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明镜月刊: 前首富黃光裕案引發溫周連串惡鬥

明镜月刊
明镜月刊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前首富黃光裕案引發溫周連串惡鬥
Nov 5th 2013, 10:10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劉越聲

2008年11月黃光裕抓後,明鏡網引述國務院有關人員透露,黃光裕公安部部長孟建柱與溫寶形聯盟重要標幟性事件。其意是通過黃光裕搞掉鄭少東,打擊周永康

孟建柱曾向溫上報了主管經偵的鄭少東與黃光裕非同尋常的關係和腐敗問題。於是在溫親自安排下,由審計署和國家稅務局秘密調查,查出黃光裕的很問題。突破黃光裕後,抓到了鄭少東違法犯罪的鐵證。黃光裕以操縱股價罪被調查的兩個月後,溫家寶通過親信的全力布置,雙規了鄭少東。



國前首富黃光裕

溫家寶指示,要繼續從鄭少東的嘴裡弄到更多的關於周永康的兒子周斌以及其他層家屬進行權錢交易的情況,周永康當然也馬上知道,打周斌就是打他周永康,不能讓兒子成為別人要挾他的把柄。周永康開始擊。

2009年7月5日,力拓集團胡士泰等四名員工,被上海市國家安全局刑事拘留。據分別來自國務院、中國鋼鐵協會等渠道的消息稱,這兩個案件其實並不孤立。鄭少東案引發了力拓案,其間及溫家寶與周永康之間的鬥法。

周永康曾在石油行業職30多年,並曾擔任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總經理。鄭少東被雙規後交代,周斌利用其父周永康的影響力,在周永康曾任職的石油部門及地方上搞權錢交易,其中包括插四川大型工程項目。

對周斌和吳兵靠著周永康的勢力,大肆插手中石油的石化項目,消息人士強調稱,中石油四川石化是有史以來最黑的項目,380億元的投資至少有300億元進入 了個人的腰包,整個項目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豆腐渣"工程,但因為中石油和相關的供應商大都有通天的能力,所以無人敢查,無人敢問,最後只能是一堆廢鐵。

此外,薄熙來被免職後,香港《蘋日報》曾報導,周永康長期與薄熙來存在利益交換關係。周永康涉嫌巨大貪腐,其中周的兒子周斌憑貪腐積聚了200億元人民幣財富,周斌僅在重慶取得的近400億元人民幣的工程項目,其中100億元皆中飽私囊。

周斌在北京一地就有18處產,包括東、北、西郊區的宮殿式豪宅,其中一處豪宅,未裝修就價值高達2億元人民幣。周斌投桃報李,大力促成了中石油系統、重慶和四川眾多官員的升遷。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重看傅雷之死:体制外生存艰难 被批斗对生绝望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ght while keeping you safe and comfortable during extended waterside activities?

Shop New Drainmaker Shoe for Men, Women and Kids at Columbia!
From our sponsors
重看傅雷之死:体制外生存艰难 被批斗对生绝望
Nov 5th 2013, 13:04, by 明鏡雜誌


  [导读]:近日,伴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代翻译大师傅雷与夫人朱梅馥的骨灰安葬于上海浦东故里,大师亡魂飘零47年后终于"落叶归根"。傅雷悲壮的一生是中国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一、知识分子边缘化:傅雷没有机会为时代做事

傅雷生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剧变年代,传统士大夫逐渐失去了他们固有的社会地位,从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位逐渐边缘化。当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心理并没有为这个剧变做好准备,因此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依然很高,而这个群体的士大夫意识也较为强烈。士大夫修齐治平的天然理想与现实政治中的边缘地位,决定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这是一个大时代,却不是属于知识分子的大时代。很多知识分子无意中撞上了这个时代,被碰得头破血流。

可以说,傅雷所处的大时代将他卷入了时代洪流中。在徐汇中学读书时,他因发表反迷信、反宗教的言论,遭到学校开除;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他走上街头,参加演讲和游行;在北伐战争时,他参与上海学潮,遭到当局的威胁。所有这些都是特殊时代造就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士大夫精神之续。留法之前的傅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近代过渡型知识分子,既有通过政治参与,改变国家命运的豪情,又有技术专业救国的现实精神。

1931年,傅雷留学法国回来时,士大夫文化基本上已经消失,知识分子的地位几乎完全边缘化。到20世纪40年代,士大夫观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傅雷回国到新中国建立,这段时间里,傅雷以翻译、教学为业,业余进行政治参与。这种政治参与仅限于成立"决澜社"这种行为,即通过主张新艺术理念,来呼应国内的革命形势。这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几乎都有报国无门的悲叹,在各自的领域中摇旗呐喊,仅此而已。大批被边缘的文艺人才被迫倒向了左翼,失去对现政权的支持。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的岁月中,傅雷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1937年,第一卷发表时,傅雷在《译者献词》中写道:"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股精神鼓励了抗争时期无数中国人。这也是作为边缘知识分子的傅雷,能为他的时代做的事,也是最能体现他存在感的东西。接下来的政治洪流中,傅雷为时代做这点事的机会都失去了。


二、批判右派自己却沦为右派 傅雷只能"苟全生命"

建国后的社会变革让傅雷很不适应,虽说他依然将主要精力用在翻译上,但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他在1950年6月27日给黄宾虹的信中写道:"方今诸子百家皆遭罢黜,笔墨生涯更易致祸,懔懔危悚,不知何以自处。"他自称"未能与世浮沉",只不过是"苟全生命"而已。这封信,是傅雷对新的政治环境"不适应"的最早表述。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投身于国家文化建设中,慢慢融入其中。他从"不适应"慢慢转向学会适应。对他的改变,新社会并没有给予理解。

1957年,"反右"风暴掀起,傅雷再次卷入时代潮流中。他连续公开发表三篇揭发和批判"右派"的文章:《比一比,想一想》(6月29日《文汇报》)、《识别右派分子之不易》(7月6日《文汇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7月17日《解放日报》),以配合暴风骤雨般的"反右"运动。《比一比,想一想》明确表态,"反右"斗争"做的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业";《识别右派分子之不易》,回顾自己几次在整风中对《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徐铸成的批判,以表示与他划清界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则是批判葛佩琦的"右派"言论。

这些措辞激烈、唱高调的文章,不过是一种情绪化的斥责,或道德上的贬抑、羞辱,没有认真讲道理。他的行为反应的是当时知识分子面对政治与政治运动的无知和无奈。他本以为顺着时代的步伐走就能摆脱政治运动的伤害,但历史与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1957年,他因之前的言论被划为"右派"。当年12月,朱梅馥在给傅聪的信中提到,作协开了十次批斗傅雷的会,傅雷做了三次检讨,一切工作停止,他本人则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

在"反右"风暴中写批判文章,是面对特殊国内形势的无奈之举,但这给他造成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政治运动中,他彻底迷失了方向。反对政治运动,他将被政治运动碾碎;支持政治运动,他同样难以幸免于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站在时代洪流的风口浪尖,傅雷彷徨无奈,向左走是死路,向右走仿佛早晚要死,原地不动好像也无活路。不能说话也不能沉默,那么剩下的只能是"自决于人民"了,这也使傅雷夫妇的最终抉择。


三、体制外生存艰难 文革被批斗彻底对生绝望

傅雷写给朋友的信中曾透露自己被划为"右派"后的身体状况:"自此以还,即未离沪。四年来身体奇坏,精力大衰,几于足不出户,工作时间不得不减少一半。五六年前每日可工作十至十一小时,今则逐渐减至五小时左右……"在1959年给刘恩德的信中,傅雷表示,"随时准备撒手而去,永远休息"。此后的几年,他遭受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的折磨,经常头痛,脑子变得愚钝。他总觉得有很多东西需要补课,有很多书需要读,但精力有限,他陷入了彷徨与苦闷之中。

由于用眼过度,他于1965年得了眼疾,双眼昏花,看东西模糊。医生说,如果不好好休息,日后有失明的危险。那段时间,他看不清东西,写信都是自己口述,夫人笔录。此时的傅雷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困境。被划为"右派"后,他的译著被延迟出版或拒绝出版,他失去了译著稿酬,无法养家糊口。当时傅雷是自由自业者,没有体制的保障,所以陷入了极度窘迫的境地。一向耿直暴躁的傅雷,竟然给上级领导写求助信,言辞恳切,措辞卑微。

身体状况不好或许可以忍受,但译著难以出版就触及了人生的核心问题。他最无法忍受的是生命白白流逝,无法投身自己的事业。他曾经在给傅聪的信中写到,工作是他生理心理的需要,不工作一颗心就无处安放,就感到是不务正业,就对不起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翻译事业无法继续,经济收入逐渐切断,傅雷的人生陷入了绝望之中。这只不过是下一个政治洪流的序曲,更为癫狂的文化运动正在酝酿之中。这场运动刚一拉开帷幕,傅雷便做出了人生抉择。

文化大革命伊始,傅雷夫妇便遭受批斗,他们二人戴着高帽子,站在长凳上,遭受了历时四天三夜的野蛮批斗。批斗结束当晚,夫妇二人自缢身亡。这次批斗是压在傅雷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对人生彻底绝望。这个选择并不突然,从1957年试图顺应时势,结果惨败以来,他就已经对现实、人生绝望了。这次大批斗对他精神与肉体的折磨是巨大的,让他终于鼓起勇气,与这个他曾经奋斗过又深爱着的国家说再见。整个时代洪流中,没有沉默的自由,没有说话的自由,但总有死亡的自由吧?与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四、傅雷自杀挽救不了自私的民族 个体该自省

从傅雷夫妇"自决于人民"到他们骨灰归葬原籍,历史走过了47年。半个世纪白驹而过,傅雷先生斯文犹在,但那段历史渐渐被忘却了。傅雷的悲剧,是特殊时代造就的悲剧。据傅聪回忆,傅雷是个典型愤世嫉俗的人,经常在家里慷慨地谈"死谏",并对这种中国特殊的悲剧精神很有感触。傅雷继承了古代的烈士精神。这是时代给他定下的宿命,让他注定演悲剧。

他的悲剧不过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悲剧的缩影。在时代大潮下,太多人没有找到存在感,也没有找到方向。同样被时代大潮淹没的还有翦伯赞、老舍、罗广斌、杨朔、熊十力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历史并没有给他们指一条明路,他们在大时代跌跌撞撞,最终戏剧性地逃离了那个时代。他们的逃离代表的是一个大时代的结束,象征着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性毁灭。丧钟为他们而鸣。

在《贝多芬传》的译者序中,傅雷写道:"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在傅雷等人的案例中,后人看到了他们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但谁来担受残酷的命运?又有谁来挽救这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傅雷夫妇自杀,想要用这个民族最古老的"死谏"方式来警醒民族,然而在时代的洪流下,个人的努力是卑微的,傅雷自杀并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负有责任。汉娜·阿伦特曾在《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审纪实:平庸的邪恶》中提出:"艾希曼在临终一刻,似乎总结出我们在人类漫长罪恶史中所学到的教训──邪恶的平庸性才是最可怕、最无法言喻、又难以理解的恶。"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没有谁可以逃脱自己的责任。

回望傅雷一代的中国读书人,我们也许会说:如果那个时代没有他们,就没有后续的悲剧。但是如果真的没有他们,这个民族的悲剧或许会永远持续下去。后人应怀着谦卑的心阅读这段历史,阅读创造这段历史的人。那段历史殷鉴不远,类似的悲剧万万不能再上演。傅雷夫妇骨灰安放仪式上播放的《命运交响曲》象征着傅雷夫妇的坎坷命运,同样映衬着这个民族的未来命运。

  有毛僧,腾讯文化 2013-11-01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向毛泽东“告御状”的小学教师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ght while keeping you safe and comfortable during extended waterside activities?

Shop New Drainmaker Shoe for Men, Women and Kids at Columbia!
From our sponsors
向毛泽东"告御状"的小学教师
Nov 5th 2013, 13:01, by 明鏡雜誌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向毛泽东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而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心系知青"告御状" 领袖复信天下扬

  李庆霖在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上山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境和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他在信中写道:

  尊敬的毛主席:

  首先,我向您老人家问好!

  我是个农村小学教员,家住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家庭成份是贫民。我有个孩子叫李良模……一九六九年,他听从您老人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毅然报名下乡……当国家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发给断绝,孩子在山区劳动,和贫下中农一起分粮后,一连串的困难问题便产生了……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来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

  ……

  毛主席:您老人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完全拥护……可是,当国家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发给断绝,孩子在山区劳动,和贫下中农一起分粮后,一连串的困难问题便产生了:首先是分得的口粮年年不够吃,每一个年头里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要跑回家吃黑市粮过日子。在最好的年景里,一年早晚两季总共能分到湿杂稻谷两百来斤,外加两三斤鲜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麦,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粮了。那两百来斤的湿杂稻谷,经晒干扬净后,只能有一百多斤,这么少的口粮要孩子在重体力劳动中细水长流地过日子,无论如何是无法办到的。况且孩子在年轻力壮时候,更是会吃饭的。

  在山区,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来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下饭的菜吃光了,没有钱再去买;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有钱去添制(置)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其他如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更是没钱支付。从一九六九年起直迄于今,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个人生活中的一切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说来见笑,他风里来,雨里去辛劳种地,头发长了,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此外,他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直到现在,一直没有房子住宿,一直是借住当地贫下中农的房子。目前,房东正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办喜事,早已露出口音,要借房住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另找住所。看来,孩子在山区,不仅生活上困难成问题,而且连个歇息的地方也成问题。

  毛主席:您老人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完全拥护;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区去务农,我没意见。可是,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口粮问题,生活中的吃油用菜问题,穿衣问题,疾病问题,住房问题,学习问题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问题,党和国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照顾,好让孩子在山区得以安心务农。

  现在,如上述的许多实际困难问题,有关单位都不去过问,完全置之不理,都要由我这当家长的自行解决,这怎么能行呀?有朝一日,当我见阎王去,孩子失去家庭支持后,那他将要如何活下去?我真耽心!

  在我们这里已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炼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

  ……我认为,我的孩子走上山下乡务农的道路是走对了……让其到农村去经风雨见世面,以增长做人的才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我要求国家能尽快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让孩子能有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走,我想,该不至于无理取闹和苛刻要求吧。

  毛主席: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

  谨此敬颂

  大安!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

  李庆霖敬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边,读了由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转交过来的一封人民来信(李庆霖的信),他边读边想,特别是读到悲凉处的文字,竟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潸然而下。李庆霖这位小学教员的信,深深打动了曾经也当过乡村小学教师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即给李庆霖复信,原文是: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泽东

  4月26日

  毛泽东让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300元,连同回信一起直接送邮局寄走。

  1973年5月1日,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赖玉章来莆田,找到李庆霖家中了解他写信给毛泽东主席的经过。记者走后,李庆霖一连几日,心中惴惴不安。

  5月6日,邮递员给李庆霖送来一封信,是牛皮纸大信封,上面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红色字样,他心里咯噔一下,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自己那封信的回信了。他抖抖索索地将几页信纸展开,头页是毛主席复信的打印件(毛回信的原件留存中共中央办公厅档案室),李庆霖将毛主席的复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流满面。他不敢相信这真的是毛主席的回信,第二天傍晚,李庆霖才清醒过来,找到莆田县委大院,将毛主席的回信给县委书记刘功看。他心想这下好了,毛主席说统筹解决知青问题,同时也为打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而不安,但同时也担心就自己那一封信,全国几百万知识青年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5月10日,李庆霖收到毛主席寄给他的300元钱,莆田县城厢镇的邻里们闻讯后来到居仁巷15号的李家,争相抚摸用大红绸挂在屋梁上的300元钱,叮嘱李庆霖:"这是毛主席送来的钱不能乱花了,要用红纸包好传给子孙后代。"李庆霖立刻将300元钱存入银行,从那以后一直舍不得取出来用,现如今也只是每年去取一次利息。

  毛主席的复信传到莆田县城,广大下乡知青及其家长们奔走相告,欢呼伟大领袖毛主席时时刻刻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文化大革命"时代的舆论宣传素来"报喜不报忧",李庆霖的信暴露阴暗面,却受到毛主席的鼓励,无疑是"石破天惊"之举。他在信中鞭挞所及,多为本地权要,这些人"走后门"的劣迹一旦上报中央,昭然于天下,自然对仕途不利,所以这些当官的坐立不安了。县里派出两班人马对李庆霖信中揭露的问题进行反调查。莆田县委信访办某负责人找到李庆霖的儿子就骂:"你这个二流子,不好好劳动,你还骗毛主席!"一些地方掌握实权的干部说:"李庆霖专门给领导过不去,这是对党组织没有感情。"但是,这些地方官吏的怨言和责难以及小动作,在当时也只是"蚍蜉撼大树",因为有毛泽东复信为依托,往日忍辱含垢的李庆霖现在腰板硬得很。中共莆田地委专门组织了20名干部分赴下属四个县调查证实,后来发现知青安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李庆霖信中说的还要严重。

  就在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后的第二天,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专门讨论知青问题,并将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印发全国。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又相继召开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各地痛下决心,相继解决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小学教师成红人 好景不长入监狱

  李庆霖的壮举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1973年6月23日,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派专车将李庆霖接到福州,赞扬他给毛主席的信写得很好,并说中央有交代,生活工作上有困难尽可直说无妨。李庆霖当时提了两个要求:一是插在他身上的要求能拔掉。1958年大跃进时,李庆霖因临时接手的一个基础差的班级,初考成绩低而被插上"白旗",撤销了教导主任职务,工资由55元5角减为42元5角;二是其妻张秀珍原在莆田二中做工友,是"有户口"的正式公职人员,后被解雇,要求政府主持公道恢复其职。韩先楚说:"把白旗插到小学教员头上是错误的,这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当然应该平反!"那次会见,还有军区李志民政委及龙飞虎少将等在座。对于插"白旗"那段历史公案,李庆霖在1973年8月11日"平反"后写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出他欢欣鼓舞的心情。

  报 告

  莆田县革命委员会:

  我原是我县前黄石区惠洋小学的教导主任。不久,改调到前忠门区前坑小学。职务不变。因所教出来的应届高小毕业生,竟没有一个考上公立初中,全都录取在农业中学里。我被前莆田县教育局拔了"白旗",受到降职降薪处分。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四人帮"在各地的亲信纷纷倒台,李庆霖当时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视为"小爬虫"在当年11月份被隔离审查,关押在荔城原二十八军军部。1977年11月1日,李庆霖被宣布正式逮捕,又隔了一年多,莆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才对他进行宣判,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他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这个判决,李庆霖一直不服,他承认自己犯有严重的错误,说了一些错话,干了一些错事,但绝没有犯被判无期徒刑的重罪。

  1979年底,在离武夷山风景区不远的福建省劳改总队祟安县支队农场里,来了一位年近5旬的犯人,与周围那些蓬头垢面的刑事犯似乎有点格格不入,犯人们很快知道这位慈眉善目的犯人,就是几年前名扬全国向毛主席告"御状"的李庆霖,于是都很敬重他。管教人员让他干些烧开水、办大批判专栏的轻活。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些去武夷山旅游的北京、上海知青听说李庆霖就在附近的祟安劳改农场服刑,纷纷买了水果、糕点,走了十几里山路专程去劳改支队探望他,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们的一片真诚感动了劳改监管人员,他们便让李庆霖来见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们。这些不同年龄、职业的老知青像亲人般围住他,一一说起当年因为李庆霖给毛主席的那封信,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他们希望李庆霖保重身体,早日恢复自由。

  1990年12月24日,福建省南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李庆霖的劳动改造表现准予减刑,他将于1994午8月获得自由。1994年3月李庆霖提前出狱。回到莆田县城厢镇居仁巷15号世代居住的老屋,他无限感叹道:"自失去自由,直到获释回家。历时17个春秋,如此漫长的坐井观天,真是不堪回首!"

  晚年孤独又清贫 心中有怨却无悔

  李庆霖回到阔别17年的莆田县居仁巷15号老屋后,他和老伴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他曾先后给福建省委、莆田县委写信,反映自己的困难。县里很快通知他,每月到县民政局领取210元生活困难救济费,两位老人靠着这点钱勉强度日。

  在李庆霖的陋室里,只有一台陈旧的黑白电视机,一张古董似的旧竹桌摆在墙角,当年他就是伏在这张桌子上给毛主席写信的。现在这张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他和老伴都是老病号。在劳改期间,他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常常要服安眠药才能入睡。1997年8月,他老伴张秀珍因严重的肺气肿去世。老伴因他的牵连受了不少罪,他入狱不久她也被开除公职,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后来虽然停止了对她的"监督改造",但一直没有恢复其公职。现在撒手西去,令李庆霖悲痛不已。莆田不少老百姓自发为李庆霖捐款,达万元之多,使得他还清了医药费欠账,并为老伴发丧。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千百万老知青没有忘记他。在广大知青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广大知青们在寻找他,关注他的命运。当李庆霖还在武夷山下劳改时,198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化大革命"上书"集》,收进了李庆霖给毛主席的告状信。1991年后,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个知青文化热潮,一篇篇知青生活纪实文学和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研究的调研理论文章纷纷问世。不少人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李庆霖当年给毛主席上书之壮举,认为这封信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般的事件,使中央高层即时调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许多互不相识的人都在关注这个命途多舛的老人的近况,纷纷给他写信问候,寄钱给他治病,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当年的老知青,有作家、记者、虔诚的基督徒;信和钱多半是寄到莆田市信访局转交的。1998年2月,老知青作家卢荻专程去莆田采访李庆霖3天,写出报告文学《李庆霖――一个改变知青命运的小人物》,曾一度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卢荻在莆田采访期间,以一个老知青的真情实意打开了李庆霖尘封多年的情感大门,李庆霖当时心血来潮还挥毫赠送卢荻两帧墨宝,其中一帧就是坦陈拳拳赤子心迹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李庆霖共有3个儿女,大儿子在当地镇政府机关工作,二儿子在某中学教书,一个女儿在福建省体工队工作,均已成家立业。子女们为他添了两个孙女和一个外孙,给李家带来了温馨。近几年,经常有些媒体记者欲登门采访,大多被他婉言谢绝。有人问他,是否后悔当年给毛主席写告状信。他说:"不后悔,毛主席要求我们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我当年反映的都是实际情况,没有夸大。至于我个人,一生坦诚,问心无愧,功过任由评说。"

  黄禹康,《文史精华》2006年第12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王友琴:谁还记得于光远被迫害致死的前妻?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2013 Ski and Snowboard gear is on sale now.

Get ready for Spring with new arrivals and wake gear. Sho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王友琴:谁还记得于光远被迫害致死的前妻?
Nov 5th 2013, 13:13, by 明鏡雜誌


  1、"悲怆"的涵义

  "孙历生",是我的《文革受难者》书(2004年出版)中659名人物之一。孙历生的生平简述如下。

  她生于1934年,1949年时是北京第三女子中学的学生,毕业留校当了该校的政治教员。1957年她在党校学习时被划成"右派分子"。她被送去劳改农场劳动,那是对"右派分子"的惩罚。她很年轻时和一名高级干部结婚,成为"右派分子"后丈夫和她离婚,他们的三个孩子在她母亲家里养大。她在劳动三年后在1961年底"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回到女三中,先做体力劳动,后到资料室工作。她和一名也是"右派分子"的中学教员聂宝珣结婚,又生了一个女儿。1966年文革开始,她再次遭到"斗争"和迫害。女三中建立了两个校园"劳改队",她和校中另外三个"摘帽右派"都在"第二劳改队"中。红卫兵用细铁丝在她脖子上挂了四块砖头,强迫她和一些老师在玻璃碴上爬行。1966年8月20日上午,该校校长沙坪在全校"斗争会"上打死,当时她也和沙坪跪在一起被打。她的母亲因有自己的住房,被红卫兵抄家剃头并殴打。她也被红卫兵抓到她母亲家中一起挨打。1966年夏天该校校长被打死,两名教员被抄家殴打后"自杀"身亡。孙历生活了下来。1968年开始"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她被关在学校"审查"。7月11日晚她跪在地上遭到"斗争",该校"革命委员会"主任董光苔宣布她是"没改造好的右派",将在第二天下午开全校大会给她"重新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第二天中午有人报告孙历生吊死在一个废弃的厕所中。学校"革命委员会"宣布她"自杀"。因为不见她的遗书,而且文革后银行发现她留下一张数额不小的存单始终无人认领,她的母亲和女儿一直怀疑她是被打死后吊起来的。她死的时候34岁,四个未成年的女儿中最小的七岁。

  这就是孙历生的"悲怆的人生故事"。我想,一方面,大概很难找到更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孙历生的人生了。但是另一方面,读者大概也会同意,也只有了解她的具体的遭遇,才能真懂得所谓"悲怆"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而且,其中不仅有她生前的遭遇,还有她死后遭到的论说以及不被论说。


  2、"否认"受难者

  于光远就是孙历生的离了婚的丈夫。最近北京的报纸介绍他是"原中顾委委员,原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社会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其实我的书稿本没有写出于光远的名字。这样做的道理是,孙历生的悲惨遭遇中,虽然也有传统戏剧表现过的"秦香莲"和"陈世美"的因素,也就是妻子被有势或有钱的男人抛弃的成分在内,但是从主要的方面说,她的命运主要是"反右派"和"文革"这两场大"运动"也就是两场大迫害造成的。我尽可能地了解孙历生和她的同事遭到了什么样的折磨。这些调查的结果,写在书中和《1966:学生打老师的革命》等文章中。被"劳改",受酷刑,惨死于校园中,那不只是孙历生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上百万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指定的打击对象成为"受难者"的共同命运。她经历的是前所未有的名为"革命"的大规模的群体性的迫害,传统的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在其中的作用是其次。

  编辑《文革受难者》书稿的时候,在"孙历生"中的一处加入了"于光远"的名字。这也有道理。写一个历史上的人物,需要介绍姓名年龄出生地职业等等以显示真实性,其家庭和社会关系也是一个方面。何况于光远确实属于所谓"公众人物",可以写到。

  后来,2009年,在北京的一个国际文学会议上,我的发言是对比小说人物和其原型,以王蒙的《蝴蝶》为例。发言后一名美国教授提问:你怎么能证明你说的受难者是真的?其时,孙历生和其他几名中学教师受难者的照片等资料刚在大屏幕上显示过。会后有人跟我说:你应该请这位教授马上给于光远或王蒙打电话,他们两人总不能说孙历生是你编造出来的人吧。

  看来,为了显示孙历生的真实存在,真需要提到她曾经的知名丈夫。不过,提出那种问题的背景是,一些西方和国内的教授要正面评价文革,提出毛泽东时代是"道德的时代"。显而易见,孙历生等受难者的"悲怆"故事会使得他们的"理论"无法成立。之前,已经有过文革的施害者矢口否认受难者存在。后来还有为了捍卫自己拥护文革的理论的人也来参与这种"否认"。二十世纪发生的迫害和屠杀,希特勒的大屠杀,斯大林的大清洗,都有过"否认者"(deniers)。这些年,随着中国大饥荒和文革的千万受难者被揭露,就出现了对中国人受难惨状的"否认者"。


  3、王蒙用庄子化解迫害

  《文革受难者》书中关于孙历生有11页的描述,是经过数年调查才写成的。北京大学郑培蒂老师是孙历生在女三中教过的学生,在采访中告诉我孙历生曾是于光远的妻子,王蒙的邻居,也是王蒙小说《蝴蝶》中人物"海云"的原型。她记着孙历生教学生唱歌的美好形象。原型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多少年来,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下功夫研究难以考察的莎士比亚和曹雪芹的生平,想从他们的生平中找到他们的作品的原型,对作品作出更深的解释。《蝴蝶》是文革后文学的著名作品,我又碰巧调查了解了孙历生的生平和死亡,可做有关研究。孙历生和王蒙小时候都住在北京西四小绒线胡同自家的房子里,小学一年级就在一个班读书,都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1957年都当了"右派分子"。《蝴蝶》是小说,裁剪原型的事实是应有的手段,不过,从取舍和改动之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孙历生被离婚时已经有三个孩子,是"组织"要求离婚的。《蝴蝶》中"海云"只有一个孩子,成"右派"后主动要求和高级干部丈夫离婚。"组织"逼迫离婚是广泛使用的迫害手段,有三个孩子的"右派分子"妻子首先提出离婚太难被读者相信,改成一个孩子是很聪明的做法。孙历生在文革中受到残酷折磨,小说则没有写。看来是为了配合另一篇同时发表的《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的缩写)中主人公对迫害的看法:"父母打错了孩子孩子不应该记恨"。因为大家知道,父母如果用残酷手法打死了孩子,也是要判重罪的。

  王蒙聪明,他对原型人物的实事的改动确实有助于他要对文革迫害所作的解释。此外,他还用了庄子哲学,《蝴蝶》篇名就来自庄子最有名的"梦蝶"的故事。庄子对人生的看法超然潇洒。在庄子看来,生死如白天和黑夜交替,物质财富是身外之物。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说法。但是,不会有人愚蠢到想用庄子哲学为杀人犯和盗窃犯辩护说,既然"生死齐一",物质财富也不重要,就不必对他们判罪和惩罚。文革后一段时间时髦说老子庄子哲学,如《蝴蝶》所作,当时有人私下说这是故弄玄虚滑过审查以求发表,而王蒙正善于此道。但是,今天孙历生已经被迫害死亡45年多了,王蒙也写了好几本非虚构作品,他的自传写了他生平种种大小事情,甚至也简单提到了孙历生,但是,他从未详述孙历生的悲惨遭遇。

  于光远去世两周后,是王蒙的八十岁生日。在一篇介绍其生日庆祝的文章中(胡新民:王蒙在文革中是怎样挨整的?《共识网》),讲述为什么王蒙在文革中"一直平安",引述了他们夫妇的话,是因为他们"一贯谦虚谨慎","听毛主席教导","向农民学习"。该文作者用的是直接引文。从三十年前写《蝴蝶》到现在,王蒙的认识又进了一层? 他炫耀他的明哲保身诀窍的同时,也在暗示受难者们都是因不"谦虚谨慎"而遭难的吗?


  4、于光远的回避

  十年以前,我已经了解到孙历生在文革惨死,却没能找到她的死亡日期。档案中显然会有记载,但是要认识人才可能查到。所以这只有找到她的家人才能知道。我试了各种办法没有结果,最后,只有给于光远写了信。他没有回信。我在做受难者调查的时候,也曾给另外几名地位和他相仿或者更高的人写过信。 因为他们的名声和地位,收信地址不会错,他们也肯定收到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回信,和我写过信的普通人中的回信率形成对比。但是,于光远的女儿收到了我手写的信的传真件。传真件上没有任何附加的说明。她不知道是她父亲还是父亲的秘书或者别的人把我的信传真给她的。她和我联络,我才知道了孙历生的遇害日期。

  文革后,1978年,孙历生的女儿们为母亲举行了追悼会。她们发出了一百张请帖,到会的有几百人,多是中学老师。其中有当时已经80岁的孙历生小时候的老师,也有和她一样在文革中惨遭殴打折磨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校长高云遭毒打后失去知觉,被红卫兵送去火葬场。火葬场的工人发现他还有气,没有烧他。他的两个同事姜培良和靳振宇都在1966年8月25日被打死了。高云在追悼会后还来看望孙历生的孩子,希望帮助他们。于光远没有出席孙历生的追悼会。

  于光远的女儿说,多少年来,为孙历生的死,只有一个人表示过歉意,是陆定一。陆定一是文革前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也是文革中最早被"打倒"的四个高级干部"彭罗陆杨"四人中的一个。孙历生被划成"右派分子",原因之一是说了批评他的话。陆定一为孙历生之死向孙历生的孩子道歉。这个道歉和陆定一说宣传部多少年来做的"就是整了这个整那个"一样,没有得到过正式的发表。

  于光远自己在文革中遭到"斗争",被抄家,被从原来的住房中逐出。这些都在他1993年出版的书《文革中的我》中有记叙。那本书里没有提到孙历生。孙历生的女儿还向我指出,书中有专章讲述他的孩子,但是只写在孙历生之后的婚姻所生的孩子,没有提起孙历生的孩子,尽管书中写到的有些事情她也在场。于光远有五个女儿。其实对外人来说,根本没有人知道他写到的孩子哪一个出自孙历生。他的这种刻意的小心的回避,也许也体现了他内心的一种紧张?说明他是在有意回避而不是简单的忘记?

  在追念于光远的报道中,提到他晚年写作很多,出版了"近百本书",还留下了写作用剩的两千多个铅笔头。这铅笔头收藏是很生动的关于一个高寿笔勤多产的作者的情节。但是也会令人问:为什么他从来没有写到孙历生?崇高的社会地位,98岁的高龄,应该是一个可以谈论人生所有经历的年龄了,他为什么还要回避?他要回避的究竟是什么?

  反右派,文革,中国人遭到的迫害和荼毒,规模之大,手段之多,史无前例。中国有长久的学校和教育传统。前现代的精神导师孔子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名教师。文革中,连女子中学的校长教员都被学生红卫兵打死。我调查过北京的十所女子中学,其中有三名校长和两名教员被女红卫兵学生活活打死。其中有孙历生所在的北京女三中校长沙坪,师大女附中校长卞仲耘,女十五中校长梁光琪,女十中教员孙迪,女四中教员齐惠芹。这既不能从传统也不能从现实中找到任何借口。王蒙写小说可以在庄子哲学的云里雾里侃上一气,于光远作为"社会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很难这样扯。显然,曾经是他最亲近的人的孙历生的遭遇,使他无法解释也无法自洽,只有回避。

  在八十年代,王蒙是"重放的鲜花"之一(这是一本当时得到平反后复出的作家的文集的书名),以后则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行政职务做到文化部长。而于光远,也是"享受了30年自由派的尊敬"。但是,在孙历生的故事前,他们只是交了白卷或者半白卷。


  5、陈寿仁老师的光辉

  我很遗憾,《文革受难者》出版数年之后,我才认识了女三中的退休教员陈寿仁老师。她居然通过电子邮件找到了我,她的电脑技术在她的同龄人中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陈老师1954年在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女三中,和孙历生在一个教研室。1957年,陈老师的丈夫,也是中学教员,被划成"右派分子",减薪去教职。他们夫妇忍辱负重带着三个孩子生活。文革中陈老师也被"揪"出来,和孙历生同在该校的"劳改二队"中。1966年8月18日,北京第一个打死校长的学校的红卫兵宋彬彬在天安门的百万人集会上给毛泽东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泽东对她说了"要武嘛。"第二天,在女三中,红卫兵开始殴打折磨校长沙坪,直到深夜。8月20日上午,全校大会"斗争""牛鬼蛇神",沙坪在会上被打死。毒打沙坪的时候,孙历生和陈寿仁等老师也都跪在沙坪旁边挨了打。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陈老师也和孙历生都被关在学校里"隔离审查"。他们是"难友"。

  和王蒙和于光远不同,陈寿仁老师既不是名人也不是大官,但是她坚持真理守护良心。她不为名利也不为出版(因为不能),做了仔细的回忆和调查,写出了女三中文革的全貌和所有被侮辱被折磨被"斗争"直至被杀害的人的名字和故事电邮给我。

  在北京第三女子中学,1966年,红卫兵高潮的"红八月"中,校长沙坪被打死。数学老师张梅岩和体育老师何瑾被抄家侮辱后"自杀"。我在这里加上引号,因为即使他们确实是自己了断了自己的生命,也绝不是平常意义上所说的"自杀"。在该校校内,还有一个不知姓名的男人,红卫兵说是"老地主",被活活打死。红卫兵还毒打和逼迫学校对门一个住户马宝山的妻子在他们面前吊死。她是七个孩子的妈妈,被说成是"破鞋"。

  1968年,学校"革命委员会"领导进行"清理阶级队伍"和"斗批改"。一批老师被作为"特务""现行反革命"遭到关押和"斗争"。所谓"特务",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所谓"现行反革命",是一位体育老师在家中做完针线活后,顺手将针别到贴在墙上的报纸上的毛泽东照片的空白边上。

  在孙历生去世前,化学老师方婷芝也被关在学校,她被说成是国民党"特务"。6月11日晚上宣布第二天下午要对她召开全校"斗争大会"。12日中午她端着一个茶缸走出校门穿过马路时被13路公共汽车撞死。 "革命委员会"宣布她"畏罪自杀"。陈寿仁老师认为方婷芝并非自杀,是因为神经紧张一夜未睡而出了事。但是方婷芝的丈夫钢铁学院教授高诒善先生知道方婷芝的死讯后,于第三天(6月15日)真的自杀了。家破人亡。

  陈寿仁老师说,在孙历生死前的晚上,在校中东配殿(该校原来是帝王庙)最北端的教室里,召开了教职员工的质问会。陈老师也在会上。孙历生跪在地上,被指控为"没有改造好的右派分子"。结束时,"革命委员会"主任双手叉腰,宣布要在第二天下午召开全校大会,给孙历生重新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第二天中午,陈老师和一起被关的同事不见孙历生来吃午饭。后来他们听说她吊死在厕所里。

  盛荃生老师1957年时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药眠的研究生和助手。他和黄教授都被划成"右派分子"。文革中盛荃生也被指控为"没有改造好的右派",说他"继承了黄药眠的衣钵"。不断地对他进行批判斗争,威胁说要给他重新戴上"右派"帽子,导致盛荃生精神错乱,言行不正常。"革命委员会"主任骂他"他装疯卖傻"并继续批斗。盛荃生由精神分裂症发展成疯子。从那以后直到 2005 年去世,他的多数日子是在安定医院度过的。

  陈老师还列出了该校有七名教职工的配偶在文革中被害死。

  于晓岩的爱人齐XX,四十一中校长;

  孙静的爱人何XX,外国语学院老师;

  邵贞悌的爱人,人民银行干部;

  张翰的爱人马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方婷芝的爱人高诒善,北京钢铁学院教授;

  何世瑾的爱人,北京安定医院医师;

  王秉纯的爱人,某小学老师。

  女三中一个中学(文革后改名159中学),就有一名校长加四名教员被害死,还有一名教员被迫害成疯子,有七名家属被害死,有至少两名外校人员在校中被打死(该校红卫兵在校外打死的北京居民还未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革对这个学校,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多么残酷的杀戮。

  陈寿仁老师说,1960年代初她问过孙历生:"你为什么反党成了右派啊?"孙历生说,她看到了一些内部资料,和人议论了,被报告了,成了右派。陈老师又问:"你为什么离婚啊?"孙历生说:"他要离。我也愿意离,免得影响他。"1966年8月20日上午"斗争"和打死了校长沙坪,孙历生和她都是"劳改二队"的,跪在沙坪的东边。

  回顾孙历生的一生,一定会发现她经历了太多的背叛。她加入的党背叛了她,她的第一个丈夫背叛了她,她的同学和朋友(那人文革中当了"革命委员会"主任)背叛了她。但是陈寿仁老师作为一个与她无亲无故的普通历史教师没有背叛她。陈老师坚持写出了真实的孙历生之死,写出了女三中的受难历史。这是浸透了无辜者的血的历史。陈老师也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老师。

  我和陈老师在网上认识几年后才见到她。她已经年近九十,曾患癌症,但我见到她时,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二十岁,机智,灵活,精神焕发。看到她,让我相信,心里有"真"和"善"的人,外形也会"美"。


  6、孙历生之死成为历史"三棱镜"

  以上所写,很多是孙历生去世之后发生的事情,围绕着怎么认识怎么看待怎么叙述文革历史发生的事情。我曾把这些称为"历史的历史"。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孙历生像一个历史的三棱镜,分离出了一些对历史和迫害的相当不同的态度和持有这些态度的人,就像三百年前牛顿用三棱镜把人们认为的"白光"分离成了七色光。对孙历生之死,有坚持回避的于光远,有使用了从"庄子梦蝶"的高雅典故到"父母打错了孩子孩子不应该记恨"的通俗比喻来淡化孙历生死亡血迹的王蒙,有否认孙历生其人存在的美国教授,有坚持想要弄清母亲死亡真相的女儿,有道歉而得不到公布的副总理陆定一,有同命相怜的高云校长,有深深记得她美好形象和气质的郑培蒂老师(她在文革中也遭到残酷迫害,文革后在电视上教英语而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印象),还有心胸宽广仁慈坚持真理的陈寿仁老师。在这精神的"光谱"上,我们看得到有好有坏的不同的人和价值观念。这是文革造成的社会心态的一部分,也应该是文革历史更深的一部分。

  在这个"光谱"的左端上,是最近受到审判的薄熙来。他的反历史行动,实际上也和孙历生相关。


  7、薄熙来的反历史行动

  1966年,薄熙来是中学生。薄熙来兄妹在1966年8月当了红卫兵,参加了红卫兵暴力行动。这在当时不算特别的事情。实际上,我在调查中没有发现有可以当红卫兵而拒绝当的人,也没有发现没有受过暴力斗争的校长。但是薄熙来后来有了权势的时候做的事情,希望不是老红卫兵中平常普遍的事情。薄熙来邀请了一些北京的中小学教员到他的领地大连过夏天。其中有被他妹妹抄家砸烂了所有东西的老师,有文革后参加追查女三中红卫兵暴力事件后遭到制止而只好中断的老师。"招待得非常好,"一位老师说,"离开时还送给每人一箱礼物,很好的礼物。"对老师的要求呢,就是不要再讲文革的事情。

  2000年,一名被红卫兵学生打死的中学校长的儿子和我谈话。第一次谈话很顺。文革一开始,他因为是"革命干部子弟",当了红卫兵,参加了抄家打人。但是他的母亲是中学校长,很快就被斗争,被关押,被剃"阴阳头",在"红八月"末被活活打死。他的好朋友的父亲也是一名高级干部,朋友和他一起当过红卫兵,两年后朋友的父亲"自杀"了。实际上这也是文革时期干部子弟中很典型和普遍的遭遇。他谈到这些,也谈到自己母亲之死给他造成的内疚,因为他毕竟也参加过对别人施暴。我和他约好再谈一次。但是第二次他不愿再谈。他说,他告诉了他的哥哥他和我的谈话。他的哥哥要他不要再和我谈。哥哥说应该学习薄家的子女的做法:他们不谈,他们识大体。

  薄熙来的母亲在他父亲被"打倒"后,在1967年1月"自杀"了。

  这位哥哥表达的意思也很清楚。显然,对文革迫害事实,有着很不相同的看法,而不同的看法来自不同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并且导致了对事实的不同说法和做法。母亲的死不见得会使某些人否定文革的迫害原则,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只是他们自己有权力控制他人的生死。

  正因为如此,历史写作变成复杂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在多层次上观察和记录历史。回顾历史写作中的这些"历史的历史",请让我在这里再向陈寿仁老师致敬,也再向女三中的文革受难者们表示哀悼。

  王友琴,共识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景凯旋:她为承受历史的人立传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2013 Ski and Snowboard gear is on sale now.

Get ready for Spring with new arrivals and wake gear. Sho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景凯旋:她为承受历史的人立传
Nov 5th 2013, 13:14, by 明鏡雜誌


在共识网上看到王友琴的访谈(王友琴、周志兴:从普通受难者的角度来书写和反思文革),不禁回忆起十年前在芝加哥的聊天。王友琴和我是同届生,1979年考入北大,此后她一直在收集文革中北京被打死的教师的史料。在她的住宅里,别无长物,书架上堆满了采访记录的卷宗。十年过去了,她依然在做她的研究。在此次共识网的访谈中,她把自己的研究称为专题研究,并说"我希望这些专题研究能成为一些坚实的砖块或者石头,为写一部编年式通史打基础"。

最初知道她,是在网上看到她的《文革受难者纪念园》。通过采访一个个死难者亲友和目击者,说服他们说出真相,并把它整理成史实,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能默默坚持三十多年,更是令人感佩。她的这一研究的成果是《文革受难者》的出版,采访上千人,收录659个受难者的小传。余英时先生在序言中称其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传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诚为谠言。

http://jingkaixuan.blog.21ccom.net/files/2013/11/1.jpg

我觉得,她的这一研究甚至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范围。迄今为止,由于思维与方法的限制,史书都只是记录重要人物,而汰除掉普通人。用法国作家加缪的话说,前者是"创造历史"的人,后者是"承受历史"的人。这样的历史是不完整的,人民在历史书中往往成了一个物态的存在。即如寥寥几部关于文革的历史书,也只是简化为大事记,或者那些国家领导人的受难史,看不到普通人的遭遇。王友琴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她只是在为那些承受历史的普通人立传。

这得归于"口述历史"方法的出现,更得归于历史观念的改变。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说法。然而,组成人民的普通人又何曾创造过历史?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被迫承受权力者创造的历史,并在史书记载的大事件中湮没无闻。创造历史构成了事件,承受历史构成了细节。

王友琴的研究就是将历史事件中的细节打捞出来,从而构成一种普通人的历史,这些个体实录与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很高的历史真实。

史的生命在求真。余英时先生曾指出,王友琴的研究采用了"文"(文字)与"献"(口述)两种史源,这使得她能交叉互证,力求真实、客观和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对话中还提到,她会将采录的史实放在网上,与网友互动,以尽量核实事实。"我的文章放在网上,会收到读者来信,他们通过电邮提供材料,订正错误。"

我认为,她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治史的新方法,它与"文"与"献"结合,可称为三重证据法。网络的出现,给这种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例如,我在网上就见过另外的目击者写卞仲耘之死,可与王友琴的调查互证。

更重要的是,这些实录并不是单纯的史料,王友琴采用《史记》的互见手法,以专门人物立传,又常在他传中提及该人物,使得群体的实录组成一个整体,成为有系统的历史著述。由于这不是官修史,而是个人撰写的史,她个人的思考贯穿其中,穿插背景,夹叙夹议,呈现出作史者的撰史宗旨,那就是普世的人道主义。在谈及纳粹反人道的行径时,阿伦特曾写道,这是"任何实用目的都无法予以解释的一种罪行"。这也正是王友琴的著述给我的最深刻印象。

这是一部血腥的实录,其中叙述了许多人的死。北师大附中卞仲耘校长是在学校操场上,被带钉的棍棒长时间当场打死。另一个副校长胡志涛被打成腰椎脊突骨折,终身需要穿着钢背心。居民左奶奶和马大娘是被绑在葡萄架上,施以带铜扣的军用皮带,然后又用沸水从头顶浇下去。孙启坤在家里被鞭子蘸着水打,皮肤被打得全变了颜色,还被用绳子一松一紧地勒脖子。李丛贞被棍棒皮带打死后,还被人用刀在他身上劈下一块肉,看是不是装死。吴兴华在酷暑烈日下,被逼喝下化工厂排出的污水,死于急性痢疾后,家人还得被迫同意解剖尸体,以证明他是拿自杀对抗运动。

他们都是普通人,却成为文革的最大牺牲者。

据王友琴说,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她就常因看到人性的黑暗面而倍感压抑和低沉。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由于当下腐败成风,社会不公,许多人开始怀念文革。对于那些文革的获利者,或者那些只重观念不重事实的学者,跟他们讲道理、摆事实是无意义的。但许多青年人并不了解文革,他们认为文革就是追求社会平等,反对特权阶层。王友琴的研究可以让他们知道,这不是事实。这些事件告诉人们,文革不仅是许多人所认为的,是普通民众对"走资派"的批斗,其实更重要的是当权者对普通民众的迫害。

这些普通人受迫害的唯一理由,就是缘于他们的身份属性,他们在49年以前的经济地位或历史问题,这才是文革的实质。用阿伦特的话说,它"攻击人的差异,也就是说,攻击'人的身份'特性,没有这种特性,'人类'一类词便会毫无意义"。

正是由于此,王友琴的研究才赢得许多人的钦佩,同时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所有这一切,都更显出她的研究的意义。

景凯旋,共识网·思想者博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出版史故事:《金瓶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发行感想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Learn to create beautiful cakes from your kitchen.

Whether you are doing this for fun or to start a new business, this course provides the simple techniques needed to decorate a cake like a pro.
From our sponsors
出版史故事:《金瓶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发行感想
Nov 4th 2013, 21:43, by 明鏡雜誌




    最近接朋友来信,谈到他正在研究《金瓶梅》,想弄明白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多次要求高级干部读《金瓶梅》。而且,他还搜集到胡乔木同志一封信,也是谈《金瓶梅》的。胡乔木信中的意思是说,对《金瓶梅》这部书应该做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谈《金瓶梅》,坊间传说版本颇多,较为具体的就有五次,准确与否,没有看到原件,但大体是可信的。胡乔木的信我是知情的,因为他的信是写给新闻出版署的。当时我正好负责这方面的具体工作,所以,了解这封信的来龙去脉。而且,我手头就有这封信的复印件。乔木同志信原文如下:

    关于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在西方文艺界评价的历史,请参看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儿子与情人》一书的译后记,该书似是外国文学出版社所出。

    关于中国的《金瓶梅》,我想看看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的删节本(该本比郑振铎节本删节更多),如还能找到,也可和郑节本作一比较,以便对此节本做出公正的评价和妥善的处理。当然,即使有控制地发行(?)节本,也会为全本推波助澜,这是件难办的事。但是从长远说,这样一部开《红楼梦》先河的文学名著,国外争相翻译,学者争相研讨,出版方面决不能只当作淫书一禁了之,都得想出一个恰当的方针。为此,请设法把两种节本找给我。



    很明显,乔木同志这封信的重点是谈《金瓶梅》。 在谈《金瓶梅》之前,他先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大概也是对两部书遭遇的某些相同之处有所联想吧?

    乔木同志说,"请参看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儿子与情人》一书的译后记,该书似是外国文学出版社所出。"外国文学出版社曾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另一块牌子。我查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书目录,也请教了最后一版2011年4月印刷的《儿子与情人》一书的责任编辑 。她帮我仔细查询,结论是并没有以外国文学出版社名义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本《儿子与情人》。可能是乔木同志记错了。后来从网上觅得 一册1987年以外国文学出版社名义出版的《儿子与情人》, 方知乔木同志记错了丛书名字,它不叫"世界文学名著丛书"而叫"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书后确实附有译者之一陈良廷的"译后记":《劳伦斯和他的<儿子与情人>》。

    《儿子与情人》的"译后记",多谈的是劳伦斯的履历和创作的成绩,关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轶事,可能因为在世界文学史上属于人所共知的常识,并没有多谈。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世界名著之一,曾被认为伤风败俗而在一些国家遭禁。其实,当时的英国社会之所以不容这本书,说它"伤风败俗",主要是因为一个贵族女人与其猎场看守人发生了关系,产生了爱情。这种男仆和女主人,跨阶级的婚外情,在当时英国上层社会无异于乱伦,严重颠覆了现有的社会秩序,所以被社会所不容。如果查泰莱夫人与同一阶级的人产生婚外情,即便是偷情也是很平常的事。

    另外,作者大力描写工业社会的物欲横流,美丽的大自然和古朴的人文传统在遭受工业发展的蚕食,人的本性遭到摧残,自然、本真、激情、生命遭到扼杀,劳伦斯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写出的赞美、同情主仆爱情的故事,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遭到围攻与迫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劳伦斯终于得到社会承认。F.R.利维斯说:劳伦斯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天才,英语文学中的大作家之一。"《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一书说:引起轩然大波的是书中的一些露骨的性爱描写……其实这部作品寓意确是严肃的,主旨仍是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器文明对人性和生机的摧残,探索实现身心统一的两性关系以求得新生的途径。

    劳伦斯仅仅活了四十四岁,很短暂,但他写出了不同凡响、影响巨大的《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十多部长篇小说(还有七部中篇小说、六十多篇短篇小说和大量诗歌和剧本)。正如他的夫人所说:"他所看到、感觉到和知道的,他都写在了作品之中,给予了自己的同胞。他留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壮丽,是对于更多更多生活的希望……一份崇高而无法计量的礼物。"



    再说《金瓶梅》。其实,尽管谈"金"色变,以至于像乔木同志这样高级的领导干部,都专门写信关注对《金瓶梅》一书的评价与出版,但学术界,却从来没有轻视这样一部书。因为这部书的价值非他书可比。首先是因为它改变了中国小说以讲故事为主、以情节发展引人入胜为长的局面。比如在《金瓶梅》之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不是历史大事、英雄人物,就是民间久已流传的故事,而《金瓶梅》则以写人物为主,刻画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特别是描写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平凡人的世俗生活欲望,这就开创了中国的白话世情小说的先河,很了不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也就是乔木同志所说"开《红楼梦》先河"的意思吧?另外,这部"词话"写的西门庆本是一个破败户,但他"开着个药铺","发迹有钱","交通官吏",已非旧式地主。他以市民身份,经商致富,与官府狼狈为奸,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客观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明代万历年间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运作的形态。官场勾结、权钱合作,动摇和破坏了封建社会秩序。因此,这部书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有人说,《水浒传》写的是政治,《金瓶梅》写的是经济。当然不能这么绝对,不过倒说出了《金瓶梅》一书的特殊贡献。

    尽管《金》书与《查》书在内容与遭遇上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两部书还是很不同的。前人早有评论。

    郁达夫1934年在《读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曾这样说:

    我们试把中国的《金瓶梅》拿出来和他一比,马上就可以看出两国作家的时代的不同,和技巧的高下,《金瓶梅》里的有些场面和字句,是重复的,牵强的,省去了也不关宏旨的;而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却觉得一句一行也移动不得。他所写的一场场性交,都觉得自然得很。

    林语堂在《谈劳伦斯》中则说:

    我不是要贬抑《金瓶梅》,《金瓶梅》有大胆,有技巧,但与劳伦斯不同--我自然是在讲他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也有大胆,也有技巧。但是不同的技巧。《金瓶梅》是客观的写法,劳伦斯是主观的写法。《全瓶梅》以淫为淫,劳伦斯不是以淫为淫。这淫字别有所解,用来总不大合适。……《金瓶梅》描写性交只当性交,劳伦斯描写性交却是另一回事,把人的心灵全解剖了。在于他灵与肉复合为一,劳伦斯可说是一反俗高僧、吃肉和尚吧。因有此不同,故他全书的结构就以这一点意义为主,而性交之描写遂成为全书艺术之中点,虽然没有像《金瓶梅》之普遍,只有五六处,但是前后脉络都贯串包括其中,因此而饱含意义。而且写来比《金瓶梅》细腻透彻。《金瓶梅》所体会不到的,他都体会到了。在于劳伦斯,性交是含着一种主义的。这是劳伦斯与《金瓶梅》之不同。

    他们的评论也许有一定道理。但他们比较的重点都在性描写方面的差异,对于二书的社会背景,作者主观上或客观上对社会的认识或暴露,并没有多少涉及。话再说回来,我想也正因为这两本书各自的特点,它们同样被查禁的遭遇,当然也还有其他方面原因,使出版者、整理者趋之若鹜。《金瓶梅》在中国则同样是引发各种议论甚至批判的热点。越不许出越神秘。越神秘越想看。于是,越有卖点。结果是,一本过去一向视为"禁书"的《金瓶梅》,却出版了任何书都没法相比的诸多版本,很是有趣。据我的统计,《金瓶梅》一书在1949年之后的出版情况大致如下:

    足本(全本)方面,主要有三个本子

    1957年,《新刻金瓶梅词话》,线装2函21册,收入原版插图200幅,当时定价40元。因为规定很严,只限售省部级以上高官、少量高校和科研单位正教授以上人物,年龄要在45岁以上,每部书都编上号,而且来购买时还要出示单位证明信。所以炙手可热,得到一部真觉得"三生有幸"。此书1991年重印,规定依旧,定价则涨到1200元。它是词话本,因为它保留有明代说唱文学的特色,学者认为它最接近原著,所以认为很有研究价值。据说最近重印,定价已到3000元。

    1988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是影印的,4函36册,每回有2幅插图。学术界称之为说散本。在历史上它经过文人改写增删,去冗就简,所以文字比较通畅。书中包括大量的眉批、旁批和夹批,是有用的资料。

    第三个足本是山东齐鲁书社1989年6月出版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这是这一版本出版以来第一个排印本,阅读方便,定价便宜,175元一套。且因它也附有原版200幅插图,货真(内容一样全)价实(便宜)。

    洁本(删节本)方面:

    1.最先出版,也是影响最大的当推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删节本。戴鸿森校点。此书平装三册,定价12元。有木刻插图36幅,共删去19,174字。

    2.《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山东齐鲁书社1987年10月出版。精装两册,附陈全胜所绘彩图。全书共删去10,398字。(此为张评甲本)

    3.《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删节本。该社计划出版《李渔全集》,该书 第十二、十三和十四卷为李渔评点的《金瓶梅》。出版社以此为由,申请出版。全套《李渔全集》共20册,定价400元。要买三册《金瓶梅》,就得花400元买20册的《李渔全集》。

    4.《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全书2册,每回有校记注释。删节本,未写明删去的字数,删节处均以"……"标示。(此为张评乙本)

    5.《金瓶梅词话校注》,岳麓书社1995年8月出版,系以日本1963年的大安株式会社影印的版本为底本,删节本。

    6.《金瓶梅会校会评本》,中华书局1998年3月出版,内部发行。系以中华书局所藏清代刊刻的第一奇书为底本。该书是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戴鸿森校本、崇祯本、张评甲本三书的会校,删节处同原书。书后的校勘记中汇总了词话本、崇祯本和张竹坡第一奇书的文字。

    7. 《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精装二册,另配以插图若干幅。全书共删4300字,售价96元。删减比其他洁本为少。

    我把新中国1949年成立以来,有关《金瓶梅》的出版情况罗列于上。从中可以看出,对《金》书的出版大家很热衷,总是能够找到重要的理由要求再出一个版本。几十年累积起来居然出版了十数个版本。但总的来说,大家都遵纪守法,先报告,经批准再出书。而且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一是给研究者看的,有价值的足本;销售有严格规定。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尽管删除文字多少不等,但也都做了"清洁"处理。当然,其中也有很个别的出版单位,不能"遵纪守法",甚至出版改编给青少年看的《金瓶梅》故事。但这种情况确实是个案,反映出《金》书出版确实在经济上有好处,于是甘冒违纪之险。



    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金瓶梅》二书的禁止与放行,我想到了爱尔兰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被评为二十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的第一名。但该书于1922年在法国出版后,长期为美国检查方面所禁售。高明有远见的出版商、兰登书屋的创始人贝内特千方百计把此书引到美国,巧妙地动用法律力量使这部书得以在美国出版。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代表人物对色情和淫秽的鉴定标准的阐述与变化,很能给我们启发。

    1918年起《尤利西斯》在美国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到1921年刚连载到第13章,就被有关部门认为包含有大量色情描写——主角手淫的情节,而定为淫秽图书,停止连载。

    贝内特看到了此书蕴含的巨大商机,决定打官司。他如何拿1500美元给正穷困潦倒的作者弄到版权,如何委托人去法国坐轮船把书再带回来,如何把证据-英法两国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评论文章贴到书里,如何主动让海关没收,如何高价聘请律师,又怎样了解哪个法官学识渊博、喜欢文学,等他当值时起诉等等,成为出版史的佳话,这里不表。我们只看看美国的法官是如何认定一部书是不是色情和淫秽的,肯定十分有意义。

    "幸运"的被选中的法官约翰·W·伍尔塞说:《尤利西斯》不是一部好读的书,也不是一部好懂的书。他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也读了政府多次抱怨的那些段落。几个星期以来,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考虑这个官司的判决。绞尽脑汁,他写了后来脍炙人口的判词。这个判词,兰登书屋收入在官司打赢后出版的《尤利西斯》一书中。我摘要如下:

    一部书被判为色情,当然首先要判定它写作的动机是色情的,也就是说,是以利用淫秽获得为目的而写作。

    《尤利西斯》尽管过分坦率,我却没有在书中任何一个地方发现好色之徒淫荡的目光。所以我认为它不属于色情作品。

    法庭对"淫秽"一词的法律定义是:企图激起性欲冲动或诱发不洁和淫荡的念头。

    我做出了关于《尤利西斯》的判决之后,为了谨慎起见,我又向两个朋友核实了我的印象。这两个文学顾问被分别询问,谁都不知道我还问了另一个人。他们关于文学和生活的看法我非常珍视。他们都读过《尤利西斯》,而且当然跟这个案子毫无关联。

    我对两个顾问均隐瞒了我自己的判决,告诉他们两人关于淫秽的法律定义,然后逐个询问他们在那个定义下《尤利西斯》是否淫秽。

    我发现他们两人都同意我的观点:完整地阅读《尤利西斯》没有激起性欲冲动和淫荡念头,它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仅仅是对男人和女人的内在生活有点悲惨和非常有力的解说。

    法律只能顾及到正常人。所以,针对《尤利西斯》这样一部真诚和严肃地以一个全新的文学方法来观察和描写人类的作品,我所描述的实验是对淫秽唯一恰当的实验。

    我注意到《尤利西斯》里的一些场景对一些敏感的正常人来说的确有些来势凶猛。但是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尽管《尤利西斯》一书中无疑有多处给读者留下有些令人作呕的印象,但却丝毫没有煽情的倾向。

    综上所述,《尤利西斯》可以进入美国。

    这真是美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经这样一炒,兰登书屋赚了个锅满盆满。紧接着,又产生连锁反应。

    1868年,英国法官希克林曾为淫秽色情作品下过一个定义,即要看被指控为淫秽的东西是否有意去毒害和腐蚀那些心里准备接受这种不道德影响的人,或是否有意让这类出版物落入他们手中。美国援引了这一法律思维,曾于20世纪20年代禁止巴尔扎克与伏尔泰等人的作品进口。

    《尤利西斯》出版案后,美国高院对"希克林定义"提出了质疑,并根据这一案例提出了新的淫秽色情作品的定义:用当代社会的标准衡量,如果这个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它的主题是唤起一般人对淫欲的兴趣,而且完全没有任何社会意义。总之,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是否淫秽的标准有三个:首先,制约整个作品的主题必须是淫秽的;第二,它必须是冒犯了社会共同的准则的;第三,它必须被判定为完全没有社会价值。

    正是根据这一新的定义,1959年美国高院驳回了纽约州禁演影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要求,批准放映这部影片。

    从这些事例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些体会:

    第一,这些国家对一部著作的定性是很严肃很认真的;

    第二,他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深化的,评判的标准不断修改、完善;

    第三,行政管理要服从法律裁判,特别是在有争议的时候,更要走法律程序,打官司。不能由几个人说了算,不能以"长官意志"决定一部文艺作品的命运。



    回顾这些历史,我深深感到,对于一些影响重大的案例,我们应该从政策上进行认真、深入、实事求是的研究。而且要历史地看问题。不回避矛盾、不避实就虚,不武断地凭自己的好恶去做判断。这是第一步,也是起码的要求。接下来呢?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意见仍然不被接受呢?

    由此我想到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一件是对一本有关"性发展史"方面图书的评价。那时我在新闻出版署图书司,有读者反映这本书夹杂色情内容。我们请出版社送来样书,先请具体负责这方面图书业务的同志看,再另请其他同志看,都认为是"色情图书",他们马上起草了"审读意见"和处理方案。这可是大事。我心里有自己的看法,便请了有关社会学专家看,他们说讲性发展史怎么能不谈性呢?又请了医学专家看。我自己又看。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通过研究性的历史,研究人类社会如何一步步从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父系社会,以至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来。这部书并不是为了利用淫秽赚钱而写。这部书也不是为了激起人们淫荡的念头。这是一部学术著作。我认为专家们的意见是对的,并力主允许继续发行。这个意见得到了领导的支持。这本书得以正常地继续发行。

    我还想起一本很著名的小说,现在都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大作了,当时可是有不小的争论。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有的人说它是一本夹杂色情内容的书,不好,得修改,如再版得删除这些描写。我想起这本书即将出版时的情景:出版社的一位负责同志十分激动地跑来跟我说,这本书写得十分好,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静静的顿河》。我听后也非常激动。我读过多遍《静静的顿河》,他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听到说我们有一本书可以称作"中国的《静静的顿河》",怎能不激动?真的是这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书吗?但我不能不信,跟我说这个意见的是一位很有水平的老编辑,策划过很多好书,写过很多有分量的书评。便说:样书到时,请尽快送一部给我。书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就拿到了,一口气读完,确实是一部多年难得一见的好书,但说它是中国的《静静的顿河》,我还是觉得不好去比。如今,听到有的同志说它夹杂色情淫秽内容,而且还不止一个人同意这个观点,我吃惊不小,便决心当面谈谈我的意见,替这本书负责,尽我做一个出版管理人员的职责。

    我认为,这本书中的一些描写,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正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正如《水浒传》中关于西门庆、潘金莲的描写,就说《静静的顿河》阿克西妮亚与格里高利如火如荼的爱情也会引起读者很多联想一样,谁都不认为他们是"色情描写"。我想起会议当时的情景,我说完后,没有人再发言。

    我写出这两本书的情况,主要不是想说我怎么负责,而是要说引申下去可能会出现的另外情况。这两部书碰到了"我"这个谨慎的人,去寻找专家多方面去论证。如果当时"我"不喜欢这两部书,如果"我"看错书中的内容呢?我这里所说的"我"并非真指我这个具体人,而是指坐在负责这方面工作位子上的一个人。再说如果"我"调走了呢?换个别人在这个位置上,别人不这样认识,不这样看呢?这让我想到我们今天图书管理的"审读"现状。

    现在的出版管理的"审读",广义的说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版社的审读。一部书的诞生,作者有创作的自由,他可以按个人的喜欢去创作。但作者在创作这种精神产品的过程中,是个体劳动,就不免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甚至个人的局限,而当这部作品以物质形态出现时,它就有了社会性,就会在社会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于是,出版社接受出版前就有了出版社的审读,出版社的取舍。这是第一个审读。但出版社的审读,对一部书稿并非强制性的,并非最终判决。因为提出意见后,作者修改不修改,自己修改还是委托出版社帮助修改,作者有权决定。而且,甲出版社不出,可以请乙出版社出。中华书局不出,可以交给三联书店出。

    谈到政府出版管理机关的审读,这种审读就不同于上述出版社的审读了。因为它是代表国家或一级政府对出版物的社会效果进行的检查。当然是事后的,一般来说是书出版后进行的,而且主要是从政策、方针、法规等方面去评价。所以,它有一定的权威性。那就是它鉴定不能继续出版就不可以再出版,它认为不能继续发行就不可以再发行。但这种鉴定,这种检查,毕竟也是通过个人去进行的,虽然这个过程并非一个人或几个人完成,它要经过很多层次的论证,很多手续的会签,但他确实容易导致某个人说了算,导致"长官意志"。而且还有个人的水平问题。

    应该说,这两方面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都尽了力。然而,尽了力却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或者即便没有失误,也会遭到非议。这就逼着我们寻找好的办法,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办法。国内外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当作者,甚或出版社的评价,与政府管理部门的评价有不同意见,或者发生矛盾时,应该有法律渠道。按照法律的规定、法律的渠道,去法院起诉、打官司。《尤利西斯》的案子,伍尓塞法官的认真研究、深入调查、仔细了解公众感受和社会影响,独立地(当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法律)做出判断,这种做法很值得尊重。当然,它的前提是,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负责任的行政。在这种情况下,"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亚里士多德)

    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世界历史角度来看,1857年,英国通过了淫秽出版物法,叫做"坎贝尔法",但它是从法律上给与地方官吏以权力,使他们在法院裁决前,有权决定销毁正在发行的、他们认为的淫秽书刊。这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由于执行的地方官吏的思想意识、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的原因产生的错误和笑话。比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既是法院查禁的,也是法院放行的。又比如,罗丹的《吻》,当初正是法院认为它是粗俗的、厚颜无耻的作品。英国的海关没收了一批名为《我们沿海上的强奸》的书,原因是海关看到了"强奸"二字,就认为这书一定淫秽。作者哭笑不得,说,我的书通篇讲的是沿海的土壤流失。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的,真正解决却需要一个过程。上述讲的"希克林法",因为《尤利西斯》的胜诉,得以重新衡量它的内容,做了修改,并解放了巴尔扎克和伏尔泰等作家的一批作品。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些法庭却仍然沿用"希克林法"检验文艺作品。而英国则是又过了近30年,才接受从法律上检测所谓性内容的新的概念。

    人们毕竟一天比一天聪明。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一次次痛苦和困惑之后,法律成为行为的准则、手中的武器,将不是梦想。

    杨牧之,《中华读书报》2013年10月30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吴江“三谏”胡耀邦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Interested in raw organic food?

Learn from Celebrity Raw Eco Organic Chef Bryan Au what it takes to become a famous Raw Celebrity Chef! Join his online class for just $20.
From our sponsors
吴江"三谏"胡耀邦
Nov 4th 2013, 21:41, by 明鏡雜誌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31104/44241_131104100104_1.jpg

图为吴江先生在家中接受本文作者访谈(2008年冬)。

  2008年,适逢"真理标准讨论"三十周年,吴江先生身为"真理标准讨论"的具体组织者,向我敞开心扉,纵情谈论,讲了不少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时光倏忽,吴江先生道山归去将届一年。关于吴江先生,我觉得有不少话要说,然而至今未成纪念文章。据吴江先生二公子家英兄告,在他家父的忘年交中,吴老与我交往时间最长,给我的亲笔信函最多,面对面访谈的次数最频,且是他常常念叨之人。他从医院中发出的人生最后一封信也是写给我的。然而抱憾的是,吴老仙逝,我因事缠身,竟不能面送他最后一程!不用说,那莫名的愧疚和惆怅相牵相绕无时不已。

  吴江先生经历丰富,理论造诣高深,参与了中共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又有一段时间身处政治核心漩涡之中。他与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胡耀邦等曾零距离接触,与胡乔木、周扬、邓力群等理论家切磋争鸣,还与陈伯达、康生等也甚为熟稔。2008年,适逢"真理标准讨论"三十周年,这位"真理标准讨论"的具体组织者,向我敞开心扉,纵情谈论,讲了不少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我希望在他身体许可的前提下,能留下点见之于书报文章以外的文字。不胜惊诧,这位九十多岁老人的记忆力和精力竟如此强健、旺盛,不间断地亲笔写下不少文字,或者口授与我。除了寄来原稿以外,他又给我一些经年积累而成的原始资料,其中有些当可归属历史文献之列。如毛泽东本要写"一分为二"方面的文章,当吴江等人向他汇报搜集到的材料时,他兴趣索然了;如刘少奇东北调研,吴江随行,见到满目疮痍,刘沉痛之情难于言表;如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三十周年之际,力促吴写篇纪念文章,却被毛泽东断然阻止;如邓小平当年领导他们撰写"九评"反修文章时果敢刚毅、冷静决策;如胡耀邦当年带头反对"两个凡是"时,华国锋有意避胡约见;以及他与胡乔木、周扬、邓力群、吴冷西等的或同或异,当然他也讲到康生、陈伯达人性的另外一面等等。

  不过,话题还是围绕胡耀邦较多,特别是胡在总书记岗位上,吴江在不同时期的三次"直谏",且围绕"厚重"、"威重"、"慎重"三个主题词展开,令人印象深刻,沉思难已。


  一、"厚重寡言"为上

  胡耀邦从中央党校调至中央,旋之升任党中央总书记。但胡对亲手创办的《理论动态》还是念兹在兹。胡与吴早已相识,然实打实的接触,还是始于中央党校。对于吴在理论上的敏锐性,大是大非的不唯上,胡十分赏识。故离开党校之前,胡耀邦让吴兼任理论研究室主任,还在家中"设宴","拜托"吴江办好《理论动态》。吴江清楚,《理论动态》刊物虽小,分量甚重,因而凡是重要的文章他都事先报请胡定夺。有人形容,如果说《理论动态》的董事长是胡耀邦,那么总经理就是吴江。所以胡工作重心虽然转至中央,两人的联系还是频繁密切。

  吴江时时关注着胡耀邦在总书记岗位上的工作,因为他知道胡公道正派、待人宽厚,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承担风险,富于牺牲精神。但吴也有感觉,胡似少了点政治家应有的城府,喜欢即兴讲话,且又直言无忌。果不然,对胡的微言渐成气候,一些当年反对右派平反,拥护"两个凡是"的人借此大做文章,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吴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总想对胡说点什么,又苦无合适时机。不过,很自然的机会还是出现了,当时吴江准备向胡耀邦推荐一篇自认为比较满意的文章。因为在过去,吴江凡认为较为重要的文章,总是首先征询胡的意见。吴认为胡鉴文品评往往有独特的高度,别样的视角,因而这次送文定夺也顺理成章———虽然他已处于总书记之尊。为此吴江在寄上文章的同时,修书一封,信中吴如此强调:"我的文章中引用了《晋书·尧俞传》。这篇传记说尧俞的为人,'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敢欺'。因为厚重言寡,虽遇人不设城府,实内含威严,故令人不敢欺;若厚重言多,又不设城府,那就难免为人所乘而受人之欺。"

  吴老对我说,他当时写信时本想就此打住,后想,如此转弯抹角,胡不一定能够产生联想,加之胡素来喜欢听我直言,所以干脆直抒胸臆:

  "总书记过去说自己在经济上是打麻雀战,现在地位变了,麻雀战的方法也得变一变,这方面'言寡'恐怕要比'言多'适当一些。今后可能有很艰苦的攻坚战,麻雀战的战略应当放弃。以上可能有放肆之处,请批评。"

  听到这里时,我忙问效果如何?

  吴老说,效果有一点,但不大。总书记随之让秘书调来《晋书》,细细地读了一遍《尧俞传》。事后他对吴江说:"多读书真好啊,可惜我读书的时间太少了!"

  在吴江看来,胡耀邦常常"金针度人",却不知道有人却在借"针"度人;胡在潜心工作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周遭的风云变幻。这第一次直谏时在1982年3月。


  二、"威重"、"宽厚"失衡

  吴江第二次直谏胡耀邦是在1984年5月,其时吴江已经离开中央党校,挂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实际上是"投闲置散"。也许此时此境中,吴江对胡耀邦这位老领导的优缺点及工作境况,看得更为分明。

  胡耀邦立于改革开放之潮头,拨乱反正,组织发起"真理标准讨论",倾力平反冤假错案,一时名重朝野。但这是他上任总书记之前,又是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鼎力支持下完成的。然一旦登上总书记高位,所处环境更加复杂,其工作方法的弱点,其性格使然的不足,以及当时组织架构的束缚,也日渐显露出来。

  吴江先生断然地告诉我,在当时混沌初开的中国,胡并不是总书记最优人选,胡的才智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毫无疑义,他具有开创新局面之万丈雄心,却对盘根错节的政局苦无解困纾难之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谁都承认,邓小平是从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又经过风浪沉浮的伟大战略家,面对积重难返,阻力重重,强调谁反对改革,谁因循守旧,"不换思想就走人";而胡的经历、魄力尚不可与邓同列,偏偏他又"仁慈掌兵",强调宽容———"只换思想不换人"。然而"换人的思想"谈何容易!有些人就此抓住胡宅心仁厚的特点,加之胡在具体的经济问题上又发表了一些不合实际或操之过急的言论,于是不动声色地弹拨了胡与老一辈领导之间的关系,确也产生一时的误解。有意无意间,社会上对胡耀邦的负面评论回风逆浪,而有些人推波助澜。为了使胡兼听则明,也为了使胡能够正确估计当时环境,吴江思前想后,毫不讳言地给胡耀邦书写了几句告诫:"宽厚有余,威重不足。有开创新局面之雄心,而无控制局势之能力。容易受人欺侮,容易被人颠覆。"吴江嘱咐胡耀邦秘书,务将这张纸条递交总书记过目。

  我又追问,胡看后作何反应?

  吴老告诉我,据说总书记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笑声当然还是潇洒,可实蕴含着诸多无奈。他自言自语地说:吴江懂我,又不懂我;吴江理解我,又不理解我。乃将"吴江诤言"存放在侧。也许吴的"诤言"实在犀利,胡在辞去总书记之日,将此纸条重新捡出阅读,然后付之一炬。

  其后发生的事不必赘笔,不幸而被吴言中。


  三、"慎重"对待检讨

  第三次直谏是在1987年1月。

  吴江在第一时间里知道胡耀邦将辞去总书记一职,其内心比胡在任总书记时还焦急。深谙中共历史的吴江知道,凡第一把手辞职,必然要在中央重要会议上作检讨,而这一"检讨"又将记录在案,公开与否,酌情而定。胡是豁达看得开的人,他的自我检讨,极有可能会上纲上线。而在吴江看来,胡耀邦将会在中国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如果脱离实情任意贬低,这不仅仅是他人生历史上的败笔。吴江毫不迟疑,急速向胡耀邦传话:"慎重对待检讨,不可轻易、更不可无限上纲。堂堂正正的上,堂堂正正的下。"然而此时的胡耀邦,不知何故,依然不听劝阻,还是作了拔高的"深刻检讨"。吴江得悉后,只能徒唤奈何。

  十三大刚开完,吴江即求见胡耀邦。胡会见吴时,身心依然健棒。由于两人实在太熟了,所以没有过多寒暄。胡说:"我有两个想不到,一个想不到我能登上这样的高位;一个想不到我会犯这样严重的错误。"吴有点安慰且带点不解地说:"高位未必真高,错误也未必严重……您不是常说,公道自在人心吗?还是让历史说话吧。至于您所作的检讨……"

  吴老告诉我,当时他话还没有完全讲完,卸任总书记就接过话题:"谢谢你们的关心,我心领了。那次检讨我没有很好考虑,事先也没有同家里人商量。至于最后党内下发的那份检讨,下发前并未送我看过。"

  吴江说:"我了解到那是有人做了手脚。听说中央特别是邓小平同志闻知后'雷霆震怒',作出了严厉的批评……"

  当吴老向我叙说了上述相关话题后,又告诉我,所说的有些方面他略有披露,但不少细节因各种原因尚未展开,我还会进一步向你讲讲相关情况。你在方便时或可代为交代。

  话题谈到这份上,我也就直问吴老:"社会上,圈子里,都说您是胡耀邦的智囊,这是否属实?"

  吴哈哈一笑,断然否定:"胡耀邦没有智囊,我也不是,这都是好事者的瞎猜。不过可以慰藉的是他充分信任我,让我放胆工作。我算遇到了'明君',这也值了。"

  吴老继续打开话盒:"其实我接触胡并非始于中央党校,早在1954年,我在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工作,分管工青妇,多次列席团中央工作会议,其时胡任职团中央第一书记。团中央的书记们都认为胡耀邦思想活跃,不迷信权威,敢说真话,与人坦诚相见,十分开明。但对胡也有一致的意见,就是有些事情未酝酿成熟就仓促做出决定,故而有时无法适应。而我把胡耀邦不在场时听到的这些意见,也如实向他作了反馈。"

  吴老坦率地对我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真是至理名言,尽管胡极其聪慧,随着岗位的变化,对工作方法也有所调整。可有人借题发挥,最终还是抓住了他骨子底里的弱点,做出了令人扼腕的大文章。"

  其实,吴江先生也是京兆书生,性情中人,他之敢于对在任总书记如此"直谏",一方面说明了他对胡耀邦的了解,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考量,当然,从另一侧面也印证了这位老共产党员不会随浪浮沉。

  陈侃章,文汇读书周报  2013-11-1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美國人勸不了中國架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美國人勸不了中國架
Nov 4th 2013, 22:00, by 明鏡雜誌


《新史記》馮勝平 專稿



《迪克西使團——1944年美軍觀察團出使延安》是迪克西使團團長包瑞德1970年發表的一本回憶錄,它敘述了中共與美國之間最早的外交接觸和他對中共領袖的個人印象。那時的中國有兩個惡鄰——日本和蘇俄,和一個剛剛相識的朋友——美國。美國從一個惡鄰手中救出中國,卻因對國共兩黨內戰的厭惡,從中國抽身,從而使中國落入了另一個惡鄰的懷抱。

1944年,毛澤東51歲,大權在握,躊躇滿志,他的目光已從延安跨越重慶和莫斯科,伸展到大洋彼岸的華盛頓。那時的江青剛30出頭,她不僅不能涉入政治,甚至不能出席延安的例行舞會。一切都剛剛開始,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種不確定性,觀察團負責與中共領袖政治接觸的謝偉思,提出了美國在一個親美的中共和一個親蘇的中共之間仍有選擇的設想。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同毛澤東和周恩來進行了幾十次會談,給美國國務院寫了許多極具前瞻性的報告,希望美國援助中共抗戰,改善和發展與中共的關係,防止戰後蘇聯徹底控制中共。——1945年6月,聯邦調查局以"通共"嫌疑拘捕了謝偉思。


赫爾利支持毛"五點建議"

在包瑞德的印象中,毛澤東和周恩來不相信蔣介石,卻對美國充滿了好感。這種好感在赫爾利訪問延安時達到了高潮。1944年11月7日,赫爾利作為美國總統特使飛抵延安,調停國民黨政府和延安共產黨人之間的關係。在11月8日的會議上,赫爾利開門見山地指出:"美國無意干涉中國內政,而只是希望儘可能迅速促進日本投降。此外,他還表示他深信蔣、毛都是真摯的愛國者,他們無疑都希望看到自己祖國的和平統一。隨後,赫爾利將軍向毛澤東主席呈遞了一份有談判條件的聲明書。據赫爾利聲稱,蔣介石已同意,在不違反這些條件的基礎上,可以和共產黨達成協議。"(《迪克西使團——1944年美軍觀察團出使延安》英文版,p58。以下只注頁碼)

11月9日,赫爾利接到共產黨的提案。根據包瑞德回憶,赫爾利在讀完提案條款時當即表示:"這些條件在我看來是完全公正的。但我認為它們還不夠充分,還可以補充。如果毛主席不反對的話,我想對它們仔細進行研究,然後把我的意見在明天早上的會議上提出來。"聽到赫爾利要補充他們的提案,共產黨領袖似乎有些驚異,但並沒有反對。於是再次休會,商定在第二天早上舉行最後會議。(p62)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watermark.php?YXR0YWNobWVudHMvZGF5XzA5MDgxNC8wOTA4MTQxOTAyNDcyZTEwNjkxMjZlZmUyMy5qcGc= 
1944年11月毛澤東在延安會見羅斯福的私人代表赫爾利。

對此包瑞德寫道:"我不是一個律師,也不敢自誇具有中國人稱之為'和事佬'的調停者的特殊資格和才能,但我認為,調停——尤其是調停像國共這樣兩個尖銳對立,相互極不信任的政黨,其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在一方提出議案,而另一方還沒有機會閱讀和考慮它們之前,最好不要提出修正案,尤其不要提出有利於提案一方的修正案。"(p62)

但赫爾利顯然不這樣認為。他把提案帶回住所進行了補充和修改,並於11月10日上午舉行的最後會議上提出。共產黨欣然採納了他的意見。後來以共產黨"五點建議"而知名的這一提案全文如下:

【1,為儘快戰勝日本,重建中國,中國政府、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將共同致力於全國武裝力量的統一。

2,現國民政府必須改組為包括各反日政黨及非黨派政治團體代表參加的聯合政府。頒布並有效實行一項有助於軍事、政治、經濟及文化事務改革的新政策。同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必須改組為由各抗日軍隊代表組成的聯合政府軍事委員會。

3,聯合政府支持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原則,在中國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政府。聯合政府將遵循旨在促進民主和進步,建立公平和正義,良心自由,出版自由,言論自由,集會和結社自由,保護公民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人身不受侵犯的權利及自由居住的權利的政策。聯合政府還將遵循旨在有效地實行保護人民,使之免於匱乏、免於恐懼的政策。

4,一切抗日武裝力量必須遵守和執行聯合政府及它領導下的聯合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命令,並受到此政府和軍事委員會的承認。一切外國提供的物資在各軍隊中平均分配。

5,中國聯合政府正式承認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及其他所有反日團體的合法性。】

"上述條款漂亮的義大利字體顯然出自於赫爾利將軍的手筆。"包瑞德寫道,"如果到會的共產黨人事先從沒聽到過美國憲法中的權利法案,那麼,乘此良機他們可以好好補上一課。中國人在傳統上並不習慣於用面部表示感情,然而這一次,即使從表情上判斷,也可以看出他們是高興極了。因為他們知道,赫爾利來延安之前曾同蔣介石仔細磋商過,所以很可能預料他會對共方的條件提出保留意見。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赫爾利竟這樣慷慨地答應並補充擴大了他們的條件,以至於實際上把美國憲法中美國人所享有的一切權利都包括了進去。在赫爾利把修改草案交給共產黨領袖之後,11月10日上午的會議變成了一個聯歡會,所有的參加者都興高采烈,整個會場充滿了親切友好的氣氛。在這片歡樂的海洋中,只有一滴苦水,那就是迪克西特使團指揮官的擔心:所有這一切,還有待於蔣介石的同意。"(p63)

好像玩笑還開得不夠,臨上飛機前,赫爾利對毛說:"主席,我想我們兩人應該在這些公平的條款下簽字,以表示我們對它們的支持。"於是,他們把赫爾利補充修改過的草案放在一塊高度適宜的平坦的石頭上,在上面簽了字。根據包瑞德的回憶,毛當時沒有使用圖章,而是像美國人簽支票一樣,在兩份檔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檔簽字處還特意留出空白,打上了蔣的名字,以便他日後如果同意這些條款,可以在那裡簽名。(p64)

回到重慶,赫爾利立即把五點建議轉交給國民政府。他得到的第一個反應是:共產黨以花言巧語騙取了他的信任。

赫爾利開始發蒙。他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中國政治和那些搞這種政治的人。11月16日,赫爾利向羅斯福總統報告,蔣介石認為共方的建議"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世上還有詞不達意的報告,這就是一篇傑作。早些時候(11月13日),他向約翰·戴維斯表示,他認為"五點建議是合情合理的,假如談判失敗,責任應歸咎於國民政府而不是共產黨。"(p67)

史料表明,赫爾利確曾試圖勸說蔣介石接受中共五點建議,但終於無效。無法使他認清中共提案的"險惡用心",蔣介石和他的幕僚們跳過赫爾利,於11月27日針對共產黨五點建議提出三點反建議,全文如下:

【1,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確保全中國軍隊的有效統一,促成日本投降,並實現人民重建家園之願望,作為一個戰時措施,謹同意在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共產黨正規軍編入國民政府軍隊,按同等待遇領取薪俸,軍需和其他物資。

2,在這場愛國戰爭及戰後重建家園的過程中,中共將全力支持國民政府,並通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把軍隊的控制權轉交給政府。

3,共產黨表示贊成的,國民政府的目的,是貫徹執行孫中山的原則,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政府,並遵循旨在促進政府中民主程序的進步和發展的各項政策。根據"抗日救國大綱"的條款規定,除非行動危及到有效地對日作戰,從而有特殊必要,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及其他公民權利均受法律保護。(p67)】(《新史記》雜誌14期)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毛親自打電話把周叫到上海令其介入“文革”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毛親自打電話把周叫到上海令其介入"文革"
Nov 4th 2013, 21:52, by 明鏡雜誌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選載(10)


明鏡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14日刊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李捷題為《駁<晚年周恩來>對毛 澤東的醜化》的文章,旅居紐約的學者、《晚年周恩來》一書的作者高文謙,隨即發表了反駁文章《中国若进步,必须彻底批毛》。這將十年前出版、引起巨大轟動 的《晚年周恩來》(明鏡出版社)再次引入人們的視野。在毛澤東冥誕120周年即將來臨,對毛澤東的評價之爭更加激烈之際,重溫和反思該書所披露的毛周二人 在各自生命的最後十年、也是對中國命運至關重要的"文革"歲月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確有參考價值。這部著作,多位中共高官儘管並非都同意其觀點,也都承認,其史料"没有编造"。明鏡新聞網繼續選載部分章節。




《晚年周恩來》(明鏡出版社)作者高文謙


"保持晚節"的表白

"保持晚節"是周恩來在文革期間的口頭禪。它透露出周晚年心態,是解讀他在整個文革期間政治態度的一把鑰匙。這種"保持晚節"的心態,說穿了不過是忠君思想的現代翻版,帶有明顯的愚忠味道。不管以後的是非對錯如何,總是先要在政治上跟著毛澤東走。自延安整風以後,這已成為周心目中最重要的政治操守和準則。

在文革前夕密雲不雨的日子裡,和劉少奇、鄧小平等中央一線領導人完全被蒙在鼓裡不同,周恩來由於事先有毛澤東的打招呼,心裡多少有些底,知道毛在政治上將有大的動作。儘管這時他對毛的全盤意圖還不大清楚,不過憑藉其多年來的經驗,已經覺察出政治氣氛的詭譎,山雨欲來,並且看出了其中的某些名堂。

像羅瑞卿的問題,周恩來就看出是毛澤東與林彪之間在政治上的交易。所以當深感委屈的羅瑞卿要求見毛、林一面,當面把問題解釋清楚時,他就給擋了下來。但羅不知就裡,仍然執意要給林彪打電話時,周本人也在電話上急了起來,大聲說道﹕太天真!你太天真了! 在意識到一場重大的黨內鬥爭已經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周恩來行事十分小心,處處謹言慎行,在政治上採取遠事避禍的態度,繼續埋頭於國務院的日常工作,盡量避免過問其它方面的事情。然而,後來事態的急劇發展,並不以他的主觀意願為轉移,很快便把他一步步推向政治風暴的中心。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日,毛澤東在各項準備大體就緒後,拋出了姚文元的發難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並下令全國各地的報刊轉載。然而出師不利,不僅在學術界受到抵制,普遍對該文深文周納、殺氣騰騰的政治批判頗多非議,而且在北京主持中央書記處日常工作的彭真決定北京各報刊暫不轉載,甚至連《解放軍報》也按兵不動。

這種情況,讓毛澤東大為惱火,更加認定北京是由劉少奇控制下的"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他的話已經沒有人聽了。為此,毛親自打電話把周恩來叫到上海,表明自己的態度,要他出面進行干預,解決轉載問題。

這樣一來,周恩來身不由己,只好奉命介入,從此捲入文革的旋渦之中,並且越陷越深。從一開始,他便面臨著兩難的處境。從內心來說,他並不贊成姚文元文章中過火的政治批判,清楚這種捕風捉影,無限上綱的搞法只會傷害知識分子,造成學術界的思想混亂,令人們噤若寒蟬,人人自危。在這個問題上,他更傾向於執行毛澤東關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而不是搞一言堂,唯我獨左,靠政治運動來解決學術問題。同樣,在治國思路上,周也是希望走由他不久前在三屆人大宣佈的在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實現現代化的強國之路,而不是以階級鬥爭為綱,連年搞政治運動。

然而,毛命難違,周恩來既懾於毛澤東的威嚴和整人的厲害手段,不敢說出他的真實想法,同時也早已習慣於順從毛的意志,凡事聽命於毛。自延安整風以後,他早已洗心革面,在政治上形成了對毛不可動搖的信仰,把他看作是個人、全黨乃至整個民族的精神主宰,因而對毛的獨斷專行總是逆來順受,不管後來的是非對錯如何,首先總是要在政治上跟著毛澤東走。這已成為周氏心目中最重要的政治操守。

在兩難之中,善於調和矛盾的周恩來採取了一條折衷之道。他先是說服彭真,提議召開專門會議,傳達貫徹毛澤東的指示,討論北京各報轉載姚文元文章的問題。同時又竭力淡化姚文中的政治批判色彩,將其限制在學術討論的範圍內。為此,他有意把姚文元的文章安排在《人民日報》第五版的"學術討論"專欄中,並親自修改審定了編者按,強調﹕"我們的方針是﹕既容許批評的自由,也容許反批評的自由,對於錯誤的意見,我們也採取說理的方法,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他還煞費苦心地大段引用毛澤東在一九五七年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雙百方針"的講話,以增加編者按的權威性。

毛澤東對周恩來這種和稀泥的作法並不滿意,不過畢竟是幫了他的忙,解決了在北京轉載的問題,從而在對手的防線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初戰告捷後,毛並沒有急於擴大戰果,而是繼續在幕後靜觀勢態的發展,等待抓對手的辮子。所以,當彭真攜帶旨在試圖對已經迅速擴展到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學術批判運動加以約束的"二月提綱",專程到武漢匯報時,毛再次施展"陽謀",故意對這個明顯違背自己意圖的文件表示了一個模稜兩可的態度,以便麻痹對手,引蛇出洞。與此同時,毛又對江青面授機宜,讓她到林彪那裡搬救兵,以召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的名義,讓軍隊介入這場鬥爭,在政爭中扮演威懾力量的角色。

一個月後,一直在幕後評估形勢,尋找做文章的題目和時機的毛澤東發動了第二波攻勢,拿劉少奇所掌管的對兄弟黨的工作開刀,有意在政治上造成"關門打狗"的局面。當時在北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劉決定派代表團前去參加即將召開的蘇共二十三大,採取在會上與之鬥爭的方針;同時在中日兩黨聯合聲明的問題上,考慮到日共非執政黨的處境,同意在兩黨聯合聲明中不點蘇聯的名,而代之以"現代修正主義"的提法。

對此,毛澤東大發雷霆,怒氣衝衝地把外交部的簡報批給在京中央常委,說﹕一個大會為什麼一定要到呢?不到就要砍頭嗎?是否要發賀電,也值得考慮。不發就犯了罪嗎?毛稱此舉是當作"挑戰策略"的,"最後無非是兵臨城下" ,完全推翻了在京常委原先所作的決定,徹底關閉了中蘇之間僅有的對話大門。

接著,毛澤東又向縱深突破,矛頭直指劉少奇的親信彭真。他利用一九六六年三月中旬在杭州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機會,專門就學術批判問題講了一篇話,對彭真主持制定的"二月提綱"壓制學術批判的問題,表示了嚴重的不滿,提出"北京有人造反" ;並針對中宣部扣壓關鋒、戚本禹批判《海瑞罷官》稿件一事,警告說﹕宣傳部不要搞成從前的農村工作部(該部因鼓吹推行"包產到戶"而被撤銷—作者注)!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鏡歷史網: 血雨腥风的真相:读中共編18册《广西“文革”档案资料》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Interested in raw organic food?

Learn from Celebrity Raw Eco Organic Chef Bryan Au what it takes to become a famous Raw Celebrity Chef! Join his online class for just $20.
From our sponsors
血雨腥风的真相:读中共編18册《广西"文革"档案资料》
Nov 4th 2013, 15:06, by 明鏡雜誌


近年来,美国一些主要大学的亚洲图书馆陆续收藏了一套《广西"文革"档案资料》(下简称为《档案》)。这套机密档案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整党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自一九八五年广西处理"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工作结束开始,到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完成出版,历时四年。这套《档案》按地县和区直机关共编印十八册,每册六百至八百页。它共分两大部分:第一册至第七册为"文革"大事件部分;第八册至第十八册为"文革"大事记部份。全套资料比较系统真实地记载了广西"文革"中发生的大事件、党政和各群众组织的重大活动以及广西各级党委对"文革"遗留问题清查处理情况。


非正常死亡:近二十万人

众所周知,广西是文革的"重灾区"。当年两派武斗之惨烈、对黑五类"乱打乱杀风"之血腥,实居全国榜首之一。但对于整个文革中广西省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无数的官方正式出版物一直语焉不详。只有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广西省志》透露了一点:"大约是八万人"。然而,在这套《档案》中,几乎每一个县市和地区的"大事件"的前言里都有非常具体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只要大约相加,便不难得出大约是十五到十六万的人死于非命。该套档案的第十八册《广西文革大事记》里还指出:仅在一九六八年七月中共的"七?三"布告发布以后,广西的军队、保守派的武装民兵等便以"镇压阶级敌人"为名,在"全区(省)共杀害和迫害致死八万五千多人"。在《炎黄春秋》二○一二年十一期中,当年参加广西清查的公安部干部晏乐斌也写文章揭露了相近的数字:广西全省文革中"有名有姓有地址的死亡人数有八点九七万人","另外,全区失踪二万余人,无名无姓的死者三万多人。"──由此可见,中共的内部档案中的真相比公开出版物中的"历史"要真实得太多。当然,民间调查中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还要更高一些,有近二十万之多。


周恩来是始作俑者之一

文革的广西中出了一件奇事:那就是省委第一书记和广西军区第一政委韦国清是全国二十九个省市中唯一没有倒台的省委第一把手。广西群众组织在文革初期分为反韦的"四二二派"(造反派)和保韦的"联指"派(保守派),韦国清自然成了整个广西文革的焦点。广西大屠杀的源起便是韦在一九六八年重新出任广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后,对反对他的造反派大肆报复,动用军队和重炮、机枪进行镇压。上面的档案里所引用的被杀害和迫害致死的八万五千人,就大多是"四二二派"或同情"四二二派"的干部和群众(所谓的黑五类)。

但在该套《档案》里,我们还发现:其实早在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央决定免去韦国清广西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调任中南局任第二书记……任命乔晓光为广西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但更令人吃惊的是:韦并没有去中南局(广州)上任,还是在广西当他的第一书记,竟然也一直当了下来!这种情况,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在中央没有人为韦讲话,是无法想像的。在广西的档案材料里,我们还没有发现毛泽东关于韦国清有具体的直接表态,但是周恩来却有过一系列的坚决保韦的指示。例如,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三日,韦国清在广西因为执行资反路线,当时已处于"靠边站"状态。但是周打电话给韦,指示:"广西地处援越抗美前线,要实行全面军管,你站出来当军管主任,黄永胜搞广东,你搞广西"。韦国清大叹苦经说:"现在搞得不像个样子,'站不出'来了。"周却说:"我们做工作。"周还马上指示军区给韦国清拿一套军装穿,并要空七军派专机把韦国清送到广州。周的这一动作实在是异乎寻常:要知道韦国清当时已经是一个文职的省委书记,提出让他来当"军管主任"在全国属史无前例。但周的这一指示当然把本来就和韦关系紧密的广西军区直接推向了韦的阵营。一九六八年七月三日,周直接参与起草了把广西"四二二派"在韦国清的武装镇压下被迫抢劫武器的错误打成"反革命事件"的所谓"七?三"布告,并在七月二十四日接见广西两派时声色俱厉地指责造反派和肉麻吹捧韦国清:"韦国清同志是中央委托的广西革筹小组负责人,他在援助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有过贡献,今天越南人民还把他看成是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老战友。你们贴出这张标语,对中央是什么态度?你这张标语是向谁宣战?是向中央'七?三'布告宣战。你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面对越南人民的国际主义的老战友,中央这样信任他,你们还这样搞!"

正是因为周恩来以及他所代表的"党中央"对韦国清这个广西大屠杀头号刽子手的力挺,才使韦无所顾忌地向反对他的干部群众祭起了血淋淋的屠刀。


党员干部是杀人、吃人肉的先锋

这套《档案》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彻底颠覆了中共解放军热爱人民的"雷锋神话"。《档案》里的史实表明,在广西各地区支左的军队干部,从军区司令员到各公社武装部部长,绝大多数都策划直接指挥过大规模的杀人事件。用中共以往丑化"敌人"的套话来说,就是"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对不同意见干部群众,这些军代表们则动辄公开诬陷、杀戮、甚至淫人妻女,无恶不作。

例如,在省一级,广西军区司令员欧致富伙同韦国清在一九六八年六月制造了一个莫须有的"中华民国反共救国团广西分团",并把它诬陷为"四二二派"的黑手,因此而大开杀戒。在地县级,军队支左人员更是血债累累。例如,在宾阳县县革委会主任、六九四九部队副师长王建勋的策划指挥下,该县乱打乱杀和逼死了三千六百八十一人。灌阳县人武部政委原绍文公开支持所谓的"贫下中农最高人民法庭",几天内就杀害了一百五十八人。他还给上级写报告把乱杀人罪行错误地说成是什么"就地处决、先发制敌革命行动……"。一九六八年二月中旬,灵山县召开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暨贫下中农代表会议,有一万零六十人参加。武装部政委单英德主持开会、副部长钟沛洪作报告,军分区司令员鲁俊德作总结都公开倡导杀人,"会议期间,灵城公社勒死三人陈尸示众。与会人员纷纷去现场'参观'。至八月一日,全县斗打、乱杀、逼死共达三千二百二十人。全家遭杀绝的全县共五百二十九户。"

为了争夺革委会的领导权,许多支左军人还直接对地方干部进行陷害和谋杀。例如,据档案记载:"凌云县人武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王德堂阴谋策划,杀害县委书记赵永禧等十一名干部、教师和学生。……王德堂在'文革'期间,不仅主谋策划危害赵永禧和干部群众,而且利用职权,先后多次强奸被害者的妻子及受批斗的女学生共六人。如此罪大恶极的王德堂,曾被封为'支左'的好干部。"在军人政权指挥的乱杀人当中,灌阳县一些领导干部、群众作了坚决抵制,但遭到支左军人不同程度的迫害。如原县委副书记彭川,将杀人情况报告了广西军区,结果被关押五十多天,后又被人武部政委原绍文宣布为现行"反革命"。

除了掌权军人的策划指挥以外,在广西文革的血雨腥风里直接动手和参与杀人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这套《档案》也会告诉你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主要是共产党员!据文革后"处遗"(处理遗留问题──编注)核查组统计资料,广西全省有近五万共产党员是杀人凶手,其中"有二万零八百七十五人是入党后杀人的,有九千九百五十六人是杀人后被吸收入党的。与杀人有牵连的党员达一万七千九百七十人。"在一九八四年后"处遗"工作中,全省共有两万五千名党员被开除党籍。

更令人震惊的真相还有:共产党员不仅是杀人凶手,还是广西文革中最大最臭名昭著的历史耻辱──吃人肉的先锋。整个广西文革中,有武宣、上思、灵山、天等、贵县、横县、武鸣、隆安、都安、大新、浦北、崇左、容县、钦州等近二十个县发生过惨无人道挖人肝吃人肉的野蛮事件。例如,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中共武宣县委整党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撰了《武宣县"文革"大事件》(载《档案》第四册),其中专门有关于该县文革中发生吃活人肉的记载。据这一机密档案透露,文革中全县共有七十五人被挖肝吃肉。据查:参与吃人肉的有名有姓的工人农民、国家干部共有一百三十人。其中共产党员有九十一人(干部党员二十七人;工人党员五人;农民党员五十九人),非党干部十八人,非党工人二十一人。换句话说:百分之八十四的吃人者是中共的党员或干部!


灭绝人性的杀戮丧尽伦常的折磨

尽管广西的两派武斗也很激烈,但是《档案》却以令人信服的数据告诉读者:这不是非正常死亡的主要来源,因为全省直接死于武斗中的不过三、四千人而已。其余的十多万人都是死于以韦国清为代表的"红色政权"的政治迫害和直接杀戮。广西文革中的杀人手法,也以其灭绝人性的程度使人毛骨悚然。据《档案》记载:共有敲死、溺死、枪死、捅死、砍死、拖死、活割、砸死、逼人上吊、围捕杀害等数十种之多。政治迫害中的刑讯逼供的手段,也有"吊半边猪(手指和脚趾一只,绳扎、升空中半点吊)","点天灯(纸浸透煤油置头上,点火燃烧)","煎干虾(逼人到灰砂地,让烈日蒸晒,不准戴帽,不准饮茶水)","滚水淋发(受害者被捆扎后,滚水淋发)","空中飞人(绳扎拇指升天空,用人前后左右推动,曰"飞人")"和"血饵引蚂蝗(受害者被打遍体鳞伤之后,推下山塘让蚂蝗叮咬吸血)"等上百种之多。

然而,以韦国清为代表的"红色政权"对黑五类和反对派群众的迫害和杀戮,还大大超越了每一个作为人类一员的起码伦常底线。例如,凶手们强迫儿子当著他们的面杀害父亲。《永福县"文革"大事记》就有这样的记载:一九六八年六月二日,"在乱打、乱杀成风的情况下,永福县堡里大队革委会召开的群众批斗大会上,发生斗打死黄广荣后,又逼其子黄明新用菜刀将其父的头割下祭墓,然后又将黄明新打死的惨剧。"

广西文革中发生过成百上千例黑五类和"四二二派"的妻女被强奸的案件。其中不少都先是中共的党员干部"杀父奸女"、"杀夫奸妻"、"先奸后吃",还进一步劫财绝户。以下便是《档案》中的两个典型案例:"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武宣街墟日,约中午时分,武宣镇对河生产队李炳龙等人用铁线把黎明启、黎中元、黎中杰的脚扣住(只能艰难的走动),还用绳子捆颈绑手。……李炳龙等人片刻即被游斗者活活敲死。将尸体拖至黔江边,黄启焕等人剖腹取肝、割生殖器后,弃尸于黔江。同日夜间李炳龙伙同韦炳文、左伯洪、韦志华轮奸黎明启之妻,并抄家洗劫财物一空。""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五日。浦北县北通公社定更大队分四批杀了二十四人,并剖腹取肝煮食饮酒。全社被杀害一百八十人,凶手刘维秀、刘家锦等人把刘政坚打死后对其未满十七岁女儿进行轮奸,然后打死,并剖腹取肝,切乳房,割阴部。"

对这些受害者活下来的妻女们来说,惨无人道的精神折磨还没有结束。他们的亲人被杀后,她们常常被干部勒令"改嫁",还要交付一大笔"改嫁费"。《浦北县"文革"大事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载:一九六八年四月十三至十五日,"浦北县北通公社旱田大队革委主任策划杀害二十二人,杀人前,搜刮死者的家产,杀人后,规定地、富寡妇及其女儿出嫁需经过'双打'委员会批准('双打'即打击现行反革命、打击投机倒把)。张玉使、符冠英、何迁兰、卢秀珍等四人改嫁时被交改嫁证费和两女出嫁费八百九十四元。旱田大队杀人前后共索取受害者钱物三千零六十六元四角一分。"更有甚者,"文革"中资源县革委会共收"看守费"、"关押费"、"专政费"、"改嫁费"等罚款八万三千元,其中向死者家属征收的达三万五千元。这些钱又全部被杀人凶手们大吃大喝花掉了……。

何为人间地狱?广西"文革"便是。看完这套《广西"文革"档案资料》,我们才会对毛泽东的文革把中国引向了一个民族大劫难有切肤之痛,才会决然唾弃今天中国的任何上下层毛派分子还要把文革作为人间天堂来继承、怀念的种种意图。

宋永毅,《动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明镜新闻: 张博树:中共党专制逻辑的28个命题(九)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Ready to move beyond the basics?

Enroll in this advanced DSLR course to explore more creative scenarios, image editing, and videography.
From our sponsors
张博树:中共党专制逻辑的28个命题(九)
Nov 4th 2013, 23:09


中共党专制逻辑之命题15:"有中国特色的"权贵资本的形成,使现代市场经济的文明缺陷和极权制度的野蛮本性结合到一起,并互相强化。

"权贵资本"的最简单明了的定义是权力与资本的融合。在威权主义条件下,权贵资本的形成具有铁一样的逻辑必然性。

当一个社会刚刚从物质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时,物欲的升腾是一种完全可以预期的现象。正如命题6已经指出的,就在专制体制压抑了人们的正常需求,甚至把它挤压到一个可怜的、微不足道的角落时,历史正在积聚足够的反弹力,待时机成熟时,让"物质"重新翻转过来,以十倍、百倍的疯狂去彻底地颠覆"精神"。更一般地讲,市场经济本来就是牟利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最伟大的社会进化属性和最根本的文明缺陷都可以从"牟利是资本的本能"这句话中获得解释。以上两个方面都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市场原则的重新认可,势必表现为"潘多拉之匣"的突然打开。只有借助强有力的制度形式,营造公平、法治的制度环境,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膨胀化的物欲对他人权益的非法侵害。而这恰恰是党专制体制所无法做到的。

党的各级官员手中握有权力,这种权力在毛泽东极权主义时代能够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好处是有限的。开放使官员们突然意识到权力就意味着金钱,财富的聚敛可以通过巧妙地使用权力轻而易举地实现。最初,权力与资本的结盟可能只是简单的行贿受贿;但人的贪婪本性和无数制度上的"漏洞"会诱使当权者主动"设局",大赚不义之财。随着改革进程中生产资料市场、不动产消费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权力和资本的联姻也将进入"蜜月"。既然权力是不受制约的权力,腐败的迅速蔓延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更重要的是"有中国特色"这个"头衔"。在开放年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中,"有中国特色"本来是中国类型"社会主义"的自我标榜。我却宁愿用这个词去形容中国权贵资本的特殊发生学来源。须知,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公有制"并未根本触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这意味着有一大块被称为"国有资产"的存量资产有可能成为各级当权者的鲸吞目标。就在"党"的宣传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还在"私有"、"民营"这类概念的使用上羞羞答答时,实际生活中的权贵私有化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中国版的"圈地运动"中,在各地、各行业的"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多少国有资产(它实际是几亿普通劳动者几十年劳动的血汗)悄悄地、又是完全合乎逻辑地被转移到新的权贵们的账下,是一件永远不可能弄清楚的事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极权制度的野蛮本性和市场经济的文明缺陷被融合到一起,相互补充又相互强化。人的本性中最恶劣的东西――对权力的渴求和基于权力的贪婪――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燃烧、膨胀到了极致。

如果说,毛式极权主义是权力与乌托邦理想的结合,那么邓及邓后的威权主义就是权力与利益的结合。――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益"并非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的合法利益,而是对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权贵们的非法利益。难怪有人讲,"中共先是用专制的手段灭私充公,然后又靠专制的庇护化公为私,两件相反的坏事居然让一个党全做了。"(注1)

中共党专制逻辑之命题16:威权主义条件下取得的经济增长,将付出巨大社会代价;"断裂社会"的出现意味着底层民众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不应该否认这一点:威权主义条件下仍然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增长。这既是一个逻辑现实(其逻辑根据在于市场经济对所有社会的催动作

用),也是被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所证明的历史现实。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经济增长会在改革的初期给所有人带来好处,包括农村和城市中的普通劳动者,因为在权贵资本还没有形成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力量以前,在中国经济刚刚从一个谷底复苏的起步阶段,普通劳动者有可能通过劳动与收益间的直接联系体会到改革惠于他们的正面影响。但这样的好景不长。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一批又一批富人和城乡新贵的崛起,社会总体财富的分配天平将越来越向不利于普通劳动者的方向倾斜。蛀虫们对存量国有资产的监守自盗和偷偷摸摸的瓜分,本来已经侵犯了最广大公众的基本权益;新贵们对增量资产的巧取豪夺则以更加明火执仗的形式鲸吞着改革年代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数雇工的血汗。虽然统计数字显示的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在逐渐减少,但这并不能否定下列事实,即中央政府通过社会转交系统进行的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输血",在许多场合只是肥了当地政府官员和各种各样与官府"有关系"的人,结果,真正需要救助的大批贫困者反而变得更加贫困。在城市,则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其中很多人是由于原来就职的国有企业的非正常倒闭而被成批抛入社会的),他们和数千万因失去土地(或土地不再产生收益)不得已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一起构成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在日益拉大的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面前,在"日新月异"的大城市建设和广袤农村依然如旧的贫困所折射出的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反差面前,平等与公正正在凸显为新的体制性稀缺,社会的畸形化和整体性结构断裂正在使一个修复中的社会重新变得千疮百孔。

这里,我们不妨借用"断裂社会"这个术语。在社会学语境内,这个概念指"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从政治哲学角度看,"断裂社会"则意味着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资源占有、资源享用方面日益扩大的鸿沟。"下层群体"越来越成为特权阶层和各种各样的暴发户借"改革"之名行掠夺之实的牺牲品,他们不再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却在为"改革"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这种变了味儿的"改革"及其造成的社会结构错位乃至断裂,突出表明了开放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具有的冷酷性:底层民众支付"改革"的成本,有权有势者则坐享"改革"的收益。威权主义时代中国特有的"资本原始积累"还突出表明了社会转型的悖谬性质:本来应该有助于政治民主化的市场化,在党专制语境内却生出权贵资本这样一个怪胎,无论在什么含义上,它都不是作为社会变革的积极因素、而是作为改革的否定性力量粉墨登场的。

注释:

1、王思睿"后极权社会的两种前景",刊于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改造与建设"网站。

(未完待续)

张博树,《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17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