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明鏡歷史網: “赫斯文档”炙手可热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Introduction to Coaching & CEC's

In less than an hour, you'll learn how to win the hearts of your members and build a successful fitness community. Sign up for this $49 online course.
From our sponsors
"赫斯文档"炙手可热
Sep 15th 2013, 14:52, by 明鏡雜誌

鲁道夫•赫斯是纳粹政权一名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二战方酣之际,他携带一份"和平协议书"飞往英国。该和平协议究竟诚意几何?一份即将拍卖的文档可揭开谜底。 


这一历史事件的开头可媲美007邦德影片:一名英国外交官接到一通匿名电话,对方表示要提供一份可能有助于某些"项目"的文档,约他第二天到某一地点去取货。那位英国外交官果真在那儿找到了纳粹高层留下的文档。

 
 


几十年过去了,那份属于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Rudolf Heß)的所有可疑文档,也包含了据称源于赫斯在英国坐牢期间的一批记录文件、复印件和信件,其中还包括了由赫斯草拟,于1941年,也就是德国入侵苏联的不久之前提交英国的和平协议。

这一媲美间谍片情节的故事,刊登在"亚历山大历史文物拍卖行"(Alexander Historical Auctions)网页上,是一种促销的手段。该文档的持有人现在委托拍卖行公开拍卖,起价50到70万美元。
 

非同寻常

一叠泛黄的旧纸这么值钱?要知道,赫斯可不是一般纳粹,他是希特勒身边的亲信,曾长期担任独裁者的代理人。1941 年二战战事正酣之际,赫斯飞往苏格兰,目的是在进攻苏联之前,与英国协商达成双边和平协议。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让纳粹独占欧洲,英国可保有在世界其它地 方的帝国领地,但需归还其占领的前德国殖民地。

毫不奇怪,英国拒绝了这项建议,并逮捕赫斯,将其投入监狱。直到1946年,在纽伦堡纳粹战犯审判中,赫斯被判处无期徒刑。1987年,他在柏林专门囚禁战犯的施潘道监狱中(Berlin-Spandau)自尽身亡,时年93岁。

 
鲁道夫·赫斯


这段历史人们耳熟能详,但不清楚的是,赫斯所提那份和平协议的可信度有多高?应如何评价他在纳粹政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希特勒是否曾告知赫斯自己的全盘计 划?这些疑问至今未能澄清。二战期间,赫斯被定性为精神不正常,因此在纽伦堡大审中他就据此为自己辩护。时至今日,赫斯被新纳粹分子奉为"英国监狱中的英雄"。

 
德国新纳粹

赫斯文档能提供新的信息吗?科布伦茨联邦档案局(Bundesarchiv)私人信函及当代历史文物收藏组组长鲍姆加滕(Achim Baumgarten)表示:"这段历史无需重写,但" 赫斯文档"或能为我们带来有关赫斯其人的新视角"。去年秋季联邦档案局曾获得拍卖行提供的一小部份赫斯文档复印件。
 
或非赃物

鲍姆加滕称,拍卖行的索价夸张到不行,不过他认为,赫斯文档极有可能出自赫斯本人之手:"至少迄今我无法提出其为伪造的反证"。

 
赫斯笔迹
 
他表示,一年前"贝克军备拍卖行"(Auktionshaus Beck Militaria)向其咨询赫斯文档的真伪。联邦档案局库存着至1941年为止的所有有关赫斯的文件资料。鲍姆加滕说:"立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拍卖行 样品上盖了'most secret'的英文印章" 。当时他就猜想这份文档可能是真的,或许被人从"英国国家档案局"偷窃出来。但是英国档案局否定说,他们并未遗失任何文件。

鲍姆加滕猜测,赫斯可能把致函英国国王的"和平协议书",也就是现在要拍卖的这份文档,在狱中重写了一遍,然后被监狱工作人员偷带了出去。当然,这些都是 假设,赫斯当初交给英国外交官的文件,现今仍安然无恙地存放在英国国家档案局。总之,至少在2018年以前,这份文件不会对外公开。

山寨或原件?

鲍姆加滕将联邦档案局库存的赫斯真迹与复印件进行了对照,他表示:"某些字母和文件中的写法,与赫斯的笔迹完全一致"。赫斯文档的封印图章打着"RH"花 押字,是鲁道夫·赫斯的缩写。但这还远不代表文档就是真的,鲍姆加滕指出:"这些陈年纸张和墨水样本都必须送交联邦刑警局检验。我本人还从未经手过原 件"。目前为止,正如1983年德国《明星周刊》购入希特勒日记时的情况一样,并无确凿证据证明其真实性。

 
联邦档案局长揭发《明星周刊》出版的希特勒日记造假
 
众所周知:后来人们才发现,《明星》购买并公开发表的那份"回忆录"是伪造的,从而引爆一场联邦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媒体丑闻。

鲍姆加滕表示,联邦档案局仍然有意购买赫斯文档,但不是以这个价格。他说,德国各地档案局在一些特别是有关纳粹高层人物文档的拍卖会上,经常铩羽而归:" 比如在最近一次"希特勒的私人账簿"拍卖会上,美国人的出价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美国私人市场上有人出价比我们认为的合理价格高出好几倍,我们根本无法与 之抗衡。"

美国市场上经常出现一些当年驻德美军带回去的单件文物,鲍姆加滕继续解释道:"这些旧东西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来说毫无用处,于是就送进了拍卖行" 。德国现在无法以盗窃罪名义追回文物,因为追究期已过,联邦档案局只能与其他文物爱好者一同出价竞购。

"希特勒私人账簿" 的新持有人,以一千欧元的价格卖给联邦档案局一份复印件,鲍姆加滕希望"赫斯文档"的购得者也愿意如法炮制。
 
作者:Sarah Judith Hofmann 编译:杨家华,德国之声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延安时期的“特产”贸易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Own the Game.

Elevate your game with the newest adidas men's soccer footwear and apparel.
From our sponsors
延安时期的"特产"贸易
Sep 15th 2013, 14:42, by 明鏡雜誌

  
"特货"即鸦片


谢觉哉在日记中多处提到中共在延安时期经营"特货"、"种某物"等。"特货"就是鸦片,证据如下:

其一,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 年代,用"特货"指代鸦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普遍用法。在贵州从事鸦片生意18年的商人伍效高,回忆自己经营鸦片业的经历,就说到"续办特货。……代理…… 鸦片购销业务"。(《近代中国烟毒写真》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0页)当时鸦片商人以"特货"指代鸦片,经营鸦片的商行被称为"特 商",鸦片税也叫"特税"。

其二,特货以"两"为单位,且价值奇高。按1942年延安市主要物品价格比较,该年12月,小米一斗为 125元(边币),而特货一两是1400元。(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以下简称 《财经史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四册,第 438-439页)这意味着,特货一两,值小米11.2斗,特货一斤,值小米5376斤。延安时期,粮食供给"标准每人每天吃粮一斤四两,只军队多些,每 人每天一斤八两。"(《财经史料》第六册,第453-454页)以此标准计算,只需约1000斤特货即可解决一支一万人的军队的一年的口粮问题。

其 三,当年军队走私鸦片产生的纠纷案中也提供"特货"即是鸦片的信息。(年份不详,疑为1942年)8月24日下午,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霍维德率领禁烟督 察队到绥德义和镇"督征特产兼查缉私货","区政府即向督察队报告,当时并说龙国华在义和镇私贩烟土"。龙国华为留守兵团供给部管理科长,当时在其住处 (出差住店)搜出鸦片30两。龙国华态度强横,拒绝接受检察,与督察队先谩骂进而相互殴打。事后,11月12日,留守兵团组织部写信给边区政府主席林伯 渠,说被搜出的鸦片不是龙国华的。龙国华在给贺龙等兵团领导递交的报告中说,督察队"将店内收(搜)出之特货,诬认为我所购",同时还告了霍维德一状,说 他"以残酷手段对待革命同志,实有违党中央之政策",要求为自己清洗耻辱。林伯渠收到材料,转给了财政厅。(见史志诚主编:《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以下 简称《禁毒史料》,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261页)在这个事件中,"特货"、"鸦片"、"烟土"是同义词,清楚显示"特货"就是鸦片。

其 四、中共内部秘密文件透露的情况。1943年8月1日,延属地委发布了一个关于禁种特产规定的秘密通知,由时任延属地委书记张邦英、代专员王震、延属分区 专员兼延安市市长曹力如联合签署。"秘密通知"多次提到"烟苗"、"烟户",要求:"(一)立即深入的调查留有烟苗之人家、亩数、收获量,以便有计划的进 行没收,最低限度公家要没收到全收入的80%。(二)在没收时,烟户最多只能留到20%。"此秘密通知中提到了"特货",显示"特货"即是"烟苗"的出产 品。其要求第四点说:"各县现存之特货,无论旧存或新收均*立即送交专署,统一出售,不得拖延,不得隐瞒,也不得在下边出卖,续收到的,应随时送来论价出 卖。""通知"最后强调"以上办法,只作执行之准则,不许宣布,并须严格切实执行,对群众仍称没收处罚"。(《禁毒史料》第137页)

其 五,销售鸦片人员的直接回忆。据当年受边区政府财政厅委派,专门在陇东专区负责鸦片贸易的梁爱民回忆:"1941年11月,我调到了财政厅禁烟督察处,被 派往陇东专区,从此开始了商业贸易。为了增加收入,支援抗战,我们秘密经营大烟土。我党是严禁吸毒的,经营烟土必须秘密进行。为了方便,我们不叫大烟土, 而称其为'土货'或者'特货',后来称做'肥皂',论条论块,最后正式定名为'土产'。"(《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1988年出版,第99页)

"特产"贸易及其在边区财政中的地位
要了解中共在延安时期为何经营"特货"、"特产",需要了解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

1937 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被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每月国民政府拨款60万元(法币)。从1937年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外 援,比例占到51.69%-85.79%,合计为82.42%。外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民政府拨发的经费,二是海外华侨及后方捐款,而前者为较多。 (《财经史料》第六册,第13、427页)由于国共军队冲突,1941年1月发生了"皖南事变",在此之前的1940年11月起国民政府即停止拨款,继而 对边区进行封锁,从而使边区的财政经济陷入了极大困难。按毛泽东的话说,"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又"渡过了困难"。(《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东北书店 1948年出版,第 748页)那么这个困难是怎么渡过的呢?一个办法是征公粮。1937年征1万石(担),1938年征1万石,1939年征5万石,实际收到分别是 13850石、15971石、52251石。(《财经史料》第六册,第453页)而1941年猛增到20万担。当年征粮虽然达到了任务,但引起老百姓很大 不满,故而第二年减少了4万担。

1948年2月18日,西北财经办事处(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财经工作的领导机构)公布了一份报告--《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其中对陕甘宁边区1941年起的财政困难,以及开展"特产"——鸦片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做了简洁、清晰的概述。

为 了渡过难关,1941年,通过开发食盐、加强税收工作、清理公产、发行建设救国公债(618万元)、征收公粮(20万石)、公草(2600万斤)、禁止法 币发行边币(1054万元)等动作,想尽了一切办法,"经过整年的干部动员,县长、县委书记亲自带上运输队露宿风餐,往返运盐,征粮工作团有的除夕还在催 收粮款,大家都拖疲了,群众也烦了,年终结帐还差568万元(占岁入22%),不得不祈灵于印钞机"。该年"虽然勉强叫各级党政军人员没受冻馁,但是人民 的负担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机关部队斫公树,拆庙宇,毁钟,挖墓,在各县成为一时的浪潮,至于烧酒贩毒等违法行为,更是司空见惯"。

"一 九四一年直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尚因为库空如洗不敢确定统筹统支的方针,愁煞了当时的财政当局。元旦那天,财厅长亲自带上武装缉私,到保安司令部军需处缴获肥 皂十三箱,这十三箱肥皂就成了一九四二年统筹统支为主的财政方针之物质基础。"显然,这里的"肥皂"不是普通肥皂,否则如何能成了"统筹统支为主的财政方 针之物质基础"?

"一九四二年春季边区各县特产,又为下半年的财政打下雄厚的基础,八月后新货收起,再加下半年税收增加,各机关部队继 续从事生产自给,这样就勉强的渡过了一九四二年。这一年特产收入139623000元,占全部岁入40%……由于财政上找到了出路,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 担"。所谓"财政上找到了出路",就是种植罂粟、贩卖鸦片。随后即谈这个"特殊财政内容的根据":"边区财政若想打破难关……除大量生产外,则必须借助于 特产。"

报告称:"靠陕北三宝(食盐、甘草、皮毛)输出,也很困难,甘草因运费大,不能大量出境,绒毛多自用,出口很少,只有食盐尚可能维持,经党政军大动员,一九四三年才运出价值72709万元的食盐,占全部输入13.50%,绝不能解决问题。"

"靠印钞机更是危险,1943年八、九、十三个月发行边币十亿元,就使边币与法币比价从六元跌到十三元。"

"一九四二年边区自产特产并专利代销晋绥的特产,不但解决了当年的财政困难,还盈余了27%(108773000元),支持了一九四三年春季的财政,一九四二年也靠它解决40.82%的财政收入。"

之 后,算是开始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一九四二年边区高干会上,毛主席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工作总方针,一九四三年初为统一陕甘宁、晋绥两 解放区财经领导,成立西北财经办事处,由贺龙亲自领导。"该年,"特别主要的是这一年晋绥给以很大的帮助,送来大量特产,并由陕甘宁代销晋绥特产抽20% 的贸易税,作为财政收入,其余作为财政家务之积累,这样建立了雄厚的家务,使党政军人员生活,进入相对的丰衣足食程度。但是,另一方面也发生了严重的贪污 和铺张浪费现象。"(《财经史料》第六册,第15-21页)

西北财经办事处的报告较为简略,有些具体的情况还可以从陕甘宁边区负责财经事务的财政厅和负责物资进出口事务的贸易局、物资局的报告中获得,并可相互印证。

陕 甘宁边区被封锁之后,最大的问题是棉花、洋纱、土布、军工器材、电讯器材、医药器材等物品需要大量购入,尤其是棉花和布匹。边区棉花缺口甚大,负责物资进 口的贸易局估计,1943年全边区政府与人民需布20万匹,为此需棉花300万斤,而边区所产不过100万斤,200万斤"需依靠贸易机关帮助解决"。 (《财经史料》第四册,第175页)棉花等物资需要大量外购。外购拿什么去交换?主要就是靠"特产"。1942年边区贸易局所做的总结说:"在出口货物 中,特产占出口总值的68.66%,食盐占13.59%,二者共占出口总值82.25%,如不算特产,食盐则占了出口总值半数左右,占边产品出口总值的三 分之二。由此可见,运盐出口还是边区对外贸易中的命脉。"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不算特产,食盐则显得非常重要,但如将其与特产相比,真正的命脉无疑是特产。

1943 年,边区银行研究室主任苏子仁在讨论《边区金融总结》时说,解决边区财政问题的方法有三个:"1、收税;2、借债;3、膨胀通货。在边区税收(包括公粮、 贸易税等)不够开支,公债行不通,不采取通货膨胀,困难就难以渡过。事实上几年来我们解决问题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按其重要程度排列次序是黑(特产)、黄 (公粮)、绿(纸币)、白(食盐)"。(《财经史料》第五册,351页)他说得很明白,在边区财政中,"黑"--特产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

13592_130913141900_1.jpg
所以,特产在边区财政中尤其重要。财政厅对1942年的工作总结透露:"戊、特产营业为了弥补本年财政预算3000万元的巨大赤字,并为明年财政奠 定基础,不得不利用特产营业以渡过难关。全年共收99022181元,若连存货则达11000余万元,占本年全部财政收入的42%强,这说明了本年如无特 产营业,虽有各机关生产,仍难渡过难关。"(《财经史料》第一册,第171页)

西北财经办事处的报告有一附表,专门谈及特产贸易在财政收支中的比例:

边区特产贸易收入统计

年代   收入金额

1942 139623000(边币)占岁入40.00%

1943 65347927(券币)占岁入40.82%

1944 135388778(券币),解决财政开支26.63%

1945 757995348(券币),解决财政开支40.07%

(《财经史料》第六册,第426-427页)

特产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而上述材料也表明,所谓特产,就是鸦片。
另一个问题是:1941年以后的数年间,大致每年销售了多少"特产"?约略如下:1941年8月15日-11月30日,三个半月,销9260.5斤 (《财经史料》第四册,第94-95页),平均每月约3000斤。1942年,销出3.12万斤。1943年,"原定计划为37500斤,实际只推销 36250斤",约略说是3.6万斤(自营、代销合计)。(《财经史料》第四册,第73页)1944年的销量可能更多。1944年6月1日西北局调查研究 室谈上一年贸易问题:"特产出口最多的地区是关中,占31.86%;陇东次之,占26.9%;……最近据关中的同志谈,今年销量可比去年增加60%;又据 新从陇东归来的同志谈,陇东今年的销量,也可较去年增加一倍多。由此可见,去年特产滞销,主要也是由于我们贸易局工作的缺点(如下半年定价过高,没有积极 去想各种推销办法等等),而不是其他。"(《财经史料》第四册,第58页)如以较上一年增加60%-100%计算,则销量当有6万斤上下。

"特产"销售在各地具体是怎样操作的?据梁爱民的陈述,可简要归纳如下:

"我 接受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改扮为商人。组织交待任务时说,如果被敌人发现,只能说自己是私商,说出真实身份,就被视为叛变。"问题是,鸦片值钱,在运输过 程中如果没有保护,则可能被劫被抢。所以作者到达陇东后,即去找驻军385旅旅长王维舟、政委甘渭汉,提出困难:"现在我以私商的身份经营'土货',路上 的安全问题不好解决。"甘政委答道:"这好办,我们派人护送,随叫随到。""三八五旅对我们的工作全力支持。从驿马关到西峰镇有二三十里路,匪情严重,路 途极不安全,货物往返非有部队护送不可。只要我事先给王旅长打个招呼,他马上就派一个班护送。"

作者说,他通过向国统区销售"土货", 换回了"法币、金银和我们所需的商品"。刚开始,是秘密进行;1942年,业务即扩大,人员逐渐增加,"于是我们租了间房子,开起门市来。但这不是我们的 真正业务,而是起掩护作用罢了。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向地委和部队提出要人,很快得到支持。人员多了,就向下面延伸网点。首先在西华池和驿马关设了店。接 着,在五个口岸(与国统区接壤的地方)设了店。这些分店都设有门市部。……各分公司的业务重点是发售'土货',再根据交通情况进购商品。"业务越做越大, 到1944年,"我们公司开始办工厂。在庆阳开办了榨油厂、毯房和过栈行。在西华池办起了卷烟厂……"在经营过程中,"延安粮食奇缺,要我们支援。我们立 即在陇东大量购粮,然后运往延安。"(《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99-112页)

南泥湾有没有种罂粟卖鸦片?
根据现有资料,359旅在南泥湾既卖过鸦片,也种过罂粟。直接证据就是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南泥湾调查》。

1943年,西北局对南泥湾进行了调查,其中有一段涉及了"特产"和"收烟"的问题。

据 此调查,南泥湾是1940年被发现的。同年末,中央财经处开始计划开发。1941年初,仅有中秘、中财、中组、中青四个农场,7月增至14个。5月,八团 到金盆湾;7月,炮兵团到南盘龙川,11月警卫营开到。1942年,成立农场管理处,以军委农场李世俊为主任。3月,特务团开来驻马坊;6月,九团开来驻 九龙川;8月,四支队来驻南泥湾,"皆曾种地,但中心在种特产"。本年农场增至30余个。该年全区种地面积共约计15000亩;其中川地9000亩,内民 种6000亩,机关部队3000亩;山地6000亩,内军民各半。

调查中说,部队开到南泥湾后,"种特产向老百姓调剂了几千亩川地"。

1942年各单位的种地情况,有一个调查表,如下:

表 后还有说明:"估计八团有一部分不在南泥湾境内,但各团种地至少五○○○亩以上,据许多同志谈,去年吃亏处在把农业生产中心放在特产上,而种特产的缺点, 第一,贪多;第二,缺乏经验,未好好的采访老百姓的意见,如炮兵团下种时,老百姓说太早,种了不出来,我们不听,结果六○○亩只出八○亩。其他施肥割烟皆 不熟悉;第三,种子不好也有关系,老百姓存的多是一九三五年以前的种子。"

这个调查表和后面的说明透露了很多信息。从表中看,土地分成 了三种用途:粮地、特产地、菜地。粮地是种粮食,菜地是种菜,特产地是种什么特产呢?其中八团一栏,特产地下有用地1000亩,收烟数300两,每亩产量 "3.3两,即烟地"的说明。特产是"烟",而每亩产量仅仅3.3两。从中看出,调查表中所谓的"烟",不是普通的烟草,而是特殊的罂粟。其中缺点的第三 条,即种子多是1935年前的种子,也是一个旁证,因为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严禁鸦片,种植罂粟变为地下活动,老百姓留下的多是该年以前的旧种子。

调 查材料还说明几点:一,种特产(罂粟)的地是向老百姓调剂过来的几千亩川地,不是军队自己开垦的。二,"吃亏处在把农业生产中心放在特产上","贪多", 可见"特产"成了生产中心(调查报告前面已明确说"中心在种特产"),种粮倒在其次了。三,没有经验,又不听有经验的农民劝告,种罂粟不得法,以致炮兵团 下种600亩,只有80亩发芽,收成总共只有几十两,亩产可能连一两都不到。四,3000亩川地,只收获不到1300两的特产,成效很差,但若以1942 年12月的延安市价来看,这些特产大致值1400石小米,比起种粮所得为多。五,参与种罂粟的有八团、特务团、警卫营、炮兵团,其中除炮兵团外,其余都属 359旅。六,信息来源可靠。八团即718团,其团长为陈宗尧,与材料来源中所说"陈团长谈"相符。特务团、警卫营的材料来源则是李世俊,李世俊是农业专 家,也是农场管理处主任。显然,陈宗尧和李世俊都是开发南泥湾的权威人士,其信息是可靠和可信的。七,炮兵团是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这意味着其他部队也在南 泥湾种了罂粟。

359旅曾经种罂粟,还有一个佐证,即前文西北财经办事处的报告中提到:"一九四二年春季边区各县特产……八月后新货收起","一九四二年边区自产特产",说明1942年边区各县曾"自产特产",春季下种,8月收成,359旅种植罂粟"自产特产"与之相符。

现有资料也显示,延安时期种罂粟的不止359旅,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前述刘向三1944年的调查报告,提到其他部队机关种罂粟的有:保安纵队、二团,地点都在关中分区。


13592_130913141944_1.jpg

而种鸦片的地区,在中共历史上也不止于陕甘宁边区,时间也不限于延安时期,比如解放战争时期曾在东北大量种植罂粟。王锡富,1947年在东 北行政委员会辽东办事处工作,该年5月,他被分配到政委会开办的元兴商店工作。"到总店报到后,才知道这个商店不是做买卖,而是经营大烟的,凡调去的同志 都不愿干,争着调出,经店领导开会动员,再三说明生产大烟对支持解放战争的重大作用,大家的认识才慢慢提高。"后来,他被分配作复查员工作,任务是"确定 每亩烟的生产产量,收割后再复查是否达到予定的数量"。"确定亩产烟量时,要根据烟的品种、土质的肥沃程度,烟苗的疏密,长势情况及烟桃能割浆的刀数等条 件来核定,同时,要考虑到割烟的技术水平,如将烟桃割漏了就会不出会少出浆液。

一经核定测量后,烟户如交不上来,则由驻在所(分店在中 心村镇设的机构)人员向烟户催要。更有的个别户隐瞒留用,欲私卖钱,只交部分烟土。这样就达不到定量要求,驻在人员只得动员说服,必要时有的个别驻在人员 (都是出院的伤病员)就用皮带逼迫这些烟户上交烟土。……我记得有一位妇女被逼上吊致死。"

王锡富在文中说,"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著名的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胜利后,在解放前实行土地改革,组织大生产。为支援前线,一九四七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临江、长白、扶松、蒙江(今为靖宇)等 四县大量播种罂粟。直接由元兴商店经营管理,由总店负责组织领导,总店下设四个分店,每县设一分店。当时总店经理由辽宁省公安局秘书长孙敬之兼任"。文中 还说,1947年播种后的大烟长势良好。文中也点明,"种大烟的多为个体烟户,也有机关和部队参加生产"。他点出了一个他熟悉的人,"我认识一个名叫宋嘉 仁(后任伊春市财政局局长)的就是在大烟地里复查烟产量时熟悉的,当时他是通化林木公司(即辽东林营局)西大川事务所所长,他身背一支七九式步枪,也跟在 烟地里劳动。"宋嘉仁算是机关的,部队也有,紧跟着的后文说:"在复查部队生产的烟量时,有位营长(关里来的老干部)单独告诉炊事员给我做了两碗面条,可 以说是很好的保健饭了"。部队殷勤招待了这位复查员,显然他对评估"部队生产的烟量"有一定的权力。(《伊春文史资料》第八辑,1993年8月出版(内部 发行),第216-219页)

359旅不仅在1942年"自产特产",其后数年中也应该一直在贩卖鸦片。前述刘向三的调查报告,对 1944年359旅在县的走私情形,一共举了六个例子,但"仅举典型报告,如有需要容后补充"。除此之外,359旅所属大光商店因贩卖鸦片还与子长县政府 发生纠纷,把边区军队、政府最高领导都牵扯进去了。

1942年6月12日,山西人高光富等人携带鸦片,由358旅715团运输队保送 (每两鸦片保送费法币8元),到达子长县,由359旅718团开的大光商店出售,被该县瓦市公安局查获,高光富等被抓。公安局要求大光商店交出鸦片,但大 光商店开始不承认,后承认买了200多两,但拒绝交出鸦片。由于没有赃物不能判刑,而高光富等又是外省人士,不能长期羁押,子长县陷入了为难处境。事情拖 了将近半年不能解决,12月5日子长县县长黄聚俊、裁判员李桂荣向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呈文汇报,要求"速示办法,以便遵照宣判"。19日,边区政府审判委员 会向联防司令部贺龙发去公函,认为犯人已经在押,则作为赃物的鸦片,"亦当随案移转,不应仍存大光商店为合法",为了"不致使以后工作发生困难",询问 "究应如何处理?尚希查明并裁酌示复"。公函由边区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转呈,29日贺龙、徐向前、肖劲光复信,答复:"第七号公函接悉!内转呈子长 县为烟土案与七一八团大光商店纠纷事,业经去函查讯,并着转饬该店将存货如数交出,给予惩处,特复。"1943年1月8日,林伯渠和李鼎铭签署给子长县县 长的批答,告知贺龙等复函内容,并表态:"现在你们就照联防司令部贺司令的这封来信办理好了。"按理,有了贺龙批示,事情就好办了。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 简单。1月31日,子长县县长、裁判员再次向林伯渠、李鼎铭呈文,告知情况:"奉令之后,即将该商店尹主任转案讯究,追要所买烟土,尹主任声称:'我买烟 土,是拿棉花和布匹换的,货物已由高光富的团伙董姓驮去,况烟土已交给团部了,不能交出等语'"。后面,他们分析说,高光富和大光商店鸦片交易还没完成即 被逮捕,"连打条登账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给棉花布匹?他们说好是两个月后给布,又哪里是马上给?"该店买烟,不肯交烟,而该犯高光富等又不能长期管 押不判,所以我们的意见,将该烟犯高光富等解送钧府处判较为便利,是否可以?请批示示遵!"看起来,尽管有贺龙、徐向前、肖劲光等边区军队最高领导层的批 示和边区政府最高层的批示,大光商店仍然不愿遵守边区法令,而子长县也奈何不了,所以只好将难题往上推给林伯渠、李鼎铭。此案最后如何了结无从知晓。 (《禁烟史料》第243-247页)然而,此事比之一年多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仍属较小。

1943年3月20日,边区政府禁烟督察处在绥德的督察队接到密报,说359旅合作社张主任经常在东关零销鸦片,当晚又将卖鸦片50两,"该处即派 督察队长及缉私员等四名前往缉私",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当晚东关发现枪声,该四同志失踪"。第二天晚上,又查获张主任出售了鸦片毛重10两7钱(上晚因 买主未到交易未成,次日继续交易),于是张被扣,但"因张主任赖死不肯走,该处为着避免武装冲突,故未勉强将该犯拘捕到案"。第三天,四名失踪人员仍未发 现,兼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贺龙,接到禁烟督察处报告后,给359旅旅长兼延属警备司令部司令王震去函,转去禁烟督察处的要求--"请转告延属警备司令 部,将该张主任解案讯办等情",希望王震"查照办理为荷"。同时,贺龙也给兼任禁烟督察处主任的叶季壮去函,告知已将来函转给延属警备司令部,让王震"查明办理"。显然,359旅的人,没有王震点头处理不了。至于此事最终如何,王震如何"查明",如何"办理",因未查到相关史料而无从知晓。但3月24日贺龙再次给王震去函,是绥德市民张作有告状,说21日晚张主任交货他是协助交易者而被抓,但因未从中获利而被放了,"不料九旅反将民之老母拘捕至今不知生命 如何,并闻将封闭民家捕捉民等";贺龙的意见是,"查私犯鸦片即属破坏统销,拘捕人民立系违犯法令,如所述属实,请查明办理为盼"。(《禁烟史料》第 264-267页)贺龙说"私犯(贩)鸦片即属破坏统销",而没有说私贩鸦片是违反禁烟法令,显然是对内说的,因为鸦片统一由叶季壮任局长的物资局统一销售是内部政策,而对老百姓来说私贩鸦片是犯法的。

边区党政军在"特产"贸易中的冲突
上 文359旅合作社和禁烟督察处的冲突,暴露了一个问题,其原因,就是贺龙所说的"私犯(贩)鸦片即属破坏统销"。此事的背景,是边区贩卖鸦片政策的演变。 从现有资料看,为了渡过难关,从1941年开始,边区政府财政厅主张向国统区贩卖鸦片以维持贸易平衡,解决财政难题。刚开始时,贸易由边区政府贸易局下属 的光华商店具体负责。但这只是在边区政府系统,部队和机关所属的公营商店各自经营"特产"贸易,边区政府也管不了军队,所以未能归于统一。1941年8 月,贸易局会同各方组织西北土产公司,实行"特产"专卖。1942年初,贸易局转归财政厅领导,同时成立了禁烟督察处,由财政厅副厅长霍维德兼任督察处处 长。到1943年初,禁烟督察处与贸易局合并,成立物资局,下设土产公司,禁烟督察处处长由物资局局长叶季壮兼任。同年11月,为加强缉私工作,各级禁烟 督察机关一律并入保安机关。1944年物资局改为贸易公司,土产公司不变。(《财经史料》第四册,第94、167、187页)

由于边区 负责鸦片贸易的职能部门是财政厅、贸易局、物资局及禁烟、缉私部门,它们"既要禁烟,又要经营,但不允许别的部门和单位经营"(《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 第99页)。但是,鸦片贸易利益极大,而边区党、政、军是不同的部门,各有自己的利益,各有自己的生产任务,这就难免要发生冲突。此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注 意:

第一,靠"特产"贸易最赚钱,部队机关生产人员普遍产生依赖"特产"赚钱、完成生产自给任务的心理。西北财经办事处的报告中说: "在缉私工作上,我们的困难是相当的大,首先是军队机关为了完成生产自给的任务,他们不顾整体,漠视政府的法令,武装包庇走私,包庇偷税"。(《财经史 料》第六册,第406页)陇东负责鸦片贸易的人说:"因为大家都想抓钱,以解决自己的困难,有些机关、部队也在私下里经营大烟土买卖。这给财政带来了严重 混乱。"(《延川文史资料》第三辑,第99页)而刘向三1944年的报告中则指出:"许多经济干部思想上没有彻底改变,以为只有大烟才能解决大的问题。因 此,轻视其他生产。""从四一年到现在我的经验特货发财思想是继续着的"。另一份反映358旅种罂粟、卖鸦片的报告中,716团干部说当年他们的生产计划 是每人种地15亩,调查者问:"去年二十五亩多都不够吃半年,今年为什么又少了呢?"回答是"有别的补助办法",亦即种罂粟,"说每人在开荒地这隐蔽地方 种五亩大烟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在八旅团以上干部会讨论生产问题时六团政委颜金生(说)如果各团能种点大烟比开荒强多少倍"。(《禁毒史料》第 221-223页)颜金生是358旅716团政委,可见从团领导到普通干部看法是一致的,思想是统一的。

第二,从事"特产"贸易的部门 相当广泛。从事"特产"贸易是边区财经部门的本职工作,这已如上文所述。但边区其他部队、机关从事"特产"也相当广泛,而军队尤其严重。359旅种罂粟自 产的鸦片看起来是通过自营的大光商店售出。其他部队、机关卖鸦片的例子也很多。据一份报告,358旅的贩卖鸦片的情况,严重程度与359旅有一比。(《禁 毒史料》第221-224页)贸易局则提到385旅在陇东"用食盐掩护特产出口"。(《财经史料》第四册,第44页)

贸易局曾经抱怨: "关于特产走私多的时候或代销货多的时候(虽然经过土产公司的,但是自找买主,自定价钱自收物资和外汇),就会影响特产的推销,并影响到一切的贸易管理, 换不进物资与外汇。"(《财经史料》第四册,第484页)"公营商店违犯法令,搞特产生意,延市(晋绥、大光、运合、民兴、汇兴隆、金隆、大成永、公裕 栈、西北商店)就有1781斤。"此处的几个商店,晋绥(过载栈)属于120师后勤部,大光属于359旅旅部,运合属于南区延市合作社和西北商店,民兴属 于中央警备团,汇兴隆属于教育厅,大成永属于独一旅,公裕栈属于延属地委。(《财经史料》第四册,第82页,第251-255页,第276-277之间附 表)由此可见,参与"特产"生意的部门很广泛,党、政、军、学都参与了。前述刘向三报告也印证实了此点,报告中提到走私鸦片的有:在县,358旅的警备 营、八团,炮兵团走私鸦片;在关中分区,军队方面如警一旅,358旅的五团,轰一旅等;属于地方党政机关的,如地委总务科,分区保安处缉私队一面缉私一面 走私,新正运输合作社,财经分会领导的衣食村煤炭公司。报告中有一句总结的话:关中分区鸦片走私"除专署尚未发现外,其他机关或多或少,或先或后都曾做 过"。(《禁毒史料》第268-272页)西北财经办事处的报告中也说到:"按走私的部份来说,军政走私多于群众走私,军政走私有两种类型:第一,自己贩 运(或武装贩运),第二,包庇私商(大部分是武装包庇)。如绥德分区缉私委员会主任系绥德分区警备司令部人员兼任的,而他们司令部直属的商业生产部门即无 私不走。"绥德的驻军是359旅,绥德分区警备司令部司令即是王震,而司令部直属的商业生产部门,主要是大光商店,可见此处说的是359旅。此文后面还 说:"驻在边区的野战军各旅部队的商店,更是仗势进行着违法走私,破坏金融,××旅在绥榆两区进行走私时,常跟从武装护随,无人敢于问津。新×旅、独× 旅、教×旅、×旅去绥德经营商业,绝大部分是进行投机,敌币、白洋、特产、查禁品,真是无私不有,缉私机关不敢过问。"(《财经史料》第六册,第401 页)这里提到了很多旅走私"特产",说明军队经营"特产"的普遍性。其总结是,"军政生产人员走私多"(《财经史料》第六册,第404页)。

(年份不详,可能是1942年)4月15日,霍维德就禁毒问题给"高书记"(可能是西北局书记高岗,或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书记高自力)写信并请阅转陈云:"严 禁机关、部队、公营商(店),不能做此生意,违者应严办"。话中隐含的意思是机关部队经营的商店有很多在做毒品生意,需要严禁,违者应严办,建议"破获后 警备区延长延安等地应杀人严办才行"。(《禁毒史料》第225页)

1941年12月11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副主席李鼎铭发给绥德 县县长曹力如指令:"十一月二十六日呈悉。查该吉镇人民合作社在固临县境出售烟土,既系触犯政府法令,即不应姑息宽假,自坏法纪,所请发还该项烟土一节, 殊属不当。且根本禁绝贩卖烟土,本府已于上月与八路军总部会衔布告在案。"(《禁毒史料》第227页)这说明绥德县长曹力如支持下属经营鸦片生意,对抗边 区政府法令,在鸦片被查出没收之后,还想"发还",被认为"殊属不当"而驳回。

负责缉私工作的部门自己也走私"特产"。1946年有关部门所做的税收工作总结中就说:"税局本身缉私工作差,走私多","缉私人员取消改为验货员以后走私更多了"。(《财经史料》第六册,第405页)

第三,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

前 文提及,西北财经办事处的报告中,说到了军队武装走私让缉私机关"不敢过问"。报告中随后举了个例子,1945年,"因税局检查×旅九成商店,结果几个缉 私员被该店在屋内打得头肿眼青,专署地委不能解决,后绥德税局长亲到延安西北局也未解决"。举的例子还有:"三边司令部的营业部门将私货放在窑内,门上贴 着,'军事重地,闲人免进'字样。关中驻军商店贩运私货,当税局缉私人员去执行检查时,威胁说:里面有炸药,炸死你们不负责任。"(《财经史料》第六册, 第401页)

但是,边区政府毕竟负有筹措经费、维持边区财经稳定的责任,也不可能完全任由走私蔓延,所以摩擦时有发生,359旅因私贩鸦片就与边区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发生矛盾,案例已如前述,独一旅也有贩卖鸦片与禁烟督察处发生冲突的事例。

此 外,还有一种矛盾,是边区政府法令不准部队机关私卖,但可交货给职能部门去代销,有些委托售货的部门对低价售货而使他们吃亏不满。1943年5月,物资局 局长叶季壮在一次座谈会的发言提纲中专门分析特产贬价导致的事件。据他的分析,贬价是为了和"顽方"(国民党军政力量)竞争,因为他们"多方设法贩卖特产 以与我们竞争",双方在打价格战,"特产又是我们最主要的出口品,万一顽方的计划实现,则我们的出口货即减少三分之二,财政与供给固然无法保证,金融与物 价,更无法稳定。在这个时候,是空想高价卖不出去好呢?还是贬价以争取胜利好呢?""我们的存货又多又坏,坚持高价听其卖不掉而腐坏好呢?还是贬价速售, 加速资金的流通(这是最平常的商业常识),并以此做抢购新货的资金好呢?"(《财经史料》四,第431-432页)答案当然是后者。尽管他的分析应该是符合情理的,但其他让其代售的部门未必这么看,对把鸦片交给物资局统一出售有意见。比如358旅,"在后方卖大烟和打埋伏走私","因在团以上会讨论交各单 位大烟去物资局是有些干部不满……㈣六团供给处人说旅部要我们交大烟,为什么他们还有一个房子装大烟呢?(他在B供住着算账时看见的)"(《禁毒史料》第 222页)

中共高层对产销鸦片的争议
中国近现代受鸦片伤害很深。对于鸦片的危 害,社会早有共识。如1940年3月25日由王震签署发布的《陕甘宁边区绥德专署关于查禁烟毒的布告》里面说:"查鸦片烟是害人的毒物。自帝国主义侵入中 国,首先拿它来毒害麻醉我们","过去腐败贪官仅藉禁烟来发财,因而准许鸦片烟的公开买卖","希望从事于鸦片营业的人和吸食鸦片的人,要了解,你们作的 是亡国灭种的坏事情,是绝对不应该的"。1940年5月15日陇东分区庆阳县政府发布彻底禁绝烟毒的布告,内说:"查烟毒为害,倾家荡产,贫国弱民……际 此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危急关键,凡种烟造毒及贩卖吸食之人,如不悔改振奋,岂非羞愧难当?"1941年10月23日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 布的禁烟布告(总司令朱德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签署):"查烟毒之危害,人所共知,小则毁身败家,大则亡国灭种,事实昭昭,毋待详述。"(《禁毒史料》第 143、178、55页)
但是种植罂粟、贩卖鸦片,延安时期党政军学、部队机关多有参与,这种情况在边区内部高层中引起什么反应?

前文述及西北财经办事处 的报告中说,为了解决财政难题,1942年元旦那天,边区财政厅厅长南汉宸"亲自带上武装缉私,到保安司令部军需处缴获肥皂十三箱",暂时解决了困难。从 现有材料看,边区政府自己进行鸦片贸易的政策是南汉宸提出来或其与副厅长霍维德两人商议后提出来的。南汉宸1939年9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 长,1941年2月,毛泽东亲自召见,畅谈四个小时,委任其为边区政府财政厅长。

由中共山西省委支持编写、1993年出版的《南汉宸传》说:"南汉宸从军需处回来,还没等坐下喝一口水,副厅长霍维德神情肃穆地走了进来",沉默了一刻来钟后,霍维德告诉南汉宸,"边区政府那边打来电话通知你4点钟到毛主席那里去汇报经营土特产的问题"。南汉宸知道出事了。霍维德告知:"我们有几位老同志,对于经营土特产都提出了意见。有人还专为此事给毛主席写了两封长信,历数经营土特产的弊端!""西北局的几位领导,包括高司令在内都是一个意见,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宁肯饿死,也不能做这个买卖。他们说,陕北根据地坚持这么多年,条件比这还困难也没有做过这个买卖!"南汉宸去见毛泽东,"毛主席缓缓地说:'关于经营土特产的事儿,许多同志都来反映意见,而且是相当的尖锐,今天找你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看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为好。办呢,还是不办?'"南汉宸"便将当时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和所能采取的唯一对策,一五一十地对毛主席汇报说:'我们眼下是栈道已毁,只剩下暗渡陈仓一条小路了。不走陈仓小路,我们就都得憋死、困死、饿死,除此之外,不会有第二种结论。'"所谓明修栈道,是指运盐。南汉宸向毛泽东汇报,尽管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1941年财政收支还是亏空40%,"现在,会计科长那里是一个钱也拿不出来。我们边区5万多的部队、机关、学校要想正常地工作下去,学习下去,没有别的生财之道,只剩下一条我们不愿意走的陈仓小道了。"(邓加荣、韩小蕙:《南汉宸传》,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257页)

此段描述,也说明了对于经营"特产",中共内部曾有不少反对意见,但最终经毛泽东拍板。不过,中共高层是否就此开过会议,形成统一的意见呢?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的《延安日记》,涉及了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形成了共识,达成了一致意见。

《延安日记》1943年9月22日写到:"政治局已任命任弼时为'鸦 片问题专员'。……要隐瞒特区鸦片生产的真实规模,是不可能的。鸦片是当地贸易中最重要的一宗商品。任弼时想为这项'买卖'制造理论依据。从一次长而乏味 的谈话中听出来,与中共领导的说法相反,特区的经济和财政形势,极为严重。通货急剧膨胀。财政工作日趋困难。已经发行了六百万元的货币!可是,这并没有改 善经济状况。任弼时详细谈了经济困难的情况。所有在特区的人,包括我们在内,都感觉到了这些困难。政治局讨论了经济困难问题,找出了一个相当别出心裁的办 法。政治局批准,加强发展'公营的鸦片生产与贸易'。同时决定,作为紧急措施,要在一年内为中央政府所辖各省的市场(叫作对外市场)至少提供一百二十万两 鸦片。鸦片的事情,就是说罂粟的种植与加工,大部分将由部队来管。贺龙的120步兵师所在地,是主要提供鸦片的地区(这个师已长期做这项生意)。发布了一 项大量进行鸦片交易的命令。鸦片体积不大。把鸦片运到延安或特区其他指定地点,再从那里送往中央政府所辖各省,以高价出售,并不困难。在谈话结束时,任弼 时说,毛泽东同志认为,种植、加工和出售鸦片不是件太好的事。可是,毛泽东同志说,在目前形势下,鸦片是要起打先锋的、革命的作用,忽视这点就错了。政治局一致支持中共中央主席的看法。任弼时想指点我,使我能'正确'理解中共领导的'鸦片政策'。任弼时要苏联记者理解这个决定。我说,我会把这情况告诉我们 小组同志的。说完后,我们就分手了。"(《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67页)

不过,政治局是否开过那样的会,还有待档案或其他材料证实。

洪振快,《炎黄春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中国动物权益战争的最前线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动物权益战争的最前线
Sep 15th 2013, 11:03, by JAS


Titel: Hundretterin Hund Beschreibung: In Beijing bedroht der Hundefleisch-Handel das Leben von tausenden Hunden. In einen Tierheim wohnen geretteten Hunden die sonnst auf der Speisekarte gelandet wären. Ein freiwilliger Helfer haltet eine junger Hund.  Schlagwörter: Dogs, China, dog trade, Hunde, Li Jun,  Rechte: Primrose Riordan  Quelle: Die Reporterin Primrose Riordan, hat das Bild im Auftrag der DW gemacht. Rechte unbeschrängt.
类似这样的年轻志愿者帮助李君,在其位于北京附近的收容所照看300多条狗

Chinese animal protection activist nicknamed Pian Shan Kong kneels down in front of dogs killed and to be eaten to show apology during a campaign to advocate stopping eating dog meat at a free market in Yulin city, south China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21 June 2012. A group of Chinese dog lovers led by Chinese action artist nicknamed Pian Shan Kong came to a dog meat market in Yulin City of Guangxi campaigning against eating dog. Pian Shan Kong even knelt down in front of the dead dogs in the market, confessing sins and apologizing to the dogs. It is said that the residents in Yulin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ave the tradition of eating dog meat. The dog meat is especially popular among local residents in summer. The eating of dog meat in China dates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t remains socially acceptable. The meat is especially popular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When food is scarce, dogs are eaten as an emergency food source around China. A growing movement against consumption of cat and dog meat has gained attention from people in mainland China. Chinese animal lovers have organized many protests against eating dogs and cats since 2005.  
中国部分地区有吃狗肉的传统。画面上是一名动物保护主义者在狗肉摊位前抗议

中国很少有"职业活动家"专门为反对吃狗肉而进行抗争。但是,由爱狗人士组成的松散团体正在寻求慢慢改变这些动物的命运。

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机械专业的大学生,而非一名活动人士。但是,过去三年里,他已经三次跳上了运狗的卡车。

今年4月,迈克(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被访者请求使用化名Mike)注意到新浪微博上一些有关运狗卡车通过特定路线离开北京的帖子。某个周末,他和其他一些朋友分别开车前往当地。经过漫长等待之后,他们看到一辆"嫌疑"卡车,于是驾车追踪。

"我们把一辆车停在卡车前面,一辆停在它后面,这样他们就走不了。但很快那些偷运者就变得十分愤怒。他们打电话叫来了黑帮的熟人",迈克对德国之声讲述当时的情景。

迈克表示,他和朋友们试图说服狗贩子在不索要"赔偿"的情况下把狗放了。迈克还给自己的律师朋友打电话咨询,并记录了车上所装狗的糟糕健康状况,以及运输这些狗可能给公共卫生造成的危害。他打算把这些证据交给警方。

"警察不希望在他们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出现犯罪行为,于是他们对我们的报告视而不见",迈克说道。

最后,警察还是帮助他们从狗贩子手中把那些狗给买了下来。理论上说,运狗卡车是合法运营,而且没有一只狗能够被证明是偷来的。

养狗为了吃

中国法律没有规定禁止吃狗肉,而有关动物权益保护的法律也极不完善。贩狗者可以用任何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饲养、运输和宰杀专为食用的肉狗,

由于没有法律规定可以依靠,越来越多的城市动物爱好者于是只能"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像迈克一样,许多被狗肉贸易激怒的民众开始拦截运狗车辆,并要求对方放狗。

尽管许多狗肉确实来自合法饲养场,但还有许多屠宰场都是暗中私营,以求躲过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检查。狗贩子将活狗关在笼子里运输,一辆卡车往往能装数百条狗。

在"盛产"食品安全丑闻的中国,这一情况同样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威胁。

就在8月底,中国媒体报道称警方在浙江嘉兴查获11吨狗肉。据报道,警方将狗肉样本送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每公斤狗肉中含有剧毒物质氰化物25.2毫克。

"清除非法宠物"

今年6月,中国警方决定加强执行一项长期遭到忽视的法律规定,这从某种程度上使得流浪狗数量大大增加。

2006年,出于对狂犬病的恐慌情绪,中国出台了所谓的"一家一狗政策",此外还规定包括牧羊犬在内的41种狗被归类为"大型犬"或"烈性犬"。北京市区之内不允许饲养高度超过35厘米的狗,以防止"小屋养大狗"的现象。

与此同时,养狗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根据2010年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北京人养狗超过100万条,还有很多没有登记在册。

北京警方最近的"打狗行动"引起巨大争议,同时让私人经营的动物庇护所"狗满为患"。

社区看门人被告知随时通报邻里之间养狗的情况,还出现了老人在遛狗的时候狗被抢走的事情。

甚至有报道称,狗被当街杀死。今年6月,一名妇女在社交媒体上控诉,她的金毛犬被警察活活打死。警方很快就发布声明称,该名女子已经承认自己"造谣"。

但是,尤其是在政府近期展开"打击网络谣言"运动,并抓捕网络著名批评人士的背景之下,警方有关这一事件的声明遭到质疑。一名活动人士是金毛犬主人的朋友,他表示,该名妇女被迫承认造谣,以免坐牢。

艰难维持的动物看护所

中国鲜有公立动物庇护场所,因此警方主要依靠暴力清除流浪狗,或者由城市郊区的私营组织出面收留狗。

有些警察在这一过程中"反戈",比如经营一家狗类收容所的李君(音)的女儿。"每次警察清狗的时候,她就会打电话给我。我不能忍受眼看它们死去,因此就会打车去警察局,把它们带回我这里",70岁的李君对德国之声表示。 

李君认为,中国慈善事业缺乏公信力确实有其原因。

她在北京丰台区的狗类收容所收养了300多条狗。去年,当地媒体发表文章赞许了她的工作之后,他们收容所得到的捐赠创下了历史纪录。

由于自己生病需要照料,李君把捐赠网站的管理权交给了一名装作是志愿者的年轻女性。但就在李君住院治疗的时候,这名女子带走了所有捐赠得来的狗粮加以变卖,最后携款潜逃了。

八条狗因此而死,为了治疗其余的狗,李君又花了数千元。她表示,多亏年轻的志愿者们还有自己的两个女儿,才把一切重新拉回正轨:"我甚至不能写短信,更不用说用电脑了。志愿者们在所有事情上都帮我忙"。

李君在网上和网下的志愿者们来自中国各地,甚至远至黑龙江。

尽管对狗肉的需求依然强劲,活动人士还是在逐步改变官方对待动物的态度方面取得了一点成果。

在社会媒体的批评声浪之下,浙江省政府取消了今年年初的狗肉节,广西也正在考虑明年是否禁止著名的玉林狗肉节再次举办。

作者:Primrose Riordan 编译:石涛

责编:洪沙

德国之声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维权律师发起成立中国保障人权律师服务团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维权律师发起成立中国保障人权律师服务团
Sep 15th 2013, 11:07, by JAS

2013年3月海淀区地铁站前公民要求官员财产公示大横幅(网络图片)
2013年3月海淀区地铁站前公民要求官员财产公示大横幅(网络图片)

海彦

继8月中旬发起声援广州维权人士郭飞雄的法律后援团,并获百多位律师响应之后,中国维权律师王成、唐吉田、江天勇9月13日再发起中国保障人权律师服务团,为因行使自己公民权利而被拘捕审判的公民提供法律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法律咨询、刑事辩护、申诉、控告等。

人权律师团的公告说,自今年4、5月,丁家喜、赵长青、刘萍、许志永等众多因参与要求官员财产公示等公民行动的公民被抓,到8、9月众多网民在网络严打中被抓,再到近日支持公民行动的知名公民企业家王功权被刑拘,律师界先后组织了多个个案律师团,但类似的事情还会有很多,这种为个案而组织律师团的方式不足以应对,因此有必要在律师界发起成立一个保障人权律师服务团。

公告说,有足够理由可以认为当下的中国又到了一个或重大进步或重大退步的关键十字路口,作为公民,无法保持沉默,必须发声。公告呼吁中国律师以自由联合协作方式积极参加律师团。

公告还认为,那些被抓捕的公民的行为没有构成任何犯罪行为,只是行使宪法保护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应该得到合法公正的对待,必须立即即予以无罪释放。

美國之音中文網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東盟與中日韓軍演應對恐襲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東盟與中日韓軍演應對恐襲
Sep 15th 2013, 10:13, by JAS

「九一一」以來,跨國性恐怖威脅增加,凸顯反恐演習對於區域安全與穩定具有特殊意義。

九月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郊區仙圖市,一場涉及十八個國家的軍事行動正在上演。

東盟十個國家加上亞洲地區的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以及太平洋地區的澳洲、新西蘭和美國,再加上俄羅斯,總共調派了八百七十二名精英軍人,進行反恐軍事演習。這是亞洲太平洋區域進行的第一次聯合反恐軍演。

據印尼陸軍總司令穆爾多科指出,為期五天的軍演是在當前安全挑戰急速升高,並在區域具有廣泛影響的環境中推出。由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恐怖主義威脅隨之增加,因此需要安全部門,尤其是軍方的格外注意。

自從十二年前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以來,恐怖主義威脅就無所不在。跨國性恐怖威脅,凸顯反恐演習對於區域安全與穩定具有特殊意義。「九一一」後,以世界軍事大國自居的美國決定把戰略目標鎖定中東的穆斯林國家,本區域局勢一時得以平靜。不過,在世界上住著最多回教徒的印尼卻連續發生多起恐怖爆炸。令人記憶猶新的包括度假勝地峇厘島和首都雅加達的四次自殺式恐怖襲擊,死傷數以百計;另外還有一些目標對準軍警人員的恐怖襲擊,涉及的恐怖分子都來自規模較小的回教極端組織。

近期,美國總統奧巴馬把美國戰略「轉向亞太」,並通過澳洲、日本等盟友推展各種名目的軍演,再度牽扯本區域國家的神經。這次參與亞太區聯合反恐軍演,美國駐東盟大使卡登就希望參加國家能够分享經驗與信息,以促進本區域國家之間的合作,特別是反恐合作,以便在災難發生時可採用相同方式應付。他說:「我們同在一個團隊,不管我們穿上什麼制服,我們都面對食物安全、水源安全和反恐課題。」

做為本區域老大,中國也面對恐怖主義威脅。在穆斯林較多的新疆地區,連續幾年的七月份都發生恐怖襲擊事件。近兩年,中國與印尼已開始展開區域性聯合反恐軍演,兩國特種部隊在二零一一年六月首次在印尼萬隆舉行聯合反恐訓練,一年後又在中國濟南進行第二次反恐軍演。

觀察家認為,此舉凸顯中國與印尼關係交往的深化,甚至已在軍事層面上開始進行合作。

亞洲週刊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習近平其實並不“左”,底線是保紅色江山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習近平其實並不"左",底線是保紅色江山
Sep 15th 2013, 06:52, by 明鏡雜誌


中國研究院第二次研討會發言紀要(13)


《調查》記者 高伐林 錄音整理




   習近平接掌中共大權半年多,他極力鼓吹的"中國夢"漸漸露出端倪。正當他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州舉行"莊園會"的第二天,2013年6月9日,中國研究院在美國新澤西普林斯頓舉行第二次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的十餘位學者,再次將習近平及其政策走向,當成"會診"的對象。
 



陳小平:該王軍濤講了。

王軍濤:我比較欣賞鄭國巍的態度,謀國者要有責任心,要有理念,要考慮後果,要現實——國巍是有這些的。但是我感覺,國巍的思路中最大問題還是把視野限制在朝廷。其實,現在朝廷絕對不再能獨立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要開放政治體制,而這就要面對真正的政治過程。我們現在不是評估還有什麼"頂層設計"尚未發現,而是應當準備應對一個無中心或多中心的無序或灰色秩序結構的政治過程,產生新的政治體制。

http://blog.mirrorbooks.com/wpmain/wp-content/uploads/2013/07/IMG_0815.jpg 
王軍濤

頂層設計的最大問題,是頂層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和駕馭局勢。能力不是意願,更不僅僅是道德,而是兼有形象、視野、技能、社會基礎、體制支持及其它資源。這一點從習近平的動向可以看出。習上台之初想給人的印象是改革派和開明派,然而他最近的形象和姿態都急劇左轉。我認為,習其實不"左",但他一上任馬上發現共產黨要"栽",可能要完了。上次討論我就說過,你要是想擺出開明姿態,就得準備面對民間的各種惡意攻擊、自己系統內、體制內的那種惡性廝殺。你要是沒有這種容量,你就必須要收。現在習感到共產黨面臨滅頂之災,改革與維穩都是這樣。我覺得,習的底線就是要保紅色江山,當維穩不足以應對挑戰時,他需要在輿論上聯合老左,但他絕對不是左派,不會在行政實權和社會經濟政策上給左派任何空間。我相信,他用人,一定還是用改革開放的人,但是他會在話語上打壓那些可能對共產黨江山造成威脅的右派和體制外左派激進派。這種形"左"實維穩的聯合左派甚至毛左的策略表明,他不相信左右都打可以繼續維持穩定。

丁子霖女士最近"六四"的表態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習不大可能解決中國現存的問題。丁女士努力了這麽多年,但在今年"六四"24週年的時候感到絕望。這是對當局解決問題的絕望。其實,此時不應該絕望。因為1989 年鄧小平開槍搞維穩是錯的。古今中外政治經驗都證實,這樣做會給未來更大不穩定和更殘酷的鬥爭埋下伏筆。但"六四"屠殺特別是鄧南巡講話後,一度有人相信鄧小平是對的。現在,20多年的高壓維穩,造就少數權貴利益集團壟斷發展過失和機會、多數大眾承擔發展代價和苦果。這表明,1989年民主運動是對的,問題是學生的行動策略不夠成熟——這是枝節性的。越來越多的國人正在認同這一點,這幾乎是現代中國人的共識。丁子霖女士本該看到希望,但卻感到絕望,這說明她本想讓中共解決問題。現在看到中共不可能解決了。我感到習不解決不是意願問題,而是他覺得中共承受不起解決問題帶來的衝擊。他對局勢和駕馭局勢的前景不自信。

曾樹軒和馮勝平在海外,仍對中央抱有期望,但國巍已經看出來,中國新核心不會解決這些問題的。如果中國已經如孫立平所說制度"潰敗",那麼光搞頂層設計,不可能解決問題,僅僅靠執政黨的整黨、反腐也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對執政者可能的作為,做一個沙盤推演:如果做"頂層設計",且不說習近平的視野、知識和意願還不夠。即使他想做設計,如果不是紙上談兵,他必須看到可以實施這種政策的機制。改革開放之初,當局是有意識利用腐敗和犯規提供的物質利益驅動來推行改革措施。或者說,是以腐敗提供物質誘因贖買黨政官僚支持改革。結果是,黨政官僚成了經濟改革開放的最大動力,因為每一次改革都給他們發財的新機會。這導致體制失效。體制的潰敗不是像孫立平先生所說僅僅是為了維穩而在21世紀才發生的壓垮制度的潰敗,而是在80年代就被雙軌制、實踐檢驗、摸著石頭過河等改革做法盛行時就已經發生了。80年代後期,我在《經濟學週報》寫過和發過幾篇文章,討論雙軌制必然帶來的兩種體制間摩擦和最後必然導致各類體制都失效,從而造成社會生活紊亂的前景。我還呼籲要警惕庸俗功利主義和機會主義,提倡貴族精英的精神。但1989年以前,這種腐敗和潰敗造成的危害還沒有那麼嚴重,因為還沒有黨政高度集權為維護穩定採取一切措施,那的時輿論對黨政有重大制約,黨政內部的風氣也還有底線。90年代中期以後,腐敗進入集團性腐敗和制度性腐敗,加上高壓維穩,使得腐敗暴政都不再受到任何有效的節制。

習近平反腐其實也是自殺

如果不反腐敗,在目前情況下就無法推行任何新政。所有頂層設計都沒用。習近平深知這一點。他放下所有爭議很大但不緊迫的問題,首先整黨,大概就是看出這一點。但是,過去領導不是不想反腐,即使他們有自己的利益,也不容許底下人腐敗。中央難以反腐,不僅是因為整個機器都腐敗,法不責眾,而且在"後89"中國黨政擴權、重新壟斷國家所有權力後,維穩和治理須臾離不開這些官僚——所謂"投鼠忌器"。習近平不是江澤民和胡錦濤,他有太子的霸氣,還有來自血統的對江山的責任心,他要反腐。但他如果集權反腐,就會搞亂官場,並搞亂天下。

以清末為例。人們說清末朝廷搞"皇族內閣",逼反立憲派。這是革命黨的說法,說"滿族排除漢族"。但內閣名單中還是有幾個漢族大臣的;這個博弈繼續進行,下次完全可以再選回來。實際上,清末立憲派很像當今的改革派,整體太腐敗,從北洋軍隊到地方士紳、再到盛宣懷,無不腐敗。就是那個為辛亥革命開路的四川保路運動,也是起源於充滿腐敗的經濟工程的利益紛爭。清廷有反腐的想法,結果把立憲派逼反了,立憲派接過革命黨人種族主義的說法。

再看今天的中國和中共。王立軍事件出來的時候,我們開會評估此事的意義。大家說的都是黨內派系分裂內鬥及帶來變局機會。但高文謙說過一句話,現在看來最到位:連王立軍這樣的重臣都要叛逃美國,這說明共產黨相忍為黨的時代過去了,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做任何事情。這說明,如果習近平真反腐,就會逼反貪官、逼反官場。現在,共產黨是集團腐敗,每抓一個貪官,會在當地和部門揪出一夥,還會在上下左右牽扯動更大的網。他們有人會像王立軍那樣逃往國外,現在裸官就是準備這條路;他們更可能會在當地製造災禍,毀滅證據,甚至殺人滅口。最近的火災和車禍,就有這類貪官負隅頑抗的影子。我與那些接待訪民的官打過交道。他們說,中央並沒歧視他們,但也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樣,他們是受罪吃苦,但還有命;如果中央真要受理他們的控告,嚴格查處地方官,那些惡官就會殺他們滅口了。這些官員還會製造亂子,把自己主管的地區和部門搞亂。他們會製造麻煩,讓查處者辦不了案,下不來台。(《調查》第11輯)
    



訂閱《調查》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store/115484?apKey=fedd22f528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嚴慰冰投寄給林彪一家的匿名信寫了什麼內容?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thumbnail 嚴慰冰投寄給林彪一家的匿名信寫了什麼內容?
Sep 15th 2013, 06:16, by 明鏡雜誌


《新史記》丁凱文 專稿


嚴慰冰匿名信案是"文革"初起時發生在黨內高層的一起不算大的事件。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的夫人嚴慰冰,自1960年3月到1966年1月給林彪一家投寄了50幾封匿名信,以罕有的下流語言,辱罵林彪一家,並挑撥林彪的家庭關係。此事經公安部門的偵查而破案,嚴慰冰因此鋃鐺入獄,日後這起案件被稱為"嚴慰冰匿名信案"。然而,陸定一、嚴慰冰在粉碎"四人幫"後平反出獄,由於林彪已倒台,嚴慰冰寫匿名信的行為被官方譽為"出於一種義憤而進行的揭露和譴責",更有人乾脆將嚴慰冰的行為 拔高為"準確地作出了歷史的預言"。是耶?非耶?有待於我們對其重新作出歷史的評價。

http://www.yhcqw.com/upFiles/y9h8c1q2azhang/2008050818334051200.jpg
陸定一、嚴慰冰夫婦。

毀人名譽的匿名信

嚴 慰冰投寄給林彪一家的匿名信都是些什麼內容呢?據知情者透露,嚴慰冰的匿名信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挑撥林家的家庭關係,指稱林豆豆不是葉群與林彪所 生的孩子;二是對葉群個人的造謠,無中生有地稱葉群與他人有染,有染的對象不僅包括早被中共處決的文人王實味,竟然還包括了陸定一;三是惡意辱罵林彪全 家。

曾列席1966年5月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王力說:"陸定一早就受審查了,就是因為嚴慰冰寫匿名信的事。信上說 葉群在延安時跟陸定一好,林豆豆就是陸定一生的。林彪到哪裡信就到哪裡。"(注1)吳法憲回憶說:嚴慰冰在匿名信中還說"葉群不是處女以後又跟別人亂來, 生下兩個小雜種。"還說"葉群是王實味的情婦"等。(注2)邱會作回憶說:"大約從1960年起,到1966年1月五年多的時間裡,她(嚴慰冰)給林彪一 家寫了幾十封侮辱人格的匿名信。信的內容主要從挑撥豆豆同她母親葉群的關係起,直到亂編亂罵。例如,說豆豆不是葉群生的,說豆豆長得像劉少奇。……陸定一 在延安追求過葉群,這是很正常的事,嚴慰冰在匿名信中謾罵葉群,給葉群造謠,總之,信的內容惡毒下流。"(注3)林辦秘書張雲生回憶說:"我到林辦工作不 久,從毛家灣現存檔案中看到過嚴慰冰寫的一些匿名信的影印件。這是文革前夜中央公安部偵破的一起重大`反革命'案。……信的內容令人讀後不堪入目。"(注 4)

嚴慰冰的匿名信給林彪的家庭造成極大的困擾,引發了很多無謂的家庭矛盾。林辦的秘書官偉勛有一次與葉群閒談,葉 群忽然問官:"你看豆豆長得像不像我?"官回答說:"像,既像主任又像首長。"葉群說:"是嘛,人家都說她長得像我,可是她就是不相信,老懷疑她不是我生 的。都是讓`壞人'挑撥的!"(注5)

葉群這裡所稱的"壞人"就是指嚴慰冰。正是由於嚴慰冰長年累月不斷地寫匿名信 挑撥葉群和林豆豆的母女關係,林豆豆與葉群的關係在很長時間內都非常緊張,林豆豆懷疑自己不是葉群的親生女兒。林家為了證明嚴慰冰匿名信的捏造,找到了當 年在延安時期的保育員、接生員等,證實林豆豆確實就是林彪和葉群的親生女兒。儘管如此,這已經給林彪一家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嚴重傷害和無窮的煩惱。

人 們不禁要問,嚴慰冰為何持之以恒地給林彪一家寫匿名信?她的目的何在?1960年以前,林彪一家與陸定一一家基本上沒有往來,以往也沒有任何私人的恩怨。 林彪從事軍隊工作,但1959年以前因為身體健康的緣故基本上遠離中共政治漩渦,中共建國以後歷次政治運動都與林彪無緣,葉群更未涉入中共黨內任何事宜。 陸定一則長期從事黨務宣傳,是中共宣傳口的總管。林彪與陸定一在工作上也從無交集,乃井水不犯河水。套用一句俗話來說,林彪、葉群與陸定一、嚴慰冰"往日 無冤、近日無仇"。

官方欽定的陸定一傳記作者為了粉飾嚴慰冰的行為,羅列了一些嚴慰冰寫匿名信的動機:(一)嚴慰冰 在延安時期發現葉群"隱瞞歷史,虛報黨齡";(二)延安時期葉群因為生孩子搞特殊,經常要吃雞,吃不到雞就在醫院大吵大鬧,嚴慰冰看不慣;(三)解放後葉 群向黨伸手要權要官,一次次提拔最後成為了林彪辦公室主任,且在軍內頤指氣使,是個女霸;(四)葉群歧視、虐待林彪前妻的女兒,引起嚴慰冰的憤慨。(注 6)

官版的說辭能否站得住腳? 眾所周知,延安整風運動的後期,毛澤東、康生搞了一次審幹"搶救失足者運動",中共自己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承認這一運動"混淆敵我界限,嚴重 逼、供、信的錯誤進一步擴大,造成大批冤、假、錯案,使不少同志無端地受到懷疑、傷害或關押審訊。"延安半個月內居然挖出特嫌分子1400多人。(注7) 葉群實際上也是這場運動的受害者之一,所謂"隱瞞歷史,虛報黨齡"純屬無中生有。葉群的入黨介紹人是師大附中的地下黨員傅英豪,中共建國後曾任空軍雷達兵 部部長。(注8)

注釋:

1,王力《王力反思錄》,下,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版,第593頁。

2,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下卷,香港北星出版社,第702頁。

3,邱會作《邱會作回憶錄》,上,新世紀出版社,2011年版,第438頁。

4,張雲生、張叢堃《文革期間,我給林彪當秘書》,香港中華兒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頁。

5,官偉勛《我所知道的葉群》。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頁。

6,陳清泉《在中共高層50年:陸定一傳奇人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257頁。

7,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3頁。

8,羅浮山《走近林彪夫人—葉群》,丁凱文主編《百年林彪》,明鏡出版社,2007年版,第614頁。(《新史記》14期)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文革琐记--政治边缘处的众生相(下)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Shop Adidas

Run better, look better, feel better with running gear favorites at Adidas. Find select styles up to 40% off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文革琐记--政治边缘处的众生相(下)
Sep 15th 2013, 06:01, by 明鏡雜誌


还我飞机 纪念章

文革期间,因政治需要而起却迅速形式化了的东西还有一样:毛主席像章,简称纪念章。因为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没有铸造像章的资格。过去也有毛主席像章,没太被人当回事。早期的纪念章,大小不过酱油瓶子盖大小,有个边,里面铸着毛泽东侧面的头像。"文革军兴",需要更上层楼地特立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各种辅助个人崇拜的工具都用上了,毛主席像章就成为道具之一。

人们首先发现纪念章个头变大了。正面头像、半身像、全身像都做进去了;像章一大,只毛泽东一人,会显得孤单。于是,旗子做进去了、松柏做进去了、天安门做进去了、长城、山川也做进去了。早期纪念章形如钱币,圆圈带边。受"毛泽东思想光焰无际"一语启发,边框取消了。形状则圆的、方的、横的、竖的、多边形的一应俱全。质地也多元起来,不限铝制,瓷、竹、漆、塑料都开发出来了。直径则做到碗口大小,让人穿绳挂在脖子上。如此等等,给像章赋予了美术价值,成为胸前的饰物。一时之间,每个人都会佩戴毛主席像章,有人甚至同时戴上好几个。先是为了每天有得换,继而唤起了收藏意识。一个七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像章的需求量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收藏毛主席像章的动机,比现在的"藏宝"单纯多了。收藏纪念章,完全不涉经济利益。除各种途径免费领取,就是相互交换了。北京饭店后身靠王府井南口一侧,北京最繁华的商品街口,出现了交换点:上百人聚集在那里以物易物、互通有无。那群人营造的气氛,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那时的北京,人们集中在一起,不是批判会,就是大辩论,一律吵吵嚷嚷,火药味十足。换像章的人们,则音量适中、和颜悦色,一派祥和。

当然,可以说毛主席像章之没有物化,是因为全国取缔了自由市场的缘故。其实,别说没人知道如何给像章作价,即便有人开了头,第二天就会因"大不敬"之罪,场所取缔、参与者抓!大家就都没的玩了。

上有政治需要,坊间大众追捧,纪念章的花样日新月异、产量扶摇直上。1969年深秋,我们下干校是戴着像章走的,一年后回京,惊见纪念章已经从街上消失了。直到文革结束,再也没人佩戴。唯有周恩来,一枚长方形像章:左侧是毛泽东侧面像,右侧是毛的手书"为人民服务",始终在其左胸。真是"忠不忠、看行动"啊。

如此泛滥的、走俏的纪念章热是怎么戛然而止的呢?有一个说法:因铸造像章耗费了大量优质铝材,毛泽东说了一句:"还我飞机。"不知确否。

换零件的工科男

和"毛主席像章"一样,可以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以物易物、比类交换的,还有半导体零件。当年,北京东城区灯市口从"基督教青年会"到"红星"电影院之间的街区,有一排店铺。其中之一,是一个半导体器材商店。这个商店的门口,从早到晚聚集着一些年龄约在小学高年级到高中生那么大的男孩子。一边交流制作矿石收音机的经验,一边交换零件。商店则服务而已,不当生意做的。任凭消费者的大部分需求在门外解决,店方乐得清闲。

那时的Wi-Fi是无线电信号,只能传播简单的信号,接受器也不复杂。电子管和半导体收音机已经算高级的了,而且所费不赀,贵为"结婚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之一呢。而我党我军向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荣传统。矿石收音机又结构简单,正是性喜动手、钻研的"工科男"施展的可行性项目。几分钱、毛儿来钱他们没有;交换和组装的过程,却包含不可替代的乐趣。只见那些工科男,先手工用漆包线缠一个线圈,再拿各种途径得来的零件,到那个地方去交换,拼凑成套。

"工科男"这个词虽然是现在的,这类人却早已行走世间。从他们身边经过,一望可知:这些衣着朴素、慢语轻声的孩子,肯定不是新老红卫兵,一个穿军装戴袖章的也没有。红卫兵忙于"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根本不屑于鼓捣什么矿石收音机。应该也没有"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混迹其间。那批孩子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开一切"不突出政治"的嫌疑。

换零件的工科男,多半是文革中的"逍遥派"--出身不错、虽然对革命大业不够热衷,却也没有什么反对之举。在各方面"提醒"其革命责任的空档间,溜过来满足一下个人爱好。逼急了,则可以"为了收听毛主席最新指示、两报一刊社论"诘抗之。人家一时也说不出什么来。然而,就是这些人,多多少少在学习、在积累,文革之后考大学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群类。他们同样也没想到,当年的游戏之作,竟成了今天"收藏"的一类,用换来的零件攒成的矿石收音机,远比当年商店里摆的半导体收音机值钱

原始Wi-Fi招蜂引蝶

"攒(cuan,北京土话:拼装)矿石收音机听社论"之说,即便当年也是尽人皆知的托辞。好在那简陋的设备听不到远处的东西,所以没有多大政治不轨的嫌疑,上纲上线到"革命意志消退、玩物丧志"也就到头了。但也确有高人,组装短波收音机,为的是"偷听敌台",这可是文革时的一项大罪。如海外反动势力的对华广播:莫斯科广播电台、美国之音和台湾的"自由中国之声"等。

"敌台"像原始WiFi,大功率发射短波。传播远、面积广,不易屏蔽。其传送的"政治资讯"如洪水猛兽,令中共惴惴不安。于是,工厂生产的收音机具有短波功能的极少,有的城市甚至查抄短波收音机;据说,警察开着探测车在大街小巷巡行,车载设备能探知谁躲在家里偷听敌台。可见,政府施放的干扰电波连城市都屏蔽不严。到了广阔的乡间更加鞭长莫及,"敌台"时断时续,直至可以正常收听。

据说,早自1940年,苏联就开始对华广播了。BBC和美国之音的中文广播则稍晚。那时,插队知青、下放干部,用普通的短波收音机,就能清晰地听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现在对中国听众广播"。其随伴的音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雄壮的合唱《祖国进行曲》化作"金钟"似地乐音,从容优雅地奏出,另成一番意境。而内容则与国内的宣传一样,不吸引人。

奇怪的是,台湾的"自由中国之声",女播音员的音色和腔调,与大陆电影中丑化国民党的表演一样,酸软缓慢,不成调子,与大陆人的审美观格格不入,效果未见得好。可笑的是,台湾经常在广播上呼叫其潜伏在大陆的特务,有代号、有联络方式等。看似虚张声势,没人当真。

那是一个要求人人自律的时代。"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的广播,政府屏蔽不掉没有责任,你老人家无意间听到,就会有革命群众来给你"洗耳朵"了。若是有意收听敌对广播,批判之外,抓去坐牢也说不定哦。其实,"敌台"那些年说不到点上的叨叨絮语,在中国社会所起的反响,远远不及林立果一篇《五七一工程纪要》里的寥寥几句。对华广播实际上成了一个招蜂引蝶的陷阱,让中共额外迫害了许多无辜的人民。下面的小故事摘自一篇文革回忆录《告别少年时代》。

那时候,人们之间的交往、每个人的行为都在周围"革命群众"的注意之下。校部一个男生通铺宿舍里,有人发现一个名叫夏禹文的人,经常夜间戴着耳机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美国之音"广播。这在当年可是一项严重的政治罪行,叫做"偷听敌台"。那个连的领导为了"掌握证据,教育群众",对公开揭露此事做了周密布置:他们安排与夏头对头、只隔一条狭窄过道、睡在他对面的一个人向夏发动突然袭击;再指定几个人准备好批判夏禹文的发言。一切就绪后的一个晚上,夏像往常一样脱衣就寝,在被窝里戴上耳机、打开半导体、在短波波段上找到"美国之音",悄悄听了起来。他哪里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眼里了。躺在他对面的突袭者让夏某先听上一阵,渐渐入神、放松了警惕。然后忽地翻过身来,猛然将手伸进夏的被子、一把夺过那个收音机、一面唤醒大家、一拔掉耳塞、开大音量,全屋都听到了"美国人的声音",这时几个膺命在身的人,各司其职地组织起群众,把个夏禹文斗得七荤八素。

文革也不是铁板一块,中后期逐渐放松。不知哪年、但是看似偷听敌台的人才会发现:美国之音制作了一个教学节目:"英语九百句",何丽达主播;毫无政治色彩。于是,人们半公开地跟着学了起来。据说,恢复高考,一举进入英语系的人中,受益于这个"敌台"者,大有人在。

那时住房不用钱

前面说到"和平集会"、以物易物,交换的纪念章和半导体元件都是小东西。大的也有,而且是房子。那时,当你路过某房管所的时候,就会看到门前有一些人,和颜悦色地认真倾谈。与换毛主席像章不同,人数少得多;与交换零件不同,不仅都是中年人,竟有女子点缀其间了。聚集的方式也不是几十上百人摩肩接踵,而是三三两两交头接耳。探讨互惠互利、你情我愿的可能性。

如果说"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住房就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住房在北京人之"金贵"的程度,从来没有降低过。据说,有南方人到北京出差,惊讶地发现:北京个个是能人欸,你要是想当副总理他都能给你找到路子!且慢,虽然北京以出产吹牛大王声动神州,可是,一旦你顺势提出"帮我找套房吧",保证没有任何"侃爷"胆敢接茬。

分间房子有多难,居住条件有多差,"伤痕文学"虽有骇人听闻的描述,其实不及实际惨状之万一。几乎每个家庭的搬家史,都是一篇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商品房市场出现之前,住房的来源几乎只有单位分配。就北京而言,大机关有可能盖房、分房,这是指中央部委、各军兵种总部,市属机关、大中型工厂等。区级以下机构则基本没有分配住房的可能。因为盖房子是个大工程,非够相当级别、能量者莫办。小单位偶尔也会风传"上边给了几间住房",但是普通职工想都别想。因为房子是跟着职务走的。

所以,房管所门前的换房者,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大多住在区属房管处辖下的胡同大杂院里,机关的房子是不能与外界置换的。所谓换房,以小换大自不可能,换房多半为了上班近一点;或者墙角能搭个小屋、屋檐下能围个厨房;家有病人、牺牲面积以求朝向也是有的。至于学区,不是目标:反正学校不上文化课,毕业之后得下乡。

世事纷扰,机会闪现。文革期间,平民百姓倒是有过两次改善住房条件的机会。一是初期大抄家,上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下至"地富反坏右",他们的住房都会遭到剥夺,迁居进去的全是"革命群众"。可是僧多粥少。不久,"战备疏散",市级以上机关单位全部开办"干校",很多职工成为"光荣的五七战士",高举红旗上山下乡去了。机关宿舍顿时空了一半。但是,敢于利用这个机会的人不多:向组织伸手、贪图享受、诋毁社会主义等等大帽子等着你呢。

待到下乡的人陆续回来,机关的房子恢复紧张。政治成份不够好的,常常两家挤住一个单元,邻里纠纷蜂起。一个著名的故事是:钱钟书夫妇携女儿与一对年轻夫妇同住一套楼房,共用厨房和卫生间。两家关系不睦。一日,钱媛被隔壁女人訾骂,那家男主人及杨绛立即卷入其中,钱钟书则"老夫聊发少年狂",手持木棒从屋里冲将出来,劈头向人家打去,伤及邻居男子手臂,送医治疗云云。钱氏夫妇则收拾起卡片和笔记本,搬到学部,住在办公室里编写《管锥编》了。然而,钱杨夫妇是何许人,名归实至只在早晚之间。果然,钓鱼台国宾馆对面的部长楼一落成,他们就迁进去了。

广大分房无望的劳苦大众,还得在房管所门口碰运气。后来,人们生活好一点了,可以附加钱物,互换住房成交容易了些;再后来,机关的房子也可以参加互换,平添了许多方便;至少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住房还在私下交换,而且规模扩大。有人专门组织运作此事:几十户人家集拢在一起,交叉拼接,造福的面积就更大了。

瓦片终有硌牙时

住房既然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岂能"一条就过"?怎么也得再凑几句,以襄盛事啊。

房屋之为生活资料中的最大宗,解放后一度允许私人持有。北京土话有"吃瓦片"一语,即指拥有多余的房产,坐收租金的行为,一向为人艳羡。文革前社会上还颇有其人,文革风暴一来,瞬间扫荡无踪。房产全部收归国有,昔日的房东,都成了房管局的客户。"瓦片"也一再给主人带来难堪。

从文革后期起,"各项政策、逐步落实"。抄没的私人财产按户退还,房产也在其中。但是,房地产市场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慢慢形成吧?发还财产则早在此前约二十年。大言不惭的是,办理交还手续时,房管部门要与房主结算这些年的修缮费。那时候人们,柴米油盐之外普遍没钱。OK,交纳不出修缮费的,可以把房子折价卖给国家。但"市价"和修缮费都是房管局订的,折算下来,大多数胡同里的破旧平房,所值抵不了维修所费,户主只能纷纷放弃。既使个别屋主有能力收回房子,一看以后维修的花费和麻烦,也就不寒而栗了。

那时,政策落实到头上,忙不迭地感谢中央、感谢党。至于退回的房子不能接收,只说:"劫后余生、自愧无能";而劫者何人?是谁造成了连还给你的债务都不能收回的局面?多年被专政的无妄之灾,为何不能折抵维修费用等等,则因心有余悸,无人敢去追究。

文革结束观察家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年,没有人料想中国的经济能够如此持续高速发展,近至十年之前,也没有人知道北京的房价动辄以天价计。随便出手几间破旧、狭窄的市内住房,就能轻而易举地在美国买下规规整整的洋房花园。那些因怕维修不起、怕文革重来而放弃收回房产的人们,肠子都悔青了吧?

启功也要挤公交

前述北京的老百姓换房的原因有多种,为了靠近工作地点肯定名列前茅。因为上班的路途太辛苦了。那时,没有"错峰上下班",都是早上八点到单位;一周要去六天呐。要命的是,上班不叫"上班",称"抓革命、促生产",谁也不能迟到。交通工具,则地铁只有一条,自行车并非人手一辆,挤公共汽车是许多人的唯一选择。顺便说一句:文革时期,公交系统及其行业叫做"公交战线",车辆则称"公共汽车"。

无冬历夏,上下班时间,每个公交车站都鹄首站立着几十上百男女老少,引颈盼望汽车远来、进站。一旦汽车接近,等车的人就蠢蠢欲动,须得拿出全副精神和气力才能挤得上去哦。人们本来就站在马路边上,再往前涌,汽车就快停在马路中间了。车门在售票员"先下后上!先下后上!"的呼喊中打开,下面的人根本不管车上有人要下,立即往上攀登,上下乘客在车门处混战、咒骂、埋怨。站站、天天,如此这般。全无风度、体面可言。

其实,挤车是有技巧的。看似那时的公共汽车司机喜欢戏弄群众,进站不是近靠就是远停,从来也不停在牌子前面。上车的人群就要蜂拥而上抢夺车门。这时,你需靠后一点,看清那车将不到站就停、抑或过了站才停;然后在人潮侧后方、贴着车身,沿着他们奔跑的方向、跟在最后,车子照例会戛然煞车,就在那个瞬间、顺势把前面的人用力推到车门那边去,你则正好留在门前。这着,在汽车与人群相对运动时最易得手!

功夫虽然练就,混乱之中,有时不得机会施展。那也不能被人潮裹挟、手忙脚乱、狼狈不堪;你需干脆留在最后,这时,车子已经启动,车门仍然敞开,你就握紧两侧扶手、两脚卡住车门底部,任车门大开,自有怕出事故的售票员为你叫喊,让前面的人"往上踩一蹬!"、"往前贴半步!"给你让出半尺空档,也就够了。

然而,常有这样的时候,眼看那车:过来了、在减速、往里靠呢;车站群情激昂、跃跃欲试,不料,那车突然加速、向左转舵,呼啸而去。留下惊诧一片(或曰:怒骂一片)。却原来,每当到站,司机、售票员都会高叫:"XX站有人下吗?没人走了啊!"一面做着进站或甩站的两手准备云云。

中青年人尚有战斗力,老弱妇孺无不将乘公共汽车视为畏途。坐不上车、挤得半死,把公交公司骂上千百遍也无济于事,只有幽默化解。如启功先生自嘲的:鹧鸪天八首?乘公交车:

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控脑费疑猜。东西南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坐不上,我活该,愿知究竟几时来。有人说得真精确,零点之前总会开。

远见车来一串连,从头至尾距离宽。车门无数齐开闭,百米飞奔去复还。原地站,靠标竿,手招口喊嗓音干。司机心似车门铁,手把轮盘眼望天。

这次车来更可愁,窗中人比站前稠。阶梯一露刚伸脚,门扇双关已碰头。长叹息,小勾留,他车未卜此车休。明朝誓练飞毛腿,纸马风轮任意游。

铁打车箱肉做身,上班散会最艰辛。有穷弹力无穷挤,一寸空间一寸金。头屡动,手频伸,可怜无补费精神。当时我是孙行者,变个驴皮影戏人。

挤进车门勇难当,前呼后拥甚堂皇。身成板鸭干而扁,可惜无人下箸尝。头尾嵌,四边镶,千冲万撞不曾伤。并非铁肋铜筋骨,匣晨磁瓶厚布囊。

车站分明在路旁,车中腹背变城墙。心雄志壮钻空隙,舌敞唇焦喊借光。下不去,莫慌张,再呆两站又何妨。这回好比笼中鸟,暂作番邦杨四郎。

入站之前挤到门,前回经验要重温。谁知背后彪形汉,直撞横冲往外奔。门有缝,脚无跟,四肢著地眼全昏。行人问我寻何物,近视先生看草根。

昨日墙边有站牌,今朝移向哪方栽。皱眉瞪眼搜寻遍,地北天南不易猜。开步走,别徘徊。至多下站两相挨。居然到了新车站,火箭航天又一回。

屌丝乘客售票员

公共汽车服务再差也得买票,票分一次一买与月票两种。可恨的是,那时的月票只限一人使用,所以要贴玉照。记得学生月票两元,职工三块五,只能乘坐城区电汽车。城区加某一路郊区车,就四块一张了。还有"通用月票",顾名思义,所有的车都能坐,五块。最贵的是"通用+地铁":十块!

那可是个"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年代。所以,有可能的地方都要省!首先是提高月票的使用率。方法依同谋人的"手艺"分几种:一曰"晃"。这是个"楞"招儿,手持别人的月票,下车时趁乱在售票员面前晃动一下,蒙混过关。二曰"换"。换照片。至于照片上盖的章,首选办法是找一张一角带着一道蓝色弧线的照片贴上去,不然就只能用蓝墨水描一下了。三曰"画"。真有"高人",会画月票。用不着整张地画,只画表示月份的那部分就行了。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时候不这么说。表达这层意思的文革标准用语是)"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售票员,金晴火眼。经常远隔一两米、克服角度刁、光线暗等不利因素,一举识破投机取巧者的拙劣伎俩。这时,被擒者若是不能及时脱身,就会被带到公交总站遭受处罚,罪名大约是"伪造有价证券"。后来,"晃、换、画"的月票使用者总结出一条通用法则,下车之前任售票员怎么叫着要查票,假装没听见;或者等在后面、收敛下车行迹、悄悄跟在别人后面突然跳下;甚至待到车门关了才作恍然大悟状,要求下车;要点在于脚踩地面了、才迅速出示、瞬间收回。即便如此,确也见过司售人员弃全车人于不顾,奋而追捕"晃、换、画"者。

每次买票的话,则根据路途远近,票价五分、一毛、一毛五不等。当然,蹭车逃票的也时有所见。被抓者只能乖乖补票,后来,处罚加重,无论哪里上下,补票要罚全额云云。场面不免尴尬。却有那么一回,一屌丝青年,两手空空、下车就走,被女售票员叫住:

"那男的,票呢!"

"啊?"屌丝青年准备不足。

"跟你要票呢!没票补票!"女屌丝售票员声色俱厉语带不屑。周围人默默注视。

屌丝青年猛然发飙:"给你,不就五分钱吗,有什么了不起,叫什么叫!"

塞了一枚硬币给她,扬长而去。伶牙俐齿的女屌丝售票员从没见过如此理直气壮、大言不惭,一时语塞。片刻神回,伸出脖子朝那人背影大叫:"五分钱是你爹啊,捏着不撒手!"

蹭车被抓锦上添花

文革时期,"买票坐车"一事,很难让年轻的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因为免费乘车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这里主要指火车票):先是"大串连",别说车票,许多地方还包吃住呢。后来大一点的孩子上山下乡,免费火车送到祖国四面八方;小一点的随着父母去"干校",不但火车是专列,路过毛主席"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停下来参观浏览("受教育")连吃带住,一分钱也没花过啊。

实际上,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旅游"这么一说。别说吃饭要粮票,粮票只限本省市流通;根本就没有长假期。即便你有"全国粮票"、"军用粮票",有假期,也没有那笔闲钱。只有出差或到外地探亲的时候,可以顺道"旅游"一番。遇此机会,要是能把车票钱省下来,不是就能玩得舒服一点吗!

于是,出自"习惯"、因为"需要",我们多半有过逃票蹭火车的经历。此举在那种时候还有发泄对社会不满、游戏人生的成分。同伴均以潇洒视之,可以公开交流经验。有过来人炫耀地指点:遇到查票,则脱掉外套、手持一杯热水,假装刚从前面车厢接水回来,大大方方地迎着查票员过去,嘴里莫忘善意地提醒着"劳驾劳驾、小心烫着"。查票员会以为你的座位在他身后。还有人理所当然地说:"一看查票,你就进厕所,多呆会儿再出来呗。"

其实,这些办法都不好使。"手持热水、念念有词"云云完全是想当然,人家都懒得盘问,直接就是一句:"少来这套!回去等着!"当即戳穿。至于躲进厕所,则查票伊始,第一个动作就是锁厕所门。所以,蹭车能否成功,全凭运气--车上有时不查票。

据说,"特快"车上不查票。因为列车员会在车门处看了你的票才让你上。于是就有了:趁列车员离开时纵身跳上法;让里面的人打开窗户,直接钻进去法;跟随老弱假装帮他们拿行李、送上车法等等,完全都用不上。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买一张短途车票,经检上车。

一次,我们一行两人,从北京去郑州探亲。访得特快列车第一站是保定,票价约三块,买到郑州就十好几块了。便持保定票无障碍地上了车。车行十二小时,以为可以一觉睡将过去。不料,一进河北地界就开始查票。人家一看我们那副灰心丧气的样子,就明白了。我们也从列车员揶揄的眼神,看到了自己的下场。怎么办?同伴只大我两三岁,还不到二十。却颇有决断--跟他们实话实说:我们是插队的北京知青,父母下放到郑州了,队里挣的工分合不了多少钱……如此这般,打出了悲情牌,打动了列车员。

插队回来,我上中专,他分到山西铁路上。再一见面,那仁兄兴奋地跟我说:知道吗,在我们那儿,铁路员工坐车买票是个耻辱!我有铁路工作证了,咱们还得去(蹭车)!那年头,微薄的薪水之外,人们完全没有办法从正规途径博取一钱一物,普遍具有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游民意识",或曰"自助意识"。诚然,上纲上线、故甚其词起来,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

时值我放暑假,他回家探亲,凑在一起机会难得。于是我们就出发了。同行增加了一位天津朋友,从天津出发、目的地是避暑胜地北戴河。去的一路,畅行无阻。有成功逃票助兴,不亦乐乎地游玩了秦皇岛、北戴河、山海关(此处略去4478字)。然而,回来车上又碰上了查票。由于没买票,上车各自找座,三人分散在两个车厢。我们俩个"路外人士"坐位接近、躲避无由,一举被擒。而且刚一被抓车就进站了,员工朋友还不知情,未及施展也许他从同事那里学到的某种功夫、解救我们,我们就被赶下车了。事后他说,贵为铁路员工的那位,一没穿制服、二没戴徽章。查票员竟然没找他要票就过去了。

下车一看,站名芦台。乘警把我们交给站上的铁路警察,人家只问了一句话:"有钱补票吗?"答曰:"没有。"就不搭理我们了,任我们回到站台。虽然被抓,我们只觉好玩,一点刺激也没有,此次出行不就太平淡了吗?出点这样闹不大的事,恰似锦上添花。这时,又有客车进站,我们相视一笑,随即登上列车。回头一看,刚才问话的警察就在下面,列车已经起步,我们朝他挥手:"再见"。他还是那付面孔,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经此一役,我们以为不会再有事了。不曾想,车行不到天津又查票,我们再次落网。行前,那位铁路员工朋友嘱咐过,抓到之后问你到哪儿,你就往远处说。他们会就近把你轰下去,不会让你在要去的地方下车。例如:下站是天津,你正好要去天津但是得说去北京,不然,他会把你拉到北京再赶你下车。因为事情不大、不能把你怎么着,就给你增加点麻烦。而这次,我们要去的是天津,便说成去北京。果然,要进天津站时,乘警过来押我们下车。天津下车的人多,人多一挤,我们与乘警之间就夹了一个人。再一看,站台上那么多人,事情一下变得简单:一下车,我们就消失在人群里了。连警察喊没喊"给我站住!"都没听见。

毛主席教导我们:"错误和失败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蹭车也是一样。靠碰运气玩不了几个地方,须争取尽量"合理合法"。还是那位不想"蒙受耻辱"的铁路朋友,发现了大幅提高蹭车成功率的办法。铁路员工出差、看病、探亲等等需要坐火车的时候,单位会给他开一张写明起止点、说明事由的介绍信、代替车票,只是不保证座位。

这就是捷径了!对于他们而言,工作证是现成的,介绍信则凭人缘、拉关系,好歹也能弄来。我们那位铁路职工就这样,走遍了内地十八省。回到北京,见我羡慕的样子,不由动了恻隐之心,拍了拍大腿:"你想去哪儿?"我说:"桂林。"他爽声应道:"好吧。"我得寸进尺、察颜观色:"而且带着女朋友。"他也面无难色地应承了下来。

下次见面,一个工作证、一封介绍信拍在我的面前。我有所不解:"她呢,她怎么办?"我问。朋友指着那两样东西道:"你看,介绍信都是过期的,名字和工作证上不一样,要去的地方也不桂林。就别让女孩子跟咱们冒险了。"无奈,我们给她买了一张票。历险、刺激还没了出发就打了折扣。

上路以后,果然又被查票。列车员到他面前,接都不接他递过去的东西,就查别人了。到了我这儿,拿着那两样东西看了又看。我心里打鼓、强作镇静,下意识地伸出右手,列车员可能以为我不耐烦了,竟顺手还给了我。其实,我手心都出汗了。

昔日的民风:按照规定做事,似乎愧对组织、愧对自己。其心气有点像周作人所言:"我们于日用必须的东西以外,还得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启麦,《共识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传播最广的康有为死因:移植过猴子睾丸?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传播最广的康有为死因:移植过猴子睾丸?
Sep 15th 2013, 05:59, by 明鏡雜誌


  康有为于1927年3月在青岛去世。因其死状七窍流血,故死因亦众说纷纭。其女康同壁生前坚持乃父系"被人在食物中投毒而导致死亡";康同壁之女罗仪凤文革中所写的一份交待材料则称康氏"是被国民党下毒害死的"。①康氏另一位女儿康同环则认为,康氏食物中毒,"可能是英记酒楼的食品不洁所致,未必是因为政治斗争而牺牲的。"②此外,还有康氏弟子吕振文所提出的日本人投毒害死之说,吕在30年代末投靠日本人,曾担任过伪青岛特别市财政局长,据他临终对其子披露,因康氏不同意溥仪"跟着日本人走",故而遇害。③其余如慈禧余党暗害说等,亦有流传。但要说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者,则莫过于"移植睾丸致死说"。

  该说之源头,系台湾老报人高拜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披露于《新生报副刊》,后收入其《古春风楼琐记》之中;该文被毛丹《康有为晚年》一文转述后,大陆媒体纷纷转载,康有为"移植睾丸致死说"遂尽人皆知。据高氏原文讲:

  "(康有为)那时已是六十九岁的老人,……年纪大了终归是老了,在某一方面'岂能尽如人意?'不免想到借助于药力。他和当时上海名医生江逢治,最谈得来,江便介绍一个擅于'返老还童'的德国医生。这个德国人,自称是个医学博士,夸张他的医术,能将猴子的什么腺,移植在人的身体上,则可起衰振敝,但须将已无作用价值的睾丸割去;并在报纸上大事宣传,说人体经改造之后,在某方面可以像生龙活虎般;另外还邀请上海许多名流,情愿免费给他们'返老'。经过江逢治的介绍,这德国人以康有虚声,如经其品题,声价何止十倍?因此便表示欢迎。有一天,江往访康,康便带了老仆,匆匆出门,没有告诉家人,……(手术结束后,康)对家里的人笑说他割睾易腺的经过,并说:'早给你们说,必不让我出门了。'……事后,康写了中堂对联赠德国人,当时晶报载有'圣殿记',说德医骗康,和德国人打了官司,但在第二年的二月廿八日,康便没有'还童'而死了。"④

  通观高氏此文,其实并没有确指"割睾易腺"直接导致康氏之死,二者因果显系后世穿凿附会。让笔者真正感兴趣的是,康氏究竟有没有去做这个"割睾易腺"的手术?

  高氏文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老仆、德医均无名姓,唯牵线搭桥者江逢治,确系上海名医,且担任过德医学会会长;江、康二人关系亦确实密切,江氏所办"上海私立同德医学专科学校",董事会所请的名誉主席,就是康有为。高氏提到的"圣殿记"官司,民国报人包天笑有过详细的记载,包氏说:

  "《圣殿记》者,当时有一位德国医生希米脱,到上海来行医。他不是普通的医生,却是施行一种'返老还童术',来了以后,大事宣传,说是怎样可以恢复你的青春腺,在性事上疲不能兴的,他可以一针使你如生龙活虎,永久不衰。在那个时候,上海社会,确可以吃香。在各大报上都登了广告,而且求名人作义务试验。据说:试验打针者有五人,而其中一人乃是康有为。于是上海有两位德国派的青年医生(上海当时习医分两派,一为英美派,一为德日派)黄胜白与庞京周弄笔了,写了一篇《圣殿记》,投稿于晶报。怎么叫做《圣殿记》呢?所谓'圣'者,指康有为而言,因康有什么《孔子改制考》的著作行世,素有康圣人之称;这个'殿'字呢?原来在古文'殿'与'臀'通,北方人呼臀为'腚',南方人则呼臀为'屁股'。那就是说这一针是从康圣人的臀部打进去的,文甚幽默,语涉讽刺,康先生大人物,以为这些小报吃豆腐,不去理它,那知激怒了这位德国大医生希米脱,他正想到上海来大展鸿图,不想被人浇以冷水,大触霉头。于是延请了上海著名的外国大律师,向晶报起诉,以诽谤罪要晶报赔偿损夫。"⑤

  按晶报《圣殿记》的说法,康有为确实找德医做了"返老还童术",但是去"打针",而不是"割睾易腺"。其实,"打针"和"移植睾丸"在当时的欧洲,都是常见的"返老还童术"。早在1889年,Brown-Sequard就给自己皮下注射了狗和豚鼠的睾丸提取物,希望以此使自己变年轻;Serge-Voronoff则在1916-1926年间做了超过500例将羊和牛的睾丸移植给人的手术。⑥康氏62岁时仍纳19岁之小妾,其乐衷"返老还童术"本不足为怪,唯其究系"打针",还是"割睾易腺",恐怕已只有康氏自己知道。另外,晶报与德医希米脱的"圣殿记"官司,也颇有炒作嫌疑——其一,写《圣殿记》的是"德国派医生",文章只讽刺康有为"打针",并不曾质疑德医的医术;其二,此事闹到上海滩尽人皆知,最终以晶报赔偿希米脱1元钱告终,晶报大卖,希米脱名噪一时。至于康有为,风波期间,确无只言片语,大约也很明白别人是在拿自己炒作。


  注释:

  ①章立凡:《乱世逸民——记"文革"中的康同璧母女》,载《温故(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康同环:《先父(康有为)的墓碑》,载1978年香港《南海县同乡会会刊》。

  ③王铎:《康有为"中毒"英记酒楼》,载《青岛掌故》2006,青岛出版社。

  ④高拜石:《康梁师徒之割》,《古春风楼琐记·第二集》,台湾新生出版社1981,P181-184。

  ⑤包天笑:《记上海晶报》,载《钏影楼回忆录》1999,山西古籍出版社,P578-580。

  ⑥陈实主编:《移植学(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P1144。

  谌旭彬,腾讯历史  2013-09-11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一组老照片引出的“邱三宝”故事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一组老照片引出的"邱三宝"故事
Sep 15th 2013, 05:58, by 明鏡雜誌


11.jpg
图:十四年前,《老照片》第十辑登载的年轻的邱宏元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留影。



大约1998年,在武汉市一间服装厂打工的邱三宝向《老照片》投了一篇稿件,结合其父1965年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留影,讲述了他不安于在家当农 民、到城里闯荡的经历(见《老照片》第十辑《父亲的风景照》)。稿件刊出后,编辑部按照来稿的地址给邱三宝寄去了样书和稿费以及其父的照片。然而奇怪的 是,样书、照片及汇款单都被邮局陆续退回,回执上写着:"此人已走。"
十多年过去了,邱三宝一直没有现身,就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
  
照理说,邱三宝一定会关注自己的作品能否发表,至少要催问编辑拿回自己父亲的珍贵照片。"他或许是遭遇了什么变故吧?每每想到这里,我心里就觉得很不安。"这些年接受不同媒体的记者采访,《老照片》主编冯克力总会让他们帮忙找找邱三宝。
  
最近,因冯克力先生有一本新书《当历史可以观看》出版,我作为《长江日报》记者对他做了一次专访。采访中很自然地谈及邱三宝父子--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江日报》所在地武汉。
  
专访见报当日,武汉黄陂区木兰山风景区工作人员看到后,转告给正在担任导游讲解工作的邱三宝。邱三宝当即打通了《长江日报》新闻热线。
  
万万没想到,邱三宝竟是位女士!

你为什么不关注投稿结果

7月25日,我赶赴黄陂木兰山风景区和长岭街韩畈村梨树嘴,见到了邱三宝本人和她的父亲。
  
1996年,邱三宝二十岁,是《老照片》创刊号的读者。1998年,她试着向《老照片》投了这篇稿件。由于工作太累太忙,加之很快找到了在木兰山风景区担任导游员的工作,她回到了家乡黄陂。
  
"你既然投了稿,为什么不关注投稿结果呢?你后来再也没买《老照片》了吗?你父亲的珍贵照片,为什么不试着要回来呢?……"
  
我将一连串的问题抛给她。
  
"起初,我工作太忙,老是不得不跳槽,半年就要换一家工厂,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真的,你无法想象。后来,我回到了黄陂,这里是郊县,是农村,根本买不到《老照片》。我也就慢慢把这茬给忘了。"
  
邱三宝一袭黄色连衣裙,在阳光下略有些晃眼。
  
她说自己其实没有遭遇什么"变故",要说有,也是向好的变故,因为她再也不用每日挥汗如雨、熬夜加班到凌晨,而是换了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
  
邱三宝十五年的经历可以这么简单地勾勒:先是在汉口一带的利济路、民生路、统一街辗转做制衣女工,2000年进入木兰山风景区担任导游,2003年怀孕生子,做了十年全职妈妈,出游了国内一些名胜。
  
今年,她再度回景区当了导游员。


22.jpg
图:邱三宝近影(刘洪洋摄)


"你要我说真话吗?"

也许是头一次见记者,邱三宝有些警惕和紧张。问及她的生活细节,她常常反问:"你要我说真话吗?"
  
下午3时,我随她前往长岭街韩畈村,见她七十五岁的老父、照片中的主人公邱宏元。老人回忆起当年打工生活的艰辛,常常会被邱三宝打断:"这些电影电视里都有。社会底层的生活人们不稀奇,也不稀罕。"

33.jpg
图:邱宏元老人回忆起当年,依然很兴奋。(刘洪洋摄)  
我与老人相谈甚欢。而在此之前,她提 醒说老人很古怪,问多了可能招他烦。结束采访后,回到报社,邱三宝突然打来电话,很动感情:"你今天对我的表现一定不满意吧?一定觉得我好怪异。我告诉 你,昨天得知你要过来,我和我哥哥还有很多朋友都商量了,他们要我防范一点,不要什么都说。但是跟你谈话,我又发现你是个很真实的记者。我是不是想多 了?"
  
平静下来,她接着说,到木兰山之后她嫁了做警察的老公,生了漂亮的女儿,实在不想再回忆当年的苦。
  
而当年的她,的确很苦。
  
1996年到2000年间,她辗转于衣作坊间,每天只有四个小时的睡眠,工钱又低。有时候凌晨3点饿了,工友们要她去买一元钱一碗的热干面,她满大街寻找摊点,提着十多盒热干面回厂。一盒热干面可以勉强让她们支撑到凌晨5点。下班,回集体宿舍休息,再上班。
  
饶是这样,她喜欢看书读报写东西。她在汉口民生路一家书店偶然发现了《老照片》,向它投稿,又不敢奢望发表,只想在呆板枯燥的工作之余干点什么。
  
"我真没想到,《老照片》的编辑会把我这事一直放在心上。稿费寄不寄我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心,那种态度。我这几天一直睡不好,这件事颠覆了我对社会的很多看法。"
  
挂电话前,她这么说。


父亲吃过超常的苦

原来,邱三宝的父亲邱宏元1965年在长江大桥留影时,已经离开建筑队。他向记者介绍,那年他作为村里的壮劳力,抽调到武汉东西湖农场专事育秧和插秧,每天可以获得四五元报酬。上交村里一部分之后,可以净落二元。
  
有一次村里十多个同伴相约去长江大桥游玩,从东西湖步行到姑嫂树上公汽,开到大桥。那时桥头已经有了流动摄影服务,他们各自花了几毛钱,照了一幅照片,几天后就通过邮寄渠道收到了,他们喜不自胜。
  
除了身份证和一些登记照,邱宏元没有其他生活照。
  
"我长年在外做事,三个孩子生下来就没怎么'管闲',从上世纪60年代起出门,在武汉打工二十多年,只能在逢年过节、农忙抢收时才回一回家。"
  
他是一个熟练的石匠。武钢、武重、海军工程学院初建时他都参与过施工,做泥水工和石匠。木兰山建设风景区,他在山上呆了好几年,门票收费处两侧耳房、下马石的石雕,"双凤朝阳"、"仙人捉鸡"、"独角兽"等石刻雕花,他是凿工之一。
  
有天干活到了中午,饥饿的工友问做菜的师傅是否可以开饭了,对方爽快地点头。他们走过去一看,莴苣还是生的,只见厨师揭开沸水锅盖,将莴苣往里一倒,加些盐——师傅的话一点没假,饭菜随时就好。
  
邱宏元在六十岁那年回到老家,不再出门。他的大儿子目前在挨近城郊的地方做菜农,规模比较大。小儿子进了当地检察院。女儿嫁给了看守所警察,凭文字能力找到了相对轻松的工作。
  
邱三宝现在还是木兰山风景区QQ群的群主。她写的随感、诗歌发在自己的QQ空间里,吸引了很多群友观看、品评。十多年前,她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生活重 担下的她早早地感受到人生易老、个体脆弱。当年她面对父亲的那张留影,曾经发出这样的慨叹:"……父亲永远也不会再年轻,而我却沿袭了父亲年轻的生命。每 一个老人都曾经年轻过。每一个年轻人都将渐渐衰老,直到有一天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而今,她已是一个坚强的妈妈,对生活不复悲观。

刘功虎,《老照片》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新聞網: 俞正聲:延安出生便是政治資本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50% off Print Subscription of USA Today

Get th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doorstep. Lock in the savings and receive USA Today for just $0.75 a day.
From our sponsors
俞正聲:延安出生便是政治資本
Sep 15th 2013, 02:23, by 曾雙


《外參》特約記者 蔣紹峰

 在現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官方簡歷上,只在籍貫欄內寫著浙江紹興人,但有的官媒還特意加上了"生於陝西延安",以此突出他根正苗紅。

  說起俞正聲的出生地,就得聊聊他的父親俞啟威,也就後來名鼎鼎的中共官黃敬。黃敬生於1912年,又名俞大衛、俞啟威。1930年在上海參加國社左翼演劇運動。1931年至1933年,就讀於國立山東大學(今山東大學與中國海洋大學共同的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領導青島大學的學生罷課,搶佔火車,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096日,上海世博會陝西活動週揭開序幕。開幕式後,陝西省委書記趙樂際陪同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參觀了位於世博園區內的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

  1932年,20歲的俞啟威是在青島大學就讀期間,結識在該校圖書館工作的江青,她的原名叫李雲鶴。當時,他已是中共地下黨員,並擔任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長,化名黃敬。本來就思想左傾的李雲鶴同意他給自己以顏色為姓取名,"藍蘋"其名即由此而來。黃敬、藍蘋雙雙在海漠劇社裡參加話劇演出,不久相愛同居。1933年夏天,黃敬介紹藍蘋加入中共,自己卻因叛徒出賣捕。藍蘋南下上海當了影星,兩人緣份就此了結。

  黃敬坐牢一年獲釋後,於1935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與蔣南翔和姚依林、宋平同是北平左冀學生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一同領導了"一二九"運動。

  1937年後,黃敬先後與聶榮臻、彭真、賀龍等人同事,擔任過中共晉察冀區委書記、平原分局書記、北平市委書記等職務,40年代末,與擔任過晉察冀軍區第四、第縱隊政治委員的胡耀邦也有過工作接觸。黃敬是澤東路線的堅決支持者。有中共黨史研究文章稱,黃敬是較早使用和論述"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的領導人之一。
  1944年,黃敬一度患精神病,中共中央接他到延安治療休養,專門闢出幾間窯洞,建了一個"黃敬休養所"。毛澤東與江青結合後,不可能不知道江青與黃敬的情史,但對黃敬仍示禮遇。

  1949年後,毛澤東任命黃敬為中共第一任天津市委書記兼市長。在攻占天津的第一天,他指揮重新接通了電話,第二天全市通了、電,第三天電車恢復通車。天津生產建設的恢復和發展非常迅速,到1949年底,公營工業的生產就已經超過了國民黨統治時期和日本統治時期的最高水平;私營企業發展速度雖較公營工業為慢,但也恢復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水平。

  19528月,黃敬奉調進京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副部長是被尊為江澤民"國師"的汪道涵),還擔任了國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1956年中共八大,毛澤東親自提名黃敬當了中央委員,但他的身體已經很糟,19582月因患肺動脈栓塞病逝於廣州,據說,患病期間毛澤東曾傳話給黃敬: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勸他好好養病。19582月,黃敬因病去世,時年46歲。

  中共建政後,俞正聲的母親范瑾歷任天津日報社編委、副總編輯、總編輯,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19529月到1966年,任北京日報社社長,其間,1952年兼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1955年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1964年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副市長。
  由於父母都是中共高官,在延安出生的俞正聲也自然是根正苗紅,這也是他日後飛黃騰達的政治資本之一。(《外參》第38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