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

明镜月刊: 習近平實現“中國夢”的兩手已十分清楚

明镜月刊
明镜月刊 
Look great with these tips.

With the latest chic advice in Trending Now...Beauty, you'll pick up know how on looking your best and feeling great from the inside out. Subscrib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習近平實現"中國夢"的兩手已十分清楚
Sep 26th 2013, 07:34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劉曉

  內訌說,矛頭直指劉雲山
  
   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一連四日會議,研究制定官員待遇標準、整頓吏治、改變作風等問題。意外的,官方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要求政治局員執行集體決策、 堅持重問題按規定請示報告。官方的公開報導,印證有關習批評其他政治局委員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顯示習對政治局的內訌問題甚為窩火,有意藉民意、輿論施 壓。

  聯想到《朝日新聞》年初曾報導,習近平就《方週末》新年獻辭事件批評劉雲山,要求宣傳部門不要添亂。香港《大公報》報導習近平 在北京微服出巡搭的士後,習亦曾批評中辦主栗戰書"一蠢、再蠢"。而《光明日報》指摘"豪車禁掛軍牌是制度的倒退",新華網接連發文駁越反越腐、官員 大是貪官,更視為與習近平治軍、反貪唱反調。

  香港《蘋日報》評論員李平指出,北京近期左右派論戰、錢荒等政治經濟衝突激烈,習近平不惜將政治局的矛盾公開化,既顯示問題之嚴重,也顯示習之強硬,不只是對現任領導人的警告,也是對他們背後的元老的警告。

   而海外中文網站6月26日出現一篇據說是出自一名中共中央辦公廳幹部之的文章,說的就是"劉雲山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該文稱,習近平在此次政治局 會議嚴厲的講話讓海內外驚訝,結合前段時間在一次內部講話上習近平說,政治委員如果觸犯黨紀國法,不應該有"免死牌"。不難推測,這次會議是有目的,而 且目標就是政治局委員甚至常委。

  文章認為:"劉雲山早應該看出來,危險正在逼近。這個據說是江時代的遺老,仗著對宣傳與輿論的長期掌控,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繼政法委之後又一個沖上風口浪尖的歷史敗類。"

  早有網絡傳言,劉雲山為了防止習近平走"邪路",壟斷了習上來後的宣傳,什麼東西都不請示,認為習是"門外漢",習的智囊都太年輕,沒有經驗。他劫持並壟斷了習近平"中國夢"的解釋權,但國內網絡卻鮮有報導。

  該文還披露:其實宣傳部門早就淪為利益集團維護自己利益,魚肉老百姓的工具。據中紀委掌握的消息,現在幾乎所有的宣傳口,尤其是負責互聯網管理(刪貼)的,幾乎都是收錢辦事。他們收錢辦事不要緊,卻讓這個政權看上去比管制新聞的希特勒還不如。

   文章稱,中辦早前接到一份來自中紀委的情況通報,說宣傳口腐敗已經達到無法想像的程度。由最領導人掌握的調查組已經對宣傳部門進行調查,劉雲山不但有 大量的財產說不清,他們親戚與爪牙不是在海外住豪宅,就是在國內各地把握新聞口,對新聞與網站收買路放行錢。情況之嚴重,已經超過胡作非為的政法口。


  習近平"兩手都要硬"。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震惊中外的民国第一劫车案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震惊中外的民国第一劫车案
Sep 26th 2013, 11:35, by 明鏡雜誌


山东南部的抱犊崮位于枣庄、临沂、费县、滕县四县之间,为周围70多座山峰之冠,海拔600余米,有一柱擎天之势。因山势险峻,无法牵着大牛上山,只得抱着小牛犊在山上养大后再耕田,因此而得名"抱犊崮"。

抱犊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民国时期周遭盘踞着大量的土匪。土匪是干什么的?杀人、放火、绑票、勒索。正因如此,在1923年5月6日凌晨2时50分,由上海开往天津的"蓝钢皮"第二次特快列车刚刚疾驶到临城站附近时,突然"轰"地发生一声巨响,机车连同前三节车厢立刻倾倒在了路基上,一伙盘踞在抱犊崮的土匪蜂拥而上,震惊中外的民国第一大案"临县劫车案"就此拉开了序幕。

土匪狗急跳墙

这起大案的始作俑者,是一伙来自抱犊崮的土匪,这伙土匪的头子原来是两兄弟,名字倒是听女性化的,哥哥叫孙美珠,弟弟叫孙美瑶,而孙美瑶也正是临县劫车案的策划者,他们拉起的队伍号称四千多人,成员大多是被遣散的军人和战场上的溃兵。在1920年清明节的时候,孙美珠觉得自己手里也有一些兵马可以干一番事业了,就召集各路盟首议事,宣布成立"山东建国自治军五路联军",慢慢的发展壮大,成为抱犊崮附近实力最为强劲的一伙悍匪。[1]

北洋军阀不愿意看到土匪势力如此壮大,于是派出部队予以围剿。1922年7月,孙美珠在峄县附近西集地方的一次遭遇战中,被当时山东的第六混成旅旅长兼兖州镇守使何锋钰的部队擒获,立即枪决,还把他的脑袋砍下来,挂在津浦铁路的临城车站上,杀鸡儆猴,并对抱犊崮附近的土匪设下了重重包围。[2]

孙美珠死后,孙美瑶继续率领自治军矢志为兄报仇。但是面对政府军的重重围剿,自治军逐渐弹尽粮绝,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孙美瑶渐渐地感到事态不妙,开始和部下商议如何自救。部下意见有所不同,有的说要再干"绑票"的生意贴补己用,有的人认为还是放火烧村庄劫掠来得痛快。

在众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狗头军师"郭其才提出劫津浦线火车这一石破天惊的"绝招"。津浦线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火车运输干线之一,其设施配备也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被劫的"蓝钢皮"列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火车,也是整个远东仅有的一列全钢火车,几个月前才由中国交通部从美国购来。因此乘客多是中国上流社会人士或是在中国工作、旅行的外国人。[3]

郭其才分析道,这种"肉票"油水多,若能得手,一定会轰动,官兵势必停止进剿,甚至还可以借此可向政府"狮子大开口"。孙美瑶等人觉得此计甚妙,劫火车的计划,就这样仓促决定下来。

抢劫进行时

计划制定好后,就开始行动。首先孙美瑶先派人拆除了津浦线临县站附近的一段铁轨,然后率领手下兵马在附近埋伏好,等待火车侧翻的时候,上去抢劫。

1923年5月6日凌晨2时50分,一列火车不幸因此"壮烈牺牲",在埋伏地点翻车,车厢里的电灯也灭了,列火车上的乘客也够点背的。从睡梦中惊醒的旅客们摔得鼻青脸肿。人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大哭小叫,不知出了什么祸事。这时,一连串"劈啪"的枪声刺痛了人们的耳膜,无数手电筒闪着强光,向列车扫射而来。[4]

千余土匪一面开枪,一面登车抢掠。人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惊慌失措,不知出了什么祸事,哭声、叫声响彻夜空。土匪们一边紧张地抢掠财物,一边用枪威逼着旅客快下车……一批外国旅客听不懂中国话,也不明白遭遇了什么。一个名叫罗斯曼的英国旅客愤怒反抗,用茶壶向土匪掷去,当场遭土匪枪击身亡。

孙美瑶等土匪将几节车厢"刮地三尺"后,将100多名中外乘客劫持到土匪的老窝——抱犊崮山区。其中外国乘客39人(一说26人),其中有美国《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美国《大陆报》主编利布斯、美国《远东金融商业报》的工作人员亨利、美国陆军少校廷格尔及其8岁的孩子、美国陆军少校亚兰及其12岁的孩子、美国驻上海汽车公司的工作人员弗里曼,还有洛克菲勒(即美国"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的儿子)的妻妹露希·奥尔德里奇、英国驻天津春和洋行的工作人员罗伯特、意大利律师穆安素、法国医生金士柏等。[5]

中国旅客中有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洪锡友、《申报》馆的工作人员康通一、袁世凯的女婿杨琪山、上海宝隆医院医师尹莘农、天津第二纺纱厂的工作人员曹兴洲、中兴煤矿公司经理胡圣全的侄子等。

绑架之后自然是勒索财物了,孙美瑶要求这些"肉票"保留好车票,以便按车厢等级交纳赎金:三等车每人2000元,二等车每人1万元,头等车每人3万元,洋人每人5万元;遗失车票者,一律按头等车论。

捅了"马蜂窝"

搜刮到这么多财物,又劫来这么多的洋人,生计问题解决了,报复官军的目的也达到了,孙美瑶此时也没想到自己捅了多大的"马蜂窝"。临城劫车事件发生的当天,消息就传到了北京。一伙草寇居然敢绑架"洋人",这还了得![6]

临城劫车案引起相关国家及其驻华公使组成的外交团(又称公使团)的高度重视。在整个案件期间及外人被释放之后,外交团与北京政府进行了多次交涉。1923年5月7日,各国驻北京公使分别电告其本国,并由外交团(即公使团)领袖葡萄牙公使符礼德趋访国务院,谒见总理张绍曾,当面提出严重抗议,要求限期救出被困的外国人员,并严惩肇事地方失责的文武官员。

北洋政府当局自然不敢怠慢,立即命令田中玉派兵进剿,营救被掳旅客。田中玉一接到命令,便派出了何锋钰团围攻抱犊崮。

但是孙美瑶手有人质在手,田中玉手握重兵足以将其消灭,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纠纷。5月13日官匪首次正式谈判,由于政府急切解救洋人的心思被孙美瑶等人所把握和利用,所以狮子大开口,让政府无法接受。

5月14日夜,土匪内部在讨论释票问题时,许多匪首认为所要条件太低,因此中途变卦。结果非但未依约交出首批人质,反而向官方提出新案,不仅要求官军完全撤出,且扩大了土匪受编的人数及控制范围,致使谈判破裂,形成僵局。在此后的一系列谈判中,孙美瑶的价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翻云覆雨,弄得当时的曹锟政府很是狼狈。

军阀与土匪的讨价还价

在谈判破裂后,田中玉等政府代表也发现自己过于着急,其实那些土匪也是有求于自己的,这个尺度还是可以把握的,但是声势不能落下风。为了起到威慑土匪的作用,北洋政府遂通电直、鲁、豫、苏四省,各抽调军队开赴枣庄,以增强剿匪的军力;同时命令航空署组织飞机前往抱犊崮匪巢,为政府军助威。对抱犊崮实施了严密封锁,山区内外完全隔绝。

土匪们开始有了彷徨无依之感,及至政府抽调四省军队要加紧进剿的消息传开后,连孙美瑶本人也有了畏惧感,开始降低自己的条件。结果北洋政府继续加大心理攻势,还出动了飞机散下大量传单,这下孙美瑶知道自己所能凭借的"天险"在空中力量面前已经无法维系了。而这个时候上海租界的洋人觉得这种事情也许由黑道人物去说服更有威慑力,于是说动了上海黑道很有势力、后来成为青帮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让黄金荣亲自出马,带上各位黑道老大的亲笔信,上抱犊崮跟孙美瑶谈判。[7]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谈判,6月12日,"临城劫车案"谈判的双方总算达成了协议。最后8名外国人质和所有中国乘客全部得到释放。同时,北京政府答应招编孙美瑶部自卫军3000人,并付款8.5万元,"山东建国自治军"于6月27日正式改编为"山东新编旅",归山东政府军第五师节制,孙美瑶任旅长,下辖两个团、6个营,旅部设在枣庄。一场轰动世界的劫车绑票案,历时37天后,终告结束。

案件尾声

如此一件大案自然不是就这样结束了。外国公使虽然有关主权方面的要求并没有得逞,但是依然坚持要追究案件发生地官员的责任并赔付相关人员的损失。

因为"惩罚"问题直接牵连直系大将、山东省长田中玉,故直系亦借国内舆论的反对而自重,表示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吴佩孚提出。惩处事故负责官吏是中国政府的权限,与外国并无关系。

但是曹锟当时正着急地要当选总统,于是对田中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它能够"顾全大局",并承诺下以后封他为"上将军",田中玉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老大发话了他也就没话说了,也因此丢了官。

在赔偿方面,中国政府虽然同意按外交团的通碟偿付,但赔偿的具体金额当时并未算出。到1924年4月3日,临城劫车案发生快一年时,外交团才将临案的具体赔偿金照会送交中国外交部,各国共计36万多元[8]。因美国被绑架的旅客在各国中最多,因此赔偿数额也最大,36万元中有近一半都是赔付美国的。而这些钱直到1925年2月才交到外交团公使领袖荷兰公使手中。[9]

孙美瑶最后,也死于当地军队内斗,临城劫车案的主角落了这样的一个下场,确实也是咎由自取,不过此案所造成的影响经久不衰,成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的重点事件之一。

[1] 陈无我著:《临城劫车案纪事》岳麓书社1987年版92页

[2] 张知寒、王学典:《临城劫车案述论》载于《齐鲁学刊》1983年05期

[3] 鲍威尔著:《鲍威尔对华回忆录》邢建榕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95页

[4] 于继增:《震惊中外的民国劫车案》载于《中国铁路文艺》2009年09期

[5] 李维民:《"民国第一恐怖案"不能美化——再议临城劫车案》载于《军事历史》2008年02期

[6] 葛志勇:《震惊中外的民国第一劫车案》载于《文史月刊》2006年02期

[7] 张鸣:《孙美瑶非死不可》载于《中外文摘》2008年10期

[8] 详细数据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9] 汪朝光:《临城劫车案及其外交交涉》载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刘典,博客中国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徐桐父子:爱国的父亲坑国,背约的儿子坑爹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Pay Off Debt Faster

Tackle your debt and protect your credit with our free online tools.
From our sponsors
徐桐父子:爱国的父亲坑国,背约的儿子坑爹
Sep 26th 2013, 11:37, by 明鏡雜誌


    据说明朝时,国人不知道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两个国家,一股脑儿叫做"佛郎机",到清朝,方照搬日文中的汉字译法,写做"西班牙"和"葡萄牙",日本人向来用汉字都很洒脱,实在倒不是中国人有何机心,用如此奇特的词组讥讽这两个蕞尔小邦。对此事前清的徐桐大学士别有一番惊人之论,他坚定不移地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此外,他也还对"美利坚"的译名持有著名的高见,在他看来:我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何"美"的?我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何可"利"的?我中国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何可"坚"的?彼竟用此"美"称,实为大谬。现在听起来,即使是最具有爱国情怀的人也不免觉得是笑话,而在徐大人那个时代,却是一朵"奇葩",一定会有一大群人为之颔首,深感佩服之至。

    徐大人爱大清的国真是"爱到骨子里",他以祖宗成法为生命,视外来事物为寇雠,与当时的维新派不共戴天。这位老牌"爱国者"的宅邸,不幸位于东交民巷,该巷当时和后来很长一个时期是外国使馆区,即"洋鬼子"麇集之地。近日我也曾缓步走过这条有名的街道,街貌早已丕变,旧时许多砼质建筑都杳然不见,更何谈徐大人的砖木故居了。不过,倘若故居犹在又如何,难道还能列入"文保"范围,再挂上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子吗?诚然,当年徐大人凛然一派正气,他形容自己寓居此地,是"望洋兴叹,与鬼为邻",惟恨这世上还有"洋鬼子"这一物种存在,他是低头闭眼,宁可能不看见就不看见的;为避见那些西洋建筑,他还经常不惜舍正阳门远绕地安门而行。门人弟子之中,有主张与"洋鬼子"打交道者,则断然拒之门外。

    义和团扶清灭洋风起云涌之时,他已是耄耋之年,却着实为之"雀跃"了一番。义和团又称"义和拳",起于民间,号称法术通天,既能自身刀枪不入,又能令对方"枪炮不燃",如此这般,自然无敌于天下。其以"灭洋"为目标,举凡铁路、电线、教堂等等,一切"洋鬼子"借以祸我中国的东西,皆在必除之列。所到之处,设坛祭神,迷信之氛大张。大凡这种"运动"到来之时,是绝不能质疑的,时人虽然头脑里没有多少科学,却也还会有几个稍明事理者,然而,"有非笑者,则戮辱及之。……稍有识者,皆结舌自全,无有敢讼言其谬者矣。"(清·罗敦曧《庚子国变记》)徐桐贵为大学士,脑子里却也一样是缺失科学,加以又爱国心切,何从判别真伪?有人恭请他去"视察",他眼见得旗幡飘舞,剑牌林立,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琳琅满目,义民操练拳脚,一派倒海排山的声势,遂喜不自胜,欣然命笔,题赠大师兄联云:"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大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神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激赏之情,可谓溢于言表。这位前朝皇帝和当朝储君的师傅,在当时享受少有的隆遇,老佛爷慈禧特许他由近侍搀扶上朝议事,在要不要接纳义和团以翦灭"洋鬼子"的争议中,他一言九鼎,力挺义和团。请不要认为徐大人上下其手,乘伪行诈,他是真心诚意希望获得一股神奇至伟的力量,能扶助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江山,正是义和团,让他看到了希望之光,就在不远处熠熠放射。

    这就有了后来许多事,义和团进京焚教堂、杀使臣、攻使馆,到处火光冲天。对于徐大人而言,值得一提的是,当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时,烧杀劫掠,徐宅亦未得幸免,一说连徐大人本人也被拖出来受审,情形类似后来红卫兵运动中被揪斗的走资派,极其狼狈。这也极可能是一场误会,原本就是乌合之众,徐大人的政治立场,一旦被知情的大师兄道出,都是同一阵营中的人,也就拱拱手作罢了。论年纪、资历、声望以及核心价值观念,徐大人都堪称义和团的"精神之父",这一场不虞之"冲击",实是很"坑爹"的。如果徐大人稍稍平复,于劫后的庭院踱着方步,前思后想一下,或会灵光一现,照见原来"义民"和"乱民"界限如此不清,知道火是不能随便玩的。

    而这火还是被延烧得越来越大,终至八国联军打进来,慈禧一伙人仓皇出逃,国将不国了,这才又请李鸿章先生出来与"洋鬼子"求和,承受种种赔偿的屈辱,而必须严惩的启衅元凶之一,就是力挺义和团的徐大学士。徐大学士呢,这时已先行到阴曹地府报到———城破之日,他仿佛有先见之明似的,早早地自裁了。

    关于徐大学士究竟如何死的,有不同版本。一说是眼见城已破而国将亡,他那样忠贞不二的爱国者,岂可苟且偷生?不仅他不可,连他的担任公职的儿子也不可,他一无反顾地带着儿子徐承煜"上路"了;一说是徐承煜已经预见有杀身之祸,婉劝其父早做了断,自己也以身相陪,家中妇孺皆投身于水井,井中人满为患,于是在房梁上打了两个绳套,诳骗老父先行投缳。我比较倾向于前一说,徐大学士此类儒者,向外界展示的形象一向方正矜严,最重名节,何况又年迈昏眊,舍生取义,不亦宜乎。此两说有一个共同点是,他的宝贝儿子很妥贴地替他将垫脚的凳子抽去,成就了他的"殉国"大节后,自己却未慷慨就义,而是拍拍衣裳上的灰尘,一溜了之。这大概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坑爹"了。

    徐承煜是个"官二代",他本人已官至刑部左侍郎,虽然在反对变法维新上立场与其父一样愚顽,物质生活的享受上却颇能"趋新",据说他就因为置办西式家具和抽雪茄烟,受过徐桐的斥骂,甚至还有说是罚了跪的,这一点已足以证明其人表里不一。此番与其父相约共同赴死,却背约自己全身而退,就更给自己在无论新旧两派哪头都留下了骂名,而最终也并未逃脱一死,有认出他来的同胞告知"洋鬼子",迅即将他逮住,送上刑场,让他与其父会合于九泉之下也。

    读历史,读到徐大学士如何"坑国",固然令人蹙眉,而读到他的"官二代"儿子如何"坑爹",也不免令人失笑。此人听说要处死他,还大呼冤枉,其实,这人爹既可"坑",国又何尝不可"坑"乎?我觉得,写徐桐先生的传记是不可不连同他的这位公子一起写的,这个"坑爹"的儿子,不过是他形影的另一面———此辈名为爱国实为"坑国"的人,任何时候都会有两手,于穷途末路之际,但凡有逃生机会,必定背信弃义,一跑了之。这么想来,儿子虽比他晚死几天,却似乎也凑足了徐大学士完整一生。

    金宏达,《中华读书报》2013年09月18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高压环境逼知识分子曲线发声——英语成为隐身衣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高压环境逼知识分子曲线发声——英语成为隐身衣
Sep 26th 2013, 11:33, by 明鏡雜誌

 
1949年朝代鼎革之际,除了胡适、傅斯年为首的少数自由知识分子选择离开大陆之外,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的知识分子都选择了留在大陆。

这些选择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大多曾留学英美,英文造诣非常好,例如钱锺书、吴宓等;第二,他们早年或多或少的接受过私塾教育,古文功底非常好,如陈寅恪、周一良等;第三,这些知识分子,对于时代的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变化,非常敏感,对于当时的政策,多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民国时期,都可算得上是公共知识分子,如钱端升、马寅初等。

民国时期,这些知识分子,因为有民营报纸,也有同人杂志,所以他们的声音可以通过文字很快地表达出来。而到了新时期之后,由于接踵而至的各种运动,虽然他们还有发表文章的权利,可是那些文章大多是自我批判的文章,或者是受上面命令所写的文章,他们真正的看法往往隐藏在内心深处。

逼仄的言论空间使他们很难畅所欲言,然而,文人总是这样,自己一旦对某些事情有了看法,总会禁不住有把它表达出来的冲动,因此,他们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就会通过他们独有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达出来。

在这方面,表现明显的是陈寅恪。他把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通过写旧体诗的方式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因此要了解陈寅恪,解读他在这一时期的旧体诗就显得非常重要。旧体诗之外,不少知识分子很多时候还通过英语和隐语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境。


英语背后王毓铨的"师生情谊"

1950年,通过英文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最典型是王毓铨。

王毓铨,193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是胡适很得意的学生。王毓铨和他的妻子胡先晋,还曾帮胡适抄写过胡适父亲胡传的日记与文稿。在北大求学时期的王毓铨,思想开始左倾,后来去美国留学期间,曾跟在美国的中共党员有过来往。

1945年抗战胜利后,董必武前往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王毓铨曾接待董必武。当时,董必武曾要求王毓铨统战胡适。为统战胡适,王毓铨还曾把胡适在纽约的地址告诉董必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号召海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归国,王毓铨打算回国。回国之前,鉴于他的老师胡适也在美国,因此王毓铨向他的老师胡适辞行。对于王毓铨的抉择,胡适给了王毓铨两个意见:第一,建议王毓铨最好呆在待遇优厚的美国,不要回国;第二,如果非要回国,最好要写文章批判胡适。

对于胡适的这两个建议,王毓铨都没听从。他回国之后,不仅没有批评胡适,还曾给胡适写过信。那时候,胡适在大陆已经有了"战犯"的嫌疑,许多知识分子都切断了与胡适的联系,但王毓铨还是给胡适写了信。胡适在给杨联陞的信中,提到了这封信的相关内容:

王毓铨来信,他现在午门历史博物馆作工,韩寿萱主持其事。王信上说,王有三与韩、冯三人请他夫妇吃饭,——"A big dinner. Met Ssutu(我的儿子思杜)who is now studying at the Huapei Revolution University. He told us that on the day he helped the kitchen, he cut meat for 1000 persons……"

引号中的英文是胡适引用的王毓铨的来信,其中谈到了胡适的儿子胡思杜的情况。王毓铨知道,自己的老师胡适作为父亲是会惦念在大陆的儿子胡思杜的。虽然这时候写信给"战犯"胡适,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这时候的王毓铨依然相信"政治是政治,师生是师生"。

英语背后的钱锺书夫妇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许多人都要检讨,精通英语的杨业治就曾通过英语帮助杨绛。据《听杨绛谈往事》一书回忆:

运动期间,为了避嫌,要好朋友也不便往来。杨业治在人丛中走过杨绛旁边,自说自话般念叨"Animal Farm",连说两遍,杨绛已心里有数了,这就是她的"底"。

原来,杨绛起初并不知道她要检讨什么,经杨业治提示,她才想起曾在课堂上介绍过英国当代小说Animal Farm,于是,才在检讨中做了说明,检讨才得以通过,据杨绛回忆:

"专管'洗澡'的全校学习领导小组还公布为'做得好的'检讨"。

这一时期,面对新时代的转换,许多知识分子都显得无所适从,是紧跟时代步伐,还是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这其实也是考验知识分子的一个难题。面对这一难题,钱锺书私下用英文跟杨绛说出了自己内心的选择,他说:If we don't have freedom of speech,at least we have freedom of silence。(如果我们没有言论的自由,那么,至少我们有沉默的自由)

反右前后的马寅初与梁思成

1949前后,对于新政权,梁思成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的。后来,随着北京城旧城墙不断被拆,梁思成与新政权的矛盾也不断加深,不过到了1957年,梁思成积极反对右派,成为拥护党的领导的典型。然而,在积极跟随时代潮流的背后,梁思成内心似乎也有对朋友的愧疚之感。陈徒手《1957年反右运动前后的梁思成》一文中曾写到:

刘小石回忆道,有一次梁先生在清华内部批判右派分子钱伟长,发言过后,用英文对钱伟长轻声地说了一句:"很对不起。"

一句英文的"很对不起"背后,是梁思成内心的挣扎与煎熬。

跟梁思成相似的还有马寅初。1949年之后,马寅初其实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在他执掌北大期间,马寅初曾积极配合新政权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当时,民国时期有名的教授周炳琳思想检讨不过关,马寅初还曾积极帮助周炳琳进行思想改造。然而,1957年,马寅初听了储安平的《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发言后,当时即用手拍着椅背,连称"Very good, Very good!"

两句"Very good"的背后,马寅初又在想些什么呢?

隐语背后的友情

其实,那些知识分子不仅用英语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有的人还用隐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境。陈衡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49前后,陈衡哲与任鸿隽夫妇留在了大陆。他们都是胡适最好的朋友之一。面对大陆如火如荼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两人似乎都保持了沉默。在数百万字的批胡文字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陈衡哲的只言片语。不仅如此,就在举国批判胡适的时刻,陈衡哲还通过留在美国的女儿,与胡适保持着秘密联系。

据陈衡哲的女儿任以都回忆:

等到四九年两人(胡适与陈衡哲)分手之后,我们家里为了避免触犯时讳,便有个暗语,用"赫贞江上的老伯"来称呼胡适。家父去世后,家母即写信给我,要我赶快通知赫贞江上的老伯。我遵嘱写信给胡伯伯,他回了一封很长的信,很悲伤地说:"政治上这么一分隔,老朋友之间,几十年居然不能通信。请转告你母亲'赫贞江上的老朋友'在替她掉泪。"可见他们那一代彼此之间的感情是很真挚的。

隐语"赫贞江上的老伯"的背后,体现的是陈衡哲与胡适的友情,虽然政治运动可以喧嚣一时,可以气焰嚣张,然而,一时的政治运动终究敌不过友情,甚至爱情。不仅陈衡哲如此,胡适的恋人曹诚英也是如此,"胡适思想批判"中曹诚英也没有写过批胡的文章,不仅如此,临死之际的曹诚英,还央求她的乡亲们将她的墓碑葬在了绩溪县旺州村,那个地方,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虽然,死前他们不能相见,但在死后,两人必将重逢。

林建刚,共识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林彪不知毛澤東要打倒羅瑞卿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Explore DIRECTV

Enjoy HD DVR service in every room. Get every game every Sunday. Watch hit movies and shows anywhere. Bundle and sav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林彪不知毛澤東要打倒羅瑞卿
Sep 25th 2013, 20:55, by 明鏡雜誌



《新史記》舒雲 專稿


1965年11月10日,楊尚昆突然被免去中央辦公廳主任。同一天,上海《文匯報》發表了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文化大革命"拉開序幕,林彪對此一無所知。但"好幾個同志"提議林彪向毛澤東報告羅瑞卿的問題,林彪卻一直壓著,看來這都是毛澤東的戰略部署。11月30日,林彪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讓葉群轉交,並帶去揭發羅瑞卿的一些材料。信中林彪強調自己只是"中轉站"。

讓葉群轉信這件事本身就不正常。

林彪未出山前,不是毛澤東到林彪那裡,就是林彪到毛澤東那裡。而這次毛澤東要整羅瑞卿,卻完全不與林彪通氣。林彪摸不清毛澤東的意圖。所以林彪在給毛澤東的信中說,"如果主席找我面談,我可隨時到來。"可是毛澤東始終沒有找林彪面談羅瑞卿的問題。至於葉群在毛澤東那裡爲什麽談了那麼長時間,林豆豆在她的申訴材料中有詳細披露,是毛澤東問東問西,引出了羅瑞卿與林彪關係不睦的由來,打開了葉群的"話匣子"。

林彪一向與人為善。戰爭年代如此,解放後仍然如此。20世紀60年代初,林彪對軍隊的政治工作不滿意,把總政主任譚政降為副主任,並沒有一棒子"打死"。"文化大革命"中,除了不得不對被打倒的某些人表態外,林彪幾乎沒有直接出面點名,這與江青、康生,甚至周恩來,都有明顯的區別。不僅如此,林彪還盡力保護自己的下屬。

在羅瑞卿的問題上,林彪也是與人為善的。從林彪內心說,羅瑞卿有能力,又肯幹,他是不願意把羅瑞卿拉下馬的。可是羅瑞卿惹了眾怒,"幾個重要的負責同志"向林彪告狀,林彪不能不對羅瑞卿進行嚴厲的批評,但批評不等於打倒。


羅瑞卿被打倒時,林彪並不知道毛澤東的真實意圖。

誠然,參加上海會議的軍隊將領如葉劍英、楊成武等知道上海會議是針對羅瑞卿的,葉劍英給很多人打了招呼,也與林彪也交換過對羅瑞卿的不滿。林彪知道上海會議是針對羅瑞卿的,據邱會作回憶,林彪對他和李作鵬說,羅瑞卿的問題由中央解決。但是,毛澤東是否會像1959年廬山會議打倒彭德懷一樣,把羅瑞卿打倒,林彪並不知道。在1965年上海會議前,毛澤東沒有和林彪見面,毛澤東在接見葉群時,也不可能把打倒羅瑞卿的意圖告訴葉群。毛澤東要如何處置羅瑞卿,是打倒還是虛晃一槍,林彪和所有軍隊領導人一樣,都不知道。

歷史事件要放在當時看,而不是事後。上海會議後當然都知道羅瑞卿被打倒了,而上海會議前,正像林豆豆所說,林彪、葉群不知道上海會議整羅。雖然林彪通過葉群向毛澤東報送了揭發羅瑞卿的材料,表面是羅瑞卿是要挨整了。但有高崗、彭德懷的前車之鑑,實際上毛澤東到底要整誰,林彪、葉群心中無數,沒準最後挨整的是林彪自己。

林彪的擔心不無道理。誰能忘記高崗和彭德懷的下場呢?

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讓高崗搜集打倒劉少奇的材料,沒想到辛苦搜集材料的高崗被打倒了,而劉少奇後來卻升了國家主席,與毛澤東平起平坐。1958年3月成都會議上,毛澤東讓彭德懷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批評總參謀長粟裕三次擅權的錯誤。對粟裕沒有作組織結論,調到軍事科學院當葉劍英的副手,黃克誠接任總參謀長。一年後,1959年廬山會議彭德懷、黃克誠被毛澤東革職。

1965年12月2日,林彪報送《中共蘭州軍區委員會關於55師緊急戰備中突出政治的情況報告》,毛澤東在批示中說:"……那些不相信突出政治,對於突出政治表示陽奉陰違而自己另外散佈一套折中主義(即機會主義)的人們,大家應當有所警惕。"林彪看到毛澤東的這個批示,心中能不忐忑嗎?毛澤東沒有點名,是僅僅把矛頭指向羅瑞卿嗎?林彪一向認為"折中主義"沒有錯,雖然他積極主張突出政治,但毛澤東會不會"倒打一耙"?毛澤東讓葉劍英、楊成武等幾個人找林彪談羅瑞卿的問題。林彪不得不讓葉群搜集羅瑞卿的材料,至於最後被打倒的是羅瑞卿,還是搜集羅瑞卿材料的林彪?林彪心裡並沒有底。葉群當然不希望林彪倒台,所以她在毛澤東面前拚命表現,在上海會議上按照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安排發了言,試圖與羅瑞卿劃清界限。以致使人感到葉群代表了林彪。

對中央會議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只有重要發言才會被整理成會議文件,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發全黨。如果葉群在上海會議上的發言十分重要,為什麼不作為上海會議的文件下發?僅僅拿葉群不同意說不通。葉群再不同意,總不能違抗"組織"吧?

事實上,對於上海會議倒羅,林彪既沒有出面發表指示,也沒有親身與會,這不正表明了林彪的態度?否則他至少會像廬山會議批彭德懷那樣站出來說話、表態。
總之,打倒羅瑞卿與林彪無關。

林豆豆寫給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材料僅僅是個人的回憶和申訴,因各種因素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認為,林豆豆是嚴肅的、認真的,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揭開了"九一三事件"真相的蓋子。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對林豆豆的"圍剿"卻一直沒有停息。除了當年中央專案組的橫加指責,還有人屢屢拋出林豆豆被迫寫的或被改寫的交代材料,以此想封住林豆豆的嘴。

但是,"九一三事件"的真相是任何人也掩蓋不了的。

我們相信,"九一三事件"終會真相大白!歷史也終將證明,林豆豆關於"九一三事件"的回憶是正確的!(《新史記》第15期)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挺明白的袁世凯,为什么最后失足掉到帝王泥坑?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挺明白的袁世凯,为什么最后失足掉到帝王泥坑?
Sep 25th 2013, 20:47, by 明鏡雜誌


袁世凯称帝,很引我们公众的愤怒。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喜欢移情,潜意识中总是以孙中山革命继承人的身份自任,所以,对于袁世凯当总统,感觉人家是从自己手中窃的国,对于袁世凯称帝,更觉得乃是自己受了骗。众所周知,做皇帝之前,老袁曾向许多人包括他的亲信冯国璋等人表白过,自己没有称帝的打算。一般人气愤的是:老袁这个老猾头,不但骗我们革命人民,居然连自己的亲信都骗!

在这一点上,老袁有点冤,我认为,老袁一开始并没有称帝的意思。他曾向陈裕时表白过:"外头人说我要做皇帝,这个皇帝是最要不得的东西,不是清朝就在你们手里推翻了的吗?我是在全国国民宣誓忠诚下就职的,怎么能说我要做全国人民所推倒的玩艺呢?你是对历史研究很深的人,当然知道有史以来做皇帝的都没有什么结果。"老袁对心腹爱将冯国璋的表白是:"我绝对无皇帝思想,袁家没有过60岁的人。我今年58岁,就做皇帝能有几年?况且皇帝传子。我的大儿子克定残废,二儿子克文假名士,三儿子克良土匪。哪一个能承继大业?你尽管放心。"

看老袁的话,发现他挺明白的一个人,可是挺明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最后却失足掉到帝王的泥坑里了呢?

我觉得,坏就坏在老袁心里有"贼",这"贼"就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小农特有的皇帝梦。陈胜吴广说:"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刘邦说:"大丈夫生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就连孙悟空都知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一般人从中看到的,只是民间的造反意识,却看不到背后其实是"缺席者对于就席者的那种嫉恨"(李劼语)!

对比一下邻国日本人,则发现他们胸中坦然,心中无"贼"。2004年3月17日的《读书时报》第八版,载有赵冬苓的一篇文章:《和森村诚一聊战争与和平》。其中有一个细节,森村诚一两眼放光地评价中国:"我非常喜欢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历史,简直太喜欢了。中国历史比日本的精彩,里面有许多很民主的东西。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当皇帝你能设想随便什么人当天皇吗?"

森村诚一说得对,日本历史上,幕府将军们多厉害啊,可是他们为什么就没有取天皇而代之呢?还有,对比一下地球那边的英国,虽然因为王位争夺发生了不少的战争,但与王室血亲不沾边的人士,从来也想不到自己做国王去。13世纪英国通过的《大宪章》规定,人民有反抗政府暴政等权利。为保证这些权利的实行,需要组织一个常设委员会负责监督工作。若委员会发现政府和国王有违法行为,可以要求其在40天内改正,否则该委员会有号召全国人民使用一切方式包括武装起义来逼迫国王改过。英国在历史上没有杀父弑兄、以暴易暴、擅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但从来不擅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纯粹改朝换代的恶性循环,当然跟这种逼迫国王改过的精神相关。于是,英国的历史在17世纪结出了一颗政治硕果:君主立宪。它意味着,英国实现了国王、议会、选民之间的政治制衡,社会政治资源得到了优化组合!

与日本、英国显著不同的是,当时中国政治文化路径下,任何一个农夫不但可以在心里做贼——当皇帝,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求证——造反。袁世凯有此心贼,只是原先的他并不明白,或者说感觉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成熟,他的贼心才可能膨胀。而里里外外的亲信与所谓的国情又加速发酵了他的贼心,就别说"各省公民请愿团"、"军警请愿团"、"商会请愿团"、"人力车夫请愿团"、"孔社请愿团"、"女子请愿团"、"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的起哄了,就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古德诺都写了一篇题名为《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登载在美国的《亚细亚日报》上,强调中国人只宜"君主立宪"。

一般人看到的,是袁世凯的厚脸皮,而我看到的,则是一个中国男人的可怜!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诚哉斯言,能破心贼的,世上没几个人啊。哲学家有一个,元代的理学家许衡,和友人们路过一处无人看管的梨园,大家都摘着吃,只有许衡没有动手,并且撇下了一句千古名言:"梨虽无主,吾心有主"。中国出世的高僧们,也能做到:一个女人半夜借宿寺中,主持领她走进一房间,她问:"门上缘何无锁"?主持回答:"门上无锁心中有锁。"政治家也有一个,就是美国的华盛顿。独立战争结束后有部将建议他做皇帝,他坚决不干。心中无贼,或者说心中有锁,外人再起哄,再架秧子,我自岿然不动。可叹袁世凯修养不到,而且,一个梨子,一个女人,跟一个皇位的份量也不一样啊。假设许衡面对的是无人就座的皇位,倒不见得还能保持住我心有主的从容;假设一个僧人面对的不只是一个普通女人而是全天下女人任我挑的彩头,也不见得还能保持住我心有锁的风度。封建文化土壤上,永远结不出华盛顿这样的果子,封建政治家,更没有此等修养,有的只是司马昭之心。

梁启超于1922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

新浪读书,摘自端木赐香《换个角度看历史:重读晚清六十年》,华文出版社。此节原标题为"左右不是袁世凯"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下)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下)
Sep 25th 2013, 17:07, by 明鏡雜誌


  林彪在庐山会议上参加批判彭德怀,拖出罗瑞卿任总参谋长,回北京后奉毛之命开军委扩大会议斗争彭德怀,在全军从组织上和思想上"肃彭",从政治角度讲,无可指责。政治斗争就是招招见血,必须善于伪装,能曲能伸、想东说西、心狠手辣、拉帮结派,服从现实而不服从道德标准。我为林彪惋惜、对他开始有负面看法也是从此时开始。他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主动、精心策划的,也许是已经被推上战车,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客观上,他的政坛言行不能获得历史的正面肯定。彭德怀个人的缺点错误再多,再是以一军人身份硬要去干政,可彭到底是军人而非真的政治家,还是耿直并有正义感,他的发言和"意见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对老百姓、对党、国家、军队都有益,这已为历史所证明。林彪可以对彭德怀有看法以致恨彭,这都可以理解,也无可指责,谁也没有权力要求谁就一定要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彭德怀说话办事确有粗鲁可恨之处,为人也并不是那么可爱。但庐山上所争论的事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并非简单支持或反对彭德怀个人的事。应该怎么办?此时就看良心和人品了。政治家与良心是对立水火不容的,批彭也就批了罢,但民间实情要不要说?

  林彪在中央全会上说明了长征中会理会议之前他写信给军委一事与彭德怀无关(此事20多年来老毛对彭一直耿耿于怀),提示他整彭德怀有身不由己的一面,但他显然没有以民间真实情况见告老毛。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政治会把人异化到什么样子:"军事林彪"能当面顶撞老毛:"不是那么回事。你知道还是我知道?你是听说,我是在前线亲眼见!"而"政治林彪"就能180度相反,心知肚明民间情况是什么样而不顾良心地说假话----不是他不顾,而是政治家就是良心的天敌!那些积极批彭的人如刘少奇、彭真、柯庆施、罗瑞卿、李井泉等也一样,何人不知大跃进的后果和民间真实情况?何人不知彭说的是实话?只不过是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历史现实恩怨,批彭作为政治投资或泄愤罢了;许世友之类对彭德怀开口骂娘则是出于对老毛的愚忠,他反正能吃饱饭且吃得好,不必想老百姓是否饿肚子!试想一下:如果林彪一面作为"政治林彪"猛批彭德怀历史上反对老毛的种种"劣迹",一面象"军事林彪"一样把真实情况私下汇报给老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以老毛对林彪的欣赏和信任,他有可能一边搞掉彭德怀,去除这块心头大病,一边暗中真正大力纠"左",挽回大跃进造成的后果,挽回自己的威信,不至于三年后在七千人大会上下"罪己诏"。要是林彪真的那么做了,历史将为他大声喝彩,彭德怀很可能就因此而黯然于历史,今天彭德怀头上所有"为民请命"、"体察下情"之类的光环都将落在林彪头上!然而,历史无情,无法假设,上述设想也许只是我们头脑简单的一厢情愿,以林彪之精明透彻,他未必没有这么考虑过,但政治有时复杂得超出我们的作为常人的逻辑和想法;出于种种我们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原因,他没有这样做。我们只能看着林彪走向政治深渊。

  你会说,庐山会议上对毛不说真话的何止林彪一人,那么多中央大员,包括如今为神为圣的周恩来,不也都没说实话吗?为什么只对林彪有负面看法?提起那些大员,无论人品好坏,多数本来就是政治家或曰政客,不说真话由来已久,而林彪是有可能免当政治家而以军事家彪炳于史册的,但不幸(?)陷入政治漩涡,说话从真到假,整人从少到多,扑朔迷离,至今难于盖棺定论。你对惯说谎话的人再说谎话一般不会感到奇怪和气愤,但对以前沉默寡言不说假话的人开始说假话则会感到不可容忍,有被出卖和愚弄的感觉。那些人中周恩来是由于在做政治家的同时还时时有着中国老百姓得吃饭的概念从而鞠躬尽瘁地维持着这个国家,同时又能尽量不整人,能让人过得去就过得去,才在老百姓心中有地位;如果仅凭他当政治家的那些言行,他早已与他人一样身后寂寞了。君不见刘少奇平反后又如何?有几个人怀念他,包括跟随他多年的那些人?别的不讲,只举一个例子:1954年高岗饶漱石事件发生之后,刘少奇与彭真是肃清"高饶分子"最积极的,在东北大抓"高岗爪牙",造成不少冤案,当然政治斗争不可心慈手软,但事情也要留有余地,不能做绝。当时的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李延扈(长青),为人耿直,外号"橛子",与高岗无半点历史渊源,只对刘彭如此抓高岗分子看不下去,出面说了几句公道话,惹怒了刘少奇与彭真,立刻被打成高岗同党并撤销党内职务,因为李参加革命很早,不少老人为他说话,最后处理不算重,留党察看,改任教育部副部长。但这个"橛子"本性难移,继续向中央说明东北抓高岗爪牙的真相,这一来刘少奇与彭真更加震怒,开除了李的党籍,下放至内蒙包头师范学院任副院长。岂不知李到了包头仍不断向中央写报告说明情况,而且毕竟入党多年,有很多老关系可能通天。于是在1961年8月某日,李延扈正在包头大街人行道上走路,一辆轿车神秘驶来,李延扈以"车祸"毙命。你说刘少奇、彭真挨毛泽东整是冤还是不冤?天道循环,天理昭然,"好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

  林彪虽然已经陷入政治,但他仍然清醒。作为政治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1959 -196 4年间,搞了几篇文章,点出"现在发生的一切挫折是因为没有听毛主席的话、没有真正贯彻毛主席的指示",进一步巩固了毛对他的信任;并开始由解放军报每天刊登一条毛主席语录,之后编出了著名的"小红书"《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著作选读》,并大力突出政治,搞出了"四个第一"和"三八作风"并倡导"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运动等等。这一切颇得毛的欣赏。对比林彪在东北搞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六个战术原则",你可以发现"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的不同。战争期间,林彪绝对务实,那么多年从不见他以与军事对立的方式突出政治,1947年9月毛泽东曾修改批转过四野3纵诉苦教育经验的报告,但那诉苦运动与改变解放战士的思想观点、提高战斗力及解决兵源问题直接有关,非常实用。林彪很明白部队怎样带,兵要怎样练才顶用,1959年后,以林彪之头脑,他会不清楚当时中国军队真正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然而"身在江湖",为了政治目的,为了取悦于毛,他在提倡鼓吹他实际上也不相信欣赏的那一套,别人抓了军训比武(这本质上是贺龙、罗瑞卿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真正治军目的而搞的,不过客观效果不错)也要无情打击。林彪岂能不知练兵对于部队的意义?这就是政治的魔力!尽管我的前辈中有人与林彪关系相当近,因而对林彪待部下的尊重宽容和个人生活的俭朴节制多有了解,也知道许多林彪用兵的故事,但这无法代替他在政治中的颠倒黑白。我私心敬佩林彪的不可否认的优点长处,可这与他的政治行为是两个范畴的事,不容混淆。

  林彪不会忘记政治的危险性。一方面作上述事,一方面仍然尽可能离权力中心远一点。从1962年秋指挥部队入闽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后就又长时间称病休养,让罗瑞卿替他监军,政治局开会仍然请假,军委会议也是能不出席就不出席。至今军委所开重要会议会后留下的照片中,只见一张中有林彪,那是1962年军委常委广州会议后的合影。但是,既已是"政治林彪",再如"军事林彪"时期那样淡泊江湖已经不可能,即使做法相同,其意义和效果也决然不同了。在政治学的意义上,你既身在其位,又躲开其位,他人需要这个位置就是自然的,搞明里暗里的阳谋阴谋抢夺此位也是合理的;而你自己除非真的不干彻底躲开,否则玩阳谋阴谋打击对手保自己的位置也是理所当然的。反正搞政治就与良心义气厚道说真话等等无缘。大家记得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否?"心子要黑,脸皮要厚"是搞政治的基本条件,搞政治的最高水平是"心极黑脸极厚而又使人们认为其不黑不厚",方臻于化境矣。

  果然,贺龙以军委第二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工作,东奔西走,一时很成气候,而罗瑞卿这位监军也是胸怀大志,有不断进步的意向,一时间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军委、总参甚至人大无处不见罗长子那人高马大的身影,权重一时,以致毛泽东后来说:"罗长子不是军委主席么!也不是军委副主席么!党内也不是政治局委员么!怎么由他做总结发言?……大将也不只他一个么!现在许多元帅和大将怎么没工作干了?党政军的工作就靠罗长子一个人干?……"有文章说:林彪因不大管事,罗瑞卿逐渐与贺龙靠拢接近。贺龙乃一枭雄,不费几下就把罗瑞卿搞定。事实并非如此。罗瑞卿当时与贺龙接近不假,但罗绝未被贺"搞定"。贺龙无论在刘少奇眼里还是罗瑞卿眼里,都是只能利用不能依靠的人。这是对的,你细看一遍贺龙的历史、战绩及历任职务就会明白他的素质。此外以罗的为人个性,绝不会甘心屈居于贺龙之下。刘真正看重的是罗瑞卿,而罗的工作能力和"进步意向"(或曰野心)也是大家公认的。据说刘少奇曾于1965年5月说:我们的国防部长的接班人是罗瑞卿。我不知此事真假,但罗瑞卿倒台的关键原因是毛泽东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是无需争论的。一些文章说是林彪是打倒罗瑞卿的主谋,林彪担心罗瑞卿取其位代之。而毛泽东被迫接受了这个结局,因为毛需要林彪在未来的斗争中支持他本人而不是刘少奇,权衡利弊,只有保林舍罗;也有文章说打倒罗瑞卿实为毛的战略部署的第一步。林彪如同在打倒彭德怀时一样没能在打倒罗瑞卿一事上持公正立场,但林彪绝非要打倒罗瑞卿,而是在得悉毛的态度后,对毛表示支持,并同意毛的安排。哪种说法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情况,也许我们今生看不到有关材料的解密,无法得知了。不过我也不遗憾,两个政治家在一起协作、对局,互相猜测对方说出的话中的真实含义,或曰互相说谎,又要隐藏自己的目的又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你敢保证留下的文件上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真实内心想法?也许上述两种说法都对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瑞卿倒台也是历史的必然,毛林不要打倒他,也会有一个什么事件让他下台,原因就是他陷入政治太深但作法在某些方面又太不"政治",厚黑均不到家,或者厚黑到家却让人觉得其也厚也黑,也是一种不到家。后来杨成武接任代总参谋长,被毛置于毛林周及诸位中央大员之间,不到两年也进入监狱,可见非政治家在未厚未黑或厚黑未到一定水平时涉足政治的后果之可怕。再有罗倒台的一个次要原因是他的人缘不佳。可以数一数全军有多少人在他倒霉时替他哪怕在私下说过话!?

  没人帮忙说话也就罢了,还有更精彩的表演。1966年3月18日军委扩大会议即"三月会议"期间罗瑞卿跳楼后,叶剑英以改宋朝辛弃疾《贺新郎;送嘉茂十二弟》词的下半阙来表达其欣喜之情:"将军一跳身名裂,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原词下阙第一句是"将军百战身名裂",全词写汉朝李陵之事,叶剑英饱读诗书,博古通今,信手拈来,移花接木用在罗瑞卿身上。以"身名裂"形容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是虚写,只对一半,而以"身名裂"形容跳楼后的罗瑞卿则是写实,而且万分贴切:从无形精神上罗瑞卿名裂、意志裂,因而有此一跳,结果是从有形物质上罗瑞卿身裂、腿骨裂。叶帅真真是文采风流,以"一跳"两个字下接"身名裂",改得撼人心魄,入木三分;何等手笔!又何等功力!这是不是与后来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李钟奇少将在北航批斗彭德怀的大会中间休息时亲自动手把彭德怀打翻在地又踏上一只脚有点相似?虽然叶剑英的作法比李钟奇的行为高雅一万倍。我本人极不欣赏叶帅这种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态度和作法,但遭斗争被迫跳楼后引来别人赋诗庆贺,是否跳楼者的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着某种值得深思的东西和某些问题?罗瑞卿受不了军委扩大会议上众人的冷酷目光和语言,那他还记得1959年9月斗争彭德怀的军委扩大会议否?那时他可是"众人"的领头人之一,目光和语言的冷酷程度大概不次于这次"三月会议"上的众人。冥冥天道运行之中真的存在着报应。

  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写的《点点记忆》文笔流畅,有一定思考深度,亦有反思,真实性也超过绝大多数回忆录,颇值一读;不过我们不知她是否知道军内很多老人称罗瑞卿"罗长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外在的,因为罗的个子高;另一种是内在的,来自民谚:"猴拉稀坏肠子","罗长(肠)子"言其整人时心肠之坏之狠。此外号内涵或可帮助说明罗瑞卿的人缘。附上一句:如果点点女士有机会看到这段文字请不必介意,我只是记述一点事实,绝无诬蔑罗将军的意思。人都是天生的保爹保妈派,非常自然和正常,我也一样。点点如果因此生气,我百分之百理解并在此预先致歉。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5月18日林彪做了"五一八"讲话,之后八届十一中全会把林彪推到党内第二的位置,从此时直到1971年9月13日,林彪的言行也都是"政治林彪"的所作所为,史迹斑斑,无需我再多说,我也无法再对"政治林彪"心存半分敬佩。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从"亲密战友"走向死敌是谁的责任,我们同样可能在今生无从得知真相;但这对于我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其理由与我不在意是谁先想整罗瑞卿的理由相同:两个政治人物面对,尔虞我诈,谁的话可信?谁有理谁没有理?谁对谁错?如果是"军事林彪"对决毛泽东,我可能会为林彪欢呼,但"军事林彪"早已不复存在,"政治林彪"对决毛泽东从本质上来讲只是历史的悲剧兼闹剧。有人说《五七一工程纪要》是反对毛的法西斯暴政,是清醒现实地看待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个历史性文件,林彪上台会比毛泽东要好,云云。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我实在还看不出任何"政治林彪"恢复成为"军事林彪"的可能和迹象。如果"政治林彪"上台,不过是换了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第二个毛泽东罢了,国家不可能有本质性的好转。

  不过令我感到林彪还保留了一点军人气质的是他在与毛泽东决裂后不再与毛见面,坚决不写检查,被迫无奈出席1971年天安门上的五一晚会时敢比毛晚到达,在毛泽东不与他说话时他也不理毛泽东,坐了短短一段时间后起身拂袖而去。这是他与毛泽东见的最后一面。林彪的行为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彻底政治化,如果是成熟的政客,不会硬顶,而会在形势不利时批评自己,以曲求伸,以求来日东山再起。林彪到底是军人出身,他最后在毛泽东面前的强硬行为和无声抗议令我在对他的负面看法中有了一点点正面的火花。先不论谁对谁错,中共历史上,七大以后,无一人敢在遭毛泽东批评指斥时拒不检讨、顽强对抗,周恩来没有做到,彭德怀没有做到,邓小平没有做到,陈云也只是称病而不敢相争,唯有林彪。林彪结结实实给了毛泽东当头一棒,起码,林彪让毛泽东知道了到了他已为神为圣时,还有敢于和他硬顶而拒不屈从他的意志的人,哪怕只有一个。此外,毛一生英明,看人极少看走眼,几乎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瞒过他,却在林彪问题上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失蹄翻车。诚如刘亚洲所说:谁也骗不了毛主席,只有林彪。林彪也让毛泽东知道了他并不能洞察一切,包括跟随他多年的人。当林彪在天安门晚会上转身离席而去、把毛泽东撇在身后时,我不知林彪是否想起了战争年代的岁月、想起了他与毛泽东的争吵和辩论,想起了当年的"军事林彪"?他是否设想了今后自己人生的几种可能性?

  1971年9月13日夜里一声巨响,无论林彪是死于蒙古荒原,还是死于传说中的北京某地,反正他是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入了历史。这对于林彪本人和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现在我们知道的一切还远远不足以做结论。我最想知道的是:林彪本人对他自己从称病躲避政治到进入政治中心舞台,是被动还是主动?是认为不该出山还是惋惜做得不够成功?在降低高度准备迫降的三叉戟专机上,或是在开出毛的住地即将与火箭筒弹接吻的大红旗轿车上,他是否对自己成为政治人物感到了后悔?

  据说周恩来在证实了林彪死于蒙古之后曾嚎啕大哭。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一哭是太具有历史性、其内涵太丰富了,对此我们几乎没有能力全部理解,因为周经历过的人和事以及他所知道的党内军内不为人知的事太多太多,要研究这一哭,无论从正面从反面从侧面还是哪一面,写本书都不算多。我试着从正面猜想一点点:此刻周恩来对这个党、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一定感慨万千,对他们这一代走过的路一定有不堪回首的感觉,一定产生了与张国焘相似的想法——想当年他们个个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为了中国富强,为了社会合理,东奔西走,建党建军,出国回国,出生入死,但在崇高的革命历程中,同样发生了一切人的劣性所造成的现象,沉浮生死,曲直是非,冤屈义伸,功过荣辱……不同的只是这些发生在革命的名义下。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虽然心渐硬血渐冷,但毕竟还心存希望。革命胜利了,建了国,那些东西不但未减反而越来越烈,以致不是一个山头派系的不容,意见不同的不容,最后并肩走过这些岁月的人也反目成仇,难免一死!革命就是这个样子?这个目的?一辈子为之奋斗目标的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党、党中之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文化大革命中,辽宁省有一个势力很大的流氓集团头子,称为"马二爷"。此人在得知九一三事件时的评论是:"哥们不够意思!"——不是"亲密战友"吗?那两个人就是哥们了,哥们之间两肋插刀都是应该的,怎么可以这样呢?他的评论可以列入"话糙理不糙"的范围。确实,即使流氓集团当中,哥们义气即互相对得起是极其重要的,谁要是"不够",那就丧失了继续在此集团中混下去的资格,因而江湖上流氓集团也罢,黑社会也罢,乞丐的帮派也罢,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很"铁"的。你瞧,这就是政治家之间的友谊,到了全国全世界皆知的"亲密战友"程度,还赶不上江湖流氓们之间的关系牢靠!

  刘亚洲写道,从九一三起,毛势不可挡地见老,在这个意义上林彪并没有全输,他毕竟折了毛主席的寿。刘亚洲的话对,但没有再深一步。可以说,从林彪死去的这一天起,毛泽东也死了,周恩来也死了,中国革命也死了。毛的形象、理论和脸面最终完全破灭,剩下的只是维持,维持自己的存在,维持这个党、这个政权和这个国家的存在。下面干什么呢?不知道。继续革命?你再动员号召,连白纸黑字写在党章上的接班人都成了"林贼",成了敌人,有谁还真心信你的说教?你再说信任谁重用谁,"副统帅"和"亲密战友"都照样翻脸,死于非命,谁还敢一心跟着你走?

  这个党、这个国家还能以这种样子继续存在和运行下去吗?人们开始用自己的脑子思索,试图寻找答案。想一想,有多少曾经满怀革命豪情和理想、到老毛把他们赶入广阔天地仍念念不忘革命的年轻人是从林彪的死开始对革命的目的和手段产生幻灭,从而彻底重新认识领袖、党、国家、世界、社会、人生、理想和现实的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清醒就是从林彪的死开始。林彪以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接班人和副统帅身份与"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泽东决裂并在此之后非正常死亡是他对中国做出的最大贡献。

  华飞,共识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上)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Own the Game.

Elevate your game with the newest adidas men's soccer footwear and apparel.
From our sponsors
"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上)
Sep 25th 2013, 17:06, by 明鏡雜誌


   不少论坛上一大主要话题是林彪,不少人把林彪与粟裕、刘伯承等对立起来,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铁杆拥林者有之,铁杆反林者有之,中立者有之;态度客观者有之,讨论问题者有之,出言贬损者有之,开口恶骂者亦有之!我建议大家停止咒骂攻击,认真讨论研究问题,客观叙述事实、持心公正地讨论,好自为之。

  只要认真讨论而不是咒骂,我对任何人持何种观点都无意见。当然我要针对我认为不对、不正确、不全面的论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也决不期望他人都如此认为,一是我的观点不可能就那么正确全面,肯定有局限性或错误成分,二是他人的观点也一定有其形成的客观背景和道理。别的不说,仅从经历和家庭角度讲,四野出身的人及其后代很少有持反林彪观点的,与三野有历史渊源者贬斥粟裕的恐怕也鲜见,刘伯承部下及其后人也一定多以二野为荣,等等;此外有时思考者的思维方式、习惯、角度甚至性格、脾气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其对某人的看法。

  不然为什么有时候你喜欢谁憎恶谁不需要太多理由,一眼上去或一句话说过就足够了!这些都十分正常,关键在于思考观察者是否对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持有客观态度和"平常心",以及设身处地的理解。我同意陈路兄关于如何看待林彪的意见。这方面堪为楷模的是黄克诚大将,但可惜党内军内这么多年也只出了一个能象他这样对事不对人并直言之、且对自己做过的错事时有反省的人物。他的事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我比较佩服他的是他在回忆红军时代中央苏区肃反清查AB团运动时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细算历史旧账,仅此一笔,黄克诚项上的这一颗人头就是不足以抵偿的!"并对他自己在清查AB团运动中的作用感到五内俱焚。我不知道他在杀AB团一事中负有多大责任,杀过多少人,也许老来一句后悔自责的话对于那些无辜冤魂来说是太轻飘飘的了,可是除了他,还有另外任何一个人反省过此事,说过类似的话吗?

  话说远了,回到正题上来。我想提醒一句的是:要深入客观地讨论林彪,请把作为军事家的林彪和作为政治家的林彪区别开来----不要因为林彪的政治行为去否定他的军事业绩,也不要因为林彪的军事业绩就肯定他后来的一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也许有人说,无论军事还是政治,事都是他一个人做出来的,为人是有连续性的,你怎么可能区分开"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呢?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人是可以转变的,而这种转变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或兼而有之……我由此想到好多往事,让我试着叙述分析"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的表现, 大家一起来分析讨论吧。

  对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和战功,我不想参加讨论,也不想把林彪与刘伯承、粟裕等人做简单类比。林彪可圈可点的是他后来的政治行为。1955年全军授衔,林彪赫然排在元帅第三位,足以说明他的军功,无须争论。要知道当年授衔是一件何等不易的工作,定下授衔名单已经费了好大力气,获同级军衔的人的排名顺序更是大有学问,一再反复斟酌。据我所知,除了党内军内的资格和历任职务等等,每级军衔获得者还要列出所指挥的战斗、战役,列出胜仗次数和败仗次数。当然最后军衔评定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政治元帅、政治大将、政治上将均有且不在少数,政治中将和少将就更多一些,但是作战次数和胜负次数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硬指标。哪位仁兄了解内情,希望贴一篇专题报告,现在网上有关授衔的文章很少,涉及内情也不深。

  元帅排名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朱德位居第一,无需讨论和争论,彭德怀第二,亦无话说,林彪位于第三,除了军事业绩把他推上此位,别的无可解释。论资格,他仅仅是黄埔第四期学生,聂荣臻、叶剑英是他的老师,徐向前属黄埔一期是他的学长;南昌起义时林彪是排长,而刘伯承、贺龙分别是参谋团团长和军长、起义总指挥,陈毅在南昌起义部队和红四军中则当过林彪的直接上级;林也就比罗荣桓的资历强点。然而,林彪把他的教官、上级通通越了过去,凭什么?只有凭硬碰硬的战功,单凭毛泽东欣赏他是绝对不行的,要知道那时毛泽东还没有成神,也不那么一言堂,此外也得全军上下心服才行。不知各位弟兄听到过没有,我是从未听说有人对林彪的元帅排名位置公开表示过不满或疑问(私下里的不服气和争论大概是免不了的),另外四野的战绩也为全军所称道,尽管有时还有些不大不小的争论。刘伯承元帅排名元帅第四位,同样是由于赫赫战功,但刘帅没有说过一句对林彪有意见的话,而且还称赞过四野的好几个战例,如丁盛率四野8纵135师对白崇禧集团作战时的的"腰斩七军"。

  要知道授衔名单中的排名位置可是不那么简单地一排了之,更没有象后来"按姓氏笔画为序"。关于授衔的事我多说几句,与主题无关。10员大将排名顺序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粟裕排名第一,也靠的是响当当的战功,如果比资历和红军时期的职务,粟裕逊于多数大将,但大家同样对第一大将心服口服。军中一直有传言,网上也时有帖子,说粟裕争当元帅,或对粟裕没当上元帅表示惋惜。粟裕的战功是不争的事实,可与林刘比肩,远大于贺龙、陈毅、聂荣臻、徐向前诸帅,更不必说叶剑英罗荣桓,但粟裕的资历确实还够不上评元帅,如果他的战功超过林彪,也许有可能。此外以我通过三野老人们对粟裕大将为人的了解,他不大可能去争元帅位置。历史上他两次让出正职甘居副职,并不以职务地位为重;尤其后一次,如果他不让,官拜华东野战军司令,授衔时评元帅倒真的有可能,军委不会让一个大野战军不出元帅。粟裕1951年1月即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其时聂荣臻任代总长,副总参谋长只有这一位,不象后来那么一大堆,可见对军委他军事才能的器重。其后军委于1952年11月任命黄克诚和张宗逊、1953年2月任命李克农为副总长。1954年10月粟裕出任总参谋长,副总长多达11位:黄克诚、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

  粟裕乃一"全心全意"式的纯军人,丝毫不想粘政治的边,出任总参谋长的四年时间里,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所作所为半点也不"政治",为人又坚持原则,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与彭德怀许多事上观点不同,关系恶劣,毛泽东对他也产生了看法,终于于1958年5至6月遭到彭德怀主持的军委扩大会议的斗争,同年10月被免职。粟裕挨整表面原因有若干,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必须"毛指挥枪",任何潜在的可能对这一铁的原则有影响的人和事都必须予以铲除,即使是粟裕这样主观上绝对不会这样想的人在其指导思想和拟议的规章制度"削弱"党的领导时也得戴上"极端个人主义"、"向党伸手"的帽子;粟裕与彭关系不好、观点不同只是表面原因罢了,彭也只不过做了毛的工具。一年后彭德怀挨整下台,核心原因是相同的,诱因不同而已。

  以粟裕那样的为人,毛泽东要命也不会相信粟裕会有威胁他的动机、能力和胆量,但一旦该人要建立的制度有可能影响其集权,无论此种可能性多么潜在或微小,毛都会将其尽早彻底消除。在这一点上毛的敏感和远见无人能及,堪称大家圣手。比如长征途中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张国焘提出要当总书记,中央"总负责"的张闻天觉得没什么,就让他当好了,中央的其他人包括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等也都不反对,唯有毛泽东断然说不行,宁可交出红军总政委职务,也不能交总书记。回话给张国焘,张也就没坚持原议而当了红军总政委。从这里可以看出众人即使是心怀异志的张国焘都不及毛的深谋远虑,如果张国焘拿到了总书记的名义,那么后来开会"另立伪中央"就不是"另立"而是中央合法的人事变动,新中央自然也不"伪"。真是这样,张国焘"此间用中央、中革军委名义",原中央毛、周、张、博"用西北局、西北军事委员会名义",历史就会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了。毛的政治家敏感性和对策、应变能力就是比别人棋高一着,学是学不来的。"天生大任于斯人"的政治家都是如此,如汉高祖刘邦,在战败逃入韩信大军驻扎的广武城时,根本不去韩信军中,先找个小旅馆住下,睡了一夜,第二天在一大早来到韩信驻地,以汉王名义直入中军,先取了韩信的将军印信,然后才把韩信从床上叫起来,二人商量事情。刘邦这么做的理由是:如果战败时,孤身一人(还有几个随从)去到韩信军中,韩信如有异心,一夜的时间,足够酿成阴谋,下定决心,而自己无丝毫还手之力。先不让韩信知道自己来了,待他知道时,不仅汉王人已到,将军印都已在汉王手中,想要如何,时间、兵力、形势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也就无从谈起了。看看一流的政治家,滴水不漏,潜在的危险事件被他"扼杀"得半点发生的可能性都没有!不过,活得也够累的——也许对政治家来说,这不是累,而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话回头说粟裕。粟裕下台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等被打成了"反党集团"。粟裕在历史上基本与彭无关,而且是被彭德怀搞下台的,批彭可谓一身清爽,公私两利,但他没有因为挨彭德怀整而多说一句!有人劝粟裕把受彭整一事提出来,粟裕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了。"他终其生都是"军事粟裕",从未做过"政治粟裕"。其他大将各有千秋,本文无力涉及,奇怪的是大将中除了粟裕,真正的名将、战将很少,徐海东曾是一员,但因病退出战场太早,陈赓也算一员,他经历不凡,多才多艺,别的方面也很出色,给人有点博而不专的感觉,军事能力在他身上不是绝对强项,但由他主持军事科研、教育如任哈军工院长则如飞龙在天,是不作第二人想的上佳人选。其余黄克诚半军半政,谭政和罗瑞卿本就不是军事干部,张云逸、王树声、萧劲光、许光达虽主要做军事工作,但每人都没有什么拿得出的傲人战绩,还不如若干上将。

  大将们望众弟兄陆续给予介绍,我这里不再多说。值得补充几句的是当时曾拟议授傅作义大将军衔,但因为如果这样,其他几位比傅作义原地位资历更高的国民党起义将领如程潜、龙云等人无法安排,来自我军将领方面的意见也太大,最终没有实现。不过听说(只是听说)后来还是暗中给了傅作义大将。消息来源是1969年在嫩江抗洪时,听参见指导抗洪的水利电力部一个人和黑龙江省军区一个干部说的:1963年黑龙江发大水威胁哈尔滨,水电部长傅作义亲临哈尔滨抗洪现场视察,当时洪峰太猛,黑龙江省军区部队负责的一段大堤吃不住劲了(部队绝对是在最危险的位置上,那是一种信任和光荣),部队拼命堵也岌岌可危,在场的黑龙江省军区某副司令员看那么多战士可能会牺牲,要下令撤退,傅作义发话不能撤,不然哈尔滨就全完了。某副司令员吼道:"你管不着我们军队!撤!"傅作义大吼:"我是大将!当然管得着你!你敢撤我马上毙了你!"随即傅急电告总理,总理回话同意傅的意见,并授予傅临机处置全权。最终部队没有撤,堤没有垮,哈尔滨也保住了。事后据说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大大赞扬了傅作义,说傅部长这样做非常正确,真正是对人民负责,不考虑个人(指他国民党出身而敢于管共产党的军队干部),不然国家人民损失就太大了等等。此事听起来有演义成分,但是出自两位"当事人"之口,姑且记之存疑,希望诸位仁兄帮助证明其真实性如何。

  上将共57员,1955年授衔55人,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一人。前10名上将名次排列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萧克名列第一,这已经够委屈他的了。萧克是井冈山红四军的老人,当大将资格绝对够,只因当年支持张国焘站错了队,尽管资历仅略低于张云逸而不逊于其他诸位大将,并在红军时期(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日战争(120师副师长)和解放战争中(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四野参谋长、第一参谋长)的职务高于任何一员大将,仅解放战争期间职务低于粟裕,还是没能侧身大将之列,屈居上将,但名列榜首。上将最后十名是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1956年补授王建安、1958年补授李聚奎上将军衔,未排名。如果重新排名,王建安不知会排在什么位置,但李聚奎即使进不了前5名,也会在前10名之内。李聚奎的资格甚老,而且上上下下人缘甚好,若干员上将如杨得志等人曾是他的部下,见了他毕恭毕敬。1958年他从石油工业部回军队,军委和总政觉他的军衔如何授可是件不太好办的事:授上将吧,他的资历比绝大多数上将都老,授大将吧,元帅大将授衔时有定数,岂可轻易增加;最后内定授上将,又怕李不满意,于是总政派人先与李协商这件事,未及开口,李单刀直入:"我的军衔,就低不就高,上将就可以了!"于是皆大欢喜。

  获中将军衔者175人,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排在首位,这是因为原拟授他上将,但后来上将名额减少,他主动提出自己授中将,说自己做评军衔的工作,理应带头做榜样,最后把他放在中将第一位。中将前10名是徐立清、肖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压尾的10名是陈先瑞、旷伏兆、李雪三、谢有法、张天云、卢胜、黄新廷、吴先恩、阿沛·阿旺晋美、朵噶·饶错彭杰。1956年补授聂鹤亭中将军衔,1958年补授贺诚中将军衔,中将总数达177名。聂鹤亭是军史上一位蒙着面纱的神秘人物,参加南昌起义时是主力营长,其资格堪与大将们比肩,抗日战争时还身在中军帐,后又任过四野第一副参谋长。但长期不得志,鲜有人知其所终。有谁知道为什么55年没给他授衔而56年补授?为什么只授中将?我只知道他对自己仅获中将衔极不满意,受到中央严厉申斥。贺诚是我军卫生工作的鼻祖,建国后调地方工作,出任第二任卫生部部长,由于中医政策问题(他非常看不上中医,多方限制)犯了错误,毛泽东也发话批评了他。58年调回军队,补授中将军衔。中将是卫生工作人员能得到的最高军衔了,傅连暲也是中将。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者共802人,前10名是解方、陈沂、童陆生、詹化雨、刘其人、张瑞、彭富九、李信、曹广化、魏传统,最后10名是游好扬、赖光勋、李木生、徐其海、黎光、贺吉祥、张步峰、樊学文、汪易、李布德。少将中解方是第一名,对于解方的资历和战功,尤其是作为志愿军参谋长表现出的能力和起的作用,少将是授低了,作为某种补偿,他成了少将中的"状元"。在少将中,他的军事能力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不过少将太多,名单如何排列一定非常棘手,大非周章,有人知道详情望能送一贴。

  授衔的事就说到这为止,回头说林彪。前面提到元帅中林彪第三,刘伯承第四,文章也正在这儿。二人都是军事家,头脑都格外清楚,也都知道政治的险恶。天下打下来了,如果你只想当军事家,那么就到此为止,下面干什么你自己选,可以做军人远离政治,如果还想在政治舞台上继续表演,那就得军人参政做政治家,而政治家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最起码的一条,得会象真的一样地说假话。搞军事、打仗,说假话造假情况就只有吃败仗,没有一点疑问;而搞政治,"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据说是林彪的话,但实际上是所有政治家口中不说心中坚信的金言),说真话必定吃大亏倒大霉,同样毫厘不爽。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刘帅是一纯粹军人,对政治素无兴趣,1950年平定西南后立刻采取行动,辞去二野、西南军区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本兼各职,由贺龙接任,自己只身一人前往南京创建南京军事学院。林彪此时同样不愿涉足政治,打到广州后就开始生病。他有病是真的,但同时也是在避开政治。他曾想要到某个边远省区当个省委书记,朝鲜战争也拒绝率军出征,这里有身体的因素,有对美军实力我军实力的考虑,但离开舞台中心也是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高岗事件里林彪是否参与、起了什么作用,远未解密,人们如今是在瞎猜,但我们看到的是林彪一直在养病。不过你躲政治也不见得躲得过,政治会来找你。刘伯承后来的遭遇、林彪后来的际遇和悲剧结局给出了一正一负两种形式的例证。刘伯承的事网上有过帖子,不多说了,还是扣紧林彪这个主题。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元帅授衔之时,有一个情况,虽然书中文章中叙述过,但没有人对此加以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这个细节所包含的信息却不那么简单----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十大元帅只有八位出席,缺席的两位不是别人,正是林彪和刘伯承。其时二人都称病在青岛休养,接到通知,均回答说不能参加授衔仪式(有的老人说,其实他们就是为躲开授衔仪式才去休养的)。认真说起来,二人有病也不是急病重病,也不是病了一天两天了,再怎么样,要想参加授衔仪式也不是真的支撑不了;实在不行,穿上元帅服,列队从老毛手里接过授衔命令和勋章,照完相就走也行,招待会参不参加无所谓。另外从历史、从人生、从功业……看,大千世界人至人归,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有几人能有这种机会、荣幸和际遇能参加此等盛会获元帅军衔?然而二人似乎对此并不重视,就是不来。为什么?刘伯承是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彭德怀正秉承毛泽东的意思对刘伯承本人及其所创建的"教条主义大本营"(毛泽东语)----南京军事学院进行批判,他不愿面对毛、彭,此外也不愿现身排在贺龙之前,因为贺龙对元帅排名不满,他认为"党军"来自八一南昌起义,自己是南昌起义总指挥,朱德、刘伯承、叶挺、聂荣臻均在手下,林彪更是名不见经传,为什么自己帅位才排第五名?对刘帅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从打下天下起他就想避开政治而就是避不开,在针对他的军内政治运动中,象这种公开的政治场合,还是不露面为好。林彪更是明白人,其他九位元帅有八位比他资格老,而且象南昌起义时这些人比他高何止一级两级,现在他赫然排在第三,前面只有两位不可能不在他前面的人,其余他的教官、上级统统站在他身后,用民间话说,不是找着遭恨吗?他起码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可不象后来文化大革命中。授衔前元帅们要先到场集合,闲聊一阵,别人都是"平辈",自己一个"后生",说些什么?战功自然不假,但资历在军中从来就是极重要的,就是到现在,部队中说到有关人的什么事,第一句话必定是问:"你(或他)是哪年兵?"林彪对此点极为敏感,当了军委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以后也是一样,他曾问罗瑞卿:"我们威信不够吧?因为我们不是南昌暴动领导人。"可为佐证。不参加授衔仪式也是他在躲避政治,躲避可能的麻烦困扰的一种具体体现----此时,他还是军事家林彪。

  1956年八大后,八届一中全会选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未得全票;他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林彪。也正是在这以后,八届二中全会上,林彪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这明明白白是毛泽东要他做政治家的信号。彭德怀如果有政治家头脑,他从此时即应明白毛泽东的暗示和警告:军中第一人从现在起是林彪而不是你彭德怀!从而逐步淡出权力中心,最后解甲归田,明哲保身得一善终,绝不会时至1959年还傻到在庐山会议上大发其言并给毛写什么信,往人家枪口上撞。可惜彭德怀也是军人而非政客,事实上从他从朝鲜回来主持军委工作时起,他已经身不由己地做了政治家,但却无政治家的头脑、意识和手腕。正如铁流兄于1999年写的《彭德怀的悲剧探源》中指出的"他本身的个性不是政客,却以这种个性当了政客,并干了政客的勾当!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彭德怀非政客的个性给当了政客的他造成的悲剧,早在庐山会议之前就开始了。"林彪是明白政治这柄双刃剑的,对毛的信号不敢忽视,但也绝不积极,当了中央副主席仍然以养病为主要工作,中央全会、政治局开会几乎次次请假,到了1959年庐山会议仍然请假,直到毛泽东把他紧急召上庐山,委以军委第一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职务,正式把他推上了政治舞台中心,权力中心。林彪对于这些职务权力是向往多年终于如愿还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干,谁也不敢下肯定断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从这一刻起,军事家林彪已经成为历史,以后的林彪,已经是"政治林彪"了。他的悲剧也就从此开始。(未完待续)

  华飞,共识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