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明镜新闻: 刘锋: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的舆论场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Start taking a college level music theory class today.

This beginner class is now accessible to aspiring musicians of all ages. Learn all of the basic concepts in an easy to follow manner.
From our sponsors
刘锋: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的舆论场
Nov 4th 2013, 23:15

鉴于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中国政治的特殊国情,全世界都在关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这种关注,造成了一场巨大的舆论声势,形成了一种万众期待的舆论氛围。身处其中,不由得产生好奇心,想知道这一股强大的舆论传播背后深藏的秘密。

究竟是谁在当前舆论场中评说三中全会呢?他们在说什么?又对谁说?通过什么平台说?想取得什么效果呢?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领导人、智囊团、专家、媒体、大众都在评说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但是,各自的角度不同,透露出的细节也不同。

领导人代表着最高层次的舆论权威,他们集意识形态话语引导者、政治权力拥有者和改革的"顶层设计"主导者等角色为一身,所以,他们的话语时时透露出严肃、刚性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非常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高层经过反复调查、酝酿形成的改革总体部署,显示出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光明的历史前景。有了这种价值观的定位、定调,再加上意识形态工作的保驾护航,其他参与评说三中全会的人士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其添油加醋、进行基本符合政治正确的舆论宣传了。

智囊团,尤其是那些参与"顶层设计"的智囊团,代表着次高层次的舆论权威。它们常常以集体、机构的名义对外发声,显示出相关研究人员的集体智慧、权威结晶和慎重表态。它们对外放出的口风更注重改革的内容和具体的细节,告诉除了高层之外的其他人士应该怎么设想、前瞻三中全会的改革内容,而且为大家提供了评说、热议的靶子,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近公布的"383方案"–"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就引发了专家、媒体、大众的热议。有关的改革思路、改革阶段划分、改革领域的设定、改革措施的技术操作,以及其中蕴含的改革困难性、渐进性、复杂性,都引起了专业人士的细致解读。智囊团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研究成果,宣传中央精神,同时积聚名声,以期获得诠释高层政策精神方面的相关利益;另一方面期待扩大影响、获得民众支持,进而又反馈给"上面",获得领导人的青睐,进一步达到献计献策影响政策之功效。

专家,包括一定数量的学者型官员,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着自己的发言权,代表着一般层次的舆论权威。他们常常在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前瞻三中全会的改革细节。例如,有的政治学科的专家说,三中全会必须抓住改革时机,注重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并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党内民主制度的改革推动人民民主制度的有效落实,具体要在权力制约监督、民主法治、简政放权、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拓宽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等方面有所作为。在此,这些专家还不忘做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工作:一方面说高层有改革的勇气、智慧、决心和改革的信号;另一方面又说政治体制改革阻力很大、成本很高、风险很大,因此要积极稳妥,要渐进式推进,不能太激进。

当然,也有的专家会借机发出一些警示性的声音。比如,有的专家说,当前的改革已经到了转换的关口,已经到了必须触动既得利益的转折点时刻。如果不真正改革,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就可能会丧失已有的改革成果。

媒体,在此时发挥的舆论平台作用,遵循着媒体宣传纪律、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把积极的、正面的高层声音、智囊团声音、专家声音比较全地展示出来,营造出万众所向的社会期待氛围。在网络媒体兴旺发达的今天,媒体的这种展示要赢得更多的眼球,必须在技术环节上作出一些努力,如用专题形式展示,视频、声音、文字、画面、页面装饰协调配置,标题做到抓人眼球,引导读者方便、快捷、大量地阅读。例如,有的媒体在标题上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告诉读者最应该关注改革的五大焦点问题: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期待住有所居、政府职能转变,以及领导人的六个讲话要点等。告诉读者应该想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么想,是所有媒体最为擅长的舆论引导方式。

一些体制内的主流媒体,还会诉诸历史叙事的方式,把中共历史上召开的所有三中全会作一个列表,标出其中的主题、内容,把即将召开的全会与改革开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地位作类比,意在凸显今日全会的重要性,彰显执政的历史合法性。

其中,一些市场媒体也不乏从追求客观、中立、批判的角度,展示一些专家、外媒不同的声音,甚至是质疑的声音。但这些媒体也会从总体上把握、控制这个批评的尺度,以防超过宣传纪律的边界。于是,大众常常听到近乎100%充满热情期待的声音在耳边回旋,而那些批评的声音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

大众,在舆论场中的主要角色是收听。可以根据他们对政治全会的敏感度不同而大致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敏感型,热情关注政治热点事件,积极向身边人传播政治信息,借以增加个人成就感和话语影响力,其中不乏专家型的听众;二是平淡型,平时不怎么关注政治热点事件,但为了某种工作需要或者学习需要,也能记忆一些政治热点事件、内容、关键词和零星语句,偶尔也能传播一些政治信息;三是冷漠型,除非特别的强迫,一般不关心政治热点事件,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词句都搞不清楚,基本不传播政治信息。这三种类型的听众,在舆论场中发挥了数量优势,形成了听众群体基础。有了他们对主流政治舆论的大致接受、认可,或专业、或道听途说地传播,以及不是很严重的反对(其中可能会有一些涉及利益的不满情绪,但在可控范围内),构成了整个社会的舆论共识基础。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仅为有限理性的简单结论:

第一,领导人在三中全会前传递出的信息,保持了一贯的意识形态传播传统,这就是高层愿意通过改革的总体布局为大众谋利益,而且高层有能力领导一场波及全局的整体改革。在当前的国情下,只要高层付出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努力,而且大众获得了一定的愿景、希望,缓和了当前的不满情绪,都会倾向于认可高层的舆论定位、价值定位和改革定位。在这个过程中,高层通过政治改革愿景、议程的设置,借助意识形态的传播、管控,客观上取得了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说服效果,继而延续了政治合法性。

第二,从目前在网络平台上可收听到的声音推测,智囊团、专家在三中全会前传递出的信息,基本达到了为高层解忧,为民众勾画愿景的目的。从政治学意义上说,智囊团、专家从意识形态理论传播,专业性、技术性地前瞻、解读高层改革的动向、信号等方面,勾起了大众的集体期待,并且智囊团、专家还对这种期待套上了一个缓压阀:不可着急,不可期望过度,不可不信未来的美好。

第三,在三中全会前的舆论场中,媒体确实发挥了政治舆论阵地和信息中转站的作用。媒体在传播大量符合意识形态导向的文章、视听资料的过程中,输出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政治价值观,使读者、听众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潜移默化的象征性政治记忆,如领导人在讲话时所显示出的勤政、务实、亲民之风和政治自信,一系列符合政治需要的历史图片,一些典型事件、人物的话语、回忆等。只是比较遗憾的是,在统一的宣传纪律要求下,媒体能做到的多样化信息宣传也实在有限,所以,不同媒体的内容展示常常倾向于同质化,因而,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其舆论吸引力和政治说服力。

第四,在领导人、智囊团、专家、媒体集体构建的舆论场中,大众常常被一种光明的愿景、正面的价值观所引导而充满期待。一方面,大众愿意花一定的时间等待某种切身利益的实现,愿意支持高层的改革决策,愿意被政治说服,愿意为执政合法性投上一票;另一方面,大众又会因为某些现实的利益期待实现不了而牢骚满腹,有的甚至十分不满,可能会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技术发散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当前舆论场的政治说服力和执政合法性。但是,这种不满的声音在意识形态导向、管控的舆论场中的分量实在有限,对改革议程整体设定的影响微乎其微。

刘锋,共识网·思想者博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