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星期四

明鏡歷史網: 萧克将军口述澄清党史军史若干疑点难点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萧克将军口述澄清党史军史若干疑点难点
Sep 19th 2013, 05:32, by 明鏡雜誌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30916/13592_130916142934_1.jpg
萧克将军

       2008年10月24日,开国上将萧克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听到中央电视台播发的讣告,我立刻想起27年前随同他视察闽西时的情景,以及他对有关历史问题的口述记录。1981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萧克为协助中央有关部门了解有关历史问题,在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卢叨陪同下到龙岩地区视察。他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龙岩地委对此十分重视。当时我正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经过龙岩,龙岩地区副专员、地委宣传部部长蓝天和地区文化局局长张惟邀我随同,协助应答和采访有关历史问题。

  萧克在龙岩地区先后参观了龙岩、古田、上杭、才溪、长汀等纪念馆,召开了一些座谈会,回顾和阐述了有关历史问题。当时正值拨乱反正,许多重要的历史问题需要重新研究,作出客观科学的结论。萧克将军是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教育家,一贯坚持"求真存实",强调"历史事实是最大的权威",倡导"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他在闽西沿途睹物思情,对有关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回顾评价有其独特的见解,十分珍贵。萧克将军离开闽西以后第三天,我把他的谈话记录整理成文。27年来,这份原始记录稿一直保存在我的资料夹里。现在将这份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重新整理,留作后人研究,并以此寄托对这位曾经在闽西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学者型将军的纪念。

  一、关于参加革命前后和南昌起义军在闽西

  在一些座谈会上,我们请萧克将军谈谈他参加革命前后的情况。

  萧克说:

  我在家里的名字叫萧克忠,后来入家乡湖南嘉禾县立甲种讲习师范读书时,我因在家祠里属"武"字辈,就改名为肖武毅,参加湘南起义时又改为萧克这个名字。那时的师范学校有三种,甲种读两年,乙种读一年,完全师范读五年。毛主席读的长沙第一师范就是完全师范,粟裕是在第二师范,第三师范就多了,黄克诚、蒋先云都是。

  我们嘉禾县原属桂阳州,桂阳州管4个县。我在师范照例读两年毕业,实际上读了两年半,因为校长为我们增加了一些课程,读心理学课程时,校长弄到一本南京高级师范教授廖世承翻译的美国斐各兰·多尔文写的一本很厚的《心理学》,结果延长了课程。校长看我接受能力好,又给了我一本严复翻译的英国《耶方师名学浅说》。这本书是用古文翻译的,很难读,说是伦理学的书,但《名说》又不完全是属于伦理学的。我虽也读完了这本书,也不一定就是读懂了。读完了师范,我于1926年1月去广州投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因路上耽搁,误了考期,就考入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这个教练所是士官训练。那时黄埔军校已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山舰事件后,我们学校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

  我是2月份入学的,过了一个多月,到4月份才正式开学。开学典礼时,邓演达还来讲了话,他是黄埔军校的教育长。我们在7月份就毕业了,因为是军士,宪兵团的军士过多,分配不了。学校对我们说,你们愿意到别的部队去也可以,毕业文凭照发。毕业以后,我和几个同学先回到湖南家乡,住了十多天就去长沙。这时北伐军已占领了武汉,我就在长沙进了补充第五团当兵器员,团长是蒋先云。副团长傅维钰,他后来在上海淞沪战争时牺牲了。我们从长沙出发,经醴陵、高山,到了南昌,再向东去,经上饶、贵溪、义乌到金华。

  这时,我接到我堂兄弟从武汉来信,叫我去武汉,他在北伐军第四军政治部工作。我接信后就请了假去武汉第四军政治部,先在上饶坐信江的船到南昌,再坐火车到九江,在九江坐长江的船到武汉。到了武汉,我兄弟才告诉我,蒋介石是坏东西,你不要再回去了,去南京那边不好。不久,武汉方面就搞反蒋了,那时大约是1927年二三月份。3月份,我就转到了叶挺部队。那时第四军分编为两个军,即陈铭枢的十一军和李济琛的第四军。张发奎是第四军副军长,叶挺是第十一军三十五师副师长,我在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那时每个师辖三个团,二十五师辖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

  我1927年3月入部队时当连指导员,那时的连长军衔一般要比指导员高一级。我还不是党员,我们连长是党员,我们的工作配合得很好。连长看我要求进步,就介绍我看《向导》、《共产主义ABC》。他知道我想加入共产党,就对我说,帮我去找党,但他没有告诉我他就是共产党。不久,他就介绍我入了党。

  1927年8月1日,萧克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以后,起义部队南下,从赣南瑞金转入闽西,9月上旬到中旬经长汀、上杭,然后继续南下粤东潮汕地区。我们请萧克将军谈一谈南昌起义部队在闽西时的情况。

  萧克说:

  南昌起义以后,我在抚州叶挺部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二营当四连连长,陶铸当六连连长。到了汀州改编部队,陶铸又调到二营去当副官。

  我那时只是个连长,每天行军走路。一路上还搞宣传,张贴标语、口号。政治保卫处在这一带路上打过土豪,那是李立三搞的,他是处长。我们经过一些村庄时,可以看到政治保卫处在村口插的牌子,上面写着本村某某是土豪,部队可以去挑谷子。但是由于弄到了谷子还要去砻成米,不方便,所以还是买米的多。战士们大多是农民出身,看到政治保卫处写的挑土豪的谷子不要钱,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家都很兴奋。李立三在汀州时给我们做了个报告,会议是由阳翰笙主持,讲的内容是土地革命问题。在南昌起义时说过,对拥有200亩以上土地的地主,没收其土地。李立三在汀州的会上说,广东来的农民讲,他们那里20亩以上的土地就要没收。他的报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谭平山也讲了一次,讲的是具体政策,我们不懂,他在瑞金讲还是在汀州讲的,记不起了。

  我们在这一带经过时,南昌起义军的旗帜是土地革命,政治保卫处号召要打土豪,李立三在汀州亲自处决了4个大土豪。开审判会时,我们连派了代表去参加,代表们回来说,李处长在审判会上把桌子一拍,说把土豪拉出去枪毙。后来李立三有错误,但他在历史上还是有好处的,南昌起义时他是有功劳的,起义前他与张国焘作了斗争,也是有功劳的。张国焘主张暂时不要起义,要等待联合了张发奎再一起搞,李立三他们反对张国焘的主张。

  二、关于红四军首次入闽和有关历史人物事件

  1929年1月,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3月11日经瑞金首次入闽,3月14日击溃国民党军郭凤鸣旅,占领长汀。萧克将军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我们请他谈谈相关情况。

  萧克说:

  过去我们在闽西打过游击战争,我对闽西很有感情。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原因。第一,闽西有好的干部,有好的群众基础。张鼎丞、邓子恢、傅柏翠等就是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傅柏翠应当给他一个历史地位,他在历史上是做了好事的。第二,朱毛红军到闽西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一支很能作战的部队,能够坚决执行中央的方针。当时毛泽东思想还没有形成,我们主要是执行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的精神。但现在反映的这段历史的材料中,很少见到这种介绍。在朱毛红军的初期,应当注意多反映党的六大精神所起的作用。

  那时我们称红四军为朱毛红军,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没有朱毛在井冈山会师,红军的影响不会那么大,朱德的队伍是很能打仗的。为什么湘南起义可以那么快搞起来呢?就是因为有湘南特委,有地方武装,再加上朱德的部队,所以把许克祥的一个师打垮了。秋收起义部队的战斗力不行,其中主要是原武昌警卫团能打。如果没有这两支队伍的会师,井冈山不会有那么好的形势,因此提朱毛红军完全合乎事实。

  朱毛红军在1929年1月向赣南闽西进军,3月打开汀州,这是中国革命由处于低潮开始回升的一个标志。当时正是蒋桂战争爆发,如果没有蒋桂战争,全国形势还不可能有大的发展,闽西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发展。

  我们第一次入闽时,敌人在背后追击。我们又不敢走大路,从瑞金与古城附近的虎头嘴往南面插。到了长汀四都,闽西的敌人郭凤鸣派出部队来打我们,我们以前没有与郭凤鸣打过,不知道他的实力。第二天他的部队与我们一接触,一下子就把他打垮了,抓了十几个俘虏。我们一审问俘虏,才知道他们的战斗力不行。当天晚上前委召开会议,研究了郭凤鸣的情况,决定打。3月14日,我们一下子把汀州打开了。到了汀州,我们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知道了蒋桂战争打起来了。红军打下汀州和蒋桂战争的爆发,标志着革命形势开始回升。打汀州先后打了两仗。第一仗是在四都,把敌人冲垮了。打死他们几十个,俘虏十多人,他们的战斗力不强。第二仗打长岭寨,郭凤鸣也亲自出马了。这一仗最多大约消灭了敌人千把人。那时候打掉他千把人算是了不起了,是很大的胜仗了。郭凤鸣的部队是被我们打垮了,击溃了。我们陪同萧克将军参观了几个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他对陈列版面上有些人物和事件的文字表述提出了很重要的意见。以下是11月29日他在参观龙岩县纪念馆(现龙岩博物馆)时的谈话。

  看完了"红四军三打龙岩的背景"部分以后,萧克说:"如果把广州农讲所也作为一个背景来讲,就应当反映一下彭湃,他是农讲所的首创者,前后六期,他至少担任了两届所长。他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驱,是第一名,毛主席是第二名。他1922年开始搞农民运动,毛主席是1925年开始。东江的农民运动是最早的。"

  在毛泽东1931年摄的照片前,萧克说:"现在许多人画毛主席在红军时的形象都不戴帽子,其实那时都穿军装,记得我们在砻市会师时,就看到毛主席穿着军装,戴着军帽。"

  在红四军四言体布告前,萧克说:"红军在开始时叫做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了井冈山以后就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的四言体布告,我们在当时都要背下来,而且常常把其中的字句拆开来定为每天的口令。比如问令是——平买.,回令是——平卖。"

  看了长岭寨战斗的说明文字,萧克说:还应当写上十一日打四都。打了四都一仗,才敢在十四日打长岭寨这一仗,所以应当讲打四都。你们说消灭他们2000多人是过多了一点,他一共才3000多人,在长汀的实际兵力才两个团。我们是把他击溃了,打散了。

  在看"一打龙岩"的陈列室时,萧克说:"一打龙岩记得是两个纵队参加了,一打下来就转到坎市了;三纵在后面,没有打,他们到了龙门以后也转往坎市了。我们是打下龙岩的当天下午去的,到了坎市还打了一仗。打龙岩时全军的兵力大约是3000另几十人,本来从井冈山下山时有3500多人,到了东固把伤病员留下来,就只有这么多了,一路上也没有什么扩大。那次行军从瑞金出发以后,一天要走90多华里,大概走了3天就到了小池。朱老总在小池主持开了会议,是在一个房子里开的,不是在野外吧。朱云卿也参加了,并且讲了话,他说地方党的秘密情报,与我们派出的侦察员的报告是一致的,敌情是很准确的。"

  在看了《罗瑞卿同志任红五十九团参谋长》的文字说明以后,萧克将军说:"罗瑞卿当时不是参谋长,是参谋,刚刚才从上海派来的。不要搞历史为政治服务,不要一打倒就什么都坏,一恢复就又样样都好。他当时就是参谋嘛!谁都知道傅柏翠是团长,四纵队是傅柏翠领导的。我在中央党史研究委员会上就说,搞历史不要唯上,唯权威,唯定论,搞历史是不能这样干的。我们当时都知道,邓子恢、张鼎丞、傅柏翠三个人是平列的。"在《白沙战斗示意图》前,萧克说:"对,这个仗打得好!第三次打龙岩时,毛主席没有到,他在后面。作战会议是朱老总主持的,由朱云卿具体部署。实际上,毛主席当时已有很多时间去搞地方工作了,打白沙就是由朱德指挥的。毛主席在指挥作战方面没有那么多经验,在井冈山时很多大仗都是朱老总指挥的。你们不知道这些,是因为后来只宣传毛主席一个人。这不准确,可以慢慢改正过来。"

  在说到红四军三打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时,萧克说:"我记得在七大召开前林彪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现在找不到了。信的内容我大概还记得一些。当时有些同志主张建立军委,林彪的信上说朱德怎么不好。毛主席同意林彪这封信。我支队的党代表高静山对我说,林彪这封信不好。高静山是好同志,他比我站得高,看得远。林彪的信上还说朱德是搞阴谋。同志之间有不同意见,怎么能说是搞阴谋呢?"

  看到版面文字:"伍中豪同志,参加朱德、陈毅同志领导的湘南暴动以后……"萧克说:"伍中豪是参加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不是湘南暴动的,你们这个写错了。他是比我们先上井冈山,在分兵活动时碰到了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他们互相介绍了情况。部队改编时,他任工农革命军三营营长,1928年10月当三十一团团长。三十一团团长原为朱云卿,朱调任军参谋长后由伍中豪接任。"

  看了介绍胡少海曾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文字说明后,萧克说:"胡少海没有到过黄埔。他的家里是大地主,兄弟都是土豪劣绅。他自己有十几条枪,是支绿林队伍,也搞打富济贫,但不是党员。他打仗有点经验,我们与他联系上了。他开始是工农革命军二团团长,后任红四军第三师师长,是一个好同志。他在家里排行老五,在湘南时他的弟弟老六带了四、五百条枪来打我们,胡少海也带着队伍与他们打,两兄弟各带一队对打了一阵。"

  在萧克早年的一张相片前,萧克说:"我这张照片自己也没有了,恐怕还是到了延安后照的。你们如果要把我的名字写上,还应当写上二支队党代表高静山。他革命早,水平比我高。他后来的情况不知道怎么样了?你们知不知道?他在1929年调任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时,由粟裕接替他任我们支队的党代表。当时一纵队的序列是:纵队司令林彪,党代表熊寿祺,一支队长王良,党代表粟裕,二支队长萧克,党代表高静山。打下龙岩后,粟裕改任二支队党代表。"

  三、关于1929年红四军若干历史问题

  在陪同参观考察途中,我们就1929年红军在闽西活动的一些较为引人关注的问题请教萧克将军。11月29日下午,他同我们几个陪同人员专门开了个座谈会,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第一个问题,红四军到达东固以后,如何确定向闽西进军的?

  我们从井冈山出发时,就已经知道了李文林、方志敏在赣南和赣东北的情况,决定到赣南去展开游击战争。后来到了东固,与红二、四团会合。那时只是在赣南游击,东面靠着武夷山,还没有确定要入闽。后来到闽西去是形势造成的。你看我们的行军路线就知道,部队走水南、白沙、招携、广昌、石城,是从东固的北面向南走的。当时我们到了东固以后,发现滇军朱培德的一个旅长张与仁来追我们。我们就向南走,到了瑞金壬田市。这时汀州的郭凤鸣的军队出来了,瑞金也有敌人。我们就从瑞金与古城之间的虎头嘴向南走,到了长汀四都,郭凤鸣来打我们。我们把他打垮了,摸清了他的实力不强,才决定攻打汀州。

  这里有个故事,当我们从石城到达黄柏圩时,发现后边追击的敌人回头走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等到打进汀州以后才知道,是蒋桂战争爆发了,张与仁旅才回去了。如果蒋桂战争不打起来,张与仁不回头,我们还不一定去打汀州。张与仁的部队是很能打仗的,他也认识朱老总。所以说我们进军闽西,是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军阀重开战,才能打开汀州。以后我们能重回赣南,三次入闽,都比较顺利,也是利用了敌人内部的矛盾。

  第二个问题,中央二月来信对红四军有哪些不良影响?

  当时有个分兵问题。我们到达东固以后,全军分成3个纵队,准备分兵游击。曾计划陈毅带第一纵队,朱德是第二纵队,朱老总还打算改名为刘忠,毛主席去第三纵队。中央对于形势的估计是不正确的,认为军阀混战不一定会打起来。这个思想对红四军也有影响。后来蒋桂战争打起来,中央的这个思想也自然就没有什么影响了,这时也没有人要求分兵了。

  二月来信对红四军、七大也有可能有某些影响。七大上有的人主张朱、毛都去上海,有人说留朱不留毛,有人说留毛不留朱。我看这就是二月来信的影响。对八大有什么影响,就说不上。

  第三个问题,红四军七大的经过,如何评价这次会议?

  七大上争论的问题在新泉就已经讨论过了,而且还不止一次。关于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很多,还有留朱不留毛的问题,留毛不留朱的问题。当时林彪讲了一句话:"没有朱德这个军长我们也可以搞,没有毛泽东这个政治家我们也可以搞"。我们不赞成这句话。七大把毛主席排挤了,这是错误的。林彪那时是拥护毛主席的。

  讨论时什么意见都有,这也没有什么了不得。陈毅是反对毛主席的,后来陈老总检讨也检讨不完。前年我写了篇文章发表在《红旗》杂志上,认为七大的争论不是什么路线斗争,因为双方都拿不出真正是说明路线斗争的问题。我在今年(1981年)8月18日中央党史委员会上也讲了这个问题。我认为研究党史不能唯上,唯权威,唯定论。这种研究方法是过去搞的,在"文化大革命"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现在也还有。例如说江西富田事变是AB团搞的反革命事变;再如说把红四军"七大"的争论说成是路线斗争。我这篇发言将在明年第一期《近代史研究》上发表,除了有关肃反问题,都将发表。

  罗荣桓、陈毅同志过去也曾经讲过红四军"七大"路线斗争很激烈,那是过去讲的。如果今天还这样讲,那么请问双方的路线性观点是什么?是不是要在过去的十一次路线斗争以外再加一次路线斗争,成为十二次路线斗争?陈老总为了这个问题检讨也检讨不完,甚至连说他"篡军"这样的话也讲出来了。"七大"时选陈毅为前委书记,大家既然是大会的代表,就有权选举,选陈老总有什么不可以呢?陈老总也是好同志么!罗荣桓同志关于红四军"七大"有两次讲话,一次讲是路线斗争,一次就没有讲是路线。我在前年写的文章讲了点意见,我就不认为是路线斗争。当时有的同志主张要军委,有的主张不要军委,由前委直接管。这也谈不到路线斗争吧。当时的路线,是对党的"六大"决议路线赞成不赞成的问题。我们大家对于"六大"路线都是赞成的,"六大"规定的三大政策、十大政钢,大家都遵守的,没有什么争论。把红四军"七大"的争论说成是路线斗争,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说起的,从那时起就把它说成是路线斗争了。

  对于要不要军委的问题,井冈山时期就有了军委,也不见得不好。到闽西后又提出,还是保留军委,由前委主管地方,军委管军队。林彪说这是个阴谋,他在会上发言说,有了前委就行了,还要军委干什么?他当时给前委写了封信,提出了这个观点。

  第四个问题,关于红四军在上杭召开党的"八大"问题。

  红四军"八大"我记不得多少,讲不了。熊寿祺给中央的报告说:"七大"、"八大"争议很厉害。我倒是记得"八大"时他与林彪争得蛮厉害。林彪为此给红四军军委连写了几封信,与熊寿祺的矛盾闹得好厉害。林彪说不干了,把我派到苏联去也可以,去上海也可以。朱德同志专门开了会,调解他们的矛盾。争论什么不记得了,记得是林彪与熊寿祺闹得很厉害。

  "八大"时是提出要毛主席回来,写了信去。毛主席回了信,把陈毅说了一顿,说得好厉害。"打倒陈毅主义"这句话倒不知道,但那封信把陈毅说得很厉害,我们看了都不满意。当时决定要叫他回来,再不回来要给他一个警告处分。我们认为他是不能这样对待陈毅的,陈毅到中央去把红四军的情况如实地汇报了,中央给四军的九月来信也是陈毅代为起草的。以前有人说,曾听陈毅说过,一定要到中央去要求把毛主席调开。但陈毅是对谁说过这个话呢?也说不清楚。

  毛主席后来回来了,是坐着担架回来的,贺子珍也病了。他回来后说:我那封信写得是不好,身体不好,精神情绪不大好,所以写了那样的信。他说我的身体还没有好,要继续休息。他既然认识了,也没有再处分他。

  他的那封回信,我还记得个大概,主要是针对陈毅的。前委收到信讨论过,说要他回来,否则要给他个警告处分。然后前委再给他写信,他就坐着担架回来了。他回来以后就给前委写信,承认那封信写得不对。

  第五个问题,红四军出击闽中和东江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两次行动?与红四军"七大"、"八大"有没有关系?

  红军出击闽中,要从当时的军事形势来考虑。这就是敌人发动的闽粤赣三省"会剿"。这个"会剿"从军队序列方面来看,福建的张贞师两个旅,即杨逢年旅与张汝劻旅;江西是金汉鼎的一个师;广东蒋光鼐派出了陈维远一个旅。敌人从3个方面向闽西苏区前进,杨逢年占领龙岩,张汝劻从南靖那边过来,陈维远占领了永定、湖雷,金汉鼎占领了长汀、河田。从敌人的这个序列、形势、"会剿"进行的情况,再加上有金汉鼎的统一指挥,已经形成了"会剿"的局面。当时我们还得到了刘和鼎师要开到福建来参加"会剿"的消息。

  前委研究如何打破敌人的"会剿",是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的。那时提出有两种打破敌人"会剿"的方式。那时候是提"打破",不叫"粉碎"。一种方式是在内线打,让敌人进来再打;另一种是跳到外线去打击敌人。前委研究,决定从外线重点打击张贞部队,因为张贞部队比粤、赣两省的敌人都弱。打的结果是把张汝劻旅打垮了,杨逢年旅不得不退出龙岩,把"会剿"基本打破了。红军打下龙岩后休息了十多天,再打上杭,把上杭打下来,就把"会剿"根本打破了。

  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把出击闽中叫做右倾机会主义,或者是说右倾逃跑;也有说是军事冒险主义,叫做冒进闽中。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因为打破了敌人的"会剿"吧!难道一定要在根据地内打才正确,到外面打就不正确?恐怕不能这样说。

  到外线打击敌人的例子过去也有,我们在井冈山会师后,敌人发动了"会剿"。江西的敌人第八十团、八十一团到了永新;湖南敌军吴尚部到了茶陵,也是从两个方面来。我们会师后,朱德带了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从砻市出发,经过茨坪打黄坳,把黄坳敌人一个营打垮,再转向永新,接连打垮了敌人,占领了永新城。我们那时也没有一定要等敌人到了宁冈或龙源口才打吧!敌人第二次来打井冈山,杨池生带了4个团,有两个团到了永新,两个团到了烟江。我们第二十八团先把他们一个团打垮,然后一个急行军攻打永新,打垮了敌人七十九团,一直冲到永新城内。这也是一种打法。难道我们也一定要等到敌人到了宁冈、龙源口才打?第三次,敌人已经上到了新、老七溪岭,我们才回击,我看也可以。1929年1月,敌人对井冈山大围攻,我们感到敌人多,还是去赣南搞游击战好,就打出去了,由彭德怀、滕代远的部队留下来守山。那时我们如果一定要在井冈山,我们红军有5000人,宁冈县才4万人,我们吃什么?

  所以,我认为只要能打破敌人,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朱老总领着二、三纵队打闽中,打破了敌人的"会剿",结果是好的。难道能说这是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吗?象这样的战例,红军本身就不少。

  二、三纵队出击闽中后,我们一纵队留在上杭兰家渡、丰稔市一带。我这个支队改名叫上杭县游击大队,我也可以算是大队长吧。一支队也同样改了名称。目的是隐蔽在根据地内,同敌人斗争。"文化大革命"中说一纵队留下来是林彪为了保卫毛主席。难道闽西几千名游击队员不能保卫毛主席?难道闽西根据地80万群众不能保卫毛主席?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一纵队留在闽西是根据军委的命令,我还看到过这个命令。如果他林彪敢于违抗军委命令而行动,不是向军委闹独立性吗?其实,他那时候也是要执行命令的,也是不敢违背军委命令的,那时候不要说你林彪违背命令我们会反对他,就是毛主席如果要违背,我们也是要对他提出批评的。

  从闽中回来后又打开上杭,士气很高呀!什么闽中山高、路险,卢兴邦又怎样啦,问题是我们打了胜仗,杨逢年也吓跑了,是敌人跑了,不是我们跑了嘛!有位同志对打破敌人三省"会剿"一字不提,说朱德带领红军到梅县去打了败仗,而且加了形容词,是"大败仗"。我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批评意见,我说你为什么不说打破了敌人的三省"会剿"呢?

  红四军出击东江与"七大"、"八大"恐怕没有什么关系。出击东江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粤军陈济堂与桂军徐景唐混战,中央要我们到东江去;二是东江当时已经有相当基础的游击战争,丰顺、马图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从梅县到达马图时已是晚上8点了,部队要过一条河,当地群众在河边上举着火把为我们照明。

  打梅县打得不好,由于通讯联络不好,不知道敌情的变化。打梅县时敌人是个教导团。我印象敌人有炮兵部队,敌人打得很顽强,很会守房子。我们不能解决战斗,打不进去,打到下午四、五点钟就主动撤退了。这次战斗说是打败仗是可以,说大败仗就不符合事实了。如果说这次是打了大败仗,那么1930年二打长沙时打不进去而撤退,是不是也要说是第一、三军团打了个大败仗呢?我们打梅县时伤亡不过300人,最多400人,伤亡主要是参加攻城的第三、第一纵队,我那时代理一纵队参谋长,大体情况是知道的。

  后来说打梅县损失了好多好多,实际伤亡约近400人,其中亡的不怎么多。当时伤与亡的比例约四比一到三比一,如果伤亡400人,那么死亡数是100人左右。过去打仗不象现在的机枪子弹,打中就死,那时候的枪弹威力不大,有的中了几枪也死不了。朱云卿参谋长的家是梅县城里的资本家,打下梅县的第二天,他把家里的毛衣都搬到大街上分给战士们,堆得很多,但还没有发完敌人就打来了。当时撤退时是丢掉了一些东西,但也说不上是太大的损失吧。

  部队减员主要是打开上杭后扩大的新兵,这些人逃亡多,主要是吸收进来以后没有做好教育。但不要把这个损失看成是很大的损失,如果为了突出说明这次行动是个路线错误而夸大损失,是不必要的。一纵队由10个连减为7个连,二纵队的情况不清楚,三纵队没有什么损失,最多减少一个连,后来整编时三纵队也没有多少补充。以后有人说三纵队减为一个大队,这说得太严重了吧。如果三纵队只剩下一个大队,那么伍中豪那个纵队司令也没有什么好当了,当个连长去算了。

  第六个问题,1929年红四军在闽西七月分兵时,一纵队在上杭地区的活动情况?

  我那个支队是在蓝家渡、大地、丰稔市那一带地区,由于群众刚刚发动,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做群众工作,帮助他们建立农民协会,建立武装、建立政权,那时搞的政权是叫苏维埃还是革命委员会,已经记不准了。我们在那里搞了一个多月,就开到庐丰去了。当时快要收割稻子了,要搞分田,记得我们在大洋坝时,毛主席到永定去路过那里,他那时已经不是前委书记了,但还是我们的党代表。他在一天晚上对我们说,你们要赶快发动群众,搞分田,要赶快分下去,不要搞得太复杂。你们到村子里去调查二、三天就知道了,把地主的田分了,农民们只要得到一季的谷子,他们的情绪就稳定了。后来,我们在蓝家渡就照毛主席说的那样稿,虽然方法粗糙些,但影响很大,农民们都知道共产党好,是为人民利益办事的。

  我们有时候也同张鼎丞接头,记得有一次在蓝家渡一带开群众大会,张老也讲了话。大洋坝有个共产党员,叫什么名字记不起了,工作搞得很快,他家是地主,但他是个好同志,可以牺牲自己家庭的经济利益起来搞革命。

  把一纵队留在那一带地区,大的作用说不上,对发展巩固闽西根据地是起了点好作用的。敌人到了永定湖雷,但群众已经发动起来了,他们也无所作为了。根据地内还有一些反动民团。有一次邓子恢要我们去打民团,我们到了合溪,把敌人打走了,具体在什么地点记不得了。

  蓝家渡有支地方赤卫队,一百几十人,枪也有,土制的多些。我们在那里组织了贫农团,我们搞群众工作,要建立地方武装、贫农协会、红色政权,还要建党。丰稔市那一带也搞了起来。朱老总率领二、三纵队攻打上杭时,我们还在庐丰那一带。庐丰离上杭只有三四十里路,那天晚上听到响了一夜的枪声,天亮以后枪声停了,不久就听说打开了上杭城。攻打上杭城可以用"出奇制胜"个字来概括,只打了一个晚上就拿下来了。部队是从汀江边上爬上城的。打下上杭以后,我们还在庐丰一带做群众工作,我去过上杭几次。过了一个多月,我们向南开,到了武平象洞一带,然后再开到广东松源去。

  有的同志问我,红四军在"七大"以后的政治工作是不是削弱了?说红军的政治工作削弱,我很难具体说出来。但我觉得我们那时的政治工作做得也蛮积极的。可能在一些具体工作上会有些影响,因为毛泽东、陈毅都已不在了,在具体工作上照顾不周是有可能的,是否要用"削弱"两个字可以考虑。如果说有,是相对的说,我脑子里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来衡量。三纵队的政治工作比我们两个纵队要强一点。一纵队的政治工作我们自己都参加了,我感到那时的群众工作是加强了。毛主席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好的意见我们都听了。

  蒋伯英,《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4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