遇刺案的细节,探讨一下大总统袁世凯和总理兼内务部长赵秉钧到底有多大的关系,以及袁世凯这个人在整个政局当中起到的作用。

  刺宋的起因是1912年底到1913年初的国会选举。最开始的时候,袁世凯并不认为国民党一定能选举获胜,宋教仁表现出了杰出的组织才能,把国民党的选举组织得很好,选举结果国民党在参议院占绝对优势、在众议院也有微弱优势,应该说不出意外的话他到北京任总理是没有问题的。

  在选举结果逐渐明朗的时候,宋教仁在南方长江流域发表了很多讲演,对袁世凯政府提出了很尖锐的批评,认为政府外交无能、财政失策,"恶政府"、"不如民意之政府"等比较尖刻的词都用上了。这就引起了袁世凯的警觉。宋教仁在北京的时候跟袁世凯、赵秉钧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所以他对宋教仁选举获胜之后翻脸批评产生了不满。

  这时候,上海会党头目应夔丞提出了诋毁宋教仁的计划。应夔丞本来和革命派陈其美关系密切,但辛亥革命革命胜利之后,革命派开始掌权,逐渐疏远了会党势力。后来应夔丞通过内务部秘书洪述祖投靠了袁世凯和赵秉钧。1913年2月2日应夔丞给赵秉钧发电报,提出购买宋教仁在日本诉讼案材料的抹黑计划,收到电报后袁世凯、赵秉钧比较重视。

  袁世凯发现了打击政敌的武器,应夔丞投靠北京的中间人洪述祖发现赚钱的良机,所以抓的很紧,反复催促,2月8日洪信提到"日内宋案有无觅处,中央对此颇注意也", 2月11日又催"宋件到手即来索款勿迟", 2月22日说的更加详细"请款总要物件到后、国会成立之时,不宜太早太迟,为数不可过卅万"。到3月6日,洪述祖对于应夔丞迟迟不能兑现诺言而只知要钱已经不满,在信中责备道:"此刻原件无有,连抄件亦未到,殊难启齿"。

  到了3月份的时候,材料还没有弄到,应夔丞急了,在3月13日主动提出了刺杀宋教仁的计划。当日应夔丞给洪述祖的信提出:"欲为釜底抽薪法,若不去宋,非特生出无穷是非,恐大局必为扰乱"。 在洪述祖还不可能收到此信的时候,应夔丞3月14日已急不可待地又发出电报:"梁山匪魁顷又四处扰乱,危险实甚,已发紧急命令,设法剿捕"。这说明他在没有得到北京同意的情况下已经开始雇人杀宋教仁了。到了在3月18号,洪述祖给应夔丞打了一个电报"寒电(即14日电)应即照办,倘空言,益为忌者笑",19日又电"事速进行", 于是3月20日发生了震动政坛宋教仁遇刺案。21日应夔丞打电报给洪述祖,报告刺宋成功:"匪魁已灭,我军无一伤亡"。后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但缺乏硬的证据,多是一些史家难以采信的很软的报纸报道和间接回忆,却在网上流传的非常广,我觉得很奇怪,其实你稍微判断一下,一系列电报铁证如山,是替袁世凯卖命的洪述祖和应夔丞谋划实施了刺杀宋教仁。

  真正有疑问的是:袁世凯和赵秉钧到底有多大的参与?关于这个问题的材料很少,比较重要的有两条。一个就是赵秉钧正在开国务会议,突然间秘书跑进来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这个时候赵秉钧非常惊慌,所以我的感觉是事先赵秉钧并不知情,如果知情的话,他不至于精神崩溃,以至于当着各部总长说出"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这样对自己不利的话来。

  还有一条材料是关于袁世凯的,北京警察总监王治馨在宋教仁追悼会上的讲话透露出一点消息,他说事情发生之后,袁世凯和赵秉钧都有嫌疑,后来他们两个见面谈,袁世凯告诉赵秉钧,说洪述祖曾对袁世凯说,"总统行政诸多掣肘,皆由反对党政见不同,何不收拾一二人以警其余",袁的回答是,"反对者既为政党,则非一二人,故如此办法实属不合云"。所以我认为,在3月14号到18号之间,洪述祖应该向袁世凯试探过,但是他到底试探到什么程度就不好说了,袁世凯到底是怎样回答的也很难说,这种事情不可能有什么手令,只要一个眼色就足够了,所以这个问题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存疑。

  不过我认为,在当时的政局中,袁世凯最担心的并不是宋教仁,而是国会当中多达400人的国民党国会议员,这是对袁世凯威胁最大的。如果刺杀宋教仁引起国会四百个议员愤怒的话,这其实是最危险的,因为国会掌握着选举总统、制订宪法的大权,弄不好可以把袁世凯从总统宝座上掀下去。而所谓责任内阁其实威胁并不大,比如说后来进步党熊希龄、梁启超在1913年下半年成立了内阁,但是地方上实际由军人控制,根本不听他们的,内阁发了很多条例,根本没人执行,落下"条例内阁"的外号,最后到1914年初连政府工资都发不出来,只好辞职下台。所以虽然宋教仁批评袁世凯内政外交都不行,但当时国家内部分裂,地方税收不上缴中央,中央政府靠借外债度日,对外当然也没什么力量,宋教仁即使当了内阁总理,也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弄不好象其他总理一样,几个月就得下台,很难动摇袁世凯的地位,所以袁世凯没有什么必要去冒险刺杀宋教仁。


  二、袁世凯个人局限致中国丧失建设良机

  我觉得宋教仁在民初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了,以为推翻清朝就可以直接实行宪政民主。孙中山的看法就和他不同,在1912年8月决定北上支持袁世凯的时候,孙中山给宋教仁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公开发表在国民党的机关报《民立报》上。

  孙中山认为,民初的中国还不具备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所以不要去争权,这样越搞越乱,对国家没有好处,"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首先应该发展经济,把经济搞上去以后,过多少年政治才能活起来,"必先从根本入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孙中山看法倒和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先经济、后政治比较接近,所以孙中山宣布退出政界,要去修十万里铁路。早在1906年的《革命方略》里,孙中山就说革命之后不能直接实行民主宪政,而是要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先经过军政、训政的过渡期,然后条件成熟了再实行宪政。但是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没有忠于他的军队,没法自己去实行军政、训政,所以他寄希望于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有最强大的军队,可以震慑各省军阀。当时很多人都对袁世凯寄予很大的希望,包括梁启超和孙中山。

  一个专制太深的国家如何转变成民主宪政国家,我同意孙中山和梁启超的看法,认为它中间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后来二战以后的东亚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韩国、我国台湾地区都经过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而这个时期政治上要通过专制来保障稳定,过渡期完成以后,社会足够富裕、足够文明了,人民受教育足够了,这个时候才能实行真正的民主宪政。梁启超把这个时期的制度叫做开明专制,当然在这个开明专制的过渡期并不是政治上完全停滞的,开明和专制应该有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它的初期民众素质不高,可能是专制多而开明少,越到后来,应该是开明越多专制越少,到最后完全消灭专制,真正实行民主宪政。

  在民初的时候,袁世凯不仅被很多人认为是能够在开明专制过渡期领导中国的最佳人选,甚至是唯一人选。因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只有名义的统一,实际上已经是军阀割据了,蒙古、西藏的分裂不谈,各省也都由军人控制,各自为政,税收不上缴中央政府。在清朝倒台以前,这些军人是革命军,清朝一旦倒台,他们就成为军阀了,他们参加反清革命的主要动力是仇恨满人的民族激情,他们对民主宪政并不认可,也没有服从法律的意识,他们对所谓国会、省议会、责任内阁都极端蔑视和仇恨,他们唯一畏惧和服从的人物就是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拥有一支比他们强大得多的军队。

  袁世凯确实是那个特殊时代一身系天下安危的人物,我认为袁世凯在1915年之前没有犯太大的错误,所以孙中山1913年因宋教仁遇刺发动二次革命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支持,很快就失败了。袁世凯的北洋军打过长江,国家分裂趋势被遏止了,从1914到1915年,袁世凯独揽大权,大大加强了国家统一,地方开始把税收上缴中央,中国财政开始不借外债。

  这个时候应该是非常好的机会,如果袁世凯一心一意领导中国建设发展,中国可能就会避免很多动乱,甚至可能提前五十年实现现代化,当时欧洲一次大战,对中国工业发展也很有利。但是非常可惜,袁世凯确实有他思想的局限和人格的局限,他在能够统一国家搞建设的时候,一心想着当皇帝,谋取自己的私利,因而失去了很多人的信任,二次革命中坚决支持袁世凯的梁启超、蔡锷发动护国战争,暴力反抗,甚至袁世凯的亲信大将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再支持他。这也说明袁世凯不仅有思想和性格上的局限,还有政治才能的局限,他没有认清支持和反对力量的对比,结果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我常常怀疑是否袁世凯在1915年身体变差、或者袁世凯家族男人活不过60岁的迷信,导致袁世凯失去了冷静的头脑。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身败名裂而死之后,北洋派失去了公认的领袖,分裂成不同派系,中国短期内没有能够重新统一国家的军事力量,需要彻底重新洗牌,然后就开始打了几十年仗,国家失去了发展建设的机会。袁世凯自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中国也进入了悲剧的军阀混战时代。

  假如没有宋教仁遇刺这个案件的话,孙中山不会走极端发动二次革命,国会和内阁虽然无法改变袁世凯的主导地位,但是还是会形成一定的制约,袁世凯也不会走极端复辟帝制,民初的政局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应夔丞和洪述祖这两个小人物卤莽策划的这个暴力事件彻底颠覆了整个政局,使不同的势力各趋极端,最终形成彻底灾难性的军阀混战结果,这里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复杂关系。

  张永,新浪历史频道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张学良说杨虎城是西安事变主角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张学良说杨虎城是西安事变主角
Aug 26th 2013, 12:22, by 明鏡雜誌

——美国所藏档案新发现


      一、陪衬?主角?

  1956年12月,蒋命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时,曾特别指问杨的情况。当时,张学良的回答是:"平心而论,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但是,到了上一世纪90年代,在回答张之丙姐妹的访谈时,张学良却说:"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当然我们两个人,那是杨虎城不平啊。"又说:"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从"陪衬"到"主角",反映出张学良晚年对杨虎城在事变中的作用有新的估计。

  根据张学良所写《西安事变反省录》,在事变前,杨虎城曾两次向张学良进言,希望张对蒋介石有所行动。

  第一次在1935年。当年10月初,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一一○师何立中部自延安回防甘泉途中,在大小崂山受到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部伏击,全军覆没,何立中等被击毙。同月2日,蒋介石在西安建立剿匪总司令部,蒋自任司令,以张学良为副。10月9日,蒋、张命杨虎城以所部主力在宜川、洛川一线设防,阻止红军向南发展。

  当时,杨虎城已对"剿共"持消极态度。他向张学良陈述,无钱又无补给,并且发牢骚说:"剿匪"等于"无期徒刑"。"以中央军之数量,东北军之精锐,皆未能消除共匪,区区如彼之军队,能何为乎?"同年11月,东北军第五十七军一○九师牛元峰部在陕北直罗镇受到为毛泽东指挥的红军围攻,被俘5300人,缴枪3500余支。这两支部队先后被歼,编制也就失去,蒋介石并不从兵员、财政上给予补充。

  张学良觉得这是蒋介石借剿共消灭异己,曾向杨虎城透露"倦于剿匪"的心情。杨虎城所部在"剿匪"中也受到过相当损失,同样得不到补充,对蒋介石也有怨气。1936年3月,高崇民等在西安出版题名《活路》的小册子,提倡东北人与西北人合作,联合抗日。杨虎城同意高的主张,便向张学良建议:向蒋公进言,停止剿匪,团结抗日,节省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消耗。

  第二次在1936年12月初。当年11月,蒋介石飞抵洛阳,进一步策划"剿共"。张学良于12月2日只身飞洛,向蒋介石进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时要求释放上海救国会七君子。双方发生尖锐冲突。张指责蒋"这样专制,这样摧残爱国人士,和袁世凯、张宗昌有什么区别。"

  蒋严厉表示:"我是革命政府,我这样做就是革命!""匪不剿完,决不抗日。"在阅兵时,蒋甚至声色俱厉地声称:"主张容共者,比之殷汝耕不如!"蒋的顽固态度使张学良"有如凉水浇头",对蒋绝望。回到西安后谈起有关情况,向杨问计,有何方法可以停止内战。杨在张立誓抗日后,对张称:"待蒋来西安时,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杨的这一想法,已经包含了武力扣蒋的内容,可以说,西安事变的计划已经成形。后来的西安事变基本上是按照杨的这一思路发动的。

  对杨虎城的建议,张学良的最初反应是"愕然",可见,此前他从未有过类似的念头。直到张学良向蒋介石进言,一再碰钉子之后,才采纳杨议,"决行强谏劫持之谋"。在《西安事变反省录》中,张学良称:假如自己当时与何成浚或张群共处,就不会有西安事变发生。可见,杨虎城"造谋"的重大作用。张学良晚年之所以称杨为西安事变"主角",当是基于这一考虑。


  二、杨虎城的"小家伙们"

  "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出自杨虎城之口,但是,张学良认为杨虎城出身草莽,不会懂得这一历史掌故,因此,在1957年所写《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一文中,又进一步补充说:

  在另一方面,我西安剿匪一位重要的伙伴——陕西绥靖主任杨虎城将军……他非常热衷抗日而不愿剿匪。这是由于他有两种心情:一为保存实力,一为趋向时髦。我们两个人虽非故交,短时间却结为好友,彼此间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在当时,他已竟(经)被共匪渗透,是利用他另作一个角色——关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我写这篇文字,尽力的十分忠实,除非我记忆上小有差错。我准备任何人向我挑战……)现在我已晓得,中共的重要干部,他的伪大使王炳南,当时是在杨的幕中。我在洛阳归返西安之后,同杨虎城相谈之下,彼此大发牢骚。某一日,又谈这个问题时,我问计于他,他沉吟了一下说:"我那些小家伙们(这是指他的智囊团)倒有一个计策,等待蒋委员长来西安时,我们不使他离去,我们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请注意,他一开口就说"那些小家伙们",那证明他背后已有人鼓动他,是利用他来推动我、试探我。

  根据张学良的这一回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创意者不是杨虎城,而是他的"那些小家伙们",张学良怕别人不明白,还特别加了一个括弧,说明"小家伙们"就是杨虎城的"智囊团"。这是张学良前此在任何场合都没有谈到过的。

  杨虎城的"小家伙们"是哪些人呢?张学良只谈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波兰大使的王炳南。王的父亲原系杨部高级参谋,与杨私交极好。王在日本、欧洲求学,经费均由杨提供。1936年4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派王到西安,与杨商谈停战抗日问题。此后,王就住在杨的公馆里。

  张学良在和张氏姐妹的谈话里,进一步谈到了杨虎城和中共的关系。他说:

  杨虎城要紧的是王炳南。杨虎城手底下一定比我手底下厉害。不但是文人,还有新城的一个师,差不多都是共产党。他自己实实在在,他的太太是共产党。我判断他的太太就是带着任务来的……就是当年他的政治部主任……那时候在新城,共产党的几个都是女的。

  王炳南实实在在的名义就是杨虎城的秘书……杨虎城很听他的话。

  张学良声称,杨虎城"新城的一个师,差不多都是共产党",显然夸大了,但是,杨虎城的夫人谢葆真确系共产党,在杨军政治部工作。她是在1928年1月,经中共党组织批准,和杨虎城结婚的。

  杨虎城和中共的关系比张学良所知还要密切。早在1927年冬,杨虎城就要求加入中共。他的部队政工人员中,即有中共党员16人。1928年10月,杨虎城在日本东京期间,中共中央决定批准杨的入党要求,指示东京市委办理,但由于杨很快回国,未能办理相关手续。1934年,杨部警卫团有共产党员200余人。1935年11月,中共北方局南汉宸委托杨的驻北平代表申伯纯向杨传达中共的《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毛泽东、彭德怀派汪锋携亲笔函件会见杨虎城,商谈联合抗日事宜。同月,中共北方局也派王世英到西安和杨虎城会谈。1936年,毛泽东再派张文彬携函见杨,达成互不侵犯、建立军事联络等三项口头协定。此后,张文彬即以十七路军政治处主任秘书名义长驻杨部。西安事变前,在杨虎城身边工作的共产党员,除王炳南,张文彬等外,还有米暂沉、宋绮云、王菊人、申伯纯等人。他们都深得杨的信任,参与机密。杨虎城所称"我那些小家伙们",显指在他身边工作的共产党人。


  三、张、杨冲突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载,12月24日夜,"闻杨虎城坚决不主张送余回京,与张争几决裂"。在《西安事变反省录》中,张学良也曾述及:在送蒋离陕问题上,与杨虎城发生歧见,言语急躁,几乎同杨决裂。但是,《反省录》所记,仍觉语焉不详。关于此事,张学良《敬告世人》书有更详细的叙述。

  张首述杨虎城幕中激烈派的态度及杨所受影响:

  杨虎城的反对蒋委员长返京,那不是出诸他自己,而是出诸杨的幕中渗透分子煽动杨,说我出卖他。所以当时杨虎城对我说:"你是受了蒋夫人、宋子文、端纳情感诱惑,有反初衷,你犯了温情主义,你是同蒋宋两家有私谊上的关系,可以和平了结。我杨某可是不肯作断头将军的,要干就干到底。

  张继述本人的"气怒":

  我说:"这样的国家大事,岂是私情问题,我们不顾一切的行动,是为了发动要求蒋委员长领导我们抗日,今日已确知抗日前途有着,那么我们还要蛮干下去,必使内战扩大发生,而使蒋委员长失去领导,而走向相反的方向,那才是真的有反初衷呢!你怕死吗?你若是怕死,何必要发动这种大胆的叛变行为?我将只身护送蒋委员长入京,上断头台我一人承当,我决不牵连任何人。"

  杨、张之间的这一段对话,不见于其他记载,可补西安事变史乘之不足。

  端纳、宋子文、宋美龄等到达西安后,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改组行政院等协议,但是,蒋介石只同意以"领袖人格"保证,不肯签字。这样,在放蒋问题上,西安方面就出现分歧。有的人主张继续扣蒋,命蒋在西安发号施令;有的人同意放蒋,但坚持蒋必须签字;还有人则提出,让蒋在西安对全国作广播讲话。从张学良的上述回忆看,杨虎城最初是反对无条件放蒋的,二人的冲突即由此发生,并且迅速激化。

  张、杨激烈冲突之际,周恩来在场。他劝张"小加休息,容他们会议商讨商讨"。其后,经周恩来说服,杨虎城同意放蒋。关于此,张学良回忆说:"他们的这一番争论,经周恩来一说之下,即为平息。"

  米暂沉的《杨虎城将军传》称:"一时盛传有杨不同意放蒋的说法"。上述资料证明,张杨冲突,并非只是"盛传",而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实。

  杨天石,《炎黄春秋》2002年11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孙文广因薄案开庭被上岗 多人庭外直播遭抓捕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LSAT prep from HLS-educated instructors

LSATMax includes video lessons, unlimited personal attention & support, and over 6,000 real questions from previous LSAT's. Enroll for just $299.
From our sponsors
孙文广因薄案开庭被上岗 多人庭外直播遭抓捕
Aug 26th 2013, 09:52, by JAS

图片: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大纪元)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

薄熙来贪污受贿一案开庭审理,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遭当局上岗维稳,六四天网义工被捕。据外界统计因薄案被捕人数上升数十人。重庆泛蓝联盟成员张起被拘留也与薄案有关。

重庆前市委书记薄熙来案件经过三天的审理之后,本周日上午继续在济南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期间当局加强了对法院周边的戒备,近几天也都传出有薄熙来的支持者因打横幅被抓捕,也有他的批评者要求公正审判而遭警察强制带离。

薄案审理孙文广遭上岗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从薄案开审之前就已经被上岗,而后当局升级了对他的监视。从22日开始,先后有十多人抵达他的住所,据称昼夜分班的人数达到30人之多,其中部分驻守在他家的楼道,有的则在楼下巡逻盯梢,还有的则坐在车中监视。期间孙文广半步都不能踏出家门,甚至买饭以及倒垃圾等生活琐事都要由当局人员代办。

孙文广周日向本台表示:现在薄熙来在济南,外媒法新社还有美国的两个记者就打电话和我说要到我家里来采访一下。但是我这个电话是被监听的,他们知道了之后就马上派人找我要求我不得接受采访。我说我有被采访的权利,他们就说上面有规定,我问是哪个上面,他们就说这你不用管。后来他走了之后就马上加强了对我的监控力度,原来是五个人,现在就增加到昨天的将近三十个人,楼道里就有十几个,晚上通宵都在外面站岗。我住在高层,21层,他们害怕有人进来,结果门口也安排了两个人坐在那里,不让别人进屋,也不让我出去。今天早上六七点钟我想出去他们也不准,说是一定要等这个审判结束之后才会放松。

多人直播庭审被抓

另外据六四天网星期六(8月24日)的报道,该网站驻守在济南直播消息的义工杨秀琼于周六遭到抓捕,和绵阳警察龙泽慧、乡纪委邓主任等4人,都被拘押在一处宾馆。该网站同时还称一名在场的河北石家庄维权人士刘艳娥被关押在标有"山东省公安厅新闻发布会"的会议室中,一并被关押的还有一名浙江《钱江晚报》的通讯员。

该网站还统计因薄案开庭而被抓捕的人士已多达25人。

除了薄熙来受审所在地济南草木皆兵之外,他曾执政过的重庆市气氛也甚为紧张。日前被抓捕的中国泛蓝联盟重庆成员张起在推特中发布引用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评价薄熙来的话,讽刺当局对薄的审判。另一条推文中称在8月22日有人到人民解放碑打出标语:"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铁拳!要打爆薄熙来这个黑五类狗崽子的狗头!"外界分析张起被带走与薄的受审引起当局的紧张有关。

中国泛蓝联盟为此发表声明,谴责当局的做法并要求重庆方面立即停止这种错误行为。在海外推动中国民主运动的公民力量创办人杨建利告诉本台:习近平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和他的政治需求是有关系的,因为他要保住现在的红色政权和共产党的专制体制。所以说薄熙来这个案子出来之后他必须进行切割,要表达出薄熙来问题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不是共产党体制的问题,和薄熙来类似的官员不会有这种问题。这个问题习近平必须切割清楚,要不然整个政权都会受到威胁。抓了一个人又会带出一大堆人的问题,这样的话很有可能把整个中央上层都带进去。薄熙来在重庆唱红打黑的时候曾经有六位中央常委包括习近平都去为他站过台,所以如果不进行这种切割的话,很多人都要被拉进来,这样整个政权都要受到威胁。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道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薄熙来案渐入尾声 舆论关注审判结果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薄熙来案渐入尾声 舆论关注审判结果
Aug 26th 2013, 09:50, by JAS

000_Hkg8909977.jpg

薄熙来案进入第四天审判,当天庭审只有半天,而三项罪证已全部审理完结,下周一将开始法庭辩论阶段。而在庭上,薄熙来仍然态度强硬。有评论认为,尽管薄熙来在庭上的表现令其支持者满意,但判决结果却不会有所改变。

薄熙来案周日的审判只用了半天便早早收场,上午11点左右,法院宣布全案法庭调查结束,当天休庭,周一上午继续审理。

而在第四天的法庭上,薄熙来仍然态度强硬,针对王立军前一天的证言指其在作证过程中不断撒谎,证言完全不足以采信,又指王立军品质极其恶劣,这种人作为证人举证有失法律公信力。

原本两天审结的案件即将进入第五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香港时事评论员林和立认为,为了彰显公平公正,当局应该有给薄熙来准备抗辩时间,但是没有料到他会进行如此仔细的辩解。

"据我们了解的消息,本来是有给薄熙来一些抗辩的时间,可是中央政府、法院、当局没有预料到他会做出这么详细而且是很顽强的抗辩,而且他的抗辩是处心积虑的,对他所有的三条主要的指控他都作出很有逻辑性的反击。"

林和立又表示,薄熙来在庭上的顽强抗辩或许是对其支持者的回馈演出,但对其判决结果不会有任何影响。

"这是薄熙来离开政治舞台以前最后一次演出,所以他一定要对他的支持者,比如说重庆的居民,左派的人士有个交待,所以他在这个审讯当中表现出顽强的斗志。这是他最后一次表现,他也是要给历史一个交代。可是他在审讯的表现跟他最后审判的结果,跟刑期应该没有关系。"

林和立认为,根据前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和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刑期作参考,薄熙来被判十六至二十年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济南中院周六透过官方微博表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有分析认为这是在暗示薄熙来的抗辩法庭不会采纳,审判结果不会有变。

北京律师刘晓原周日也向记者表示,通常这样的案件结果都已有了预设。

"从庭上的一个情况对量刑会不会有所改变,可能会一点影响。我们也没有看到案卷,只是看它微博播了一点,都很难说。但在实践中,这种大案件该怎么判,哪个罪能够认定,我始终相信他们事前已经搞好了。"

据悉,周一上午将进行法庭辩论阶段,这也意味着薄案进入尾声。 关注案件的南京律师王海涛周日向本台表示,虽然有些案件在法庭辩论后会当庭宣判,但以薄熙来案的特殊性,相信当庭宣判的可能性不大。

"通常来讲会择期判决吧,当庭判决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个案件案情也比较复杂,合议庭还有一个合议的过程。"

而在公审薄熙来期间,所有的法庭消息全部来自"济南中院"的官方微博以及新华社、央视等官方媒体的报道。香港《大公报》的网站周日上午发布的新闻称:薄熙来周六休庭时情绪失控,咆哮消息室。但至下午,相关的报道链接已经失效。有民众因此认为,尽管当局用所谓"微博直播"的形式审判薄熙来,显示其公开透明,但事实上仍然严控媒体,不希望有与官方不同的声音传出。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扬帆的采访报道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台灣的「八一八」拆政府群眾運動!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台灣的「八一八」拆政府群眾運動!
Aug 26th 2013, 03:12, by JAS

今天的台灣已成了一個遍地烽火的社會,反核四、反服貿、反對洪仲丘案、反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運動案、反對苗栗大埔案,各種大型的公民運動接二連三的出現。這些不滿運動初起時都只有幾百上千人規模,但卻都像滾雪球一樣,快速的愈滾愈大。洪仲丘案最先根本無人理會,但後來快速變大,第一次群眾集合的白衫軍只有1萬人,但第二次集合已有25萬至30萬人,只有在一個群眾高度不滿的社會,才會出現這種滾雪球式的群眾運動。

公民不服從運動 號召「明天拆政府」

上述的群眾運動,目前都仍在發展中。這幾個運動裏,反核四及反軍方的洪仲丘案,我們在以前都報道過,但苗栗大埔案則尚未報道過。這次就讓我們來談大埔案。大埔案經過一個月的發展,最初只有幾百一千人,但8月18日第一次大集合,台北總統府前已有多達4萬人,它已公開的自我定義是「公民不服從運動」,並號召人民「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拆政府」是個曖昧的口號,已有很強的反政府意義,已可算是一種小型的人民起義。因此國民黨政府對這個「拆政府」運動甚為忌憚,已揚言要對運動的領導者提出控告,但卻惹出了群眾的不滿,網友已發起「萬人自首行動」,要在9月2日第一次起訴的偵查庭開庭時,號召1萬人自首有罪。苗栗大埔案已成了這麼多群眾事件裏,官民對立性最強、最有戲劇性的案例。它會不會發展成更大的群眾運動已值得注意!

苗栗大埔案事實上乃是一個陳年老案。2008年設於苗栗的群創光電向政府要求擴建,但因為向農民徵收土地發生爭議,加以2010年群創與奇美合併,位於南部科學園區的奇美它的產能已敷群創的需要,因此該公司對苗栗的徵地擴建已不再提,但苗栗縣長劉政鴻仍對農地繼續徵收,他的腹案是用低廉的農地價格徵收後,即將農地變更為建地,即可與財團合作開發,一出一進之間苗栗縣政府即可賺進台幣一兩百億。在道理上,這等於是用政府的公權力搶民地,政府欺侮人民,自我圖利。因此大埔的土地徵收案有4戶堅持不讓步。2010年6月,苗栗縣政府霸王硬上弓,於晚間利用推土機將農田剷平,因而鬧出軒然大波,2010年8月一個農婦老太太朱馮敏甚至服農藥自殺,以示抗議。這種強徵民地的制度,乃是19世紀後半歐洲的老制度,它們早已廢除,台灣居然到了21世紀還在使用,內政部和行政院居然認為苗栗縣政府的做法是「於法有據」,於是今年7月18日,苗栗縣政府甚至大膽的將拒絕土地被徵的4戶人家強制拆除。由於這種行為形同政府在搶人民的土地,自己圖利,於是農民、農民組織、土地研究的學術界,以及大學生、藝文界等,全都憤怒的參與抗議。

對於這種案件,正常情下,社會上的多數人都會冷淡處理,拆的是別人的家,事不關己,何必積極,這也是大埔案開始時只有幾百人參加的原因。但7月18日起,由於政府強制拆除,人民已警惕到,今天是大埔的4戶被拆,明天搞不好就是自己家被拆,大埔的強拆,已使人民產生了義憤,7月18日後有過幾次示威遊行,人數已增加到上千,但政府卻不予理會,這已使得民憤升高。到了8月18日,即政府拆除滿月之日,反大埔運動第一次正式集結,它不可思議的居然有2萬人參加。「八一八」的反大埔運動有幾個特點﹕

大埔收地案 人民已不怕「被辦」

(一)運動的核心人物顯然對近代的公民運動並不外行。他們知道美國梭羅的「公民不服從」,以及甘地、金恩博士的和平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源流及發展,將這起運動定義為「公民不服從運動」。

(二)它以政府拆大埔農戶的「拆」字為核心,強調「明天拆政府」的訴求,將反政府的層次拉高,強化反抗性,用來凝聚人氣,果不其然它發揮了極大的動員效果。

(三)公民不服從、不合作的和平運動,乃是要以人民的和平反抗,與政府的暴力作對比,透過這種實力的不對稱性,突出政府的國家暴力,從而襯托出弱者的道德優越性,使弱者發揮「沒有權力者的權力」。近代許多公民運動面對國家暴力,卻能達成運動的目標,甚至使得政權崩潰。這種弱者的力量有時候比強者更強。「八一八」的反大埔、拆政府是很有力的。這次運動的主導者是「台灣農村陣線」,它在「八一八」的行動裏,已使得「拆政府」、「官逼民反」等口號開始響亮起來。

除了「八一八」拆政府的公民運動外,「台灣農村陣線」也同步展開訴訟戰,它們向最高檢察署遞狀子,控告劉政鴻貪瀆濫權,要求特偵組偵查,雖然效果不大,但已發揮了很大宣傳效果。

值得注意的,它們「拆政府」的運動,顯然已造成馬政府極大的驚恐。從8月22日及23日起,台灣的行政院長及內政部長都跳了出來,攻擊「八一八」違法,內政部長甚至已揚言要辦人,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政府要辦人,人民就非常害怕,但現在政府揚言要辦人,人們已不再害怕,反而有「歡迎來辦」的心情,甚至出現萬人自首、歡迎被辦的行動。9月2日辦人案將開庭,屆時有幾百上千人都到法庭自首,歡迎被辦,到時候一定又現高潮!

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

香港   明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左派形象一鋪清袋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左派形象一鋪清袋
Aug 26th 2013, 01:57, by JAS

持續多日的薄熙來案庭審高潮迭起,薄公子當庭翻供,以「不清楚」、「不記得」、「不知情」與控方周旋,試圖與貪腐指控切割。薄熙來最終能否得償所願仍是未知數,拜紅色公主愛妻和寶貝兒子所賜,其左派精神領袖形象已經大大失色。

自古慈母多敗兒,中國千年民間智慧再次得到印證。薄氏夫婦對兒子瓜瓜的溺愛已近乎病態,千依百順,要啥有啥,把這個「紅三代」寵成一個揮霍無度的花花公子。為了保護兒子,一個鋌而走險殺人滅口,另一個不惜與心腹交惡,最終陷入滅頂之災。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讀英國貴族學校,住法國豪華別墅,開法拉利跑車,呼朋喚友豪遊神州,包私人飛機去非洲旅行,統統有人埋單,因為任何人只要打着為薄瓜瓜好的招牌,就可以輕易進入薄熙來的視野,得到權力的庇蔭和豐厚的回報。

二世祖不思長進,窮奢極侈,高調張揚,唯恐天下人不知,他權傾一時的政治明星父親卻在神州大唱紅歌,大講共產主義,平等公正。這畫面,那些吃低保的基層百姓看在眼裏有何感想?中國人就那麼好騙?

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說過,要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託在中國第三代、第四代領導人身上,如今這個希望恐怕應寄託在他們的敗家兒子們身上了。

謝文達 傳媒人

太陽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以打擊謠言之名 中國網絡大清場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以打擊謠言之名 中國網絡大清場
Aug 26th 2013, 01:14, by JAS

二十三日十九時許,北京公安捉走了一對涉嫌嫖娼的男女,一千兩百萬名中國用戶的微博頓時失色。被公安扣留的女子是一名「失足婦女」,倒也平常;該男子則大有來頭,真名薛必群,業界稱為「中國天使投資第一人」,其父薛子正是已故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薛必群在網絡上化名「薛蠻子」,以膽大、料足、貨真之風,為自己贏得超過一千二百萬名粉絲。

網友感慨:「估中了薛蠻子被公安帶走的結局,未估中他被帶走的原因。」新浪微博的數據顯示,薛蠻子二十三日十七時四十一分還發表關注東北水災「頭七祭」的微博,十九時許即因被舉報嫖娼而被捉走,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神人也。

失身事小,失節事大。聯繫到內地連日以各種名義抓走多個互聯網名人的事件,薛蠻子的落網或許只是中國網絡清場行動中的一環而已。

清場不止,捉人不止。

七月十六日,因關注「廣州孫志剛事件」、推動中國更改收容政策而知名的公眾人士許志永,被以涉嫌「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刑拘。

百姓變刁 遷怒網絡

以此為起點,八月八日晚,積極關注廣東民間維權、曾絕食抗議番禺公安的郭飛雄被廣州公安刑拘,指其涉嫌「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但有律師稱直接原因是他參與了年初《南方周末》的維權活動;同期,炒紅大尺度車模干露露的網絡名人「秦火火」、「立二拆四」,因涉嫌蓄意造謠傳謠被北京公安拘捕;引發百姓關注並直接導致「微笑局長」落馬的周祿寶,因涉嫌敲詐勒索被江蘇公安抓捕;八月二十三日,實名舉報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馬正其的《新快報》記者劉虎,在重慶市家中被北京警方跨省帶走,因為涉嫌製造傳播謠言。

可以說,薛蠻子被拘是必然而且必須,只是罪名猥瑣少少,彰顯官方欲搞臭不聽話者的決心。

互聯網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令五千年都只能三緘其口、道路以目的國人,首次擁有可稍微自主發聲的工具。借助自媒體,國人近年來講了一些實事、滅了一些貪官、伸了一些奇冤,當然也破壞了政府的一些見不得人的計劃、打亂了一些禍國殃民的步驟。

因為痛感百姓變成刁民、愈來愈難壓制,各級官員對自媒體尤其是微博的意見極大,高層在總結經驗教訓後也形成統一意見,認為微博過多干涉政治形態及意識形態,存在危險苗頭,必須立即展開有明確目的和導向的互聯網大清場戰役。

前年十二月,北京市推行「微博實名制」。至今年五月,國信辦啟動打擊利用網絡造謠和故意傳播謠言的行為。八月十日,國信辦主任魯煒拋出「七底線」,即互聯網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訊息真實性底線。隨後,國家公安部集中開展打擊網絡有組織造謠傳謠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上述人等,撞正槍口。

謠言無罪 立場有罪

利用百分之一的謠言、封閉百分之九十九的真理,向來是官方伎倆。所以,形形色色的網絡名人就遭遇了形形色色的罪名。在中國,謠言絕對不是犯罪,犯罪的永遠是言論的立場——想想某報,成立至今,鼓吹過放衞星、百花齊放、文化大革命等無數謠言,可曾犯罪?

尤可夫

東方日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