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星期三

明鏡歷史網: 陈小鲁为文革批斗道歉,惹红二代不满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Are you an avid runner? Or even just starting out?

Brooks designs high-performance men's and women's running shoes,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From our sponsors
陈小鲁为文革批斗道歉,惹红二代不满
Nov 6th 2013, 12:36, by 明鏡雜誌


【文汇网讯】67岁的陈小鲁先生骑著破旧的二八自行车经过胡同口、一棵枇杷树和一株富贵籽。他在淡蓝色的铁门前跳下来,推车进院。来往的人们很难察觉这座老宅子与附近其他四合院的不同,只有一位游客停下来拍照,斑驳的灰砖墙上挂著块金属牌,证明这里曾是清代的一处官方机构。

据《人物》报道,陈小鲁与他的家人住在这儿,这里是其岳父粟裕将军的旧居。自行车停在角落里,岁月为它覆盖了黄和暗红的铁锈色,但车把和车座磨得发亮。陈小鲁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开国元帅陈毅之子,还曾是北京市第八中学革委会主任、1980年代的军队副师级干部、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社会改革局局长。

作为这个国家最著名的红二代之一,他曾尽力保持焦点之外的生活。但平静在今年8月打破,一封题为"陈毅之子陈小鲁就'文革'中批斗学校领导发道歉信"的文章出现在媒体上;10月,陈组织了一场小型聚会,作为曾经的学生,向八中"文革"中受冲击的老师道歉。几十家中外媒体都在寻找他。

在这个热衷阐释的国家,陈的行为被符号化了。持以下两种猜测的各大有人在:港媒在报道中提出,有人将红二代陈小鲁的道歉视作对"文革"一贯暧昧态度的"风向标";著名的左派孔庆东则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位陈小鲁的同学来信",信中质疑其"是为干扰年底纪念活动"。陈小鲁的行为被大量网民赞扬。但陈的朋友郝新平则告诉《人物》,自己的另一位红二代朋友"很强烈地"表达了对陈的不满,说"陈小鲁不像话"。

为违反五四宪法第89条而道歉

对于陈小鲁来说,道歉并不是某种突如其来的念头。他曾数次在私下探访老师时表达悔意,说当年让老师受苦了。几个月前,一位老师向陈的校友计三猛提起,"文革"中受冲击的老领导们正在慢慢老去。陈小鲁听到转述后觉得,"再不正式道歉就来不及了。"

8月18日,也就是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百万红卫兵整整47年后,陈小鲁接到了八中老三届同学会秘书长黄坚的邮件,信内是一组八中"文革"时的照片,激进且恐怖的气氛从灰黄、模糊的老照片里透出:一个男老师畏缩地将写著「黑帮分子"的小黑板举过头顶;在戴著红领巾的学生的包围下,老支部书记华锦拿著铁锹在地上翻土;人们拥挤在批斗会现场,叉著腰观看老师低头认罪,他们面前挂著巨大的条幅,"永远跟著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那是陈第一次在影像资料里看到八中"文革"的情景,他坐在沙发里回忆—这是装著日光灯和排风扇的客厅里最体面的家俱,1980年代当他还是一名驻英武官时,他曾在电视里看到一部有关法国激进分子学习"小红书"的电影。而这组照片更令他感到震惊。他在给黄坚的回信里写道:"八中老三届同学会正在安排一次与老校领导和老师的聚会,我的正式道歉太迟了,但是为了灵魂的净化,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民族的未来,必须做这样的道歉,没有反思,谈何进步。"

这封信被他当年在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的老同事吴伟看到,贴到了微博上,陈小鲁意外地被卷入舆论漩涡,接著他明白无误地表示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我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但我知道他会同意。"吴伟向《人物》回忆,"因为他一直是敢做敢当的人。"

陈小鲁曾是"文革"中的风云人物,在这场政治运动开始仅两个多月时,这名高三学生就近乎全票当选为八中革委会主任。他个子高大,性格沉稳,颇具备演讲技巧和鼓动能力,几乎是天生的领袖人物。他曾与四中的孔丹(中信前董事长、其母许明曾任周恩来秘书)、秦晓(招商局前董事长、其父秦力生是投奔延安的老革命)发起首都西城区红卫兵纠察队。1966年10月1日的游行中,陈组织500多名青年学生在金水桥前维持秩序,卫戍区一位师长与其联合调度。面对几百名闹哄哄的青年,师长先进行了45分钟索然无味的政治动员。等到陈小鲁上台,他只喊了三句话: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保卫党中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顿时掌声热烈,群情激昂。

他还曾发通令解散民主党派,收缴民主党派大印。如今陈小鲁回忆,那场极其荒唐的行动"完全没有深思熟虑的,就是有点赶潮流,各个方面都被各校红卫兵占住了,我们就琢磨也得管点什么,就说民主党派那帮老头子不接受改造"。当时主管统战工作的副总理李富春与陈家同住中南海庆云堂,陈小鲁被李叫去臭骂了一顿,"你们怎么连中央的事也要管!也敢管!"

与此同时,学生的盛大狂欢已然升级为暴行。1966年8月22日,52岁的八中书记华锦被关押在校期间上吊身亡。此前,一名学生在校园里遇到她时,她说"我受不了了"。这是陈小鲁模糊预见却未能防范的悲剧,他曾派人守在关押地点楼下防止学生夜间揪斗,但仍旧未能避免悲剧发生,最终也是由他为全身浮肿、躺在冰冷水泥地上的老书记收尸。

在举行道歉会之前,陈曾前往"文革"时的副校长温寒江家拜访、致歉。温已经89岁了,但仍然谈论著自己手头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文革"或许是其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他回忆起,自己曾在中山公园的一次批斗会上被毒打了整整两个小时。听到这里,陈小鲁突然说,"那次批斗会是我组织的。"这令一同在场的计三猛吃了一惊,因为几乎没人知道陈是当时的组织者。陈称,他当时以为不过是开开批斗会、喊喊口号,可很快就升级为暴力,他无力阻止,于是中途离开。

计三猛曾听陈小鲁讲过一个审判东德士兵的故事,士兵的律师辩称他枪杀翻越柏林墙的民众时只不过是在执行军令,可法官却说,士兵至少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寸,最终判决有罪。

"是的,我们当时只是中学生,我们都没有资格去承担'文革'的错误,运动来了我们是不能自主的。但运动来了你怎么表现,那是你自己的选择。"陈小鲁为此至今感到自责。

为了准备道歉会的发言,他曾特意翻阅五四宪法,即1949年后的第一部宪法。他认为自己当年违反了第8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在道歉会后,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已经47年了,将近半个世纪,经历了风风雨雨,开始一步步反思,当时觉得'文革'是政治错误,后来发现它的根本问题在于违宪。"

这个观点被自由派人士广泛传播。"四九年以来'运动'的本质是整体地违法,集体地违法,'文革'走向了极致。"学者卢跃刚告诉《人物》,"道歉本来是伦理行为,但陈小鲁这次道歉的基本面是法理,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情感认知。"


不再说违心的话了

10月7日,头发已近全白的陈小鲁出现在道歉会场。道歉会长桌的两旁,是昔日的老师和学生们,他们的听力日益衰退,都有著花白的头发和棕色的老人斑。生物老师赵荣尊曾是那批学生心目中最年轻的老师,如今也已经75岁了。他们谈论著身体状况和1966年以前平静的学校岁月,只在很偶尔的时候提起"文革"记忆—有老师在食堂被莫名其妙地抽耳光,还有老师被勒令在音乐教室的窗户处反覆爬进爬出,一位老师在发言前哭了起来,他的妻子在"文革"中意外死亡。

一切正如陈小鲁在发言中所说的那样,"有话不说,恐怕就迟了"。他再次提起自己曾经批斗校领导、组织批斗大会、勒令民主党派解散,然后近乎严苛地一一罗列自己触犯的法条。"上述错误我承担责任,真诚道歉。"

席间,赵荣尊老师站了起来,她郑重地感谢陈小鲁曾经陪伴挨批斗的自己站在讲台上。在那1个小时里,所有气势汹汹、想给赵戴高帽、剃阴阳头的学生,被他喝止了。阴阳头是难以忍受的羞辱方式,计三猛后来采访彭佩云,问其在"文革"中是否有想要自杀的时刻,她答想过,就在被剃阴阳头的某个夜晚。郝新平所在北京师大女附中也是"文革"中颇为激进的学校之一,副校长卞仲耘被一群学生打死。郝曾目睹奄奄一息的卞仲耘"就躺在推垃圾的车上"。2011年,校友们捐款为卞仲耘立了一座铜像。

而陈小鲁的校友反覆向媒体强调,陈没有加入红卫兵,他反对"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对联。他在"文革"期间从未打过人,也公开反对打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都说过,不能虐待俘虏。"

在陈小鲁的描述中,陈毅是一位低调的高层官员,他很少在孩子们面前谈论政治,从未要求他们入团入党,甚至劝阻长子陈昊苏学文,避免其踏入政坛。

"文革"开始两年后,陈毅受到冲击,陈小鲁被送往沈阳军区当兵。入伍前两年,他都是没有编制的"黑兵",不被配发军服、津贴和口粮。他不能与父母通信,只能凭借报纸内容猜测父亲的状况,"九大"之后陈毅的名字再没上报,直到1971年才出现他再登天安门的消息。

一年之后,陈毅去世。计三猛还记得,追悼会结束后,回到北京的陈小鲁约计三猛出去吃面条。陈转述了追悼会的状况,毛泽东突然出现,在睡衣外面套了一件外衣,令赴会看起来像是个临时决定,不过毛很感伤,在会场流了眼泪。追悼会随之由小厅升格为大厅,总理赶忙通知西哈努克等外宾出席,致悼词者由叶剑英改为周恩来。转述这些时,陈小鲁显得情绪低沉,随后他吟了四句诗,"五年忍听千夫啐,一死难道万人泪。且喜碧血润中华,磊落生平应无愧。"

"文化大革命"中的无常感促使陈小鲁开始思考社会制度,"现代的权力观就是要制衡,法律条文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以政治问题来掩盖一切是不对的。"他还曾在一篇自述中表示:"我的想法是一贯的,认为应该由制度来代替领袖。"

他此后的经历帮助其完善了这种价值观。1981年,他被委任为驻英武官助理。出国前,他学习的材料还在浓墨重彩地描摹1950年代的伦敦雾。可当陈小鲁下飞机时,迎接他的是碧蓝天空和被薄薄白雪覆盖的草坪。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是当年中共官员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而陈小鲁发现,英国的国防部长坐地铁上班。一位英国商人急著在周日与中国代表团签合同,但他无法命令秘书在休息日上班,不得不用自己蹩脚的打字技术完成合同。另外一位英国商人生产出了一种枪支,却因为担心成为"镇压性武器"而拒绝售卖给军队或警察。

4年后,陈小鲁回到中国,1986年进入政改研讨小组办公室,其后任职政改研究室社会改革局局长。卢跃刚曾就当年政改问题采访过陈小鲁,卢后来得出看法,这种职务安排并不仅仅由于陈的能力和西方工作背景,"政治体制改革要代表各方面利益,干部子弟是一大块,他们在听取和反映'老人'的意见上起作用。"

吴伟是陈当时的同事,他将陈称为"红二代当中的改革派","他直言不讳,不回避问题。"吴伟记得由于陈是由总参借调至此,政改办主任曾问过陈,要不要请赵紫阳办公室为他给总参写封信,从副师级往上提一提,陈表示不要给领导和部队添麻烦,拒绝了。

他是否曾在政治上有过某种远大的抱负?陈小鲁回答《人物》:我在政改研究室,不算个刺头,但也是直话直说,提的问题比较尖锐,一般人不会这么干。这就是红二代的抱负。我的父亲、老师和党都这么教育,我这个人有点理想主义,就当真了。

1986年至1989年他参加政改研究工作期间,结识了许多法学专家。也正是在那个阶段,他受到影响,更加认识到了宪法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早年在军队,他所在的团是"学习小靳庄"的典型。小靳庄在"文革"时期因能唱样板戏、搞赛诗会而闻名,被视作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范。后来该团还多了一项"批邓"的任务。陈小鲁28岁那年升为团政治处主任,是沈阳军区最年轻的团级干部。但他还是写信给岳父粟裕请求调动,因为这一套批判、讴歌的工作都得由他负责。而他称,道不同不相为谋。

1992年,他终于远离体制,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不再说违心的话了。"

血统和观念是分开的

陈小鲁试图寻找一种远离政治的生活,不必被"非此即彼"的立场烦扰。《炎黄春秋》的一次研讨会中曾流传出一段故事,称在一次校友聚会上,红二代们出现分歧,吵了起来。陈小鲁认为,"朋友之间观点不一致很正常,何必强求?他们出身一样,有共同的经历,如果观点不同就不能坐到一起,那其他人还怎么寻求共识?"

他下过海,炒过股,现在还与朋友合作办公司。他偶尔谈论时局,当他发现可能引起纷争时,就以一种老人式的、和缓的方式捻掉话头。他将一年中的三四个月时间交付给旅行,他已经去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而南极是他觉得最美好的地方,荒凉、寂静。一位曾与其有过交往的外媒记者评价,"他认为世界很大,他很了解世界。"

2006年,原副总理罗瑞卿的女儿、曾任医生的罗点点开始在中国推进"尊严死"的理念,即对于没有恢复希望、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撤除其维持生命的医疗措施,使其自然地、有尊严地死亡。罗点点找到了陈小鲁,陈想起了父亲的临终岁月,除了被癌症折磨,他也在被插满全身的管子折磨,医生不停地为他清洗、翻身、吸痰,延长著他的生命和痛苦。

"能不能不进行抢救?"陈小鲁当时问医生,可医生以两个问句作为回答,"你说了算吗?我们敢吗?"

罗点点告诉《人物》记者,几乎就在她和陈小鲁谈了3分钟以后,陈就决定与其合作。北京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于今年6月成立,陈小鲁任会长。

他要求管理层(他们不以此为专职工作)必须分文不取,在争取社会资源参与应酬时要自掏腰包,还号召理事们捐钱或借办公场所给协会。协会秘书长郝新平记得,陈小鲁总是强调"要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他认为推广"尊严死"的重点在于官员和富人,"干部是公家掏钱,只要你活著就有待遇,花费国家财产。有钱的人就另说了,但是即使你有钱,也浪费了国家资源,因为仅仅是维持(生命)体征,治不好了。"

很难仅仅用单一的色彩去描绘陈小鲁。他不相信13亿人口有可能统一到一个思想、一个主义,他推崇树立宪法的权威,并相信这是解决"文革"前后弥漫于中国的暴戾之气的根本途径。但与此同时,在受访的2小时42分里,他54次提到"毛主席","文化大革命"的首要推动者。10月18日,他去往银川参加一场纪念毛诞辰120周年的活动,"代表老陈家"。

"我仍旧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有更大的功劳,这个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元帅之子如今这样评价毛。

在卢跃刚看来,"学界左中右绝对坐不到一起,但红二代可以。血统和观念是可以分开的,除了理性还有情感。他们心中的大英雄,毛是第一位。"

那些被评论功过是非的历史人物是陈小鲁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初中开始,他住进中南海,会遇见午后开始游泳并招呼磨磨蹭蹭赖著不走的孩子们"你们都来游啊"的毛泽东;"大跃进"时,他看见中南海竖起小高炉,宋庆龄在那里炼钢;周末,父亲曾经将西哈努克在北大读书的儿子接到家中一起吃饭,据称后来此人被红色高棉杀害。

"你现在有信仰吗?"《人物》记者问。

"我信仰共产主义,我是共产党员,是坚定的共产党员。"陈小鲁毫不迟疑地回答。

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与这个社会"整个儿地不适应"。他不能适应谎话连篇,也同样不能适应弥漫在整个社会里的关系至上。

陈小鲁说他怀念的是一个他从未经历过的、凭长辈的讲述而构建的年代。他望著窗外,"我向往井冈山时的红军,那时朱军长和战士一样挑军粮,毛委员和战士分一样的粮食尾子,那种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同志关系。"停顿了一会儿,他收回自己的目光反问:"我是不是有点乌托邦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沈美娟:父亲沈醉是个悲剧人物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Are you an avid runner? Or even just starting out?

Brooks designs high-performance men's and women's running shoes,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From our sponsors
沈美娟:父亲沈醉是个悲剧人物
Nov 6th 2013, 12:38, by 明鏡雜誌


   沈醉,字叔逸,191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农村,1996年去世。十八岁进入军统的前身——复兴特务处;二十八岁成为最年轻的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后分别任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1949年,沈醉参加了云南省主席卢汉领导的起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仍被当做战犯关押起来,后于1960年11月28日被人民政府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1980年,经过调查证实,沈醉当初在卢汉起义通电上签了字,发表了起义广播,并亲笔颁布命令,要下属的特务组织上交特务器材并到指定地点报到。根据党的政策,沈醉的身份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享受副部级待遇,并连续被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沈美娟是沈醉最小的女儿,也是他唯一留在大陆的子女。从1960年被特赦到1996年逝世,三十多年间,沈醉与女儿沈美娟相依为命,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坎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有喜有悲,反映了时代大背景下个体的悲欢离合。2011年8月,本刊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沈美娟。

  对于六十六岁的沈美娟而言,离世多年的父亲沈醉始终活在她的情感世界中。父亲的一生惊涛骇浪,折射在她的身上竟也云谲波诡。如今,父亲已离世,带走的是或悲或喜的一世心情,留给她的却是无尽的思念以及对父亲一生际遇的痛惜。好在她并不寂寞,一只精灵般的小鹿狗不离左右,儿孙们也频频探望,更主要的是,整理父亲留下的资料已然成了她每天生活的主题。这些资料是父亲最珍贵的遗产,也是父亲留给她的念想,整理这些史料是她聊以自慰的最好方式。

  2011年的夏末,暑意渐消。在小鹿狗的狂吠声中,沈美娟为我们打开了家门。客厅不大,朴素整洁;墙上挂着沈醉的照片和全家福,北面墙上突出的位置悬挂着沈醉1991年书写的"家兴承祖德,忠恕福儿孙"条幅,字迹清奇有力。沈美娟说,父亲一生坎坷,充满悲剧色彩。表面上看,他开朗、乐观、风趣、健谈,实则一生萦绕于心的是深深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孤独与悲凉。

  与父亲相思不相见

  1949年,在解放军南下的隆隆炮声中,蒋家王朝土崩瓦解,大批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香港、台湾。时任国民党军统局少将总务处长的父亲,却在上司毛人凤的强令下 "坚守"云南。眼看越来越多的人身揣细软、挈妇将雏前往台湾、香港甚至海外,父亲终于按捺不住,决意让母亲粟燕萍带着年迈的祖母和我们六个未成年的子女到香港暂避。当时,排行老五的我还不到四岁,小弟才一岁多。

  对于离别的情景,三岁多的我不会有什么清晰的记忆。后来每每跟父亲谈及此事,他都为当初的决定自责不已。父亲是无奈的,否则他不会让母亲一个弱女子带着一家老小到一个陌生之地。为了让同往香港的一个朋友关照自己的妻儿老小,他送给这个朋友一家五张飞机票。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搞到一张机票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令父亲想不到的是,朋友一下飞机就自顾自地领着家人走了,丢下我们一家老小在香港这个陌生之地茫然无助。

  多亏母亲随身携带了一些金银首饰,变卖后好歹安顿下来。煎熬和期待中的母亲,不久从报上得知父亲在云南参加了卢汉领导的和平起义,她相信父亲很快就会到香港接我们回去。然而,一段时间的苦苦等待之后,父亲却失去了音讯。情急之下,母亲让舅舅领着我和呆傻的大姐先回大陆寻找父亲。命运就是这般弄人。最初,母亲决定让舅舅带走的不是我和大姐,而是三姐和四姐,原因是我的年龄太小,而大姐又不正常。但临走前一天,三姐患急性肠炎住进了医院,四姐被汽车撞断胳膊也住进了医院。

  就这样,我和大姐跟着舅舅回到了大陆,暂住在长沙的伯外公家里。

  一天,家里来了几个人把舅舅五花大绑带走了。二十四岁的舅舅就此一去不回,再后来听说他被当做潜伏特务枪毙了。不久,又一个坏消息传来:父亲被"镇压"了!原本期待着有一天与父亲相见的我们姐妹俩,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痴傻的大姐因无人照顾,最终又病又饿而死。大姐死的那天晚上,还不明白死意味着什么的我,惊恐地看到大姐的腋下已经溃烂,几条白蛆在溃烂的地方蠕动;伯外公在大姐的衣袋里找到一片肮脏的白菜帮和一只用破布条包着的、已经咬了一半的血淋淋的青蛙!那是饿极了的姐姐临死前"珍藏"的食物。多年后,那个场景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伤心不已。

  父亲不在了,姐姐也死了,香港又回不去,我只好跟着伯外公艰难度日。伯外公整天在采石场砸石头,又累挣钱又少,每天只能给我提供少许食物。不到六岁的我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每天除了外出捡劈柴,还像个野丫头一样到处找寻可以饱腹的东西。一次,听说远处的一个水塘里有鱼,我就和小伙伴一起去抓鱼。好不容易抓到一些小得可怜的鱼,一个男孩却说我抢了他的地盘。争执之中,我毫不退让,不料因此埋下隐患。几天之后,那个男孩带着几个人在半路截住我又踢又打。我奋力还击,竟一脚踢在他的裆部,差点毁了他的"命根"。后来,伯外公为此花了一个星期的伙食费给那个男孩看病。

  当初送全家去香港的时候,父亲以为离别是暂时的,不日即能与亲人团聚。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别让他抱憾终生!原来,他没有被当做起义人员对待,而是作为战犯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战犯集中营接受政府的教育改造。此后十几年,他与家人彻底失去了联系。但阴差阳错,那一时期港台媒体登出的消息却是父亲被"镇压"了,台湾方面还因此为父亲在忠烈祠设了牌位。绝望之中,母亲为了给子女们找一个靠山,无奈嫁给了一个从大陆过去的男人。

  父亲获释,奈何伊人已做他人妇

  日子虽苦,我还是一天天长大了。20世纪60年代初,大陆正经受着三年自然灾害的煎熬。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可是因为营养不良,看起来还像个没有发育的小女孩。初冬的一天,我的一个表舅兴奋地来到伯外公家,指着一张《人民日报》上的特赦战犯名单对伯外公说:"您看,五妹子的爹还活着!"父亲的确没有死,这些年被关押在战犯改造所,1960年年底被特赦。这些消息是后来我从父亲的来信中获知的。父亲还说,要我去北京和他见面,并随信寄来了一件他用自己的睡衣改成的小衬衣,说让我穿着这件衣服过去,方便他接我的时候辨认。

  离开父亲的时候我还不到四岁,在十几年成长的岁月里,我与伯外公相依为命,对伯外公的感情远远超过了毫无印象的父亲。所以,父亲的"死而复生"对我来说,起码在感情上不是一件十分令人激动的事情。但是,父亲的激动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我是他留在大陆的唯一女儿。当时父亲正在北京红星公社旧宫大队劳动,为了尽快与我相见,他节衣缩食,每月攒出一些钱来作为我的路费和在北京的花消。

  尽管与父亲是陌生的,但"父亲"一词在我的心中还是那样的温暖。我带着对父爱的渴望,踏上了赴京的列车。在我的想象中,父亲应该是高大白净、儒雅帅气的。踏上站台,当我看到一个身材高瘦、皮肤黝黑、一身农民打扮的中年人向我跑来时,我几乎有点怀疑了。但那盈满眼眶的泪水告诉我,他就是我的父亲!昔日的军统特务、冷面杀手,今天怎会变成了这个模样!这十几年对于父亲来说,究竟是怎样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接下来的一周,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七天,父亲给我买好吃的,陪我游览故宫、北海、天坛等名胜古迹,恨不得将空缺多年的父爱一次性补偿给我。对我而言,三岁多离开父亲,四岁多离开母亲,十几年孤儿般的生活,父母之爱仿佛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突然有一天,"死去"的父亲重又回来,失去的父爱安抚了曾经苦难重重的身心,我的心情无法表达。我像任何一个拥有父母关爱的小女孩一样,时而会跟父亲撒撒娇,怄怄气。我想,这该是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孩子最好的表达吧。

  但我哪里知道,父亲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心中却有无限的愁苦无法言说。后来我才知道,父亲被特赦后,即与母亲联系,一是了解家人的情况,二是想立即把全家接回大陆。父亲与母亲婚后一起生活了十一年,感情很好。对母亲而言,父亲是她的精神依靠,是给她遮风挡雨的大树;对父亲而言,母亲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情人一般深爱的"雪雪"。起初,父亲并不知道母亲已经改嫁,对一家人的团聚充满期待,他一次次去信敦促母亲早日回归。当初在非常情况下,母亲无望地选择再婚,而今得知父亲还活着,母亲顿时乱了阵脚。她感觉无法跟父亲解释,也无颜面对曾经那么爱她的丈夫。但父亲最终还是知道了母亲的情况,他伤心甚至绝望,但唯独没有像母亲预料的那样暴怒,而是充分理解和原谅了母亲。由于他们并未履行离婚手续,且母亲与再婚丈夫也没有什么感情,母亲是可以回来跟父亲团聚的。事实上,从接到父亲的信函起,母亲就一直在惴惴不安中做着各种回大陆的准备。这对离别十几年的恩爱夫妻期待着重续前缘,他们约好国庆节相会。然而,母亲却最终失约。母亲之所以失约,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点应该说是为了子女——当时,我的姐姐们和弟弟已经到台湾跟大伯一起生活。获悉父亲还活着,台湾方面在香港的有关人员找到母亲,告诫她说,如果回大陆,在台湾的子女可能会遇到麻烦。母亲在两难中痛苦地选择了留在香港。面对现实,父亲的失望与痛苦是可想而知的。父亲特赦一周年那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原本也是他们期待已久的重逢之日,但父亲在深圳火车站苦苦等待了两天,也没有等来他的雪雪。那几天,南国不停地下着愁人的雨,父亲一下子憔悴了许多。我知道,从那时起,母亲成了父亲心中永远的痛。

  1962年,父亲被分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当专员。当时我即将升入高中,经父亲申请、周恩来总理特批,我离开长沙进入北京女六中读高中。高中的三年,父亲既当爹又当妈,给我做饭,陪我学习、玩耍,甚至一针一线地给我缝衣服。我则想方设法让父亲高兴。那时,父亲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孩子是费尽心思在安慰我,事事依我。我被她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动。今后长时间父女相依为命地活下去,我不得不为她的健康和兴趣着想,让她愉快地生活在我身边。我真想不到,我晚年有这个小女儿能给我这么大的安慰……

  这是父亲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寻找到的最本真的人生快乐,更是父亲用生命中的苦难修炼出来的大彻大悟和一份寻常人的恬淡心情。

  再婚,父亲遭遇尴尬

  与亲人离散多年的父亲,把我看做是此生失而复得的宝贝,爱护着我,也依恋着我,甚至到了离不开我的状态。我不在家的时候,父亲倍感孤独寂寞。

  高中阶段,定期下乡劳动锻炼是我们的必修课。高二那年5月的一天,我从京郊农村劳动回来。一进门,看到父亲已做好我爱吃的菜肴专心在家等我。看着父亲消瘦的脸庞,我突然想到,自己不可能陪父亲一辈子,父亲身边需要有个人照顾。然而,自打母亲的事伤了父亲的心之后,尽管不少人撺掇着让他再找个老伴,但父亲皆一口回绝。我清楚,父亲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母亲,此生,再没有人可以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我开始劝说父亲再婚。父亲听了总是摇摇头一笑了之。聪明的我耍起了"花招",说自己四岁以后身边就没有了母亲,现在想找到母爱,希望有个人能让我喊她一声"妈妈"。其实这也是我的真实想法。为了我的这一愿望,父亲终于肯去相亲了。

  1965年,父亲与继母杜雪洁结婚。

  继母原是沈阳一个基督教堂的修女,新中国成立后,她被遣散,之后来到北京,做一些缝缝补补和护理的散工。在此前不少写父亲再婚生活的文章中,都是以父亲的后半生很幸福为主题的。岂不知,父亲的再婚生活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也许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继母的个性很强,平时不苟言笑。结婚之后,父亲仿佛成了继母的"专利"。过去,每天晚上吃过饭,我总会和父亲亲亲热热地说上一阵子话。现在,我一旦跟父亲聊天,继母的脸就拉得老长。慢慢地,我与继母由格格不入发展到了形同路人。

  有一次晚饭后,继母看我和父亲谈得很高兴,脸色顿时阴暗起来,随后甩下一句话独自进了卧室。我和父亲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气氛也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这一切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继母高兴满意,少找我的碴儿,家庭和谐,父亲包下了家里做饭、买菜、打扫卫生等一切活计。即便如此,情形依然如故。我在继母眼里成了多余的人。父亲常常在叹息之中选择隐忍,除了忍父亲又能怎样呢?父亲也有不能忍的时候,但父亲依然不会跟继母争吵,而是选择逃避。有两次,他甚至动了跟继母离婚的念头。顾及大局,我劝阻了父亲。实事求是地说,在父亲的后半生里,尤其是在晚年,继母杜雪洁在他的生活方面给予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但是,由于性格使然,继母始终不能善待我。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那是几年后我结婚生子回到北京,尽管每月我们将大半的工资交给继母做生活费,但吃饭的时候仍然不能吃桌上的荤菜。有一次,我那不懂事的大儿子刚把筷子伸过去,继母便脸一沉将筷子重重地放在餐桌上,他吓得赶忙缩回手。多年后,在台湾的弟弟回大陆做生意,来家里看望父亲,继母甚至也沉下脸色给弟弟看。

  为了不让父亲受夹板气,我对继母尽量回避忍让。我想,等我上了大学,远离这个家,不再生活在她的眼皮底下,也许一切就安稳了。

  沈醉成"严醉",我的大学梦破灭
 
  1964年,我即将高中毕业。当年,小说《红岩》风靡全国。我和许许多多的读者一样,沉浸在小说营造的气氛中,心中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然而不久,关于小说中军统特务头子严醉的原型是沈醉的说法,纷纷从老师和同学们的口中传出。几乎是一夜之间,我由一个好学生变成了"狗特务"的女儿。我怎么也不相信,父亲那么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会与《红岩》里那个阴险狡诈、凶狠毒辣的严醉画等号!

  但现实是残酷的,因为父亲的缘故,起初,我被剥夺了加入共青团的资格。那一时期,没有人敢理,也没人愿意理我这个大特务的女儿,甚至一位好友都跟我绝了交。我想不通,如果说父亲有罪的话,我一个三岁多就离开父亲、四岁多回到内地,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何罪之有?失望与痛苦萦绕于心,回到家里,我委屈地对着父亲掉眼泪。父亲难过地说:"那可怎么办?就是我死了,也改变不了你的出身,也不能让别人不这么想啊!"父亲的话让我心痛不已。父亲自己有多少愁苦都放在心里,却总为女儿操心担忧!我突然明白不能再给可怜的父亲增加心理负担,何况我心中还坚守着最后一线希望: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让父亲放心,为自己争口气!

  精神上的痛苦暂时被亲情稀释了。1965年8月20日是发榜的日子,这一天,父亲生病在家休息,为了不影响父亲,我一大早就搬了个小折叠椅坐在四合院的大门口,一边看书,一边焦急地等录取通知书。书其实是看不进去的,内心忐忑不安。我不怀疑自己的成绩,却对未知的命运充满恐惧。下午4点,邮递员终于到来。当我哆哆嗦嗦地从信袋里抽出薄薄一张却重似千金的通知书的时候,上面的四个大字像雷电一样击中了我:未被录取!这怎么可能呢?我的成绩明明是没有问题的!我绝望地冲进卧室,涕泪滂沱。

  我哪里知道,学校早已开始执行所谓的"阶级路线",对于我这样出身不好的学生,早在报考前老师已经在档案里注明了"此生不宜接受高等教育"。还有,当时《红岩》正流行,且已经拍成电影,人们对里面的徐鹏飞、严醉恨之入骨,谁还肯接收"严醉"的女儿上大学呢?

  父亲愁苦地看着痛苦绝望的我,手足无措。为了给我争取上大学的机会,第二天一早,他跑到招生办、教育局询问我的考试情况,终于了解到,我之所以落榜,与考试成绩无关,而是因为他是"严醉"!父亲内疚地对我说:"孩子,是我害了你呀!因为我的关系,哪个学校都不肯接收你。"

  但父亲还是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女儿争取一个上学的权利,他继续找政协和民政部的领导反映问题。父亲没白忙活,政协和民政部的领导承诺我第二年可以报考。得到这个消息我兴奋无比,开始计划着复习功课。但几天之后,我冷静下来,打算放弃再次参加高考的机会。因为当时,我与继母的关系没有一点改善,每天看着她的冷脸,听着她的冷言冷语,我想,尽早出去工作、逃离这个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我去学校填写了服从分配工作的志愿表。可是,左等右等,直到负责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办事处撤销,也没有一个工作单位肯接收我。沉重的打击再次降临,我万万没有想到,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工作的机会竟然也被剥夺了。

  如果说之前我还是一个受父爱滋润、没有长大的小姑娘,从那时起,我真正地成熟起来。尽管因为父亲的缘故,我被剥夺了上学和工作的权利,但我不会因此遗憾自己有一个这样的父亲。父亲给我的不仅仅有生命,还有滋养生命的爱。父亲是唯一的,我应该用一生去关爱他。

  我不再充满幻想,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

  "文革"狂潮袭来,父女再遭厄运

  我成了一个社会青年。郁闷彷徨之际,街道组织社会青年到护国寺影院观看宣传新疆建设兵团的纪录片。影片中,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那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激起我青春的热情。时隔不久,正巧宁夏建设兵团来北京招人。我很兴奋,怕父亲不同意,就把户口本从家里偷出来,急不可耐地赶去报名。没想到,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人家说什么也不让我报名。看我急得快要哭了,对方才说,如果你父母同意的话,就写个申请吧。

  我是父亲今生唯一的依靠,也是他最疼惜的人。知道了我要去宁夏建设兵团的事,父亲老泪纵横。女儿刚刚来到自己身边三年多,又要去遥远的大西北做农工,这叫他怎不心痛欲绝!

  1965年11月8日,北京第一批知青大军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宁夏农业建设兵团农建十三师。那天,父亲和继母到车站送我,父亲两眼噙着泪对我说:"孩子,是爸爸害了你,爸爸对不起你!"在我即将登上列车的一瞬间,他下意识地拉了我一下。我的心顿时痛苦地抽搐起来。可怜的父亲,他是多么不舍得我离开,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无奈,他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更没有能力把握女儿的未来。

  11月的塞北,寒风凛凛,视野之内是一片白茫茫的大碱滩,没有房屋,没有人烟,也没有树木和庄稼。现实剥去美丽的外衣,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苦就在眼前,可我不怕,我抱定了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摆脱出身带来的负面影响。那段时间,我的身体是劳累的,但内心充满快乐,上下工都是一路欢歌。我还给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然而,不久我就发现,有人开始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看!她就是大特务严醉的女儿!"

  1966年夏,"文革"风暴骤然而至。一天,我正在布置团里的大批判专栏,因对一篇批评一位知青的批判稿有不同意见,我与连队的指导员发生争执。我天真地以为,替那位知青说句公道话是我的责任,领导应该善于接受不同意见。岂知,我的行为激怒了这位领导。晚饭的时候,一百四十八张针对我的大字报已经贴在饭堂的墙上。大字报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两条:一是我出身国民党反动军官家庭,恶习不改,顶撞领导;二是删改大字报,就是对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不满。一下子,我成了连队的反面典型。

  随着"文革"的深入,由文斗上升为武斗。一天夜里,一群老职工包围了我们的住处,准备等我们睡着后突袭抓人。发现情况不妙,我连夜出逃,偷跑回家。父亲听了我的讲述惊出一身冷汗,他坚决不让我再离开他回到那个是非之地,他想用自己的怀抱保护自己的女儿。父亲不知道,很快他就自身难保了。就在我接到通知、准备再次回到兵团参加"抓革命,促生产"的前两天,父亲出事了。那天深夜,我们在睡梦中被汽车的刹车声惊醒。打开门,三个身穿警服的彪形大汉一拥而入,向父亲亮出了"拘留证"。父亲并不惊慌,他尽量镇定地对眼泪汪汪的继母和吓傻了的我说:"你们放心吧!解放后我没做过什么坏事,不会有什么问题的。"随后便被来人带出家门,走进了茫茫的黑夜。

  那一夜我用被子蒙着头,痛哭不止。第二天,不甘心的我骑着自行车去了政协、当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甚至闯到了公安部。可是奔波了一天,也没有打听到父亲的下落。一天后,带着担心和恐惧,我离开北京,返回宁夏。

  原以为父女此生永别了。五年后,音信杳然的父亲突然被释放回来。在狱中,他被无穷无尽地审问,甚至拷打,让他交代某某是不是军统特务。但直到1972年出狱,他始终不知道自己是以什么罪名被捕的。

  香港之行,见证赤子之心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的覆灭,我和父亲重新获得了新生。1979年春,父亲恢复了起义将领的名义。我和丈夫也按政策回到北京,各自被分配了工作。更令父亲欣慰的是,在台湾的三个儿女通过香港的母亲给他寄来了钱和信,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那年中秋,父亲对着明月长久伫立。"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在思念远在香港、台湾的母亲和姐弟们。那段时间,母亲也一再来信,邀请我和父亲到香港探亲。父亲何尝不想见离散多年的亲人?但他担心政府不会批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父女俩的"港澳通行证"很快就办妥了。父亲欣喜万分。

  1980年年底,我和父亲开始香港之行。1981年1月6日,香港《新晚报》在头版头条用套红标题登出消息——《沈醉将军携女抵港小住,大陆以外子女前来团聚》。

  与母亲见面那天,母亲一声"叔逸",让父亲泪流满面。往日的恋情,今天的结局,令他们伤感无比。不日,姐姐也从台湾赶来,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亲人们纷纷劝说父亲和我留下来,不要再回大陆。父亲似乎早有思想准备,他说:"你们的孝心我领了。不过,不回去可不行!共产党信任我,让我和你们的妹妹一起出来了,我不能做对不起人的事来。"

  打倒"四人帮"后,父亲在香港的一些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加上媒体对父亲香港行的关注,父亲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前来采访的记者和探望的友人络绎不绝。当父亲表示春节前就返回大陆时,很多人觉得父亲的行为不可思议。故旧和学生都劝他留下来享享清福。父亲对他们说:"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差一点,但我不是为钱而来的。我母亲生前对我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人。在新中国,我才真正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这期间,还有一些"特殊"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希望父亲留下来的意愿。一天,父亲独自外出就餐,邂逅了一个他曾经的学生。这位焦姓学生一再提出,希望父亲能去台湾,安度晚年。他还表示,会为父亲安排在台湾的一切。父亲婉言谢绝了那人的"好意"。他知道,这个学生在台湾做统战工作,自己如果去了台湾,无疑证明了党和政府的战犯改造和统战政策的失败。

  也有不友好的人质问他:"你不怕别人骂你叛党、叛国,向敌人投降吗?"遇到这样的情况,父亲会毫不犹豫地予以回击。

  有一天上午,父亲刚送走了一拨客人,一位自称某报纸董事长秘书的梁小姐来访。之前,该报正准备刊登父亲写的《溥仪特赦之后》一文。她一来就拿出一张面额巨大的支票。父亲想,稿费会有那么多吗?梁小姐解释说支票是董事长送给父亲的,希望他能在报纸上发表一些骂共产党的文章。父亲一听断然拒绝。

  父亲的态度换来的是:1月17日,《香港时报》发表了一篇以"一群热爱贵报的读者"的口吻写的文章——《戳穿沈某可耻目的》。父亲清楚,这是那些人对他的最后通牒,也是台湾方面准备对他采取行动的信号。于是,父亲决定尽快带我离开香港。离开之前,父亲还写好了驳斥《香港日报》那篇文章的谈话稿。不料22日清晨出现变故。

  那天早餐前,父亲到九龙公园散步,正准备在长椅上坐下看报,一个中年男子上前很客气地说:"沈先生,我们组长想请您去谈谈。"父亲一见来者不善,并没有失态,而是镇定地把自己所住酒店的房间号给了来人。父亲知道,他们很快就会找上门的。但是,父亲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在那些人来之前,父亲和我已经登上了返程的列车。临走前,父亲给那些人写了几句话:"……喜未迷途,尚能知返。苦海无边,不敢再跳!回头是岸,岸在北京……"

  父亲的一生曲折坎坷,但他说:"国家的分裂是在我们这一代身上造成的,应该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结束。这样,生对得起后代,死对得起祖宗。尽管我们过去走的路各不一样,但从今天起,一个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就看他为统一祖国是出了力,还是相反。"

  沈美娟、金翎,《名人传记》2011年10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老百姓不得入内:晒晒毛泽东时代的特权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老百姓不得入内:晒晒毛泽东时代的特权
Nov 6th 2013, 12:41, by 明鏡雜誌


六十年代的北京百货大楼,下面停满小轿车,这里有个平民进不去的特权商店。

外界有一种说法,在毛泽东时代官员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中国没有特权。老秦已经年过花甲,对那个时代有过亲身接触。甭管今天中国有多腐败,自胡耀邦上台取消特权商店后,至今北京还没有一家平民百姓进不去的商店。但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却有三家商店平民百姓禁止入内。

在最困难的60年代初,中央决定对干部实行食物补贴,按级别供应数量不等的肉、蛋、糖、豆。因此北京东华门三十四号成了一个专向高干供应烟酒糕点糖果副食的特供点。

三十四号坐落于王府井的东华门大街上,门口只标示着"三十四号供应部"。其实是"中央领导生活物资特别供应处"的代称,这当然也是出于保密的需要。"物资特供处"给谁特供?北京东华门的特供商店只供给行政8级以上干部,也就是副部级以上。像低一些的司局级干部往往要通过领导代买。

"物资特供处"的产品品种包括从国外进口的名牌家用电器、手表、香水、呢料、朱古力、白兰地、威士忌、卫生纸巾、珠宝首饰等等。俄罗斯产的顶级黑鱼子酱、法国产的鹅肝酱在这里只不过是寻常之物。这里的国产名优特新产品也是应有尽有,餐饮部宴会需要的茅台酒、五粮液都从这里采购。这里的黄花鱼,一斤0.46元。黑崩筋大西瓜八分钱一斤!个个像篮球那么大。

众所周知,北京有个王府井百货大楼,但老百姓只能上到三楼。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等级制度,四层起是特权专供。一九六○年五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之机,以"特需"为名,北京百货大楼成立了"特需部",专为高级干部和家属提供当时稀有的食品和商品。挑选商品的房间设在百货大楼四楼七号房间,文革中被称为"黑七号"。在"黑七号"里呢绒绸缎、名酒好烟、高级食品、各地名贵土特产, 应有尽有。

"黑七号"的服务对象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所谓的"四副(副主席、副总理、副委员长)两高(高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检察院)一元帅"。他们在这个店里享有各种特权:买东西不拿票证,价格低廉,还可赊购达四万元。

陆定一的夫人严慰冰,喜欢群众路线, 每次来都要给售货员两块糖。文革发生后,这也成了一大罪状,侮辱工农兵。

1964年,北京友谊商店,在东华门大街25号开业。 当时,友谊商店的口号就是:"市面上有的商品,我们这里要最好;市面上缺的商品,我们必须有;外国时兴的,我们也得有!"

这一点都不是吹牛。当时,国内商品依然短缺,买什么都要凭票证。友谊商店门外高竖着的铁栅栏,映射着这家商店不一般的身份和门槛。一到开店时分,工作人员手里晃着钥匙,刚打开铁栅栏,排在外面的顾客就立刻蜂拥而入。

1965年初秋,北京发生过一件轰动一时的"反革命杀人案"。一个名叫杨国庆的黑五类青年,在东华门友谊商店门前,用刀砍伤了一名外国人被判死刑。虽然那时本博秦全耀只有12岁,但深知每天都是阶级斗争和红色江山的等级宣扬和对出身不好的人的歧视。1973年友谊商店搬到了建国门外,我才理解杨国庆为什么要在那里行凶,因为那里有红色特权,平民百姓根本进不去。

巧极了,这三家特权店都设在东华门地区。有幸从小在东华门办事处管辖下居住长大,自然当了红色特权的外围。不是出于污泥而不染,而是命贱进不去拼爹的精子太熊一点没戏。

如果你今天斥责中国的特权,只要不是无中生有,啥事也不会发生。要是在毛泽东时代,谁敢说共产党有特权,非抓你个正着,关进监狱。

秦全耀,博客中国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周恩來七鞠躬向賀龍骨灰認罪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Save on Cookie Cutters.

100 shapes on sale, up to 40%, at Sur La Table!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周恩來七鞠躬向賀龍骨灰認罪
Nov 5th 2013, 21:57, by 明鏡雜誌


《名星》姚監復 專稿



我1980年代在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間,同紀登奎有過多次談話,他主動地向我們講過一些他的"文革"經歷和史實。

紀登奎曾經擔任過中共中央專案組的負責人之一,專案組的一辦管高級幹部,二辦管軍隊高級幹部,三辦管公檢法幹部及"五一六"專案。因此,紀登奎有權力有資格查閱黨的絕密檔案。

偽君子劊子手

紀登奎曾經告訴我,有次他去西山的黨史檔案館,查閱賀龍的檔案資料,看完材料出來時,渾身發涼,出了一身冷汗。因為,中央專案組領導的賀龍專案組的定案材料,把賀龍定為"叛徒"。但是,在檔案館裡保存著國民黨派人策反賀龍的全部原始檔案,包括賀龍向上邊的請示及答覆,賀龍槍斃說客的決定等材料。紀登奎的意思是,證明賀龍並非叛徒的原始檔案完整地保留在檔案館裡,他親眼看到了、讀過了。但是周恩來負責的賀龍專案組,仍然要將賀龍定性為叛徒。他從檔案館出來,想一想這樣處理賀龍元帥,令人不寒而慄,驚出一身冷汗。


周恩來向賀龍骨灰七鞠躬。

紀登奎原來不知道,後來才看到了保存完好的賀龍檔案,震驚萬分。而長期處在黨內最高領導地位的周恩來,肯定知道這些檔案的存在,證明賀龍不是叛徒的原始檔案就在北京西山,對過去的歷史結論,作為賀龍的入黨介紹人,周恩來一定一清二楚。但是,為了適應"文革"的形勢,適應毛澤東要求打倒賀龍的要求,周恩來主管的中央專案組認可賀龍專案組的結論,報送毛澤東,將賀龍定性為叛徒,致以死命。

周恩來在這個慘劇中不僅是"違心的",而是直接動手修改、審定賀龍是"叛徒"的專案組的報告的冤案製造者和殺害元帥的劊子手之一。對於賀龍的死,周恩來在1975年賀龍骨灰安放儀式上說:"薛明啊,我來晚了……我沒有保護好他"。這是對家屬、對輿論和民情所作的表演,推脫責任的演戲手法。而他面對賀龍骨灰的七鞠躬,則是周恩來受到良心譴責,為自己明明知道原始檔案可以證明賀龍不是叛徒,但是卻親自把賀龍從中南海家中送入虎口,並且以賀龍專案組名義定性為叛徒,置之於死地,這是自己一生中又一不可饒恕的罪孽。向骨灰七鞠躬,是認罪,是祈求賀龍饒恕他的醜惡卑鄙的靈魂。周恩來這一招能騙過不少世人,但騙不了賀龍,也騙不了紀登奎,他看到檔案後渾身冰涼,因為他發現了周恩來也是陷害迫害賀龍的當事人,掩蓋真實史實的偽君子。

當然,他對我沒有這樣明白地講出來,他多次以"愚忠"形容周恩來這個人。但是,把陷害說成"沒有保護好"就不僅是"愚忠"了,而是偽君子。當然,這不僅是周恩來一個人的悲劇,這是毛澤東培養的那一代領導人和許許多多高、中、低級幹部的共性,而且具有可遺傳後代的嚴重後遺症,這是更可怕也更可悲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三個自信"的悲劇。

我們還應感謝鄧穎超的秘書趙瑋提供了重要證明。趙瑋在香港鳳凰衛視的專題訪談節目中,講述了她在鄧穎超身旁工作時的親身經歷,她回憶,鄧穎超在"文革"中工作非常繁重,不能很好休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央專案組的所有材料都要送到趙瑋處,趙每一份都要認真讀過,然後交給鄧穎超;鄧也是每份都要看過,再交給周恩來;周也是每份都看,因此,周恩來、鄧穎超對中央專案組一辦、二辦、三辦經手的所有專案,都是負責人,都瞭解辦案進展情況和最終處理結果,這樣,周恩來對於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等死於專案組監護之下,更多的老幹部冤死於秦城等監獄中負有不可推卸的罪責。絕不是"沒有保護好他們",而是周恩來的手上沾有"文革"中死難者的鮮血。而他只向賀龍的骨灰七鞠躬謝罪,其他死難者呢?(《名星》第3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周恩來的表態,使彭真在政治上陷入困境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Ever want to impress your boss or that special someone?

Learn the basics of wine tasting from glassware to history to tasting techniques in this online course. This is a course you're sure to enjoy!
From our sponsors
周恩來的表態,使彭真在政治上陷入困境
Nov 5th 2013, 21:31, by 明鏡雜誌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選載(11)


明鏡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14日刊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李捷題為《駁<晚年周恩來>對毛 澤東的醜化》的文章,旅居紐約的學者、《晚年周恩來》一書的作者高文謙,隨即發表了反駁文章《中国若进步,必须彻底批毛》。這將十年前出版、引起巨大轟動 的《晚年周恩來》(明鏡出版社)再次引入人們的視野。在毛澤東冥誕120周年即將來臨,對毛澤東的評價之爭更加激烈之際,重溫和反思該書所披露的毛周二人 在各自生命的最後十年、也是對中國命運至關重要的"文革"歲月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確有參考價值。這部著作,多位中共高官儘管並非都同意其觀點,也都承認,其史料"没有编造"。明鏡新聞網繼續選載部分章節。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明鏡出版社)

毛澤東本來是想在這次會議上以搞"獨立王國"的罪名,一舉解決彭真的問題,打掉劉少奇在政治上的左膀右臂,但在常委內部試探了周恩來、鄧小平的態度後,卻得不到兩人積極的響應,劉本人更是不會贊成,所以只好暫時作罷。

散會後,劉少奇出訪東南亞。一直在一旁觀風的康生趁機奏了彭真一本,給苦於一時找不到藉口的毛澤東提供了炮彈。康生利用陪同接見外賓的機會,當面向毛匯報了不久前,彭真讓中宣部給上海市委宣傳部打電話,質問上海發表姚文元的文章為什麼不跟中宣部打個招呼,批評上海市委的黨性到哪裡去了一事,說這是彭真"整到主席頭上了"。

這一下,毛澤東終於有了整倒彭真的把柄,可以師出有名了,說服黨內多數人相信彭真等人確實正在陰謀反對他本人,"修正主義上台"的危險迫在眉睫,必須發動一場革命來徹底摧毀他們。用毛自己的話來說是﹕再不發動文化大革命,老的、中的、小的都要挨整了。
於是,毛澤東決心利用劉少奇出訪的機會,揭開彭真問題的蓋子。三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他連續找康生、江青、張春橋等人談話,嚴厲批評彭真主持起草的"二月提綱"混淆階級界限,不分是非;中宣部是閻王殿,要打倒閻王,解放小鬼;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包庇壞人,壓制左派,不准革命。並表示﹕我歷來主張,凡中央機關做壞事,我就號召地方造反,向中央進攻;各地要多出些孫悟空,大鬧天宮。毛並讓康生立即返回北京向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傳達他的意見。

當時,因劉少奇不在國內,鄧小平去西北視察工作,中央一線的領導人中只有周恩來一人在京留守。因此,他的政治態度如何攸關事態發展。對周的態度,毛心中有數,早就算計好了的。周本人也意識到這一點,知道自己正在面臨著一次政治上的重大選擇。所以他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有意壓了一下,以便有時間可以從容考慮一下。實際上,周已經覺察出毛對彭真日益不滿的態度,而且也看出這是衝著劉少奇而來的。

平心而論,從個人關係上來說,周恩來對彭真的為人並無太多好感,其中緣由一直可以追溯到延安整風期間。當年彭真追隨毛澤東、劉少奇整肅黨內教條宗派和經驗宗派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唯我獨革,不能容人的霸氣,讓他很不以為然。不過,當時周氏自覺理虧,並沒有過多計較,長期以來,還是一直把彭作為黨內執行正確路線的代表人物來看待。在工作中,更是由於毛澤東、劉少奇對彭真的欣賞和重用,讓他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常務工作而對他尊重有加,乃至以黨的副主席之尊,主動向他請示匯報工作。對此,彭真曾多次對自己下屬不無感觸地提起這一點。

即使在後來毛澤東已對彭真表現出明顯不滿以後,周恩來也並沒有馬上就跟著變臉。如前所述,當毛在三月杭州會議上,根據江青的告狀,為滬劇《蘆蕩火種》到北京未能演出一事,批評彭真在北京搞"獨立王國"時,周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小心翼翼地為彭真緩頰,表示﹕我還沒有什麼感覺。 讓毛澤東碰了一個軟釘子。

這次,周恩來無法再這樣做了。從毛澤東充滿火藥味的談話中,他已經看出毛拋出彭真的決心已下,而且正在盛怒之中,如果這時再為彭真講話,不僅於事無補,而且還會引火燒身,把自己也給牽累進去。因為毛在這次嚴厲斥責彭真包庇資產階級學閥和反共知識分子的同時,也點了周的名,說﹕"周同這些人,不能不接近,但是要注意"。

儘管周恩來此時對毛澤東如此大動干戈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對局勢的發展也感到憂心忡忡,但是有一個信條支配著他﹕那就是在政治上要跟著毛澤東走,保持自己的革命晚節。這是自延安整風以後,他始終恪守的政治準則。此外,毛的政治謀略、駕馭大局的能力以及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脾性,在黨內都是無人可與之匹敵的。任何企圖與毛澤東硬頂的作法,都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對這一點,周恩來是深信不疑的。

經過兩天的考慮,一九六六年四月二日,周恩來正式寫報告給毛澤東,表明自己的態度,以及為貫徹落實毛的指示而準備採取的措施。報告中說﹕

遵照主席指示,提出高舉無產階級文化革命大旗,徹底批判文史哲方面的反動學術思想,徹底揭露這些學術權威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立場,嚴格看待這是奪取文化戰線上領導權的問題,以利興無滅資,組織自己隊伍,打倒反動學術權威的鬥爭。並擬按此方針,起草一個中央通知,送主席審閱。同時,指出前送主席審閱的五人小組報告(即"二月提綱"—作者注)是錯誤的,擬由書記處召開五人小組擴大會議,邀集上海、北京有關同志加以討論,或者進行重大修改,或者推翻重寫。

周恩來的表態,使彭真在政治上陷入困境。因為這已經不再是毛澤東"個人"的意見了,而是代表了在京中央常委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彭真不得不向毛寫了書面檢討,承認自己"在這一方面確有嚴重的錯誤和缺點"。

這樣一來,整個局勢急轉直下,彭真已經注定要下台,回家檢討休息了。由此毛重新奪回了對中國政治中心的控制權,在與劉少奇的較量中贏得了第一個回合。

不僅如此,周恩來的表態對不在北京的劉少奇、鄧小平,也是一個有力的牽制。縱使他們有心對彭真援之以手,也會因黨內力量對比的形勢而感到孤掌難鳴,況且他們目前遠離京城,鞭長莫及,等他們回來以後,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只好忍痛演出"揮淚斬馬謖"的一幕了。
根據周恩來給毛澤東報告中的提議,一九六六年四月九日至十二日,被緊急從外地召回北京的鄧小平以總書記的身份主持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貫徹毛的指示。會上,鄧表態擁護毛批彭的指示。康生、陳伯達這兩位後來文革中的紅人充當炮手,系統批判了彭真在學術批判問題和歷史上所犯的"嚴重錯誤"。周則以監軍的身份坐鎮會議,和鄧一起指出彭真所執行的"錯誤路線"是"同毛主席思想對立的,是反對毛主席的",並一起檢討了常委"失職"的問題。書記處會議作出兩項決定﹕一、以中央名義正式通知撤銷五人小組的匯報提綱(即"二月提綱");二、成立以陳伯達為首的起草小組,為中央草擬關於文化革命的指示。 這就是後來成為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五·一六通知》和最高指揮機構中央文革小組的由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杜君立:“汉奸”的起源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ght while keeping you safe and comfortable during extended waterside activities?

Shop New Drainmaker Shoe for Men, Women and Kids at Columbia!
From our sponsors
杜君立:"汉奸"的起源
Nov 5th 2013, 21:25, by 明鏡雜誌


  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以"文明冲突论"而名满天下。他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道:

  历史上,中国自认为是兼容并蓄的:一个"中华圈"包括朝鲜、越南、琉球群岛,有时还包括日本;一个非汉人的"亚洲内陆地带"包括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突厥人和藏族,出于安全的原因,他们必须受到控制;此外还有一个蛮夷的"外层地带","他们只需要朝贡,并承认中国的优越地位"。

  按照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的观点,中国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由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至世界的中国。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国较早进入农业时代,自古以中央之国自居。中原以外是发展较晚的狩猎游牧部落:南为蛮,东为夷,西为戎,北为狄。孔子作《春秋》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所谓中国有恶则退为夷狄,夷狄有善则进为中国,这种"有教无类"的优越感,主要是来自文化而不是种族。"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基于文化歧视和文明冲突,对蛮夷戎狄的戒备自古即是"华夏大防"。


  一

  公元前4世纪末期,夏禹的苗人后裔匈奴以弓马之利崛起于蒙古高原。"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中国谓之匈奴"(乐彦《括地志》)。《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尽为甲骑"。匈奴部落酋长自称为"单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匈奴汗国。匈奴陆续征服东胡、月氏、楼烦、丁零、鬲昆等游牧民族,成为欧亚草原上第一个游牧帝国,东尽辽河,西穷西域,南达黄河中游,北抵贝加尔湖。此后很长时间里,匈奴成为了中原农耕民族的严重威胁。公元前200年,刚刚大败楚霸王项羽的汉高祖刘邦几乎成为冒顿的俘虏。

  王昌龄在《出塞》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是李广的往事。李广乃"陇西成纪人也",其家族世代以弓箭传家,从秦代开始就担任仆射之职。李广力大善射,一次出猎时将草丛中的巨石误作老虎,张弓即射,整个箭头竟然都射进石头里。卢纶的《塞下曲》中记录此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射杀敌人时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公元前121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征匈奴,被匈奴四万名骑兵包围。匈奴箭如雨下,汉军死伤过半。"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大黄弩是汉帝国最具威名的远射武器,"角弩色黄而体大",弓力强劲,最高可达四十石,由壮士脚蹬腰引,射程可达400米。

  汉文帝曾说李广"生不逢时",果然一语成谶。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40多年,却始终不得封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以花甲之年随大将军卫青最后一次远征匈奴。李广所部因迷路未能按时抵达,竟羞愤自刎,临死前李广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李广的从弟——李家唯一因军功封侯的李蔡因为冲犯汉景帝陵园而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从小随李广出征,骁勇过人。父亲之死使他迁怒于卫青,以至于击伤卫青。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借天子的围猎之机,一箭射死李敢。率领数百骑兵横贯匈奴数万大军的郎中令李敢没有死在战场,却死在自己人的暗箭之下。李广另一个儿子李当户曾经揍过汉武帝的男宠韩嫣,青年即亡故,他留下一个遗腹子叫李陵。


  二

  班固的《汉书》中说: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刘彻派男宠李延年的兄长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与匈奴作战。当时李陵"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汉武帝在未央宫武台殿召见李陵时李陵主动请缨:"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他甚至夸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刘彻在狐疑中命李陵出征:"毋骑予汝(我不会给你配备哪怕一骑一马)!"。

  天汉二年秋,李陵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海(今额济纳),带着光荣与悲壮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一个月后李陵在浚稽山(今阿尔泰山)与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随即展开了一场相持近十日的血战。对于这场大战,《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详细描述: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李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三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这种远距离狙击的连弩是箭矢连有绳索的强弩,也可以说是弩炮。

  在汉军的强弩之下,匈奴以数万之众伤兵损将,只好打算撤走。这时汉军中有人投降匈奴,透露了汉军箭尽无援的危局。于是匈奴分两翼对李陵合围。李陵率汉军一边打一边南撤,一日之内射出了50万只箭。

  箭用尽了,汉军也已折损过半,最后被匈奴堵在一个山口。李陵哀叹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如果再给我们每人几十枝箭,就能支持到边界)。"

  半夜,李陵下令击鼓突围,然鼓破不能发声。李陵率十余人越岭南逃,身上只剩下短兵器,被潮水般的匈奴骑兵围追生擒。李陵道:"我已无面目报陛下!"遂降。突围逃回汉朝者仅400余人。


  三

  当我们今天重温这段两千年前的历史时,仍会感到热血沸腾。这不是耻辱而是悲壮。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丝毫不逊色于斯巴达300勇士的温泉关战役。一个失败的英雄依然是英雄。李陵以5000名装备了强弓硬弩的"荆楚勇士"深入匈奴腹地,与超过自己10多倍的匈奴骑兵相持10天,转战千里,杀敌近万,直至最后箭尽被俘,从中可见李陵的"强弩"对缺少重甲的匈奴"控弦之士"具有多么"恐怖"的杀伤力。这次战斗虽然失败了,但在兵器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李陵与李牧相距150年,铁器时代的到来使汉弩的威力更加强大。因为孤立无援,敌众我寡,李陵虽败犹荣。可怕的汉弩竟然使步兵可以对强势的骑兵展开屠杀,技术的优势在这个细节上改变了历史的成见,更复杂更强大的弩完全弥补了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的身体劣势。从此以后,中国历代中原王朝都致力于发展技术和提高生产力水平,以装备了领先战争机器的大量庸众来对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精英骑兵。因为兵器技术的先进,农耕文明的中国展开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服。

  从边境传来李陵被困的消息后,刘彻"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不久,又传来李陵未死已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刘彻下令将李陵灭其三族,李陵的老母、妻子、子女和兄弟尽皆伏诛。李家原本世代忠良,现在却落了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结局,"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李陵初到匈奴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不为汉朝容忍的李陵在匈奴却得到了单于的礼遇,不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还封李陵为右校王。汉昭帝即位后,任立政借出使匈奴劝李陵回归。李陵说:"吾已胡服矣!"任立政仍苦劝,李陵叹道:"归易耳,恐再辱,奈何!丈夫不能再辱。"祖国乃父母之邦,从刘彻杀掉李陵全族的那一刻起,李陵就已经无家可归。

  李陵以五千步下弩兵力敌匈奴八万骁勇骑兵,坚持十余日,不可谓不是奇迹,更不可谓不尽力,他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实现其"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擐甲执兵,固即死也",这就是中国军人无法逃避的命运。与西方的骑士传统不同,中国从来不会承认失败的英雄,更不会原谅一个投降的战俘,烈士节女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人性困惑的悲剧。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踏上沙场,如同离开弓弦的箭,你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旦折戟沉沙,你只能死掉,不能活着。并非中国人不懂生命的价值,只因为这不合乎权力的逻辑——对专制权力来说,不能为它所用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比起礼教帝国对军人的残酷来,"野蛮"的匈奴对李陵苏武可谓仁厚之至。李陵曾在北海(贝加尔湖)对苏武抱怨刘彻"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他也曾质问汉使:"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李陵给苏武送行时起舞作歌:"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歌罢,李陵泣下数行。1000多年后,辛弃疾为此写下一曲沉郁悲壮的《贺新郎》:"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四

  生,还是死?这个哈姆雷特的抉择对每一个军人的困惑。

  李陵的命运其实早已经被注定,他只是权力手中一枚被遗弃的棋子。正如同电影《集结号》,他在前方浴血奋战,后方的权力却在等着他战死,他手中握住的命运只有死亡。在权力眼里,军人即等于出让生命,每一次战斗都须以性命作抵押,对败将来说,"活着"就是罪过。张承志在《杭盖怀李陵》中评说:"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李陵投降后,长安几乎所有人都唾弃他,只有太史令司马迁勇敢地为其辩护:"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积也,有国士之风。且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司马迁的同情与良心使刘彻龙颜大怒:为"汉奸"辩护者亦是"汉奸"。无辜的司马迁因言获罪,竟被处以极其羞辱的腐刑。 腐刑固然痛苦,但耻辱更甚,司马迁几度欲自尽,但他终于在一个极其不堪的命运下坚强地活了下来,在狱中完成50多万字的历史巨著《史记》。

  在《史记》中,关于李陵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百字,而就这几百字却常常令人不忍卒读。后世出土的敦煌卷子中,有《李陵变文》和《苏武李陵执别词》等若干说唱剧本,证明唐五代民间对英雄李陵的怀念。在历史面前,人的命运常常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和不可捉摸。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李陵真的还有几十支箭,他就可以逃出生天;如果李陵当时战死,他就可以落个"烈士"美名……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没有李陵,也许就不会有《史记》。

  800年后,骑射传家的李氏家族建立了一个辉煌的盛唐帝国,那时有一个伟大的诗人从遥远的北方飘然而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的名字叫李白,据传系李陵二十三世孙。


  五

  从李广到李陵,匈奴为大汉帝国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司马迁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从《史记》到《汉书》,200年后的班固时代终于让匈奴成为历史的绝唱。东汉建武后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永元元年(公元89),车骑将军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这是中国史籍对北匈奴的最后一次记载。

  事实上,此次战役引发了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300多年后,在罗马史籍中,一支陌生的游牧部落浩浩荡荡漫过欧亚平原,自东向西跨过伏尔加河、顿河和多瑙河,进入欧洲东部,"一路扫荡破坏所遇到的一切"。"上帝之鞭"阿提拉令罗马基督徒闻之色变,他们的马镫与弓箭让西方世界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欧洲人将他们称为Huns,读音既像汉语的"匈奴",也像汉语的"胡"。许多历史学家包括伟大的吉本都认为Huns就是北匈奴人的后裔。阿提拉帝国崩溃后,善于骑射的匈奴人驻留匈牙利,成为东罗马帝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匈奴远遁造成北方的真空,东胡的鲜卑族遂乘虚而入,对南匈奴形成新的压力,南匈奴等胡族因之迁长城内,最终酿成改变中国的"五胡之乱"。

  节选自《历史的细节Ⅱ》,杜君立著,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10月出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民国学者选择留在“新中国”之后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Ever want to impress your boss or that special someone?

Learn the basics of wine tasting from glassware to history to tasting techniques in this online course. This is a course you're sure to enjoy!
From our sponsors
民国学者选择留在"新中国"之后
Nov 5th 2013, 19:05, by 明鏡雜誌

李海默先生《何以顾颉刚在建国初期颇受礼遇?》一文(《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年10月27日)回应了张旭东先生《顾颉刚在五十年代》(《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年10月13日)的问题,并指出一 个关键之处:"顾在1940年代与共产党力量的交往关系。"除了顾,很多学者亦把希望寄托在新政权上。正巧前日看到陈尚君先生在微博上推荐《吴宓日记》, 讲吴雨僧"坚守传统,又满脑子西化,一派纯真坦白"。选择留下的学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万劫还是晚节,作为贵报的热心读者,姑且打个擦边球,勉作回音之 回音。
抗战接近尾声之时,为了巩固松垮腐败的党国基础,蒋介石发动了昆明事变,控制了独立一方的云南省主席龙云,枪声不绝,比收复日占区还要动魄 惊心。昆明师生、民主同盟团体群情激奋,罢课运动以抗议军政独裁。易劳逸称,此事几乎令中央政府丧失了最后的人心(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9年)。直到1946年马歇尔的介入与接洽延安,才使得国共双方代表共同坐在政治协商会议的桌子旁。实际上在此之前,雅尔塔会议后,蒋立刻开启 中苏谈判,宋子文多次远赴莫斯科与斯大林会面,苏联新驻华大使彼得罗夫的上任,中苏最终在东北和外蒙的利益上达成协议。所以毛泽东《对〈论联合政府〉的说 明》其实只说出了事情的一半。正如邓野所说,国共各自从各自意识形态的政敌那里拿到一笔不菲的政治红利(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1年)。话说回来,签订中苏友好条约的王世杰、接收东北的熊式辉,都是政学系,在派系倾轧的国民党内部,CC系、三青团势力颇为不满,发起党内 革新,傅斯年还积极参与建言。胡适与傅斯年这样的人物,与其说是反共,不如说是反苏,国民党对于苏联式的官僚体制和独裁,可是沿袭了不少。
盟友亦可成为敌人,但是与敌人的敌人成为朋友,简直是把艰难变成了灾难。建国后,新政权除了对知识分子精神与肉体上的改造,在大学中亦推行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制。昔日与友人共读《吴宓日记绪编》,诚如吴宓所言:"中华文史原当废,仰首苏联百事精。"
"今只以其为苏联之定式,故中国一切遵用而已。按今时尚赖旧时代所遗留之中西新旧学者与教师,可以供用,并资传授。再过若干年后,来源已 绝,典型已尽,彼时真成沙漠荒田,只能练步伐、习口令,所谓教育云乎哉?学问云乎哉?"(《吴宓日记续编》二,1955年2月24日)除了学问不能薪火永 继,政治课上教习的"去心唯物",亦违背教育"首重心灵之启发,不能束缚整齐以求划一"之旨。吴宓在学习阿历山大罗夫《辩证唯物主义》的笔记中亦指出,马 克思主义"以物质科学,说明人生社会之本、之全,实不能为力",此无益于教学相长、学问益进。
出于对旧知识分子不信任的态度,新政权在五十年代采取对知识分子"包下来"的政策。接受良好改造的新青年,不仅阅读马列,又对苏联汉译教材 和参考书非常熟悉,往往在学校教学中更受器重。年轻人学了些马列,往往就看不起古板迂腐的老教授了,加上毛泽东对李希凡、蓝翎这两个"小人物"敢于批驳资 产阶级"大人物"的支持,更使得吴宓这样的旧知识分子除了不断接受思想改造,就不能继续教学。何况,课程教学往往不由吴宓自己说了算,学校指派助教、指派 课程教材,也不断找吴宓谈话,希望教学内容更符合马列观点。这种集体教学的方式就是"依文说教"。吴宓将这样一种集体谈论、学习改造的模式比作萨克雷《巨 人传》里所讥讽的"中世伪经院学派鄙俗学者之辩论争持者",称"以此求知,掩目欲视;以此集事,禁言道谋。共产党谋国治兵,决策求胜,其方法固极实际,故 迅速而准确,而于训练全国全世之人则反其道。此亦最进步最深刻之治术欤?"(《吴宓日记续编》二,1955年6月21日)
吴宓在清华时创办《学衡》杂志,乃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西南师范教书的日子里,他依然喜欢有旧学底子、爱英语的学生。在五十 年代,学者最痛心的大概是,既无旧主可遗,又不能在新政权下传言施教,看似广阔的天地里其实无处可归、无可作为。劫尽变穷之时,只有"诗传终牖下"罢了。

沈奕,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2013-11-03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李锐口述往事》被列禁书,女儿委托律师交涉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The Vegan Vegetarian Online Cooking School

Learn how to cook vegan in the comfort of your home with this cooking course. Enroll today for just $74!
From our sponsors
《李锐口述往事》被列禁书,女儿委托律师交涉
Nov 5th 2013, 16:32, by 明鏡雜誌

明镜新闻网记者 沈琮琮


http://www.rfa.org/cantonese/features/bookclub/book-review-09132013113630.html/Li-Rui-book091313-350.jpg/image

耄耋之年的中共党内自由派元老李锐的回忆录被中共当局列为禁书,海关拦截。11月5日,李锐的女儿李南央通过电子邮件、微博等宣布,她已经全权委托律师进行交涉。

李南央的电子邮件叙述说:

我已将10月29日上午入关时,本人拥有著作权的53本《李锐口述往事》被中国北京海关悉数扣留,并于10月31日上午10点通知上边返回的审查意见:此书为禁书,不允许进入中国大陆一案,全权委托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夏霖和夏楠两位律师办理。特此告予本人10月30日午夜发出致中国海关第二封公开信后,关注此事的朋友和网友。

李南央
2013年11月5日

现年96岁的李锐,曾经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高岗政治秘书、陈云政治秘书、毛泽东的兼职秘书。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下放北大荒农场劳动。1967年-1975年,北京秦城监狱关押八年。至1979年1月恢复工作,任电力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政委,后任中组部副部长、中共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他的一生,与中共党史密不可分,晚年以敢言著称。

最近由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李锐口述往事》,是由其长女李南央和学者丁东用三年多时间记录、整理、编辑而成。不仅有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也有理性思考和评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免費電視牌大火續燒 港視與港府互杠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Get healthier and fit with celebrity yoga instructor, Sadie Nardini.

The course will teach you a 14 day routine so you can maintain a body more free of toxins and extra weight.
From our sponsors
免費電視牌大火續燒 港視與港府互杠
Nov 5th 2013, 23:23

香港電視聲明

香港電視網絡通過Facebook針對港府的說法發表強烈的聲明。

在香港,有關電視牌照的風波繼續燃燒。未獲免費電視牌照的香港電視網絡周三(5日)發表聲明,語氣強烈地指責港府不發牌予其的理由。

香港電視網絡在聲明中,形容港府對不發牌照的理由是「不盡不實不公義」,該公司「可以沒有牌照,但是不能沒有公義」。

聲明要求香港政府「能夠還香港市民一個真相,重建管治威信。」

這個措詞嚴厲的聲明還指責香港政府,在決定只發出兩張免費電視牌照給有線寬帶和電訊盈科,而在港視爆冷出局三周之後,對此一直不作「合理交待」。

港視的聲明說,一直到立法會決定引用《立法會(特權與特例)條例》要求港府公開免費電視發牌文件,才作出「原則性和方向性的解釋」,「只會讓公眾更疑惑、真相更複雜」。

港視稱,他們所要求的只是「一個合理的交代、一張客觀的成績表」、讓該公司知道「錯在哪裏」。

香港政府周二接連就發放免費電視牌照作出多項解釋,包括發表聲明解釋發放牌照的決定原因。

在之前,特首梁振英向媒體表示,主要決定是看申請者的財政能力、節目投資、技術水平以及節目策略和製作能力。

港府行政會議秘書處也表示,不同意港視代表律師所要求的公布《就引入新競爭者對免費電視市場競爭環境的影響所作的顧問報告》,稱該報告的基礎就是對公眾保密,向申請人提供該報告也只是方便申訴,申請人也知道應該將之保密。

在港府發表的聲明當中,重申決定是「採用十一項因素和四大評審凖則」,而另外兩家申請人表現優於港視。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則表示,增發牌照的原意是通過良性競爭,提供公眾更多選擇,但是根據顧問報告,香港的市場無法支持五家免費電視。

先前,就已經因為不滿港視未獲港府發放免費電視牌照而出現了示威抗議,現在據稱也有計劃周三時在立法會外舉行大規模示威。

港視的創辦人王維基說,他估計周三將會有數萬人大批人之立法會外舉行抗議,繼續高分貝質疑政府的決定,支持港視。

與此同時,300多名香港海外留學生也聯署指責香港政府在決定發放牌照時的過程「有欠透明」。

(撰稿:威克,責編: 顧垠)

BBC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電腦合成「小甜甜」讓上千孌童犯原形畢露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Introduction to Coaching & CEC's

In less than an hour, you'll learn how to win the hearts of your members and build a successful fitness community. Sign up for this $49 online course.
From our sponsors
電腦合成「小甜甜」讓上千孌童犯原形畢露
Nov 5th 2013, 23:25

小甜甜

2萬多個孌童犯在網路聊天室接觸小甜甜,以金錢換取猥褻性的性表演。

荷蘭的兒童保護組織說,他們用電腦合成小女孩的圖像辨認了上千名孌童犯。

名為Terre des Hommes(人之大地)的荷蘭分部合成了這個叫做Sweetie「小甜甜」的電腦合成女童圖像。

「小甜甜」被描述成10歲大的菲律賓女童。該組織將「小甜甜」放在網路的聊天室,在10個星期左右的時間當中,就有2萬餘孌童犯要求「小甜甜」在網上通過視頻作猥褻的行動作。

Terre des Hommes荷蘭分部說,他們已經辨識出其中一千多人的身份,這些人願意以金錢換取發展中國家女童的「網路性交易」。

該組織說,希望能夠讓人們了解,現在出現了新的方式來危害發展中國家的兒童,也就是通過視頻所做的「網路性遊覽」。

技術人員是趁孌童犯與「小甜甜」聊天的時候,通過孌童犯的社交媒體來搜集身份資料,一旦確認身份,技術人員就會將資料轉交警方。

保護兒童運動人士說,最大的問題是警方在拿到資料之後,不會採取行動,受害兒童也極少會向警方報案。

他們希望全球各地的警察能夠積極地巡邏「殘害兒童」的網路聊天室,指出「孌童犯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法律管不到他們」,但是要讓他們知道「網路雖然是免費的,不過絕對不是無法無天的」。

根據聯合國和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說法,時時刻刻都有至少75萬孌童犯在網路活動。

Terre des Hommes荷蘭分部現在推動全球立法要求各國對孌童犯的罪行採取積極調查的措施。

該組織說,到目前為止,全球只有六個孌童犯因為「網路性遊覽」而被判刑。

(撰稿:威克 責編: 顧垠)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分析:火星探索對印度有何益處?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Get healthier and fit with celebrity yoga instructor, Sadie Nardini.

The course will teach you a 14 day routine so you can maintain a body more free of toxins and extra weight.
From our sponsors
分析:火星探索對印度有何益處?
Nov 5th 2013, 23:26

印度向火星發射小型無人衛星

印度向火星發射小型無人衛星被認為是其太空探索的一個巨大飛躍。

印度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俄羅斯,歐洲第四個成功從事火星探測的國家。

印度向火星發射小型無人衛星被認為是其太空探索的一個巨大飛躍。

這項任務對於印度和全世界有何意義?印度新德里電視的科學事務編輯巴格拉有這樣的介紹。

印度這枚探測器的旅程歷時10個月,長達2億公里。

這枚1350公斤重的衛星裝載有五個工具,其中包括探測可能代表火星存在著生命的的甲烷或沼氣的傳感器、拍照的彩色相機,以及測繪星球表面和礦產的熱成像光譜儀。

探測器還將分析火星稀薄的大氣。

「自然進程」

火星簡介

  • 火星以羅馬戰神而命名
  • 火星一年的長度為687地球日
  • 火星距離地球最遠為3.78億公里
  • 火星最低溫度為零下100攝氏度
  • 火星最高溫度為零度攝氏
  • 火星有兩個衛星

去年8月,印度總理辛格宣佈了這項6240萬英鎊的任務,其後,總部位於班加羅爾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500多名科學家日以繼夜地工作。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瑞德哈克里斯南說,印度2008年成功完成月球初航任務,帶回了月球上有水存在的首個證據,火星探索是一個「自然進程」。

這一項目的負責人阿如南說,他已經有15個月沒有休假,一直睡在班加羅爾的衛星中心,每天在家的時間是一兩個小時。

印度將這次發射視為在火星探測方面擊敗其區域競爭對手中國的契機,尤其是在2011年11月向火星發射第一個載有中國衛星的俄國火箭失敗以後。1998年,日本在類似的嘗試中也沒能成功。

火星探測器載荷

  • 萊曼阿爾法光度計(LAP):衡量氫和氘的量,科學家以此來研究火星上水粉份的流失
  • 火星外層自然成分分析儀(MENCA):研究上層大氣的中性成分
  • 火星彩色攝像機:為火星和它的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表面拍照

中國在太空探索的各個方面幾乎都擊敗了印度,諸如:其火箭可以載有比印度的四倍以上的重量;2003年首次載人太空飛行成功,而印度還沒有;2007年中國領先於印度推出了探月初航。

那麼,印度發射火星探測器標誌著一個新的亞洲太空競賽嗎?

衛星中心主任施瓦庫瑪說,「國家的自豪是重要的,如果火星探索任務成功,將大大有助提高印度的士氣。我們不是在進行太空競賽。」

太空競賽是高風險的。

自從1960年以來,約有40個探索火星的任務,超過一半都失敗了,除了歐洲的「火星快車」;這個項目是歐洲20個國家的成功的火星初探。

質疑目的

雖然印度表示火星計劃是其半個世紀太空探索以來耗價最低的行星間的探索任務,但是一些人質疑他們的科學目的。

德里科學論壇智囊瑞格胡南丹說,「這是一次未達最高標凖的發射,科學目標有限。」

其他的人像經濟學家活動家德雷茲說,「發射似乎是印度精英們對於超級大國地位的妄想追求。」

不過,一位高級政府官員不同意以上的說法。他說,「我們從1960年以來就聽人說,貧窮的印度不需要或者支付不起太空計劃;如果我們不敢夢想,我們只能像樹林裏的伐木工人和抽水工人一樣!現在,印度已經強大,不能只生活在高科技的邊緣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黑色星期五開打 折扣滿天飛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Learn Adobe Illustrator CS6 Master Techniques from an Adobe Guru!

With over 25 year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Robert Farrell has been a trusted instructor for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 who want to improve their Adobe skills.
From our sponsors
黑色星期五開打 折扣滿天飛
Nov 5th 2013, 23:28

記者陳光立/洛杉磯報導

玩具反斗城今年主打感恩節夜的四小時特賣會,諸多玩具價格大幅減價,包括兒童專用的平板電腦僅39元。(折扣網站BFads提供)

玩具反斗城今年主打感恩節夜的四小時特賣會,諸多玩具價格大幅減價,包括兒童專用的平板電腦僅39元。(折扣網站BFads提供)

Home Depot今年一反常態主動公開黑色星期五廣告,希望瓜分年底的購物熱潮市場。(Home Depot提供)

Home Depot今年一反常態主動公開黑色星期五廣告,希望瓜分年底的購物熱潮市場。(Home Depot提供)

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臨近,折扣的各項情報已在網路流竄。目前,沃爾瑪(Wal-Mart)、梅西百貨(Macy's)、玩具反斗城(Toys R Us)、Home Depot的折扣廣告均出爐,這些僅在感恩節當天有效的廣告,已被翻拍或該公司自行貼上網。

沃 爾瑪一如往常,提早點燃購物戰,只要一過感恩節午夜,民眾即可上網訂購,公司已開放300種商品資訊,均為黑色星期五才有的折扣價。其中,JVC的42吋 LED電視僅299元,價格較平常便宜36%。此外,XELIO 10吋平板電腦也打對折僅49元,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沃爾瑪網站執行長 Joel Anderson表示,今年經濟成長未如預期,一般美國家庭預算吃緊,提供折扣商品可讓消費者度過愉快佳節。他說,沃爾瑪網站這次提供七大優惠商品,折扣 均屬前所未有,數量也很有限。去年萬聖節後,網購業務一路衝,今年遂實體、網路兵分二路攻市場。

同時,梅西百貨多達49頁的黑色星期五廣 告,也在網站被人轉貼。商品折扣僅感恩節晚開門(Doorbuster)有效,即周四晚間8時,現持廣告上門無法拿優惠價。廣告中,折扣商品共計81項, 涵蓋衣服、珠寶和家庭用品,折扣名牌有 Calvin Klein、 Ralph Lauren、 Tommy Hilfiger、 Michael Kors等。

被譽為兒童天堂的玩具反斗城廣告也外流,電玩主機PlayStation 3 250GB主機加遊戲僅200元、任天堂掌上電玩3DS配一款遊戲特價150元,4GB的Xbox 360加Kinect遊戲為200元,折扣幅度相當誘人。其他還有Wii U套裝組合260元,新款電玩買一片、第二片40﹪off優惠,廣告中的優惠從感恩節晚上5時起有效。

過去少推黑色星期五優惠的Home Depot,3日該公司主動曝光六頁的廣告,欲採購得等11月10日才能有優惠。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打出来的天下,谈出来的国家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Learn Adobe Illustrator CS6 Master Techniques from an Adobe Guru!

With over 25 year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Robert Farrell has been a trusted instructor for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 who want to improve their Adobe skills.
From our sponsors
打出来的天下,谈出来的国家
Nov 5th 2013, 23:29


公民宪政讲坛第20期

主题:国家观与法治

主讲人:
资中筠(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原美国研究所所长)
许章润(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时间:2013年10月15日(周二)晚7:00-9:00

地点:升平颐和会议中心

主办:北京大学法学院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

主持人:张千帆

张千帆:欢迎大家来到今天晚上的讲座,公民宪政讲坛已经举办到第20期,值得庆贺一下。将近两年时间,坚持下来不太容易,经常"周游列国"。不过换换地方也好,让我们体会不同会场的风采;光在北大举行,老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也许会感到烦。所以需要感谢新浪博客小张的合作,也要感谢十分开放的《学习时报》愿意把如此气势恢弘的会议场地借给我们。

资中筠教授是资深学者,专业是国际问题和美国研究。通晓英语和法语两国语言,也是社科院当之无愧的荣誉学部委员。资先生清华大学毕业,跟北京大学也有渊源,看网上的资料,资老师1947年—1948年肄业于燕京大学,曾在燕京大学就读。从50年代开始担任外事和翻译工作,80年代转入学术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资先生今年已经80多岁了,但还是一如既往地睿智和高产,有很多著作、代表作,我不完全了解,有《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20世纪的美国》、《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斗室中的天下》,2011年出版了《资中筠自选集》共五卷,覆盖面很广。读资先生的文章,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跃然纸上。她对中国近60年有一句总结的话非常精辟:前30年中国知识分子是为威武所屈,后30年不是为富贵所淫就是为贫贱所移。这是资老师对前30年和后30年知识分子的理解和概括。

另外一位嘉宾是清华法学才子,我非常高兴今天有两位邻校的校友给我们做讲座。章润教授是安徽人,应该不是在桐城,但是读他的文章,我感觉有桐城遗风。他是墨尔本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写的是儒家研究。章润以前主要从事刑法研究,写过《监狱学》、《刑罚学》等专著。后来转行做法理学,代表作有《说法·活法·立法》,最近有一本散文集《坐待天明》。我和章润教授有过多次合作,一开始听他讲话,很快会给人一种诙谐、风趣、出口成章的印象。但经过和他的合作,知道他还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理念。这很难得,因为现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般比较沉重,不会像他那样诙谐幽默,而那些风趣有文才的,却又大都没有多少社会责任感。两种美德不容易兼有,却同时体现在章润身上。

资老师对美国非常熟悉,所以今天主要是给我们讲中美两国不同的建国过程和不同的国家观念对法治的影响。下面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资老师。

资中筠:谢谢张千帆老师,两位老师都是我很敬重的法学界的专家,我不懂法律,完全不是学法律的。让我报题目,我就说了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家跟法治的关系,但什么叫法治你们都比我更在行。开头我先说怎么会想到这些问题。

张千帆一开始希望我讲文化和道德危机问题。但我不想讲,因为现在关于道德危机和文化危机太明显了,大家已经说烂了,说也白说,没什么可说了,说来说去都到了礼崩乐坏、人伦道德失范的地步,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来,说了有什么用?另外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写过不少东西,比如说文化和制度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还有去年我在香港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讲话,关于"人性·文化·制度",所以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现在我不太愿意讲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连五脏六腑都在溃烂的人,跟他说应该解酒、戒烟,不应该以不健康方式生活都没有用,得帮他找出真正的病根来。但真的有没有治本方法我不知道,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为止我思考的问题想到的。

我从哪个问题开始想的?虽然我一直研究外国、搞洋务,但我真正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中国历史。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常常被周边少数民族打败,多少次了,真正完全亡于少数民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不能说中国从没有亡过,绝对亡过。还有过去的五胡乱华、南北朝等等,少数民族比汉族好像更强悍,汉族明明在文化、社会进步、生产力各方面远优于周围的游牧民族,但为何总被打败。有一个说法说汉族比较文弱,游牧民族比较彪悍,所以打不过人家。但仔细想会发现这经不起事实考验,因为汉族文韬武略很发达,历代出过很多名将,有很多著名的战役,是载入史册的,还有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在逐鹿中原时,各路英雄混战都很英勇,如《三国志》所描写的情况,论谋略还有《孙子兵法》到诸葛亮,是世界级的。那为何每个朝代站住脚之后反而弱了?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主要是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谁最有可能谋反?当然是武将,因为天下是打出来的天下,觉得谁掌握军权谁就可能谋反,所以凡是掌握军权的武将最后的下场往往不好,皇帝不放心,就要不断地掣肘。所以抗击外侮时,武将在前面打得好好的,越打胜仗皇帝越不放心,很容易被进谗言、敌人搞反间计,因为皇帝最关心的并不是你丢失了多少土地,而是武将千万别造反。所以看历代,随便举一个例子,如汉朝的韩信、岳飞、于谦一直到明朝的袁崇焕,这些人忠心耿耿地捍卫边界时,最后被怀疑谋反而不得好下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最客气、温和的方式。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最在意是他一家政权,领土是次要的,所以"宁予外夷不予家奴",这是中国的传统。在这里面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汉族之所以打不过少数民族,真正原因在于所有的政权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是一家私有的。打出来的国家就是这样的。

当然古代国家,包括欧洲、中东以前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但中国是最典型、时间最长而且模式最一致——每一个朝代更替都是打出来的。欧洲国家打来打去,有的是争夺领土占领了别的国家,不一定都体现在改朝换代上。特别是到近代以来,情况越来越复杂,今天我就不讲了。不管怎么样,最早中国黄帝大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然后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始皇统一列国,以后各个朝代全是打出来的,一直到本朝。所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内战最多,最后被总结出"枪杆子出政权",这句话十分精辟,高度概括,中国政权就是从枪杆子出来的。

到辛亥革命部分地改变了这种国家观,辛亥革命号称是武装起义,实际上辛亥革命流血最少,清朝和平退位,没有打得一塌糊涂,民国政府也没有对清朝皇族开杀戒,并且给一定的生活待遇。所以辛亥革命之后,部分改变了这种国家观,也已经不是一个家族的起义了,是改变了"家天下"的继承制度,至少在理论上实行宪政,理论上统治者是选出来的,国体变了,辛亥革命打断了这样的进程。但以后半个世纪还是枪杆子决定,先是军阀混战,谁有枪杆子谁就有地盘,大家凭枪杆子说话,最后北伐也是凭枪杆子统一中国,确定了蒋介石的领导。但蒋一直没有能真正统一中国,所以念念不忘用武力先安内然后攘外。各种政治势力,最后谁掌握多少军队、军权,最后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直到现在这个政权还是打出来的。

打出来的国家有哪些特点?

一是政权是私有的,这个是我打出来的,因此天下是我的。国家建立的最高目标是保证我这个家族永远掌握权力,政权是目标不是手段。那这个政权对谁负责?不是对老百姓,而是对祖宗,失去政权就对不起列祖列宗。尽管国库都是从税收而来,但各级官员都认为自己是"食君之禄"而非纳税人养的,因为整个国家是君主一家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一家为何能长期执政?祖先的武力打下来的,"国"是放大的"家",老子打江山,儿孙坐江山,像家族遗产一样,所以儿孙的责任是要对得起祖宗,永远保证江山不落到别的家族里。谁要觊觎王位就像打家劫舍一样,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不但违法而且也是不道德的,"犯上作乱"是最大逆不道的,这是儒家道理。"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是什么?是想造反夺取王位的人。历代帝王都自称是儒家,实际上他们并不完全按照儒家所宣传的仁义礼智去做,但取的就是这一点,就是不许造反。这是第一点。

二是爱国就是忠君,这两个合而为一。所以文臣武将忠于国家就是忠于君王和他的家族,谁帮助这个君王打天下出力最多,就论功行赏。现在那些民主国家选举,总不能谁帮我选举最多,就给你官做得最大,不能这样做。但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论功行赏,等到功劳太大,赏得太多了,又不放心,又把你干掉。

三是轻视个体生命,人命价值按等级分,皇帝或者皇族是至尊之体,富贵之家是金枝玉叶,百姓的命如蝼蚁,就是在历史上一笔带过的数字,历来说的"坑降卒几十万""血流成河""横尸遍野"都是模糊的概念,老百姓死多少人没有关系,客观上人口的控制是靠战争和饥荒,打仗论功行赏是以杀敌的人头来计算,杀了多少人头回去报功。这样在政治斗争里基本没有妥协,总是你死我活,要么你取代我,要么我保住我的江山。

四是需要愚民,便于统治当然需要愚民,不需要你知道什么也不需要你参与什么。现在被认为最先进的选拔制度是科举,这个科举好像是比较公平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好像大家都是可以参加的。但就是科举通过考试可以统一思想,考的内容一样,大家积极要念的书、做的事情都一样。科举制度最能够统一思想。在科举之前搞贵族政治时,如魏晋时代的情况,贵族们的思想比较自由,自己有自己的看法,互相争夺。但等到用科举来统一思想时,普及面非常大,一方面普及了教育,给了相对平等的机会,但更加进一步统一思想,而且所有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为皇家服务,所以唐太宗非常得意,"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五是需要适当改善民生。每个朝代开国之君都要改善民生,不改善民生站不住脚,这当然是题中之义。但改善民生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怕水覆舟,"舟"是目的、是皇权。民生是可以考虑的,但民权不在考虑之内。因此民生的考虑也有限,一个朝代越到后来,君主越骄奢淫逸,只能搜刮民力,牺牲民生。直到民不聊生,起来造反。

所以,打出来的天下最终只能人治而非法治,有时候强调"德治",实际上往往流于虚伪,归根结底还是人治。古代法家如商鞅、韩非、李斯跟现在的法治观念完全是两回事,因为第一不保护人的权利,不承认私有财产,只讲惩罚。第二最高司法者是君主或者被授予大权的宰相如商鞅,还是人说了算,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完全是一句空话。最公正的,大家都说包青天,包青天最后靠的是皇帝的尚方宝剑,如果皇帝把尚方宝剑一收回他完全完了。最公平的君主、最愿意讲法治的,最高裁判者还是君主。所以我想到"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这句话,谁把谁的权力关在笼子里非常重要,谁来掌握笼子的门?这句话没有主词,没有宾语,那就是白说。

这是第一种,打出来的国家是这些特点。

第二种是谈出来的国家,开会讨论的国家。开会讨论出来的国家美国最为典型,别的国家是从打出来慢慢演变为讨论出来的,不过美国一开始立国就是讨论出来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这样的。美国并不是先有一个国家然后宣布独立,再打一仗。美国原来有13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邦,跟英国打时,一开始并不是要独立而是抗税,13个邦因为利害关系先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了自己回到自己的邦。最后想来想去觉得有一个联合起来的国家应该比没有一个国家好,所以大家在一起开会。于是1787年开了一个有名的"制宪会议",先确立一个原则,到底要不要统一的国家,还是13个邦依旧是分散的、独立的。大家讨论到最后,觉得有一个中央政府比没有好,但他们很警惕特别怕中央政府侵权。讨论来讨论去,讨论了116天就通过了一部宪法。所以是先有宪法才有国家,没有宪法根本就没有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建立在宪法之上,不建立在任何传统之上。这个宪法是怎么来的?是投票投出来的,投了569次票,每一条款都要投好几次票,有的人今天投了赞成票,第二天觉得不对,有意见,然后重新讨论再重新投票,这可能也是破天荒的,一个文本投了569次票通过,一条一条通过,通过完后许多人还不满意,还有人不想签字。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但不是动武的,大家先说好,最开始的议事日程是不许用暴力、不许打架、不许骂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以给你任何时间发表你的意见。所以这个国家是如此讨论出来的,讨论到最后先有宪法才有国家。到现在为止,维系这个国家的就是宪法,宪法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美国这个国家是移民国家,什么样的民族都有、什么样的宗教都有,可以保持你的宗教、生活方式甚至于语言,但你得承认这部宪法,做公民的唯一条件是忠于这个宪法。

      谈出来国家的执政理念是怎样的?开始时美国执政理念是从洛克《政府论》来的。不过洛克当时想象的是君主国家,只是君主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的,而不是王位、血缘继承的关系。据我理解,洛克觉得国家存在的理由是保障基本公民权利,基本公民权利核心一条是私有财产的权利。洛克认为一个自然人在没有政府时,大家可以去大自然拿无主的东西,比如打猎、打渔,这些都是可以的,这些东西是无主的,归你的。一旦你射箭射中了猎物,付出了劳动,这个猎物归你,就变成你的私有财产。但有人想抢你的东西,应该自然地有一种权利保护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私有财产。可是这个事情越来越复杂,有的人力气特别大,硬给抢走了,这就需要推选一个或几个人来管这个事。所以大家推选出几个人,立一些规矩,并且自愿地让渡出来一部分自己的权利,由他来执行,所以洛克心目中君主有执法权,。政府是手段,统治者是大家要求他来统治,其合法性在于得到公民认可。所以私有财产可以继承,公权力不能继承的。假如推举出来的君主死了的话,应该重新推举,而不能说他的儿子自然而然就继承了,这是我理解的最初的、最原始的谈出来国家的一种观念。

政府结构的设计是为了贯彻宪法的精神,宪法可以随发展的需要而改进,所以美国到目前为止有27条修正案,但都是要经过已制定的程序而后通过,是很复杂的过程。

还有一个特点,既然保护公民自由权是最高的任务,那谁是主人、谁养活谁就比较明确。"纳税者"的意思是什么?是我们要推选出来一个人来管我们的事,但如此会占时间,比如不能去种田、打猎或者赚钱,大家自愿地补偿一点,给他费用,或者再发展下去,管理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纳税者自己愿意给一点补偿来管理。其实共产党最初在解放区,叫"脱产干部"就是这个意思,那时解放区大多数人都要生产,有人脱产的,不种地了,专门从事管理,只有很少的津贴。当初所谓"脱产干部"的观念是这么来的。我记得1949年以后初期农村的农民很不愿意当干部,因为耽误他生产,可见那时干部待遇津贴很少,有时几乎没有。但是由于没有制度保证,后来竟然发展成今天这样。

还有一个观念是新闻自由,是杰斐逊说的,因为要公民参与,既然要参与就必须要让他知情,愚昧的、不知情的公民不可能参与民主社会,所以他说宁可要一个没有政府的国家,也不能要一个没有报纸的国家。这种观念都是由于国家是谈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无论如何军人不参政,不能由枪杆子来决定谁来当政,或者哪部法律应该通过或者不应该通过,这类国家最后一定得是法治而非人治,因为它的核心就是宪法。

法治精神在于平等,在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如果说同一部法律只适用于这部分人,而不适用于那部分人,有的人同样犯罪就应该判死刑,有的人杀了好多人都不判死刑,这不叫法治,因为由谁来决定该怎么判呢。我忽然想起来前几年讨论《物权法》时有一位号称是法学教授反对《物权法》,理由是:难道乞丐的打狗棒和富人的豪宅应该一样受到保护吗?他认为乞丐的打狗棒应该受到保护,而富人的豪宅不应该受到保护。我看到这个讲话后很吃惊,觉得一个学法律的人不该说出这样的话,法律最基本的原则是一律平等,至于我们希望少一点乞丐,应该改革社会,使得乞丐少一些。但不管什么样的情况,按照他的说法,财产多到什么程度就应该不受保护,就可以动员"打土豪分田地"。何况,在现实生活中最没有保障,经常被剥夺的恰恰是类似乞丐打狗棒那样的弱势群体的一点点财产,例如小贩的小货摊、农民、贫民的自住房、地等等。所以对这种法律的概念,一个号称是法学教授说出这样的话我很奇怪,说明在我们这个国家的传统里,法治观念确实非常淡薄。

第三种国家是第一种国家的变种,还是通过武力夺取的政权,不过并不公然地说这个是我的家族天下。根据列宁《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国家是阶级专政的工具,所谓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并不承认人人平等的观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够平等,因此也不承认普遍公民权。但是无产阶级有千百万人怎么统治?通过自己的政党。但这个政党不是阶级选出来的,而是自己组织起来说我代表那一个阶级,而且这个政党人数越来越大(姑且不说怎么发展的),只能通过少数的领袖集中统治,最后高度集中到一个人,然后这一个人被神话,权力无边,超过历代任何一个皇帝。

暴力革命时间可以短可以长,有的几天之内暴动。但在我国大规模的枪杆子出政权,当代内战时间持续得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的时间都长。如从辛亥革命以后算起,10年之间是军阀打来打去,里面包括从共产党成立之后所谓"围剿"和"反围剿"的十几年战争;其中有8年是打外战、抗战,是日本侵略;之后又接着打了3年内战。总体上内战的时间远远超过跟外国打仗的时间。所以这个政权绝对是枪杆子里出来的。根据列宁的理论,后来通过林彪之口讲出来的,政权就是镇压之权。政权就是专政,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变成了镇压之权,这个政权在理念上缺少另外一个功能——保护公民权利。

"人民"概念也非常模糊,跟"公民"概念不一样,"人民"到底有什么权利不清楚,哪些人算人民不清楚。比如1949年对国旗上四颗小星星的解释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四个阶级算人民内部。后来忽然一下资产阶级算外部了,国旗就另作解释。到文革时,阶级概念变成路线,今天同意我的意见、拥护我的,就算革命,是无产阶级。明天站队站错就成资产阶级。整个没有章法,更不能说有权威的宪法一说。这样的国家跟历代朝代还有一个不同,即更加虚伪。因为历代朝代说清楚我是天子,之所以能够打下天下来是因为我是"奉天承运",有天命在身,儿子当然继承我的王位,老百姓认了,合法性就在于血统。后来的国家是号称为共和国,不能够公然地说就要按血统来传位。那究竟按什么?一家的天下变成了少数几家的天下,而且又不能够公然说必须按血统传位,到底如何继承?权力更迭问题实际上没有理顺,也没有很明确的交代。但很多特点跟第一种国家,即跟所有打出来的国家都是相同的:

第一、最大的罪恶是谋反,现在称"篡党夺权",这远远超过任何其他罪,比如大规模地残害百姓、侵犯民权等,都不如夺权谋反的罪大。

第二、政权目的是什么,是绝对不能丢掉这个政权——存在就是目的,自我循环。最高使命是要后代保江山永远在同一团体手中。那么当政者对谁负责?对祖宗。否则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曾经流血牺牲打下江山的"先烈"(现在不叫"祖宗")。我记得1962年古巴危机时,最后赫鲁晓夫跟肯尼迪妥协,现在来看非常明智,已经到了核战争边缘,大家让一步,赫鲁晓夫同意美国在公海上检查苏联船只,证实上头确实没有导弹,化解了当时一触即发的危机。那时中共批"苏修",我听到一些高级干部骂赫鲁晓夫:说他对不起祖宗——指列宁,说列宁如在坟墓里知道的话都会不安生。指责赫鲁晓夫投降了,先是冒险主义,后来是投降主义。所以当时的观念还是对不起祖宗,认为赫鲁晓夫对不起列宁。至于如果爆发核战争对苏联广大群众如何、乃至全人类如何,不是主要的。我们的一些老革命,虽然是无神论者,但一说到将来去世的话一定是说去见马克思去了,如果犯了错误,就说无脸去见马克思,说的是对不起祖宗,而非对不起人民。这些观念都是一脉相承的。

还有是轻视个体,核战争没关系,死了3亿人,还有3亿人。甚至有一个说法是全世界有几十亿人,死了一半人也没有关系,这种话在有重视个体生命的传统的国家的政治人物绝不会公开说。在这类国家,军队不是属于整个国家,是对一党、一个统治的集团负责,军队职责不光是外战,还包括对内镇压造反,,镇压对政权的挑战。

有一点跟皇权时代不太一样的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皇权时代,因为现在社会信息这么流通,民众耳目不可能完全封闭,可以有横向比较,而且公开的说法又不能以血统为依据,愚民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去皇帝不需要宣传工具,也没有一天到晚在那儿宣传,只要颁布一下号令,大家自然而然就接受了,皇恩浩荡,理应如此。现在宣传机器之庞大,之重要性,远远超过历朝历代。

还有一个是民生要求越来越高,不是以前稍微给点小恩小惠就满意了,因为有横向比较,而且生命的价值以等级论的观念,越来越不能为普通百姓接受。更重要的是,第三种国家自称比第二种国家优越之处在民生,所以保障民生的任务非常重,但民生还是手段不是目标。常常有人说,载人飞船都能上天、都能做得到,但污染问题、毒奶粉问题为什么就没有办法做好?主要是因为民生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还是政权本身,需要保的最重要的是江山。所以执政理念不可能是法治,还是人治,并且常常要讲"德治"。在当下的语境中德治的意思是意识形态统一、信仰统一,强化思想教育。总之,在政权的终极目标是保自己,而不是保障公民权利,甚至根本不承认公民权利、司法不能独立之前,不可能成为一个法治国家。

结论是只有政府根本目标改变,只作为一个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手段,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改革,或换掉,这样才能建立法治。。我先讲到这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根本问题,因此去年张千帆老师让我在《共识》上签字,我说我不签,因为我觉得是与虎谋皮。根本问题没有解决,谈宪法是一厢情愿,我是这样的看法。谢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