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明鏡歷史網: 陈浩武:追忆于光远先生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Ever want to impress your boss or that special someone?

Learn the basics of wine tasting from glassware to history to tasting techniques in this online course. This is a course you're sure to enjoy!
From our sponsors
陈浩武:追忆于光远先生
Sep 30th 2013, 18:19, by 明鏡雜誌



   九月二十八日上午,广渠门外大街甲28号,我驾车来到于光远家中,悼念这位刚刚去世的老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到大门外,值班的武警要我停车出示证件时,我才猛然把这位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和体制联系起来。显然,这个住宅区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入住的。后来在讣告上看到,于光远先生的职务是原中顾委委员,中国社科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上次见到于先生是在2005年,那时他还住在史家胡同八号。那次是和刘道玉校长一起去看望他。刘校长和于光远先生关系一直很亲密,刘校长到 北京来为他的新书《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发行仪式演讲,开始之前先去拜访于先生。史家胡同从外面看还是很气派,门脸是那种大四合院的架势,但是里面却烂七 八糟。于先生的夫人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是黄进的住宅,文革以后给于老居住,但是又搬来一些七七八八的人,她们家只占有其中一部分,所以院子里很乱。我记得 那次两个老人谈得非常开心。
 
  九月二十六号于先生去世后,我打电话给刘校长,他很吃惊,说他还没有得到消息,稍稍镇静以后,他说:浩武,我很难过,但是我的身体不好,不 可能去北京悼念他,请你代表我去光远先生家里看看,问候他的夫人孟苏女士,问候他的女儿,问候胡冀燕女士。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刘校长又给我的邮箱里发来了 他的悼念挽联:一生勤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作等身,两袖清风学贯中西当代的亚里士多德。
 
  于光远先生家在六号楼,家里摆满了鲜花花篮,花篮的白色绶带上写的人名大多是当今有名望的人物。有一个高大的花篮,上面写着"齐心"的名字,如果我没有猜错,这位应该是今上的母亲齐心女士送的。
 
  我对于先生的尊敬,起源于八十年代的经济改革。
 
  在邓小平主政的年代,有一大批非常活跃的经济学家,他们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九七九年,中央决定成立四个专门小组来系统研 究经济改革。一个是经济体制改革组,张劲夫负责,后来由薛桥负责;;一个是经济结构改革组,马洪负责;一个是经济引进改革组,汪道涵负责;另外一个是经济 理论和方法组,由于光远负责。我的恩师董辅礽先生,也是这些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些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国应该发展商品经济,应该逐步的改变企业 所有制,形成应该有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在那个年代,这些思想都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这些小组的报告,得到了中央高层的高度肯定。只是1978年12月底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要解决政治问题,关于经济改革的议题没有成为会议的中心。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经济学家的发言影响越来越大,他们的很 多建议都成为中央的政策,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实践。于光远先生就是这些卓有贡献的经济学家中的一员,而且他是一面旗帜,是其中的一个领军人物。
 
  我前不久参加天则经济所成立二十周年会议,回来后写了一条微博,说到吴敬琏先生讲"要善待那些对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结果这条微 博被点击200万次,许多人在跟帖中大骂经济学家如何误导改革等等。其实凭心而论,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学家的确为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思想影响 了中央高层,他们在经济改革的决策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事实,是无法抹杀的。
 
  当然,我对于光远先生的尊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1971年,当年19岁的我,结束了两年的农村知识青年的生活,被招收到湖北省黄陂县供销社工作。
 
  我是1967届的黄陂县一中的初中毕业生,1969年下放农村插队落户。离开黄陂县城两年后又重新返回县城,我当时最大的郁闷就是找不到可 以看的书。那年,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之中,县城的新华书店里只有大量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以及少的可怜的几本小说,什么《金光大道》之类等等。县城 还有一个文化馆,里边有个阅览室,办个借书证,可以把书借出来。我经常去光顾,也实在找不到什么令人满意的书籍。有一次,我带了一本《天演论》回来,在那 里似懂非懂的读起来。
 
 
  我的同事的丈夫是公社党委书记,他经常来看望他的妻子,与这位党委书记同行的,往往还有一个我们称之为"陈记者"的人。其实他的身份是公社 的宣传干事。这位宣传干事是1963年湖北大学贸易经济系的毕业生,湖北黄梅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有一项规定,即大学生都必须分配到县以下的单位去 工作。这项规定当然是出于把大学生看成知识分子,要到基层去接受教育的含义。所以,这位被称为记者的大学生就分配到了一个叫"鲁台"的人民公社。
 
  有一天,他们又来到我们的营业部,这位"记者"看到我在读《天演论》,感到非常惊奇!他问我,你能看得懂吗?我老老实实的承认,看不懂。说 实话,赫胥黎的《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文字非常晦涩。对于一个刚刚走向社会,没有任何思想和哲学修养的初中生,而且没有任何老师指导下来读,实在是太难 了。
 
  他说,不要看这种书了,下次我带本书给你看。
 
  在我的期待之中,他带来了一本薄薄的书:于光远和苏星合著的《政治经济学》。
 
  这本书把一个年轻人带上了学习经济学的道路。
  
 
  正是由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商品"和"货币"这个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我在那个年代开始接触经济学知识,然后读《资本论》,然后学习写作一些简单的论文,然后去武汉大学,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所以,于光远先生是我的真正的导师,是我人生的一位领路人。
 
  当然,所有这一切,于光远先生本人是完全不会知道的。直到2005年我和刘道玉校长一起去看望于先生时,才当面给他讲了这个故事,他听得哈哈大笑。
 
  一本书,就是一个青年人一生的道路,所以,我感恩于光远先生。

陈浩武,作者博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