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星期六

明鏡歷史網: 誰是害死潘梓年的幫凶和共犯?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誰是害死潘梓年的幫凶和共犯?
Nov 8th 2013, 21:59, by 明鏡雜誌


《名星》姚監復 專稿



潘梓年是周恩來在重慶辦《新華日報》時的主要助手,是南方局地下黨的骨幹,周恩來同康生、董必武都直接領導過潘梓年,清楚地瞭解潘並不是叛徒。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王維說,"文革"中潘梓年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後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派紅衛兵打成"叛徒",保潘梓年的一派紅衛兵向康生、董必武、周恩來寫信,要求他們為潘梓年提供是否叛徒的證明。康生這個老左派,董必武這位一大代表、老革命都寫了書面證明,肯定潘梓年的立場堅定,不是叛徒。

當學部保潘一派的紅衛兵頭頭當面向周恩來提出"潘不是叛徒",康生、董必武已有書面證明時,周恩來卻反問:怎麼知道他不是叛徒?

最後,潘梓年被軍人從藏在江蘇無錫的農村押送回北京,關押在秦城,"文革"中冤死在秦城監獄中。

潘梓年和潘漢年都是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的地下工作者,"文革"的關鍵時刻,周恩來為了自保,沒有作證,沒有說話,這種冤案、冤死的慘劇,不是什麼"違心的話""違心的事"能為周恩來辯解或減脫罪責的,他是毛澤東迫害成百萬"文革"死難者的幫凶和共犯。



毛主席特批潘梓年任《新華日報》社長,潘梓年(中),總經理熊瑾玎(左)、總編輯吳克堅(右)在工作中。

"五一六"受難者的血債

"文化大革命"中還有一個"禁區"即清查"五一六"運動,這個運動實際上是"文革"歷時最久,傷害人最多、波及面極廣、留下後遺症最深的殘酷政治鬥爭,而且至今沒有揭開真實的內幕和背景,也沒有出版全面、系統的論著,清查"五一六"運動的權威著作一本也沒有。主要原因是,上邊內定"五一六"是反周恩來的反革命組織,也是由周恩來直接領導和指揮的,江青也是支持的。

周恩來抓"五一六"的重點是外交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王維告訴我,胡耀邦領導整黨期間,清理三種人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曾經清查過,反五一六運動期間非正常死亡十多人的死因和責任人。但是鄧穎超指示,社科院清查"五一六"期間有關非正常死亡的材料,全部封存,送給鄧穎超本人。原來定的是"五一六"分子壞頭頭,全部定為"三種人",梅益調離中國社會科學院。

這樣,由於鄧穎超的干涉,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清查五一六運動問題"的工作就中止了,全國範圍的調查"清查五一六運動問題"的應有之義,成為了無人敢碰的禁區了,至今仍是一團迷霧。

這裡,人們不能不懷疑,周恩來、鄧穎超在清查"五一六"運動中有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為什麼外交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對"文革"可以全盤否定,就是不能深查"文革"中的清查"五一六"運動中的問題?是不是周恩來欠了帳,有一大筆血債沒還?

歷史法庭是公正的,總有一天,一定會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人們也會看出周恩來的真面目。
2013年4月30日(《名星》第3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文革”初期毛澤東順水推舟批准周出訪東歐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Own the Game.

Elevate your game with the newest adidas men's soccer footwear and apparel.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文革"初期毛澤東順水推舟批准周出訪東歐
Nov 8th 2013, 21:42, by 明鏡雜誌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選載(14)


明鏡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14日刊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李捷題為《駁<晚年周恩來>對毛 澤東的醜化》的文章,旅居紐約的學者、《晚年周恩來》一書的作者高文謙,隨即發表了反駁文章《中国若进步,必须彻底批毛》。這將十年前出版、引起巨大轟動 的《晚年周恩來》(明鏡出版社)再次引入人們的視野。在毛澤東冥誕120周年即將來臨,對毛澤東的評價之爭更加激烈之際,重溫和反思該書所披露的毛周二人 在各自生命的最後十年、也是對中國命運至關重要的"文革"歲月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確有參考價值。這部著作,多位中共高官儘管並非都同意其觀點,也都承認,其史料"没有编造"。明鏡新聞網繼續選載部分章節。




《晚年周恩來》(明鏡出版社)作者高文謙

"只可順守,不可逆取"這句話,是周恩來在六十年代初托人傳話,送給在國共合作時代的老朋友、國民黨副總統陳誠的箴言。這實際上也是周本人所信守的政治哲學。在身不由己捲入文革狂潮後,周採取順守哲學,既不硬頂,也不想在一旁袖手旁觀,而是投身其中,因勢利導,做"革命的弄潮兒"。

《五.一六通知》下發後,文化大革命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彭真所主管的北京市首當其衝,機關和學校很快就陷入混亂和癱瘓之中。而這正是毛澤東所有意造成的局面。在成功地對劉少奇實施了"清君側"之後,老於權謀的毛並不急於與劉正面交鋒,而是設法把群眾中的怨火引到他身上去。

毛澤東非常清楚,建國後社會各階層的群眾對中共黨內的官僚特權階層早就深為不滿,從一九五七年的大鳴大放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種怨氣在被反右運動一棍子打了下去之後,一直找不到宣泄的機會,這些年來積怨更深。為此,毛決計對五七年的反右運動反其道而行之,把群眾中的怨恨情緒這把火燒向劉少奇。

於是,毛澤東有意識地把水攪渾,製造上下之間的對立,在幕後遙控江青、康生、陳伯達等中央文革小組一班人馬,點火於基層,造勢於報刊,挑動群眾起來造反,佈下了群眾運動的"火牛陣",並親自批准向全國廣播北京大學聶元梓等的大字報。通過這樣上下結合,內外夾攻,很快便把文革的禍水引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劉少奇身上。

在劉少奇窮於應付迅猛而來的亂局之際,毛澤東故意滯留外地,遠離京城,當甩手掌櫃,在南方的名山大川之間作逍遙遊,同時密切注視事態的發展,等待時機,對劉少奇展開最後致命的一擊。毛在這期間所作的那首《有所思》一詩中所謂"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池。一陣風雷驚宇宙,滿街紅綠走旌旗。憑欄靜聽瀟瀟雨,七億人民有所思" ,正是此情此景的寫照。

劉少奇不知就裡,完全被毛澤東牽著鼻子走,一步步地掉進了精心佈置的陷阱之中。如同當時絕大多數黨內高級幹部一樣,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劉雖然被迫接受了毛發動文革運動的既成事實,但對此既不理解,更對局勢的發展感到憂心忡忡,心裡茫然無底。為此,他一方面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對迅猛而來的運動作出八條限制性規定,防止局勢進一步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他又頻頻向毛電話請示,希望能夠得到指示,但卻始終得不到明確的答復。無奈之下,劉少奇只好在六月上旬同其他常委一道匆忙趕赴杭州,向毛當面請示匯報,並請毛回京主持工作。

毛澤東則不動聲色,穩坐釣魚船,不但對劉少奇所提的問題一概不明確表態,反而還欲擒故縱,委託他"相機處理"運動問題,暗中則張開羅網,誘使劉墮入佈下的陷阱之中。劉少奇不知是計,還以為真的得到了毛的尚方寶劍,於是在返京後,決定仿傚不久前經毛澤東首肯向人民日報和北京大學派工作組的方式,向北京市各大中學校派出工作組,以取代已經癱瘓的黨組織對運動的領導,力圖扭轉日趨惡化的局勢。

然而,倉促上陣的工作組從一開始就被夾在中央內部兩種不同指導思想的對立中間,左右為難,動輒得咎,非但無力從根本上扭轉局勢,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激化了矛盾,採取當年反右時的做法,壓制積極響應毛澤東的號召起來造反的激進學生。這樣一來,正好墮入了毛的圈套,與造反的學生形成嚴重對立,導致各個學校轟趕工作組的事件不斷發生。這種局面,由於中央文革小組的暗中介入和推波助瀾而變得更加嚴重。這樣,劉少奇完全陷入了毛精心佈下的"火牛陣"之中,很快就被燒得焦頭爛額,一籌莫展,只好等待毛以審判者的姿態來收拾他了。

在工作組的問題上,周恩來之所以沒有像劉少奇、鄧小平陷得那樣深,與其說是由於"碰巧"出訪東歐而逃過一劫,倒不如說是毛澤東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而刻意加以保護的結果。實際上,在如何開展運動的問題上,周與劉、鄧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都主張把運動置於黨的領導之下,有秩序、有步驟地進行,避免局勢失去控制。只不過由於周並非是毛鎖定的目標,而他本人的態度又比較緩和,行事也更為圓通罷了。

譬如,當聶元梓在北京大學校園內貼出矛頭指向北京市委的大字報後,周恩來曾派國務院外辦副主任張彥去做工作,並口授了幾條指示,強調要從正面講毛主席的偉大決定,對大字報要有幾條規定,工作要說服,不能壓。 但當毛隨後決定將其向全國廣播後,他便默不作聲了。又如,劉少奇決定向北京大、中學校派工作組時,他也是投了贊成票的,不過有意採取了比較低調的姿態,讓劉、鄧兩人唱主角。這多半是和他已經開始發覺政治氣氛詭異,充滿了不祥之兆有關。所以當外交部送上曾被他一再推遲的訪問羅馬尼亞的報告後,周立即表示同意,並報送毛澤東審批。顯然,他此刻不願久留京城這塊是非之地,以免被捲入其中。訪羅便是一個暫時的脫身之策。

毛澤東對周恩來此舉的動機心照不宣,有意放他一馬,當即表示﹕"贊成總理的意見"。 如果要換成劉少奇的話,恐怕就另當別論了。毛之所以這樣做,並非是對周的格外關照,而完全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經過幾十年政治疆場上的搏殺,毛早就對爭取多數,孤立少數,利用矛盾,各個擊破一類的攻伐之道運用自如。他清楚如果任由周恩來在工作組問題上和劉少奇、鄧小平一道陷進去的話,不僅不利於分化中央一線,而且還將使他在政治上失去一個有用之人,尤其是當他即將在政治上展開一場空前的賭博時。

在這一點上,毛澤東深知周恩來的價值。況且,周在五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關於"保持晚節"的講話,業已在政治上表白心跡。在這種情況下,毛樂得順水推舟,批准周出訪東歐,以免和劉、鄧一起陷進去。

不僅如此,在周恩來回國後,毛澤東更是刻意拉攏他,立即派康生出面,向他傳話打招呼,告知國內運動的形勢,說劉少奇、鄧小平已經在工作組的問題上陷進去了,可能站不住了,提醒他千萬不要再陷進去,並叮囑要多和中央文革小組保持聯繫。

稍後,毛澤東還把他寫給江青的那封著名的信,給周恩來看過,在政治上向他交底。毛在信中以近乎"黑話"方式,對自己的內心作了剖白,透露出發動文革的戰略意圖—通過"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並表示了對林彪的"五一八講話"過分吹捧他本人的不安,以及打算"跌得粉碎"的精神準備。這封信是解讀毛在發動文革時心態的最重要的文獻。寫成之後,毛當時只讓極少數人看過,周便是其中之一。

在周恩來出訪期間,局勢變得更加緊張,劉少奇、鄧小平同中央文革小組在工作組的問題上針鋒相對,發生了嚴重的爭執。陳伯達等人根據毛澤東的意圖,提出工作組阻礙運動,主張文革應由群眾自己進行,不能由工作組包辦代替。劉、鄧則不肯退讓,指出"這是不要黨的領導",給頂了回去,並在各個學校中展開了反擊,抓了一些帶頭造反、轟赶工作組的激進學生。囿於形勢,中央文革暫時處於下風,不過卻在暗中不斷把收集到的工作組"壓制革命"的材料密報給毛,從而讓毛掌握了整劉的把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李凌:勇破坚冰的《未定稿》(中)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Are you an avid runner? Or even just starting out?

Brooks designs high-performance men's and women's running shoes,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From our sponsors
李凌:勇破坚冰的《未定稿》(中)
Nov 8th 2013, 21:28, by 明鏡雜誌


  九

  1979年10月,社科院陆学艺、贾信德、李兰亭等三人到安徽农村调查,带回三篇由安徽的同志写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是介绍该省肥西县山南区(共有98310人,十五万多亩耕地)于1978年冬种小麦时,有77%的群众自发地搞起"包产到户",战胜了严重的干旱获得了大丰收。1979年夏产粮食二千零一十万斤,比1978年增产265%;国家征购一千一百四十九万斤,比1978年增长5.7倍。搞包产到户的队比不搞的增产幅度大得多。许多穷队、穷户一下子翻了身,集体提留、公共积累也增加了。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有的人却认为这是倒退走资本主义道路。肥西县委由于"左"的思想和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下令要"纠正"包产到户,要求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派工作组去"纠偏"。基层的干部和农民学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理论以后,不像以前那样驯服挨整了。他们反问:"增产粮食犯不犯法?""为什么实践证明能够大增产的办法不让搞?""我们国家至今还吃进口粮食,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不光彩,我们这个办法难道不比吃进口粮好?"问得下去"纠偏"的县委干部哑口无言,县委干部们也很矛盾。他们自问:"过去搞了二十多年的农业工作,往往粮食减产了,许多农民逃荒、饿死,反而说这是社会主义,大方向是正确的。现在包产到户,粮食大增产,农民满意,反而说是资本主义,说大方向是错误的。""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把我们搞糊涂了。"陆学艺等三人就此问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包产到户和工厂实行计件制一样,都是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好的。评论文章还从理论上说明了有关的许多问题。《未定稿》认为这三篇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很好,决定在1979年11月8日予以发表。但社科院领导知道后,对我们进行严厉批评。因已经发排,院领导下令只准作为"增刊",即印二百份,不发给一般订户,只发给少数有关的学者和领导参考。但即使这样,这期《未定稿》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甘肃省委原来准备下令对一些零星自发搞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进行整治。接到这期《未定稿》后,省委负责农业的书记建议重新研究,结果决定准许各县都搞一些试验,根据实践的结果再作决定。一年以后,即1980年7月,陆学艺和王小强两人到甘肃省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跟踪调查,发现包产到户克服了过去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时干活稀松的缺点,农民可以自己当家做主,积极性大大提高,凡是搞了包产到户(或类似形式)的都大增产。他们在调查中还研究了发展的趋势:今后即使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也不会走过去"生产队—大队—公社"的老路,而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合写的调查报告《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在1980年11月出版的《未定稿》上发表。

  《未定稿》1980年1月发表了安徽省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的《尊重实践权威肃清极左流毒》的文章,介绍他们去年在全地区推广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联产责任制获得大丰收的事实。开始推行联产责任制时,包括省委机关某些人在内对此施加压力,认为这是向资本主义倒退,是右倾,但是省委书记万里坚决支持改革。他批评省委的某些人"坐而论道",引书本条条,而不看实践结果,不看人民群众的意愿。由于万里的支持,才使联产责任制得以在全省逐渐推广。不久,在全国即流行"要吃米,找万里"的民谣,反映了民意。

  肥西县山南区搞包产到户和著名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十八户农民签字搞包产到户几乎同时。后来的人恐怕很难了解,农民只是要求用自己的双手在自己生产队的土地上劳动,收获以后还要"先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然后才是自己的,为什么还要这样胆颤心惊?小岗生产队的十八户农民一个个签字摁手印保证,如果生产队长因搞包产到户而遭批斗或坐牢,这十八户农民要保证队长家属的生活;山南区的农民搞包产到户明明已经大丰收,而它的上级南山县委还下令"纠偏"。这是为什么?这要追溯到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那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是"大跃进"的积极分子,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搞得很严重,致使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0年出现大量逃亡、要饭和饿死人的现象。曾希圣为此深深内疚自责,后来从一个老农在山上自己开荒,打的粮食吃不完,主动上交许多粮食的事例得到启发。此后,又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责任田"的方法(其实就是包产到户,因"包"字比较敏感,故只能用"责任田"名义),并于1961年3月把这个想法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答复说:"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产十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1961年7月,毛到安徽视察时,又向曾说:"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如果责任田确有好处,可以多搞一些。"有了毛的支持,责任田在全省迅速推广,到1961年底,全省实行责任田或类似形式的占生产队总数的90.1%,普遍获得丰收,自己吃不完还支援河南、山东和江苏的部分灾区。安徽省国家粮库1961年底比上年存粮增加1.14亿斤。因此农民把责任田叫作"救命田"。就在这种情况下,仅仅过了几个月,在1962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既因在"大跃进"中刮"五风"大量饿死人,又因推行责任田救活人被撤职、批判,1968年在"文革"中被批斗死去。仅安徽一省,因支持和参加过责任田的干部和农民数十万人被打成走资派、走资户,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整得家破人亡。正是因此,包产到户(责任田)变成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雷区。

  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四人帮"垮台,如果没有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果不是"两个凡是"的观点被批倒,在安徽如果不是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那么肥西县山南区和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等地的干部群众,都会遭到厄运。幸亏这些都是"如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胡耀邦等重视实践的结果,多次派出大量工作人员到农村调查,并开会研究讨论,肯定了包产到户的优越性。到1982年4月发出的中央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宣布: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这几年期间,《未定稿》先后发表了大量关于农村经济的文章,主要是通过调查的事实,说明以包产到户为主体的生产责任制的优越性,也指出各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意见。

  1979年7月25日出版的《未定稿》发表了中共中央党校原校长杨献珍在1955年写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确定:新中国的经济基础由五种经济成分组成,即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合作社经济的半社会主义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个体农民所有制和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但1952年即有人提出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只有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即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他们否认其他几种实际存在的经济成分也是基础的组成。包括当时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学员在内的不少人对此问题都感到迷惑。为弄清这个理论,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杨献珍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给中央党校学员的讲稿,并印了几份清样,送中宣部审查,内部未印刷,也未公开发表过。但在1964年围攻杨的"合二而一"论时,他的这篇文章也作为一条罪状被大肆攻击。在"文革"时,林彪、"四人帮"一伙把这篇文章说成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是"唯生产力论的变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动理论",并对杨献珍进行残酷斗争和迫害。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澄清事实真相,杨献珍将此文送《未定稿》。杨献珍的文章在大段大段引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同时,又引述马克思的论点和列宁在1918年对当时俄国五种经济结构并存的描述,说明中国也同样客观上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这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经济基础",而那些主张"单一经济基础"的人,认为中国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已经是"纯粹又纯粹的"社会主义是不符合事实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种经济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现在回顾起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是正确的,如果建国以后能够按照决议的精神: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共同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当然要加以限制,但只是在活动范围、税收、价格和劳动条件等方面加以限制,而不是消灭;对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实现工业现代化和自愿互利的原则下,谨慎地、逐步地引导他们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并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那今天中国的经济面貌就会大大不同。


  也可以说,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当年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继续和发展,当然,新时期采取了很多具体的措施,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法令,但在基本精神上与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是吻合的。


  十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年代,他们在政法领域散布的谬论很多,流毒也很广。《未定稿》十分注意组织和发表政法方面的"肃毒"文章。1979年4月发表了卢惠民的《政治民主与新闻自由初探》,指出应该吸取"文革"的惨痛教训,根据宪法的原则,制订出一部新闻出版法,并认真贯彻执行,这样才能防止悲剧重演。1979年3月发表了陈春龙和刘海年合写的《应该给文艺工作者以法律保护》,同年4月,又发表了两位合写的《论反革命罪》,引证毛泽东的话:"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71页),指出要按此原则制订法律,要将言论和行动分开,不能随便以"反革命罪"罪名对人民滥施迫害。1979年4月发表了吴大英和刘瀚合写的《阶级斗争和法制》。1979年6月发表了许崇德的《论宪法规范的明显性——对我国1954年以来三部宪法的比较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4年、1975年、1978年先后颁布过三部宪法,若论规范的明显性,应首推1954年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公民有进行科学、文艺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权利。到了1975年宪法,规定这些权利的条文都被"四人帮"删去了,1975年宪法还取消了人民检察院,规定由公安机关行使检察权(按:实际上打倒了公检法),因而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失去了必要的保证。1978年宪法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一年多进行修订的,比1975年宪法有进步,但仍有不足之处,如1954年宪法规定过的"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重要原则,在1978年宪法中仍未得到明确的肯定。1979年9月《未定稿》发表了林欣的《从罪刑擅断主义到罪刑法定主义——人类在文明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从历史的发展论证了这个问题。1979年10月发表了黎澍的《中国社会科学三十年》,文章叙述和分析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曲折坎坷的历史,同时针对当时有的人认为过去的错误主要在混淆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性质而强调指出:"这种看法根本错了。因为它的前提是:人民在政治问题上根本不应有发言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权,并且首先指政治问题的发言权。""要求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争取学术问题得以进行自由讨论,实际上就是承认可以不要政治上的言论自由。"1979年10月发表了晓鲁的《试论政治民主化与生产社会化的历史联系》,文章指出,封建专制是小生产的上层建筑,而生产的社会化现代化,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平等。社会主义社会更是如此。

  1979年10月我们发表了徐博涵根据马列经典的论述和我国大量实际材料写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始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1979年9月发表了时任新华社驻川记者的郭超人(后任新华社社长,2000年去世)根据对四川双流县农村阶级斗争状况的调查写的《扫除唯心主义的阶级估量正确认识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文章根据大量调查指出,过去由于唯心的阶级估量,用反动的"血统论"和"唯成分论"使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如双流县有一个名叫新店子的小街道,经过历次政治运动,成年人中的"专政对象"和"审查对象"共计八十七人,占成年人总数的74%,所谓完全"纯洁""干净"的只占26%。这种做法是扩大了敌人,孤立了自己。该县建设一队的贫农和中农100多口人中,没有一个有参军的"资格"。有一年,上级给这个队分配了两名义务兵的名额,这个队只好从外地借两个知青来完成任务。从这种唯心论的阶级估量出发,年复一年搞政治运动,使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群众一次一次地被"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广大农民割所谓"资本主义尾巴",极大地伤害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孤立和打击地主、富农"的阶级路线,在新中国成立近三十年之后,在三大改造完成二十多年之后,已不符合实际,如果把多年以前的地、富、资的第二、三代甚至第四代(他们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也划为阶级敌人,更是荒谬了。1980年1月,《未定稿》发表了冯子标的文章,题目就是《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应当改变》,继续对此问题进行论证。


  十一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说过:"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文学艺术是这样,法律和法学也应该是这样。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以后,极左的思潮逐渐泛滥。毛泽东亲自主持制订的1954年宪法中明文规定的"公民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等法制原则,以及辩护制度和律师制度等,不久即被当作资产阶级原则加以批判。在反右运动中,凡是主张按毛泽东指出的对过去的包括法学在内的文化也应该批判地继承的学者几乎都被打成右派,被批判斗争,残酷迫害。到了林彪、"四人帮"一伙横行的时代,这种情况更是登峰造极。他们的罪恶目的就是剥夺人民的自由,他们可以不受法律约束,进行封建野蛮的专制统治。为冲破这个禁区,《未定稿》1979年4月发表了吉林大学栗劲教授的《必须肯定法的继承性》。文章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深刻地批判"四人帮"一伙的种种谬论,说明我们必须全面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建国以来司法领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古今中外一切法学著作和各种成文法典,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对我国法制建设有用的东西,完善和制定社会主义各项法律。

  1980年初,孙亚明对西德的法律制度进行考察。1980年7月《未定稿》发表了他的《考察西德法制的一些观感》,文章指出,二战时西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西德工业生产只及1938年的22.6%。但到七十年代,西德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战后三十多年,经济平均每年以6%的速度持续发展,社会也比较安定,其原因很多。但比较完备的法制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则是其重要因素之一。1945年,西德在美、英、法占领军监督之下,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相当于宪法),抛弃了法西斯专政的一套,恢复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各项原则,重新确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他们取缔了任意捕人、非法捕人、草菅人命的纳粹专横,恢复了罪刑法定主义,以及审判独立的原则;他们取消了国社党的一党专政,恢复了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基本法也保证了各州的宪法权利。有关外交、国防、国籍、货币、关税、邮电等重要立法权均属联邦专有,称为"专有立法"。各州有"并行立法"权,各州可以根据联邦颁布的法律原则,制定适合本州特点的法律和条例。1949年—1979年,西德制定了三千多个重要法律,如选举法,宪法保卫法,结社、集会游行法,罢工法,刑事诉讼法,等等。无论是公民个人、法人团体还是国家机关,都一律要遵守法律,按法律规定办事。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他们奉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既能保证企业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又可防止垄断(如卡特尔法);他们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专利法和著作版权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据统计,战后三十年来,西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有70%来自科技的进步。在政治方面,他们明确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放在基本法的首要位置,多党制不但允许社会民主党通过选举进议会、入内阁,而且允许他们组阁,实行他们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策。在经济方面,他们推行企业股份分散化,把股票的面值缩小,使多数职工都可以买得起,增强了职工对本企业的凝聚力;他们还推广企业职工享有"共同决定权",即职工代表有权参加私有企业的管理,共同决定企业的大事。他们还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法,使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保障。这些既是资本家集团为了自己长远的利益而采取的"让步政策",也是西德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孙亚明的文章还指出了西德法制方面的缺点和存在的失业、吸毒、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等问题。文章最后指出,西德的法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但他们运用自己的法制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社会秩序,调节阶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特别是他们严格依法治国等方面,是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的。


  十二

  华盛顿是北美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战时大陆军的总司令,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大陆军的一批军官于1782年,建议在北美建立君主制,让华盛顿当国王(这样,这些高级军官就可以成为世袭贵族);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又有三分之一的代表主张在北美建立君主制,把王冠送给华盛顿,但是都被华盛顿严辞拒绝了。本来,在当时,只有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其他国家都实行君主制,就连比华盛顿稍后的海地资产阶级革命黑人领袖德萨林纳,在革命胜利后也先是任终身总督,后来加冕称帝。而华盛顿不迷恋权力、地位,多次拒绝军官们送给他的王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不只如此,美国赢得独立以后,他于1783年12月向国会辞去了军队总司令的职务,回到弗吉尼亚他自己的种植园当普通老百姓。三年多以后,1787年他当选为代表参加制宪会议,1787年3月他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连任一届后他发表了著名的《告别书》,告诉美国人民他已决定不再当美国下任总统候选人了。这种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高尚风格,使他赢得了美国人民由衷的敬爱。他没有指定继承人,他认为指定继承人是在共和制名义掩护下的君主继承制的专制制度,会引起各种势力利用阴谋或暴力篡权,造成政局动荡。他认为民主的宪法可以使政治权力各部门互相制约,可以防止各行政部门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公共福利。

  华盛顿只当两任总统为美国树立了一个范例,在以后的二百多年中,除了罗斯福在二战期间四次连任总统外(第四次当选不久即病死,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任),历届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现代国家的最完美的例子就是北美。"(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70页)《未定稿》1979年12月15日发表的林欣和李琼英合写的《华盛顿与民主共和制》对此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在他们的著作(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集第316~317页;列宁的《论国家》)中都曾指出,美国1787年设计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民主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是依据什么理论和怎样产生的?《未定稿》1982年11月发表的张宝训的《美国分权政府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分析和回答。北美独立战争胜利以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1776年7月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了以托马斯·杰弗逊为首起草的宣布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并且阐明了这个新国家权力机构组成的政治思想基础。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这个《条例》明确规定了"各州保持其主权、自由、独立及其他每一管辖权与权力",从而就否定了邦联国会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中央政府应有的内政权,因此在当时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软弱无力。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在国外贸易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邦联政府也无力保护;同时,在国内,工农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尖锐矛盾,各州先后发生了"威胁产权利益的激进运动",特别是马萨诸塞州的谢思所领导的农民起义,邦联政府也无力镇压,因此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强烈要求成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于是1785年邦联国会在其成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的推动下,决定要制定另一部代替《邦联条例》的新宪法,1785年7月,在费城举行的修改《邦联条例》的会议变成了著名的制宪会议。参加会议的大都是经济巨头和政界、学界杰出人物的代表,而且是英、法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孟德斯鸠的信徒。洛克认为,人生来就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保护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他认为人类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才订立契约(宪法)组成政府的。美国费城制宪者反对专制政体,他们认为"人民是权力的惟一合法泉源",主张建立经过"被统治者同意"的"受限制的政府","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他们也受到马基雅弗利等的影响,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和追求权势的,要建立一种确定的制度去阻止当权者擅权。如果少数人擅权,就会迫害多数人;如果多数人擅权,就会迫害少数人。他们认为:"设计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统治人民,然后再使政府控制自身。"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正好适应这种要求。他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最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若将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的一切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必将导致专政"。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他提出主张说,要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建立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机构。美国宪法的制定者根据这种理论为政府分别行使各种权力的部门奠定了应有的独立基础。宪法规定众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二年;参议员原则在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改为各州选民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二年改选三分之一。总统则在人民选出来的总统选举人中产生,任期四年。司法长官虽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但宪法规定司法独立,而且法官如行为正当,可任职终身。这样通过其产生途径和任期年限的不同,可以保证它们行使权力的法定的独立地位。按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对国会议决的法案有批准或搁置或否决的权力;而国会又有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推翻总统否决的权力;行政权属于总统,但总统任命部长和缔结条约时需经国会同意,才能生效。司法权属于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法院,但法官须经总统任命,国会审议批准,同时法院有评论国会和总统的行为是否违宪的宪法权力;宪法又划清了国会两院和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的互相制衡的原则。宪法与合众国的法律和缔结的一切条约,各州必须遵守。这样就保证了建立一个力量强大而其力量又受限制的中央权力机构来保卫人民的权利和发展经济的自由。这从当时人类历史正在从神权、王权统治一切的黑暗中世纪走向科学和民主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来看,无疑是一大跃进,并为后来欧洲特别是法、德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树立了可供仿效的楷模。


  十三

  "权力就是腐化,绝对权力就是绝对的腐化!""权力必须以权力来制约!"对这个深刻的道理,长期旅居西欧的列宁自然是明白的。但是,十月革命以后的俄罗斯,是俄共(布)一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不允许有反对党存在,怎样实行"以权力制约权力"呢?原来负责检查工作的是斯大林领导的工农检查院,但它未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列宁批评工农检查院"成了中央委员会的助手和附属品",没有丝毫威信。鉴此,列宁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在俄共(布)党内建立两个委员会,一个是中央委员会和由中央委员会设置的处理日常事务的政治局,这是最高执行机关;另一个是中央监察委员会,是党的最高监察机关。两个委员会都是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它们是平行的,相互独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进行监督,监督它们是否正确执行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是否有官僚主义、特权、特殊化和滥用权力的行为,并加以处理。

  俄共(布)的九大、十大的决议和列宁的讲话、文章多次指出,监察委员会应由党内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最大公无私并能够严格执行党的监督工作的同志组成;监察委员会在中央和地方都和与级的党委员会享有同等的权利,最关键的问题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列宁把中央监察委员会同政治局、组织局并列为党的最高机关,十大决议还规定:"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同级党委员会必须执行,不得加以撤销,若有不同意见,可以把问题提交党代表大会或本级代表会议解决。"

  党的决议还规定:中央监察委员会不仅有权利而且有责任绝对了解中央政治局的结论并处理它的问题,不要"照顾情面"。中央监察委员会必须在自己的主席团的领导下,有系统地审查政治局的一切文件,党的委员会不得干涉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双方人员不得互相兼职,这一方有必要出席另一方的会议时,只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监察机关没有任何行政权。

  监察人员必须完全由选举产生。列宁认为,如果监察机关作出的决议,不符合它的上级党委或同级党委的某些领导人的心愿,触犯了他们的权益,那末这些决议将得不到执行,这些监察人员或许要被调离职务,甚至有遭到打击报复的危险。因此,列宁特别强调监察人员必须由选举产生。他们在任期未满之前,不得调离,对此,党的十大、十一大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923年十二大期间,列宁因病重未能出席,会议由斯大林主持。此时的斯大林,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斯大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1924年列宁去世后,在斯大林主持下,逐渐对监察工作做了一些重大的原则性的改变:

  1.取消了监察委员会与党委员会完全平行和享有同等权利的原则,降低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监督权。

  2.取消了监察工作必须具有的独立性,甚至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建议,须经党委员会同意后才能生效。

  3.以委任制代替选举制。党的十七大明文规定:"委派一名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为监察委员会的领导者,各级苏维埃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人也由上级任免。"

  4.取消"关于监察委员会委员在任期未满前不得调离"的规定。

  这样,监察委员会就如同列宁曾经批评的那样,成为中央委员会的"附属品",党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变成不受任何监督的机关,各级党委员会也不受监察委员会监督。

  而斯大林又高踞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之上。他利用不受任何监督的绝对的权力,大规模镇压不同意见者,肃反严重扩大化,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上的一个惨痛教训,也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一个重要根源。

  1979年9月出版的《未定稿》发表了刘立凯的《列宁论监察制度》一文,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入的考察。


  十四

  在"文化大革命"中,哲学也是重灾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是毛泽东的名言。对立统一,当然既包括"一分为二"又包括"合二为一"。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只能讲"一分为二",不能讲"合二为一"。只能讲斗争,不能讲团结,否则就是讲"调和折中",是"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凡是不同意林彪、"四人帮"一伙这种谬论的,甚至只是在学术观点上提出商榷意见的,都被他们残酷迫害,制造出包括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在内的无数的文字狱。1979年1月出版的《未定稿》发表了梁长汉的《正确理解对立统一为"合二为一"平反》的文章,从理论上批驳了林彪、"四人帮"的谬误和反动的本质。

  毛泽东说过:"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不合实际就错了。切合实际就是看需要与可能,可能就是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干部条件。"周恩来也说:我们搞工业化,要根据"国家的物力、财力、人力的可能条件,实事求是地规定各项指标"。这都是正确的。周恩来和陈云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发现很多地方的领导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到处铺摊子、上项目,盲目冒进,超过了实际的可能。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人民日报》于1956年6月20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要反保守主义,也要反急躁情绪》的社论,此文事先请毛泽东看过,毛批示说:我不看了。当时周恩来以为他同意了,就发表了。后来毛说:这是骂我的文章,我为什么要看?在1958年召开的南宁会议上,毛批评周的"反冒进",说周离右派只剩五十米了。周不敢辩解,连忙检讨,后来甚至提出辞去总理职务。此后不久在"大跃进"运动中,不顾条件、盲目冒进的作风愈演愈烈,唯意志论猖獗。1979年4月,《未定稿》发表了李敏生的文章《"条件论"是唯物论》,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文章指出,大跃进期间,所谓"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当时被批判的"条件论"、"秋后算账论"其实是正确的,因为任何一种新的措施,是否成功有效,都要经过实践检验,也就是秋后算账。

  1979年8月《未定稿》发表了张宣三的《试论唯意志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文章指出,唯意志论者认为,只要抓精神,抓政治,抓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就可以把生产力促上去。在我国农业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却要求生产关系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改变,直到有的地方一个县几十万组成一个大公社,统一核算,吃"大锅饭",搞"穷过渡",严重地破坏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损失。当时又提出所谓"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纲举目张",认为只要粮钢两个"纲"元帅一升帐,其他问题(目)就自然而然地顺利解决。于是用行政命令和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办法,要上亿农民到处安营扎寨,用土炉子、砖瓦窑、旧碉堡炼铁炼钢。为了要钢铁,就到处砸铁锅、拆门板、毁农具;为了"以粮为纲",就全面破坏林业和果树,破坏牧场,禁止一切副业生产。文章还指出:五十至七十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而我国却基本上停滞不前,唯意志论是造成这种恶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未完待續)

  李凌,《书屋》2003年第1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李凌:勇破坚冰的《未定稿》(下)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Explore DIRECTV

Enjoy HD DVR service in every room. Get every game every Sunday. Watch hit movies and shows anywhere. Bundle and sav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李凌:勇破坚冰的《未定稿》(下)
Nov 8th 2013, 21:29, by 明鏡雜誌



  十五

  《未定稿》1980年7月发表了李凌的《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试论百家争鸣和民主制度的认识论基础》。文章指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了解某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局部)的情况,因此任何人都只能是"坐井观天",不过井口大小和角度不同罢了。要取得全面的或比较全面的认识就必须兼听各方面的意见,通过辩论和比较,才能获得。

  《未定稿》于1981年7月发表了黎英的《全面、比较、反复——实事求是取得正确认识的重要方法——学习〈陈云同志文稿选编〉的一点体会》。陈云的这本书,包括他从1956年到1962年的重要文稿共二十三篇。文章指出,经过几十年实践经验证明,如果当时,特别是大跃进那几年,能按照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我们国家本来可以避免许多损失,少走许多弯路。例如,1957年我国钢产量只有五百四十万吨,而1959年,毛泽东等就要求年钢产量达到二千五百万至三千万吨。陈云在1959年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会上发言指出,钢的年产量只能是一千三百万吨,而且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后来事实证明,毛泽东错了,不但指标没有达到,而且土法炼出来的不是钢,只是无用的废渣。陈云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经过三个月的深入调查,从工业内部各个环节,如矿石、焦炭、耐火材料、炼铁和轧钢设备以至运输能力、电力等方面算了细账而后得出来的结论。但当时陈云却被批为"老右"、"促退派"。陈云主张"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不是说可以不执行上级的批示,不读马列著作,而是说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呢?陈云鼓励大家说真话,要全面、比较、反复。他说领导干部特别要注意听反面的话。他说:"挨骂也有好的一面,一有错误,就有人骂,容易纠正……宝成铁路修通了,当时只听到高呼万岁,现在老塌方。""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和意见,反映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关于比较,他说:"多比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通过比较,可以把事情弄得更清楚。


  十六

  毛泽东1937年出版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在历数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之后写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5页)在此后的二三十年,这种观点已成为金科玉律。翦伯赞在1951年2月还写文章为上述观点作注释。这种观点也是有一定的史实根据的,如刘邦"除秦苛法",主张"休养生息,与民更始";李世民以隋亡为戒,"故不敢轻用民力,惟令百姓安静"等等。他们在战后还采取一系列医治战争创伤和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如轻徭薄赋、招抚流亡、奖励农耕等。漆侠还进一步发挥,把这些政策称为"让步政策"(见漆侠等著《秦汉农民战争史》第207页)。

  但1965年开始,对"让步政策论"展开了大围剿,说这种"让步政策论"是"为地主辩护的歪理"。"农民战争之后,地主阶级只有反攻倒算,哪有什么让步","让步政策"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支毒箭"。为此,大批历史学家被残酷迫害,翦伯赞被迫害至死,这是一桩残酷的文字狱。《未定稿》1979年3月发表了历史学家戎笙的《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吗?》,文章全面地论述了这次论争的经过,同时也对毛泽东提出的"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文章说,并不是一切农民战争都起到推动生产力的作用。如"坚持斗争二十多年的黄巾起义,如坚持斗争十多年的黄巢起义","清代中叶爆发的纵横五省、历时九年的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等,虽然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但除个别地区经济略有恢复外,整个说来,社会受到很大的破坏,社会生产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再者,地主阶级在一定情况下,出于增加自己收入的考虑,也可能自行调整生产关系,如榨取劳役不如收取实物有利,收实物地租不如收货币地租有利,收定额租不如收分成租有利,等等。这些改变,在客观上也会促进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另外,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所谓"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句话,"仔细推敲起来,有很多地方是很难令人理解的"。

  《未定稿》于1979年7月和同年12月先后发表了王小强写的两篇关于研究中国现当代革命史的文章,即《试论农民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和《农业社会主义批判》。第一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指出,由于旧中国生产力不发达,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深受压迫,富有反抗精神,因而能够接受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成为新式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农民千百年来处于自然经济中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而他们希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3页)。因此,历代的农民革命的政治目的只是改朝换代,拥戴、推举一个"好皇帝",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要实现"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的民主"(引自列宁《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一文)。根据中共八大召开前即1956年9月的统计,中共有84%的成分不是无产阶级,农民成份占了69.1%。这些党员,有一部分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党的教育,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但也不容否认,有很大一部分党员"或多或少地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们把革命仅仅理解为"江山易主"、"打天下、坐天下",以解放人民的"恩人"自居,用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方式来管理他们所统治的地区和单位。在林彪、"四人帮"一伙横行的时代,更把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把无产阶级专政变成对无产阶级的专政。因此,推翻"四人帮"以后的今天,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继续进行民主革命。把政治制度民主化,创造条件使人民得到民主生活的训练,还是今后长远的任务。

  王小强的第二篇文章题为《农业社会主义批判》。什么是农业社会主义?新华社1948年《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一文指出:"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平均主义思想。抱有这种思想的人们,企图用小农经济的标准,来认识和改造全世界,以为把整个社会都改造为划一的'平均的'小农经济,就是实行社会主义,而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过去历史上代表小生产者的原始社会主义的空想家或实行家,例如帝俄时代的民粹派和中国的太平天国的人们,大都是抱有这一类思想的。"列宁也多次著文,指出这种理论是反动的。毛泽东在1948年发表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农业社会主义"这种思想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王小强在引证上述权威论述之后,历数这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从东汉末年张鲁的五斗米道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乌托邦。这种思想影响极为深远,包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内的思想家,都以为"把财产弄到平均,就是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798、805页)。中国农民由于受到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所以具有强烈的反抗思想,反对封建地主阶级,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具有农业社会主义即平均主义思想,以为"共产"就是要"共"地主老财的"产"。毛泽东在1953年曾宣布过"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其中说到要经过十至十五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才能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但后来的实践快得出奇,1953年全国农户入社的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但在批判邓子恢的"小脚女人走路"之后,到了1956年底,入社农户就占总数的96.3%。原来"十至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规划,是依据当时农村生产力的情况,即占农民总数91.2%的贫农、中农平均每户只占有1/2~1头牲畜、1/3~2/3张犁的落后水平而制定的。王国藩三条驴腿的农业社也能增产的事实,只是说明了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简单小型协作的必要性,而科学的社会主义认为,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是需要高度的机械化为基础的。毛泽东也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有人认为,合作化运动这样迅猛的发展,是广大农民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迸发出来的结果。这种看法不符合事实也没有理论根据。无产阶级如果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尚且不能成为自觉的阶级,更何况农民?列宁曾一再指出:"农民不是社会主义者,如果把农民当作社会主义者来制定我们社会主义的计划,那就是把这种计划建立在沙子上。"(《列宁全集》第31卷第457页)。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脱离了毛泽东的初衷,犯了"左"倾的错误,这与其说是农民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所使然,倒不如说是一些农民出身或受农民意识影响严重的干部蕴藏的农业社会主义积极性迸发出来、强迫命令农民群众的结果。对于农业社会主义者来说,生产力发展不发展,贫穷与否是无所谓的,只要财富平均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越大,当然就越平均,因而就越是社会主义。在合作化高潮之后,又迅速公社化,有的地方一个县若干万人合为一个公社,不但统一核算,而且全部自留地,私有的房基、牲畜、林木等等都转为公有;为了办公共食堂,农民个人家庭用的桌椅板凳、刀锅碗筷也被"共"了产……"四人帮"的核心人物张春桥早在1958年就写了一篇题为《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的文章,说按劳分配原则是"钱能通神"、"钞票挂帅",是资产阶级不平等的法权,是对共产主义原则的攻击云云(此文1975年又重新发表)。毛泽东虽然在1959年3月就曾经指出:"在公社所有制方面,前进得远了一点","在许多地方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价交换……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引起广大农民很大的恐慌。"但在1959年夏天召开的庐山会议,却因为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的信而惹怒了毛泽东,结果他把反"左"转为反右,造成更大的灾难。

  农业社会主义者渴望的是恢复小农经济,即希望用取消私有制、实行平均供给和文化专制等一系列极端措施,一劳永逸地在生产、分配、消费方面,根除两极分化。一句话,就是恢复小生产,而小生产正是官僚主义、封建专制的经济基础。而那些高喊平等、迫令老百姓"穷过渡"的统治者,自己却享受着特权和奢侈豪华的生活。洪秀全宣传他要建立的天国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平均主义乌托邦,但他却规定一整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别尊卑"的森严等级制度,并大兴土木,广置妃嫔,以遂一己之私欲。


  十七

  很长时期以来,在理论界流行一种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千篇一律的普遍规律吗?《未定稿》于1979年9月发表了著名思想家顾准的一篇文章《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文根据中外的大量史料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法权体系是上层建筑,并不是只有经济基础才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决定什么样的经济结构能够生长出来或不能生长出来。资本主义是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出来的。中国内部不会自然生长出资本主义。顾准对于近代中国停滞的原因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试想:在明、清皇权专制、文字狱盛行的时代,中国能产生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吗?


  十八

  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写了一篇后来被广泛传诵和转载的文章《"万岁"考》,在《未定稿》1979年8月发表。人不能活万岁,这是常识,作者从甲骨文中查考,皆无"万岁"或"万寿无疆"的记载。《诗经》中有过"天子万寿"的字句,也不过是人们对天"万寿"的祝福。但更广泛的意义则是人们在村社的公堂中,举行庆祝仪式后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或者是对宾客的祝福。在《史记》、《汉书》等记载中,"万岁"常解作"死亡",如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定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是说刘邦自谓死后魂魄犹眷恋故乡(沛)。又一意思为表示欢呼,与俄语之"乌拉"颇相近。如《战国策·齐策》记载:冯谖至薛后,"使吏招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因烧其卷,民称万岁"。许多史例都足以证明,从战国到汉初,人们虽常呼"万岁",却并非专对帝王而呼,而是但有开心事即作此欢呼。至汉武帝时,将"万岁"定于皇帝一人。如《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这是说神灵向武帝三次高呼"万岁",旁边的吏卒都听到了。以后,武帝又多次被神灵、石头喊皇帝"万岁"。其实,这些都是被武帝捏造出来的神话。此后"万岁"一词也就只配皇帝一人独享,如他人用之,就是"僭越",该当死罪。后来的皇帝又封自己的生日为"万寿节"。武则天多次改元,在公元696年一年中,年号迭改,一曰"万岁通天",一曰"万岁登封"。秽名昭著的慈禧太后死了,还有马屁精上奏建议在她一长串尊号后加上"万寿无疆"四字。明太监魏忠贤,在全国遍建生祠,要人称他为"九千岁",也算是准"万岁"了。正如鲁迅所说:"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而实际上,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魏忠贤,借用鲁迅的话说:"还不如一个屁臭得长久!"


  十九

  在1979年10月,《未定稿》还发表了王春瑜的《略论八旗子弟》,用大量史实说明"八旗"的来历、性质和制度。初期的八旗子弟自幼苦练骑射,剽悍善战,在统一女真各部族以及使蒙族臣服,特别是在推翻明王朝,与汉族地主阶级争夺天下的战斗中,都充分显出八旗子弟是生气勃勃的,无愧于健儿的称号。但随着满族定鼎中原,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清王朝的巩固,八旗子弟也日渐萎靡、腐败。这些八旗子弟逐渐疏于训练,平常酗酒、狂嫖、滥赌、斗鸡,银钱花光了,就当盔甲器械,甚至设局敲诈勒索,抽鸦片,提笼玩鸟,战斗力一落千丈,遇敌打败仗,却蹂躏老百姓。鸦片战争时,清廷曾命八旗子弟奕山为靖逆将军,赴广东;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江。史载:奕山"乃市井无赖,(奕)经又富贵膏粱,均不知兵为何物,于是山至广东,大收贿赂,且翠玉甚伙,故有'翡翠将军'之号;经则以酒色为事,妓不离营,故有'琵琶将军'之称,言其抱肉琵琶也"。如此荒淫无耻,说明八旗子弟已成为社会寄生虫。遇到船坚炮利的洋人,焉能不打败仗!

  从康熙起诸帝虽都曾下谕旨,要八旗子弟兵勤操练和禁止各种陋习,但因体制未改,这些谕旨都只成一纸空文,无济于事,腐败日甚。八旗子弟的封建世袭和特权制度,是其腐败的根源。按清朝规定,八旗中有功之臣,尤其是宗室,均世袭其职,又分为十二级,不少八旗子弟几乎一出娘胎就有了官衔,到乾隆五十一年,世袭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凡阵亡人员,"子孙都可永承恩泽"。在政治上他们享有特权,可以从普通士兵很快爬到将军、大臣的高位。更蓄奴成风,对奴婢恣意虐待,致使婢仆往往饮恨自尽,仅康熙初年,每岁报部自尽者,即不下两千人。他们犯了法,有免刑、宽刑等特权。在经济上,清兵入关后,八旗即圈占近京畿房地,作为旗产,又发给口粮,子女七岁以上即食全俸。有些旗兵,已是满头白发,老朽昏庸,也照拿薪饷。他们大肆挥霍,拖欠债务,康熙、雍正诸帝都曾多次从国库中拨数百万两银子为他们偿债,他们照旧挥霍,到手辄尽。在文化上,也给予优待,科举优先录取,迅速委以重任。

  但八旗子弟的特权越多,只能使他们的腐败的速度越快。君权正是他们最大的保护神。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御史罗家彦上疏,为解决旗民生计,建议"八旗老幼男妇,皆以纺织为业",竟遭嘉庆严厉训斥,被"革退御史"。乾隆时,为卸下八旗生计日益贫困的包袱,曾实行过"移住旗人"实边与移"八旗屯种"政策,但很快他们用汉人代垦、代耕,自己收租,不劳而获,索性仍溜回北京居住,将政府赐给他们的土地,或典或卖,不久依旧两手空空。

  作者在文中最后说:"坚持封建特权,必然衰亡","金丝笼中的金丝鸟——一定养不好"。这就是结论。


  二十

  "四人帮"倒台以后,文坛上出现了《班主任》、《伤痕》、《灵魂的搏斗》等一批短篇小说和《于无声处》、《丹心谱》等戏剧。这批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却受到某些人的批评,说它们是"暴露文学"。他们认为革命文学只能歌颂,不能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缺点作任何暴露;还说《伤痕》基调低沉,使人读了以后有压抑之感,不能引起昂扬的革命激情;认为它写了生活中的"阴暗面",是有害的,等等。《未定稿》1978年12月发表了文学理论家洁泯的《现实、时代、时代的最强音》和杜元明、丁振海、朱兵合写的《时代风云谱新篇——试论近期的一批短篇小说》,对上述《伤痕》等作品进行了赞扬并对所谓"暴露社会主义阴暗面"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这两篇文章认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学,在于通过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文学的职责除了歌颂社会主义的光明和无产阶级的英雄业绩以外,揭露批判生活中一切属于封建的范畴的东西,也是应尽的职责。文学是现实斗争的反映,而现实既存在光明面,也存在黑暗面,为什么只许歌颂光明,而不许揭露黑暗、和黑暗作斗争呢?文学的这种揭露和鞭挞黑暗的社会作用,不但丝毫无损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且可以激起人们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林彪、"四人帮"一伙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灾难,冤假错案如山堆积,国民经济濒于破产的边缘,并且扭曲了人性,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此,光有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的批判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艺术的批判。两篇文章热情地歌颂了在"四五"天安门广场的革命群众运动和反映这个运动的《天安门诗抄》以及《丹心谱》、《于无声处》等戏剧,这些作品充满了革命的正气,称之为表达我们时代的最强音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二十一

  《未定稿》1979年11月发表了著名剧作家沙叶新、李守成、姚明德合写的话剧《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这个戏的背景是粉碎"四人帮"三年以后,一个名叫李小璋的仍在东风农场劳动的知青,有一次进城,想看某剧院演出的果戈里名剧《钦差大臣》,买不着票,却被剧团的赵团长、文化局的孙局长和市委书记的夫人钱处长等误认为中央首长张老的儿子,他们不但请他进剧场看戏,而且热情招待,钱处长还把他请到自己的家住宿。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都想通过李小璋(化名为张小理)的"父亲"张老的身份地位和特权而达到自己分大房子、从东北把女婿调回来和出国等个人目的。李小璋在东风农场劳动时就和女朋友周明华有恋爱关系,但因怕留农场不敢结婚,周明华已先找关系调回了城,但她父亲因李小璋仍在农场,坚决不同意他俩结婚。为此周明华催李小璋赶紧想法调回城,说"这事不能拖了"(暗示自己已经怀孕了)。化名为张小理的李小璋就利用赵、钱等人有求于自己的机会,想办法弄到市委书记批的条子到东风农场办妥了回城到某大工厂工作的手续。正在这时候,中央首长张老来了,骗子李小璋的骗局被揭穿,并被起诉,李小璋在法庭承认自己有错,但他反问:"假如我是真的,真的是张老或者其他首长的儿子,那我所做的一切就将会是完全合法的。"

  在发表这个剧本时,《未定稿》加了一个"编者按"说:"有的人认为,它尖锐地揭露和批评了党内生活中一些不正之风,指出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性,对党是有帮助的。还有的人认为,它仅仅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仅仅提出问题也是好的。我们认为,剧本借剧中人张老的口指出,我们党完全有能力克服这些弊病,这是十分正确的。"为展开争鸣,在本期剧本的后面附上一封读者来信,在1980年1月又发表了漠雁的《文艺作品要有益于振奋人们的革命精神》,都是对此剧本提出批评的。此剧曾在一些地方演出,后被停止。但是不许演出,不等于这类行为不存在。


  二十二

  姚雪垠是一位著名的老作家,他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文笔流畅,故事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很有可读性,甚受欢迎。但是书中把李自成写得太成熟,高夫人太高,红娘子太红,老神仙太神,引起许多读者问:既然是这样,李自成后来怎么会失败呢?姚雪垠写了一篇题为《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文章,发表在1979年8月出版的《未定稿》上。

  姚曾在《文汇月刊》发表长文《评〈甲申三百年祭〉》,说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代表一种不严肃的学风",是"反科学的历史著作",断言必须"推倒",云云。历史学家王春瑜写了一篇题为《李岩·〈西江月〉·〈商雒杂忆〉——与姚雪垠同志商榷》的文章,指出,姚抨击郭老文章的主要问题有两大类,一是"史学界迄无定论,至今还在争论的问题,雪垠同志执其一说,便将郭老的论点一笔勾销,并大加挞伐";二是郭老囿于抗战期间的各种条件,搜罗史籍不便,因而"郭文有些史实确有失误处"。就第一类问题,如历史上有无李岩其人,姚雪垠认为并无李岩其人,因而斥郭文为"沿袭荒唐谬说","不严肃"。王春瑜引证大量史料指出,在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尚在争论之中,王举出包括姚雪垠自己在内的许多人认为确有李岩其人的史料。姚于1974年3月就说过:"我认为李岩确有其人。"姚前后自相矛盾。关于第二类问题,王春瑜认为郭老的文章有些史料确有失实之处,予以订正,是必要的,但应从大处着眼,对于像《甲申三百年祭》这样一部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有过重大影响,今天还有现实意义的史学名著,更应该区分其主流与枝节,不能以小眚而掩大德。王春瑜的文章还运用大量史料指出姚雪垠所作的《西江月》和《商雒杂忆》中的错误。


  二十三

  罗尔纲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权威学者。他曾在《历史学》季刊1979年第二期上发表过《太平天国政体考》一文,考证出了太平天国是"虚君制"。作为法学工作者的林欣在1981年6月出版的《未定稿》上发表了《从政体学说看太平天国"虚君制"理论——与罗尔纲同志商榷》。此文指出,所谓"虚君制"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革命条件下产生的。当时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不能取得自己一个阶级的统治地位,而是在同贵族实行妥协的条件下,才产生虚君制,也就是君主立宪制。通过选举,产生由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通过宪法性质的法律,来逐步消除君主的实权,由资产阶级控制的内阁来掌握实权。内阁处理政务只对议会负责,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由血统原则世袭,只有这一点像君主制,但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并无实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就是典型。

  而太平天国是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反对地主,可是拥护"好皇帝"。太平天国一无消除君主实权的宪法,二无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和责任内阁,"虚君制"从何说起?罗尔纲以实权不掌握在天王洪秀全手中而掌握在军师杨秀清手中,就认为太平天国是虚君制,这是说不通的。在中国历史上,实权不由皇帝自己掌握,而由外戚或宦官掌握的事例很多,但都不能称为虚君制,因为外戚或宦官的专政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他们都是以君主的名义来掌权的,都不能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改变君主政体的实质。罗尔纲还以中国历史上"本来有一种限制君主权力的丞相制度"为由,说明太平天国的"虚君制"源远流长。林欣指出,这也是不正确的。列宁说:"国家实行君主制时,政权归一人掌握。"当然君主不能一人治理国家所有事务,他就设置丞相和各级官吏,但丞相是君主设置的,它的权力是君主授予的,君主随时可以撤换丞相,甚至不设置丞相,丞相等官吏的意见对皇帝只起咨询作用,皇帝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如丞相的意见惹恼了皇帝,还可能被处死。君主政体下的丞相制度不可能限制君主权力。罗尔纲关于太平天国"虚君制"的理论不能成立。


  二十四

  《未定稿》是个争鸣的阵地。当时理论界关于异化、人权、人道主义等问题,讨论得很热烈。《未定稿》对这些问题也先后发表过一些不同观点的文章。如1981年6月在同一期上就发表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两种观点对立的文章:陆梅林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和王守昌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人道主义》。

  根据读者来信,绝大多数赞同王守昌文章的观点。有的说,人道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尊重人,关怀人,把人当作人。它主张人是最高目的,人有人的尊严和人格,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最高目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所在。有的说:苏联和中国的实践证明,如果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意味着歪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变成"兽道主义",草菅人命,把整个社会推到封建专制和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上去;有的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解放,不仅是物质需要的满足,还需要精神和个性的解放,我们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还要使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国家的主人,其个性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说,我国有长期的封建传统,又没有经过彻底的民主革命,封建的皇权专制、等级观念等影响很深,特别是"文革"时期,这些封建的东西恶性膨胀,人的价值观念被颠倒,人的尊严被摧残,这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理想相差太远了。

  (《未定稿》从1978年12月创刊,到1989年结束,前后共十年多,李凌从1978年起就和王小强等负责该刊的编辑工作,1982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王小强等也相继调离。以后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此文是根据1978年到1983年五本《未定稿》合订本和回忆写成的。这五年共出版195期,发表文章300多篇。)

  李凌,《书屋》2003年第1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李凌:勇破坚冰的《未定稿》(上)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Shop Adidas

Run better, look better, feel better with running gear favorites at Adidas. Find select styles up to 40% off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李凌:勇破坚冰的《未定稿》(上)
Nov 8th 2013, 21:27, by 明鏡雜誌


  一

  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原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任院长,于光远、邓力群分任副院长。院领导说,"四人帮"虽然倒了,但流毒很深,要办刊物,写文章,出书批判。依据于光远的建议,成立了一个写作组,负责编一个固定刊物叫《未定稿》,继续批"四人帮"。人民日报原理论部主任林韦负责编写一本批判"四人帮"的书,兼为《未定稿》审稿。

  社科院成立后,原任《工人日报》总编辑、时任社科院办公室主任的邢方群向院部推荐我参加写作组的工作。当时在写作组的还有江明和丁磐石两人。同年9—10月间,邢方群和江明被调回《工人日报》复任正副总编,不久,丁磐石也调中宣部。好在此前他们已组织了一批高质量的文章,并且有两位青年人——王小强和王晓鲁写文章自荐。他们都是"文革"时的插队知青,在修理地球的同时注意抓紧学习,观察社会,研究问题。他们写来的文章很有水平,大家传阅后都同意调入写作组。我于1957年在空政工作时被吴法宪打成右派,被押往北大荒劳改,1959年摘帽后,1962年调到通县,1978年把我从通县调来社科院后,就由我负责,和两位小王一起编辑《未定稿》。我们拟好每期出版的目录和选定要用稿子后,就送给林韦看,他有病在家,主要任务是编《"四人帮"批判》一书。他对我们送去的稿子看得很仔细,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另外写作组还有三位女性:陈光辉、聂峙砥和张莉。陈是老学部的人,和各所的老专家都熟,她就负责向他们组稿。聂、张二位负责和作者、读者联系,及校对、出版、发行、财务等工作。大家虽然原来并不认识,但因观点相同,都痛恨林彪、"四人帮"一伙,都愿为清除他们的流毒尽力,所以工作都很积极,合作得很好。

  《未定稿》开始筹备的时间是1978年下半年,当时"四人帮"虽已被打倒两年,但"两个凡是"观点仍然根深蒂固,有许多人对实践标准仍然抵触,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仍未平反,各方面各个学术领域仍然有许多禁区,人们仍然心有余悸。《未定稿》在1978年12月4日试刊第一期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着重对当前思想理论战线方面的问题发表一些探讨、研究和评论的文章。有些文章的思想内容不一定成熟,但它如果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有一定的见解,有助于活跃思想、打开思路、破除迷信、冲破禁区,对进一步深入探讨有所启发,本刊也准备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予以发表。"简单地说,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冲破禁区,这就是院部给《未定稿》的基本任务。这需要理论上的鉴别能力和勇气。我们在以后几年,一直朝这方向努力。


  二

  在1978年12月出版的试刊第一期发表了黎澍的《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条件》。文章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说明封建势力及其思想影响极其深重,它依靠我们党和国家内部的代理人,即林彪、"四人帮"一伙,强调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和所谓"党内资产阶级",来进行封建复辟活动,倒行逆施。这是过去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灾难的重要原因。接着第二期发表了邢贲思的《"恐右症"的来历——驳"左比右好论"》和柳树滋的《科学要敢于冲破禁区》两篇文章;1978年12月又发表了邢贲思的《真理面前不应当人人平等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些文章对解放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未定稿》为平反冤案大声疾呼。1978年12月出版的第四期发表了黎澍的《彻底平反吴晗同志的冤案》;1979年2月发表了丁伟志的《"四五"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欢呼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并指出应吸取的历史教训。1979年2月发表了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同志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信》,影响尤其巨大。许多同志过去只知道因为这封信惹恼了毛泽东,把原来准备反"左"的会议转为反右,把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和周小舟等人打成"右倾反党集团",并在全国掀起反右倾运动,把六百多万人打成右倾机会主义者,使原来就"左"的政策更"左",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因饥饿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不知多少(据《炎黄春秋》杂志2000年第三期党史专家廖盖隆的文章透露,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四千万)。但许多同志当时对彭写给毛的信的内容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所以《未定稿》一发表此信,读者都纷纷打电话或登门索要。《未定稿》本来只印三四百份,免费供社科院各所各研究室的同仁阅读的,现面对读者日益增加的大量要求,我们后来只得增加印数,每期六百至一千多份,还是不敷需要,于是请示院领导同意,改为内部征订,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迅速达到三万多份。院领导说这是内部刊物,不准再增加。如果不是这样,订数还可能大幅度上升。此后数年,订数一直在三万份左右。其实,所谓"内部征订"不过是个名义,实际上与公开刊物差不多,因为征订启事写明,不但研究机关、党政机关、大学图书馆可以订,而且个人也可订,份数不限;还声明,《未定稿》所刊文章,各报刊、杂志可以自由转载。确实,转载率也很高。我理解,"内部征订"和《未定稿》这个名字可起到一层保护色的作用。当时流传一种说法,叫做"宣传有纪律,研究无禁区"。由于过去多年养成的习惯,许多人认为,党报就是党的喉舌,把刊登在党和政府公开报刊、杂志上的文章,都看做是党发出的声音,党的政策宣传,不能置疑,所以要慎重。但事实上,林彪、"四人帮"一伙散布的许多谬论需要肃清,"两个凡是"的禁区需要冲破,而且新的事物不断出现,需要大胆的探索,自由的研究,有些论点不一定完全成熟,但可启发人们的思想。有了《未定稿》这样一个内部刊物就可以自由发表,如果有人来抓辫子,就可以用"内部发行"、《未定稿》来作掩护。我们体会,院部为刊物取的这个名字,实在是"用心良苦"。当然,这只是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这个刊名才能起一点保护作用,如果还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代,或者是"两个凡是"派当政,《未定稿》这个刊名还是不管用的。


  三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其中心内容之一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未定稿》从1979年起,就接连发表了许多文章论述这个问题。1979年1月12日发表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周叔莲两人合写的《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批判林彪、"四人帮"一伙以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等等为幌子,破坏中国的经济建设。1979年1月10日发表了由本院哲学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和写作组(即《未定稿》编辑部)合编的《革命导师关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一些论述》共四十八条,此文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作用。一些读者来信说,读了马、恩、列、毛的这些论述,就知道阶级斗争、武装斗争不过是手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此文受到学术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其中论述多次被引用,《北京日报》等多家刊物在它们的内部刊物上全文转载。

  1980年2月,党中央作出决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此前,《未定稿》1979年3月即发表了李凌和王小强合写的《伟大的大会 光辉的文献——重读中共八大的主要文献》。此文目的一为呼吁早日给刘少奇平反,二为八大的"政治报告"关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鼓与呼。中共八大是在毛泽东亲自主持下召开的,他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当时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中国改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化的国家"。言犹在耳,不久,他就开展政治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反右派运动,并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一伙竟全盘否定八大,把八大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说成是"唯生产力论",是反对毛泽东思想。他们的这种做法,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使全国人民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四

  发展经济,用什么形式?我国过去长期学习苏联的僵硬的"计划经济"模式,有什么经验教训?是不是应该灵活一些?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不是应该考虑、应该研究?《未定稿》很早就注意这个问题,1979年4月1日发表了刘明夫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文中指出,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相互对立的;商品交换也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为了在市场上通过交换来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而不必区分买卖双方各自属于不同的所有制。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我们要运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社会生产。

  这种理论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并且明确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二十多年以前,撰写并发表这种理论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等就因为坚持价值规律学说而被残酷迫害。

  《未定稿》冒着风险继续发表这方面的大量探索研究的文章。1979年5月13日发表了寒山的《略论价值决定的条件》。文章指出,价值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所能实现的价值量。在商品生产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靠抽象计算出来,只能在供求和竞争中确立,价值也只能在波动的市场价格中确立。科学的经济计划应直接建立在市场之上。1982年8月发表了杨永华的《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评介卓炯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卓炯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性质同所有制没有联系,商品经济是同社会分工和交换相联系的。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仍然要有社会分工和交换,因此到那时商品经济仍将存在。价值规律是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即使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价值规律仍然存在并发生积极作用。


  五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说过:商业劳动只能"实现价值,但不创造价值"。"流通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但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受这种理论的影响,苏联和中国长期忽视商业,忽视流通,使经济发展受到障碍,商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被压低。针对这种情况,《未定稿》于1980年9月发表了杨春旭的文章《商业职工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吗?》,文章指出,商业职工要用很大精力从事商品的保管、运送、分类、散装等生产劳动。马克思说,这些劳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运输部门是生产部门。既然铁路、公路、航运工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商业职工的这些劳动也应是生产劳动。作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了忽视流通和商业的危害性,指出对此问题的认识应有革命性转变,才能有利于商业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地工作。对此问题,《未定稿》1982年3月发表了朱卫国的《商业劳动不形成价值的理论商榷》,6月发表了王志毅的《也谈商业劳动与价值形成》。为开展讨论,同期还发表了王宏昌的《买卖劳动不创造价值》一文,观点相反,以期引发争鸣。


  六

  为了进一步启发人们解放思想,《未定稿》1982年11月发表了熊映悟的《用发展观研究〈资本论〉》一文。作者首先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把经济学推向了新的高峰,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等等。接着,作者也指出,《资本论》同任何伟大的科学著作一样,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性。例如,《资本论》的某些原理,是从资本主义前期的实际情况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们未必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阶段;有些理论未必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的某些结论,根据不足,未必能成立。例如,生产价值的构成为什么不包括地租呢?"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也不一定能成立;《资本论》及其他著作对未来作出的某些预测,属于"未来学"的范畴,有待今后的社会实践来检验。遗憾的是后人往往把这些预测当作定论,削足适履,以致造成很多失误,等等。恩格斯在肯定《资本论》的伟大成就时,也告诫读者不要期望在《资本论》中找到什么"真正社会主义的秘密学说或万应灵丹",也不可能在书中找到"千年共产主义千年王国"是什么样子,否则就会"大错特错"(《马恩全集》第16卷第243页),可见《资本论》并不是经济科学的终结,而是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经济科学的指针。《未定稿》1983年第十期又发表了奚兆永的《〈资本论〉中的笔误》一文。作者列举一些误译和笔误后说明,发表此文的目的在于"希望有关方面的同志能对全书进行一次系统的、完整的校订,如果误译就在译文中订正,如原笔误就在注释中说明,这对读者学习《资本论》无疑将有很大的裨益"。

  七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大企业由于资金雄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般规律。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会在竞争中被大企业吞并。小企业越来越少,大多数小企业主破产,沦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人口的多数。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只剩下少数的大企业。1982年4月发表李凌的《大生产、小企业、所有制——兼论我国集体经济、个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客观依据》,文章根据大量已经实现了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材料说明,主要由于:1.专业协作分工的需要;2.日用百货商品生产的需要;3.某些手工业在将来也无法取消;4.安排劳力就业的需要等原因,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后,大量小企业将和大、中企业长期并存。而这些小企业一般只能是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这个规律对我国也是适用的(此文二万多字,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83年第二期转载时,改名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小企业》,《人民日报》1983年9月2日理论版和《新华文摘》1983年第六期转载)。

  1982年8月发表殷永侠的《武汉市城镇个体经济的历史、现状和问题》,文章根据调查材料说明发展个体经济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又提出必须加强管理。1979年上海的工商业者(原资本家)集资五千七百九十万元,组成爱国建设公司,下设十九个分公司。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办起打字、印刷、服装等小企业,还经营住房建筑。由于他们都是自负盈亏,没有靠山,所以精打细算,物美价廉,生意蒸蒸日上,给国家上缴税金,安排了七百多名知青就业。《未定稿》于1981年9月发表了何建章等三人对该公司的调查报告,肯定了他们的成就,也提出了一些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1982年1月,《未定稿》发表了梁桂全和郑炎潮两人合写的《我国股份制初探》,文章论证了我国股份经济产生的必然性和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探讨了股份经济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意见。1981年1月发表了汪琦的《试论工艺手工业在大工业发展条件下的存在及我们的经济对策》。1983年第十期发表了傅正德的《试论经济目标与生态平衡的矛盾统一》。1983年第二十一期发表晓亮的《技术是否商品,应不应有偿转让?》。这些文章,提出应发展股份制和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这在今天已成现实,但在二十年前却是布满地雷的禁区。《未定稿》的编辑也认识到这个危险,并且知道过去有的学者因为研究这些问题遭到批判、斗争甚至惹来杀身之祸,但是我们觉得,这些文章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而且实践也证明对发展生产,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就大胆予以发表。至于发展经济与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以及应该承认技术也是商品,应实行有偿转让等问题,在当时提出来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果当时就能引起注意,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我们的生态环境和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情况可能要比现在好得多吧!


  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未定稿》在1979年5月发表了袁晓鹰的《苏维埃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及其理论意义》、1980年第十期发表了戚名琮的《苏联工业化过程中轻工业的作用》;1981年4月又发表了高铁生的《试论苏联轻视市场作用的根源》。发表这些文章的目的是企图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作为我们的借鉴。列宁于1921年毅然放弃内战时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实行以粮食税、租让制和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基本上医治好战争的创伤,整个工农业生产超过了战前水平,广大工农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苏维埃政权也得到加强。列宁在《论合作制》、《论所谓市场问题》等著作中,实际上已经指明,苏俄应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允许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列宁于1924年过早地去世。斯大林很快就宣布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进攻",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僵硬的计划经济,认为"计划就是法律"。中间几经周折,到斯大林晚年所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虽然承认苏联存在商品生产,但另一方面又把生产资料排除在商品流通之外。苏联的经济逐渐形成"国家垄断制"。斯大林去世后,并无根本改变。依附于"国家垄断制"而滋生的特权阶层,努力维护这种对他们有利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就是为什么苏联经济长期蹒跚不前的根本原因。(未完待續)

  李凌,《书屋》2003年第1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又开三中全会,习李能走多远?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Find Unique T-shirts

Explore the most popular t-shirts on Cafepress. Discover great designs celebrating anything you can think of.
From our sponsors
又开三中全会,习李能走多远?
Nov 8th 2013, 23:10

官方自称将具历史意义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本周末开始举行。德语媒体强调,本次全会是否能获得象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样的意义,颇让人怀疑。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惯例,三中全会是中共中央确定未来数年大政方针的关键性会议,而本周六(11月11日)启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因其将具体确认习、 李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层的施政纲领更引发人们的特殊兴趣。官方发出的大量信号显示,深化经济改革是未来数年中共政策关键取向,亦是本次全会主旨。11月8 日,德语媒体在诸多相关报道和分析中强调指出,就技术层面看,中国新领导层对所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分析并不为错,但若缺乏政改,深化经济改革的愿望恐难实 现,由此,本次全会唤起的期待或许最终会被失望所取代。

《柏林日报》记者发自北京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在历史上,中共中央三中全会都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在1978年的那次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确 定了国门开放、国家迅速发展的纲领。那是经济变革的肇始。1993年的那次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释放出新的增长力量。如今,中国领导层 提的是经济转型。而政治转型,它是不愿意的。这个党绝对不打算放弃手中的权力。迄今,国家以商品出口为导向,强调基础项目投资,现在,它要求扩大内需,注 重服务业、实施城镇化、将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至城市。"

文章在简要介绍了由智库"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备制的被视为提供了深化改革具体内容的"383"计划后,这样写道:

"该计划在全会上会起什么作用,完全不清楚。全会不会有勇气,拿国企开刀。让农民有权得到土地的农业改革大概也不会列入讨论议题。……在金融领域倒可能有 所动作。……'383计划'将只是一个愿望清单,它虽然提供了人们了解北京强人们正式思维方式的机会,却绝不是以党的文件形式出现的行动清单。全会的结束 文件会是妥协产物。就象35年前那样,以习为首的这次全会的全部意义要在数月、以至数年后,才会显示出来。"

大问号

《南德意志报》"政治"栏目上的一篇署名文章也对三中全会的成果不看好。文章作者确信,在政治改革领域,三中全会将难有作为,根本原因在于新领导人本身:

"党首习近平在掌权的头一年就表明,无意政治改革,让党内自由派也颇为失望。他频繁使用毛主义口号,推进意识形态整风,指令干部们公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 评。与此同时,自由派博主们受到恐吓,全国25万记者必须上马克思主义培训课程。谁要是在明年年初通不过考试,便拿不到记者证。……

"现在,大家都在猜测,领导层到底如何给国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问题是,即使有最良好的愿望,总书记和总理到底能走多远?在中国,魅力型领导人时代已 然一去不返。习近平不是能凭籍其权威指定方向的邓小平。他必须谈判、寻求共识、做出妥协,而且,他有很多反对者:多年来,产生了太多过于强势和富有的家 族;他的周围有大量精英从国有产业得到了太大的利益;针对为使中国经济适应未来而必须的切割措施的抵抗异常强大。最后,只剩下掺水分的改革?

"即使12日那天,代表们各奔东西时,全会在经济或金融领域到底还是有了大动作,最终,它仍将还是一个大问号:如今,若无政治改革配套,经济改革还能顺利进行?"

摘编:凝炼
责编:洪沙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中国严控网络舆论初获“成效”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ght while keeping you safe and comfortable during extended waterside activities?

Shop New Drainmaker Shoe for Men, Women and Kids at Columbia!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严控网络舆论初获"成效"
Nov 8th 2013, 23:12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近日推介了一份报告,介绍了今年8月中国当局收紧网络控制之后互联网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过去两个月,中共控制网络舆论中颇有"成效"。

(德国之声中文网)祝华新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讲话时介绍了中国互联网发展近况。根据《财新网》等多家媒体的相关报道,这份名为《互联 网社会责任与舆论生态报告》指出,近两个月以来,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政治性言论"大大减少。许多原本活跃的新浪微博"意见领袖"的言论有所减少。报告抽取 了100位活跃"意见领袖"的微博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月10日之间的两个月,这些人在新浪微博上共发表了72481条消息。而在加强控制之后的两个月 内,这些人的发博数量出现了约10%的下跌,累计的消息总数下降至65126条。特别是9月11日至10月10日之间,发博数量减少24.9%。祝华新举 出潘石屹的例子,他的发博量在此期间就减少17%。

中共当局近来对原本已遭到严格监控的互联网加强了管理。今年8月10日举行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会议上提出了网络空间的自我审查准则--"七条底 线"。该会议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持,到场的多位网络名人被要求"达成共识",共守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在内的"七条底线"

此后不久,中国公安部宣布,将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一些微博"大V"如李开复、宋石男、慕容雪村等人因为涉嫌"造谣"或"非法言论"而被短暂禁言或遭到永久销号。

祝华新介绍说,从今年8月10日到10月10日,"国家队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夺回麦克风"之势,根据中国官媒体《人民网》刊登祝华新的演讲全文,祝表示,在意见领袖的发博数量锐减的同时,体制内的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数量激增。

Internet Zensur in China, Eine Meldung von Tudou.com, ein Internet Video Dienst in China. Ihr Video wurde leider gelöscht. Grund: nicht geeignet zu veröffentlichen. Bitte solchen Videos nicht mehr uploaden. Datum:10.07.2012

习近平今年8月向中共的宣传机器下达命令,建立一个"强大的互联网军队",其主要任务是消除网上"谣言"

这份《互联网社会责任与舆论生态报告》也引起了独立记者网络组织"全球之声"东北亚区域编辑林蔼云(Oiwan Lam)的关注。在该组织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她指出,在今年8月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宣传部负责人见面时表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是共产党内头等重要 的大事。他向中共的宣传机器下达命令,建立一个"强大的互联网军队",其主要任务是消除网上"谣言"。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标着这一个新的、管制更为严厉的 时代的到来。这表明,任何一条网络上被发表的言论,只要不来自于官方政府,就可能被认为是一条谣言。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在上个月援引《解放军报》一篇名 为"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文章称"意识形态较量的实质是制话语权。谁拥有了制话语权,谁就能引导民众。"该文作者、中共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表示"上世 纪90年代之前,谁掌控了电视媒体,谁就拥有更多话语权;而进入新世纪后,谁掌控了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客资源,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今天的互联网已经 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

10月初,中国最高法院就网络诽谤等刑事案件的相关法规做出解释,被视为"诽谤"的信息如果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到500次以上,原帖作者可能要面临最高三年的监禁。

消声匿迹的批评意见

记者林蔼云对祝华新发布的调查结果表示担忧。她还观察到,比起新浪微博,互联网知名人士在论坛上发表的原创帖子数量骤减现象更为严重。根据《人民网》等多 家报道,祝华新以天涯论坛为例谈到了严管网络对在线论坛和社区的影响。近两个月来,天涯网站上的帖文中,数量减少最多的是个人维权及反腐败类信息,占所有 减少量的70%。

林蔼云指出,从今年1月到8月,平均每月都有两起腐败事件在网上得到曝光。可是在今年9月,网上却没有出现一个由公民发起的反腐新案件。

In this screen grab taken on 15 September 2013, Charles Xue Biqun (Xue Manzi), Chinese-American investor and Weibo celebrity who was detained last month on suspicion of soliciting prostitutes is seen during a report to police in Beijing, China. Chinese-American investor Charles Xue Biqun, a popular weibocommentator who was detained last month on suspicion of soliciting prostitutes, has offered to work with authorities in their internet crackdown to help secure his release, state media reported. Xues pledge was carried across state media on Sunday (15 September 2013) in what appeared to be the latest attempt by Beijing to justify its campaign against internet rumours and Big V or verified online celebrities who can command millions of followers. Xue - known as Xue Manzi to his 12 million followers on Sina Weibo told Beijing police that he had made mistakes with his online postings, and held himself out as an example of the need to regulate the internet, according to a Xinhua report. The report featured prominently on major news portals on the mainland on Sunday. Xue told police in a Beijing detention centre that online influence had fuelled his ego, adding that he had misled internet users on various incidents.

活跃在微博的薛蛮子今年8月被中国当局以涉嫌"嫖娼"和"聚众淫乱"拘刑

继续警惕大V?

而提到今后对网络生态的"治理",祝华新提出的意见包括"警惕杂家型大V,包容专家型中V"。他指出,微博大V薛蛮子的日均发帖79条,而且基本上都是越界发言。要"警惕杂家性大V易信口开河,有的还好勇斗狠。"

独立记者林蔼云则指出,中共虽然可能已经在这场互联网意识形态较量中获得了"胜利",然而当人们无法找到一个方式来释放他们对不公平对待的愤怒时,他们会寻找另一个出口。最近在北京和山西发生的爆炸事件可能预示着另一个战场的出现,而在这样的战斗中,每一方都将会是输家。

综合报道:文木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紐時:習近平的「危險實驗」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ght while keeping you safe and comfortable during extended waterside activities?

Shop New Drainmaker Shoe for Men, Women and Kids at Columbia!
From our sponsors
紐時:習近平的「危險實驗」
Nov 8th 2013, 23:16

編譯中心/綜合7日電

中共18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當局加強了北京的安保工作。圖為警察7日駐守在北京街頭。(美聯社)

中共18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當局加強了北京的安保工作。圖為警察7日駐守在北京街頭。(美聯社)

中共18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當局加強了北京的安保工作。圖為兩名特警7日在北京騎摩托車巡邏。(美聯社)

中共18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當局加強了北京的安保工作。圖為兩名特警7日在北京騎摩托車巡邏。(美聯社)

中共18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當局加強了北京的安保工作。圖為武警7日在北京街頭巡邏。(Getty Images)

中共18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當局加強了北京的安保工作。圖為武警7日在北京街頭巡邏。(Getty Images)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右二)在黑龍江主持部分省區座談會,就如何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聽取意見。(新華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右二)在黑龍江主持部分省區座談會,就如何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聽取意見。(新華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後中)在黑龍江主持部分省區座談會,就如何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聽取意見。(新華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後中)在黑龍江主持部分省區座談會,就如何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聽取意見。(新華社)

中國許多城市存在房地產泡沫化的危機,三中全會推出什麼政策化解這些泡沫備受關注。圖為陜西省西安市的民工在公寓大樓群附近休息。(美聯社)

中國許多城市存在房地產泡沫化的危機,三中全會推出什麼政策化解這些泡沫備受關注。圖為陜西省西安市的民工在公寓大樓群附近休息。(美聯社)

中國許多城市存在房地產泡沫化的危機,三中全會推出什麼政策化解這些泡沫備受關注。圖為陜西省西安市民行經公寓大樓群。(美聯社)

中國許多城市存在房地產泡沫化的危機,三中全會推出什麼政策化解這些泡沫備受關注。圖為陜西省西安市民行經公寓大樓群。(美聯社)

中共18屆三中全會將在本周末展開,主持這場會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準備讓國家和自己投入一項危險實驗:進行由市場推動的經濟改革,同時加強共黨對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控制。這種混合的議程更讓人懷疑他能否履行促使國家轉型的承諾。

「紐約時報」報導,在9日展開為期四天的不公開三中全會,習近平將提出他的經濟改革計畫,國營媒體也把這項會議稱為轉捩點。

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表示他們希望鼓勵更多市場競爭、私人企業、金融自由和私人消費,逐漸脫離過去10年的國家重心政策,以推動持久的健全成長。

但是,習近平同時也想加強從廣泛參與經濟活動獲得權力和財富的執政黨。

許多分析家說,要進行徹底改革,必須從上到下改變由國家控制金融等重要部門的現行觀念,而習近平似乎完全無意於此。事實上,他今年一直在追求加強意識認同、對網路和媒體加強新聞檢查,以及排除自由派政治思想。

曾參與策畫中國1980年代市場改革的前中央黨領袖助理吳偉(譯音)說:「習近平面對無法逃避的矛盾。他們一方面高舉左派旗幟,另一方面又宣稱必須改革。他們沒有顯示任何處理政治問題的意願,可是如果不處理政治階層的問題,大多數經濟改革措施都會半途而廢。」

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面對工業產能過剩、巨額債務和房價飛漲,使經濟成長難以為繼,而習近平和李克強必須設法注入新的成長動力。

中共第18屆三中全會主要將討論經濟改革,並將顯示今年3月正式接掌權力的新領導階層,對推行改革懷有多大的信念。

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上個月聲明,這次全會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而這一輪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必將強有力地推動大陸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雖然媒體報導決策人員可能採取大膽步驟,對付國營壟斷企業之類的根深柢固利益團體,可是分析家警告不能期望太高,因為維穩仍為中共領導階層第一要務。

北京當局已保證減少官僚程序,並讓市場力量對訂定資本、能源和土地價格,扮演更重大角色。

這表示最大的改變可能是採取新的措施,放寬利率管制、讓地方政府加強管理本身債務,以及逐漸脫離仰賴賣地籌措稅收的做法。

這次會議也可能決定放寬戶口登記制度,讓民工及其家人能夠在外地獲得教育和社會福利。中共當局正鼓勵增加城區居民,以促進消費,可是現行戶籍制度妨礙這種發展。

領導階層也可能推動土地改革,讓農民離開鄉村時能夠賣掉土地,以免他們因擔心土地被地方政府接收,而不願遷往城市。

北京已保證把經濟從仰賴投資和出口,導向擴大內需、服務和創新等較持久方針。中國領導人非常清楚,多年來主要由製造業推動的高度成長已進入尾聲,而下一步發展利害關係非常重大。

北京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說,市場力量對改革的影響力可能更大,如不改革制度,就無法在全球市場競爭。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习“8.19讲话”指“普世价值”系颠覆阴谋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习"8.19讲话"指"普世价值"系颠覆阴谋
Nov 8th 2013, 23:14

香港媒体最近披露了习近平八月十九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为理解中国当局最近的"清网运动"、各大官方媒体发起的对宪政、普世价值的批判运动等作为,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香港《苹果日报》11月6日以头条《习总极左言论:互联网亡党亡国》披露了习近平的内部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措辞严厉地批判了"普世价值"。

根据习近平的说法,"敌对势力"在那里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些人是真的要说什么"普世价值"吗?根本不是,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认为,如果听任这些言论"大行其道,指鹿为马,三人成虎",势必搞乱党心民心,危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他要求中共各级官员,"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习近平明确要求,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杂志、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 台、舞 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

他提出,对这些言论,不仅要在网络上加强控制,而且要"落地"做人的工作。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必须教育引导,要建立责任制,所在地方和单位要切 实管起 来;对造谣生事的,必须"依法"查处,不能摸着黑打来打去,也决不能让这些人在那里舒舒服服造谣生事、浑水摸鱼、煽风点火、信口雌黄。

在中共另一名常委,分管党务和宣传意识形态刘云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刘云山则强调,加强对所谓"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辩析",引导人们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辜学武:对美外交的“去冷战化”战略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Own the Game.

Elevate your game with the newest adidas men's soccer footwear and apparel.
From our sponsors
辜学武:对美外交的"去冷战化"战略
Nov 8th 2013, 23:30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此前,中央高层频频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暗示局部改革时代行将结束,整体改革时代即将来临。一个涵盖当今中国几乎所有发展层面的"五位一体"的大改革蓝图呼之欲出。
 
空前的大改革呼唤空前的大外交。这么大的改革动作,需要一个极为宽松和谐的国际环境。很难想象,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能够顺利地开展全方位改革。
 
正如习近平主席日前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你准备好了吗?
 
中国外交能否为实现"中国梦"争取和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取决于是否能准确地把握当今和未来10年国际局势的发展;能否准确把握当今和未来国际局势的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准确地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中国改革大业的外部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能否做出这种判断,又取决于是否能清楚地梳理和把握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状况和利益诉求,从而找到与它们的利益契合点和战略交汇点,以双赢的心态来争取中国及其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最大公约数,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放眼望去,在当今世界上唯一有实力能从外部"颠覆性"地影响中国大改革势头的国家只有一个,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虽然困难重重,国力渐衰,内斗不断,负债累累,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它庞大的军事能力和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使它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保持着全球军事投放能力的国家;世界上70%以上的金融资产和80%以上大宗商品的买卖都依然以美元计价这一事实,意味着美元的世界主导货币地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动摇。
 
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日韩澳军事同盟,美国将世界上90%以上的先进工业国家紧紧地和它的安全利益绑在一起。军事渗透和控制已经深入全球。换句话来说,美国是中国外交在未来10年打造良好外部环境时甩不掉和绕不开的能量巨大的火焰山。和美国关系处理得好,"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会好得多;反之,则会困难重重,险象丛生。因此,设定未来10年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中国最终崛起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
 
事实上,过去30多年来,中国每次在大改革和大变局时,中美关系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背景。比如当年邓小平复出后,先搞定中美关系,迫使苏联从中国北部边疆撤军和越南放弃称霸印度支那的野心,这一大手笔至少为中国换来了20年和平发展的外部空间;江朱时代,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不入世便不能与全球市场有机接轨的关键时刻,毅然以极大的勇气和代价,排除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干扰,坚定推动和美国的入世谈判,为胡温时代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新领导人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更需要"力度空前"大外交,通过搞定美国这个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全方位改革的成功。
 
然而,此一时的美国,已不是彼一时的美国。华盛顿变得忧心忡忡了,合作精神渐渐被防范心态所取代。更为不利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的日益上升,美国的防范心态正向敌意转化,这个势态是中国国际环境恶化的重要特征。
 
种种迹象表明,在美国的首都,相信经济现代化一定会将中国变成西方社会一员的人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挑战。高效率发展经济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对非西方国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这一点深深地撼动了他们中许多人的"体制自信"。这种意识形态的不安似乎正在加速"冷战"思维的复活,只不过这次主要是针对崛起的中国罢了。如果说当年东西方冷战的"铁幕"是由斯大林和杜鲁门同时落下的话,那么这次只是奥巴马政府的独角戏了。事实上,奥巴马第二任期的美国离彻底落下遏制中国的"铁幕"实际上只有半步之遥。

美国患上了"中国崛起反应症"

近年来一连串的事件,不得不让人产生美国正在试图遏制中国的印象。战略上,它高调重返亚洲,推行所谓的"再平衡";战术上,它鼓励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与中国顶牛抗衡;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华盛顿继续坚持强硬立场,拒不对平壤让步,使北京左右为难,无法重启其精心打造的"六方会谈";在航天技术领域,美国处处设障,不仅拒绝了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请求国际太空站提供太空通讯网络支持的申请,而且还在加速对中国实行太空科技信息封锁。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禁止中国籍科学家参加它举办的太空探索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更令人想起"冷战"思维的是,奥巴马政府当下重塑世界贸易体制的所作所为。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不惜拆除自己建立起来的战后国际自由贸易秩序。第二任期一开始,奥巴马便极力推动"跨两大洋贸易战略",这个战略实际上是对现存的、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说白了,就是另起炉灶,再搞一套将中国排斥在外的、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贸易体制,重新规范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同时发力,来势凶猛,东西夹击,大有迫使中国接受美国世界贸易新规则制定领导权之势。
 
我们应如何看待美国的这种无视全球化趋势,无视中美为全球化事实上的最大赢家这一现实的近乎非理性的所作所为?华盛顿也不想一想,一个没有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世界上所有先进工业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参加的全球贸易体系能行得通吗?把中国排斥在重塑的世界贸易体制之外,意味着逆全球化趋势而动,意味着美国的国债的1/10将失去它的债主,意味着美国3.5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将不可避免地至少下降1/10,意味着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美国经济将遭受重重的一击,意味着美国企业失去每年上万亿美元的中国红利,意味着美国人民将失去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
 
明显的,奥巴马政府的思维出了问题。
 
美国的问题是患上了"中国崛起反应症"。同世界上其它大国如俄罗斯和欧洲诸强相比,美国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国的崛起。这个"反应症"的主要症状就是失望、焦虑、担忧和害怕。在当代大国中,没有适应中国崛起的可能就剩下美国和日本了。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进一步扩大了美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和共同的政治语言。
 
因此,北京不应低估一个行将被超越的世界头号强权在最后几年中的冲动和反弹。如果中国政府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能够得到实现,中国经济总量在未来10年超越美国不仅只是数字上的游戏,而且将是国际政治中活生生的现实。可以想象,接受这一全球实力转移的大趋势并主动去适应它,对一个主导了世界政治100多年的超级大国来讲是多么的艰难,更何况这个超级大国是美国,一个对自己的政治制度、文明素质、创新能力、生活品质和道德操守充满优越感并习惯了领导世界的美国。
 
美国在被中国超越之前最后几年出现过度冲动和反弹应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我们也很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理性。未来的10年之所以是中国崛起关键的10年,不是因为中国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而是因为被它超越的超级大国可能会出现非理性反弹从而影响中国的最终崛起。因此,仔细分析和观察患上了"中国崛起反应症"的美国的各种动态和走向,在战略上对症下药,才是最理性的选择。正如习近平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

"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
 
那么中国有哪些大势可谋,哪些战略可讲呢?理论上,北京有两个战略可以选择:"回归冷战"或"去冷战化"。北京学者阎学通先生最近出版的力作《历史的惯性》提出,2023年即未来10年,中美形成世界政治的两极,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组建联盟和美国对抗,以公平、正义、文明取代美国鼓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
 
虽然该书作者否认全球化条件下的两极格局孕育着巨大的冷战风险,但组建以中国为首的政治军事同盟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和美日韩澳军事同盟,在逻辑上必将世界政治分解为有组织的两大对抗阵营。即使两极也可搞缓和,但对抗是两极格局赖以生存的机理,而对抗的表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热战的话,便是冷战。
 
作为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中国理应促进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整合,而不应刻意组建同盟形成两大对抗的阵营,回归冷战。如果真是这样一个结局,那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灾难。
 
笔者认为,如果真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的话,"去冷战化"应是最理性的选择。所谓"去冷战化"就是去掉冷战遗留下来的政治军事体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日韩澳军事同盟就是这个冷战遗物的典型代表。事实上,这两个军事同盟体制,也是美国到目前为止能称霸全球的体制基础。遵循"釜底抽薪"的逻辑,想方设法"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找到分化瓦解这两个体制的方法。从这个意义讲,"去冷战化"战略的最大逻辑是,以非对抗、非军事的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以潜移默化的效果来动摇美国称霸全球的冷战基础。
 
这么大的战略,不可一蹴而就,但也绝不是想入非非。须知,北约和美日韩澳军事同盟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倘若美国和北约在土耳其购买中国反导弹系统事件上把安卡拉逼急了,土耳其退出北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样的,美国在中东长期以来的盟友也开始动摇。沙特阿拉伯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大同盟国日前在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后拒绝出任,表面上是批评安理会工作效率低下,实际上是发泄对美国处理叙利亚事件以及美国向伊朗示好的不满。可以想象,美国和伊朗和解之日,便是华盛顿与利雅得分手之时。另外,华盛顿在中东地区的另外一个铁杆友邦埃及在同美国分道扬镳的线路上渐行渐远,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再来看看欧洲。美欧同盟关系一向被双方标榜为牢不可破的价值共同体。可恰恰是这个万年价值共同体内出现裂痕了。10月2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坚信她的手机遭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愤怒至极,一改平日温柔的气质,深夜致电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强烈抗议。德国总理新闻发言人的陈述表明,默克尔对奥巴马说了很多难听的重话,教训盟友之间怎能干这种肮脏的事情。她告诫奥巴马,监听是"对信任的严重践踏"、"完全无法接受"。
 
须知,这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国64年以来美德发生的最激烈外交冲突。以往,如果德国外长召见外国大使提抗议的话,大使们都是来自非友邦国家,经常是所谓"流氓国家"的大使。这次可不同了。默克尔的亲信,德国国防部长哀叹,这次事件后,德美之间的信任,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事实上,自美国前特工斯诺登出走香港避难莫斯科事件以来,美欧之间便出现了价值观认同的裂痕。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棱镜门将对未来欧美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主要是非常负面的影响,因为双方以共同价值观为纽带的同盟关系的根基因为棱镜门事件所暴露出来的信息开始发生动摇。

首先,棱镜门事件使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得出结论,美国在价值观念上已不是同路人,相信欧洲才是西方传统价值真正捍卫者的欧洲人越来越多,这必将对未来欧美关系的稳定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棱镜门事件深深地震撼了欧洲的政治精英,尤其是德国政治精英,当他们得知德国在美国政府绝密文件中充其量是一个第三流可信任的伙伴时,几乎到了愤怒的边缘。棱镜门应该说是给欧洲人上了一课,这一课的核心内容就是,你最信任的人不一定最信任你。对美国持不信任的欧洲政治家会越来越多,这必将加速欧洲脱离美国控制和影响的进程。
 
即使政治家会通过公布各种秘密情报合作项目来降低欧洲的愤怒屈辱,但欧洲社会各阶层人士恐怕不会再回到对美国深度信任的时代了。默克尔手机被窃听的曝光坚定了欧洲人同美国人集体切割的决心。欧洲各国首脑已经达成基本共识,暂停同美国的金融信息和银行数据合作,欧洲议会议长甚至要求立即停止同美国正在进行的建立"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的谈判。
 
历史很可能证明,棱镜门的曝光和美国对默克尔手机的窃听事件的发酵很有可能是欧美政治互信的终结的开始。

亚洲的"去冷战化"
 
亚洲的"去冷战化"也不是不可思议的。亚洲冷战的后遗症是美日韩澳军事同盟。这个军事同盟的存在,严重压缩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活动空间,因此必须予以瓦解。亚洲"去冷战化"的关键是消除在亚太地区流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悖论。这个战略的最高目标应是建立一种信念,即没有域外势力的存在,亚洲的安全系数更大,亚洲的安全成本更低。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准确把握和洞察周边国家的真实动机和诉求,与中国的核心利益进行对比以确定最大公约数。用习近平的话来讲,就是"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在亚洲实施"去冷战化"首先就是要动摇日美军事同盟。何处下手呢?中日之间存在着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吗?如果有的话,这个契合点会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东京愿意放弃美日军事结盟吗?我们不要一开始就说没有这个可能性。要深入分析当代日本精英的深层次的诉求。战后的日本,有一个致命的硬伤,就是对美国的依赖太深,美日结盟只是日本的唯一战略选择,日本政界精英的噩梦就是美国哪天将日本抛弃。
 
对于北京来讲,如果确实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的话,有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即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日本或中国想看见日本朝哪个方向发展?
 
笔者以为,以对日政策作为亚太地区"去冷战化"的突破口,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选项。我觉得,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亲、诚、惠、容"四个字,也可用在对日外交上。如果能成功地按照习近平倡导的"包容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编织"中日之间的利益契合点,亚太地区和平跨入亚洲人自己主导的后冷战时代是大有希望的。
 
几年以前,当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脱欧入亚"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加速打造东亚共同体的时候,敏锐的美国战略家们立刻嗅出了鸠山政权及其代表的政治诉求对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地位的威胁,集外交威胁、内部劝诱和公开奖励之能事,硬是使鸠山内阁执政不到一年便下台,"去美国化"和"回归亚洲"的政策也随之偃旗息鼓。
 
北京必须高屋建瓴地给"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日本"这个问题梳理出一个答案。影响日本最好的方法就是积极主动地去塑造它,给它新的战略选择的机会,分化它的社会,鼓励它回归亚洲。只有从这种大战略的角度去设计对日政策,才会有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广阔的视野。
 
亚太地区的"去冷战化"如果能以更大的战略韬略来推动的话,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考虑与美国在全球利益上共同寻求契合点?北京和华盛顿如找到一种方式就双方的全球利益和区域诉求达成一个新的战略共识,则会使许多现存的区域性机制或安排变得多余甚至是累赘。

辜学武,南风窗 2013-11-3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