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1日星期三

明鏡歷史網: 张正隆:林彪的本来面目——据说……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Are you an avid runner? Or even just starting out?

Brooks designs high-performance men's and women's running shoes,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From our sponsors
张正隆:林彪的本来面目——据说……
Aug 21st 2013, 12:21, by 明鏡雜誌


   有人说他象个苦行僧

  '机智"、"敏捷"、"果断"、"刚毅"、"深刻"、"冷静"、"稳健"……用这些词形容林彪都不过分。但千万不能说"幽默的林彪"——尽管人们经常把"机智"和"幽默"联在一起。

  除了一位老人,别人都说从未听林彪讲过笑话。这位老人怕也只经历过一次。是秀水河子战斗后,到抚顺参加东北局会议,在饭馆吃过饭,不知兴从何来,林彪讲了一个笑话。

  如果有个题目,应为《一个苏联人和一个中国人对话》。

  苏联人:喝酒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抽烟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嫖女人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那活个什么意思呢?
  中国人:……

  讲的和听的,都没笑。

  林彪不吸烟,不喝酒(必要场合,象征性喝一点),也不讲究吃。每顿两菜一汤。大多是白菜(或酸菜)炒肉,有时是炒瘦肉丝,或是炒鸡蛋什么的。另一个固定是黄豆:炒黄豆,或炸黄豆,或煮盐豆,或是豆腐。反正黄豆是必不可少的。不但饭桌顿顿有,平时也抓着吃,就和黄豆过不去。来了客人,也稀哩哗啦倒一盘,好象谁都象他一样爱吃炒黄豆。有时加盘菜,他就说:别这样嘛。有时也不说,也不吃。再就不加了。

  秀水河子战斗前,在法库,一个地主听说来了个"总司令",请吃饭。有个酸菜炒白肉。瘦巴巴的林彪从不吃肥肉。被劝不过,试探着吃了口。从不谈论吃喝的林彪回来后,说:好吃,好吃。连说2遍。又说;再不能吃了。意思是,再不能到有钱的人家吃饭了。

  和林彪吃了近两年饭的季中权老人说,和他吃还不如和警卫员吃。

  据说,罗荣桓(元帅)和刘亚楼(上将)吃得都很好。下边一些纵队司令和师长、团长,就更不用说了。"大烧锅"李作鹏(将军,后来成了林彪的死党)等人能吃能喝,会吃会喝,就在林彪眼皮底下吃喝。

  不讲吃,也不讲穿,给什么穿什么。量体裁衣,伸胳膊伸腿的,裁缝怎么摆弄怎么是,象个木偶。从未听他讲过哪件衣服质地如何了,样子好坏了。合不合身什么的。还不爱玩,也不会玩,什么啥好也没有。在双城打过两次猎。刘亚楼看他太累了,鼓动去的。到哈尔滨邀请他去跳舞,有时去,有时不去。舞姿平平,总不长进。

  有时看看书一是军事,二是哲学,都是马列和毛泽东著作。看得认真,红蓝铅笔划得沟沟道道的。三是医书,都是中医书。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给自己开药方。一次让秘书去买砒霜,秘书吃了一惊。他说:你不懂,我这种病吃点砒霜好。有次吃错药了,半夜三更爬起来,双手扶着哆哆嗦嗦去开灯。秘书醒了,来扶他。他说:没关系,有点不舒服。

  有人说他象个苦行僧。

  闷声不响像个呆子

  不光对身边人吃吃喝喝不管不问,别的什么事也不管不问。谁军容风纪不整了,谁喝醉了,谁吵架了,他都好象看不见,听不见。

  四平保卫战期间,警卫员坐在炕上擦枪,走火了,一梭子子弹穿过窗户从屋檐下射出去。人们脸色全白了。正在屋外窗前踱步的林彪,停了一下,"嗯"了一声,继续踱步。在哈尔滨,一个替卫员大白天上街,枪叫人抢跑了,衣服扒得就剩条裤头,窝窝囊囊哭着回来了。大家这个气呀,说你算个什么军人、男子汉哪。林彪停止踱步,瞅瞅那个警卫员,又瞅瞅大家,那目光象不食人间香火似的:这有什么值得惊惊怪怪的呢?

  季中权老人说,林彪跟他生过一次气——近两年就这一次。1947年春,他和双城一个姑娘谈恋爱,要结婚了。他不够条件,年龄不够。林彪是个非常注意政治影响的人。东北局书记,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的秘书,带头违反规定,会造成什么影响?爱情价更高,党纪军纪更严厉。他想好了,只要林彪说出个"不"字,就决心咬牙吹了。林彪却始终没说什么。结婚时,新郎请岳父母下顿馆子,花2元7角钱,林彪还写个条子,让供给处报销了。

  但林彪是明显地不高兴了,生气了。其"明显"的尺寸,微妙得也只有季中权代能觉察出来:过去是"小季,记录",现在成了"季秘书,记录"——多一个字,变两个字。

  婚后不久,他就离开了林彪了。

  升为夫人变了样子

   在延安时季中权就和叶群在一起,都是中央研究院党委干事,还是叶群的党小组长。都是学生出身,挺谈得来。有人追叶群,叶群不干,还请他出面帮忙。叶群"提升"为林彪夫人后,气魄就不一样了。在东北,除工作外,林彪从未让季中权干别的什么,叶群则抓住影儿就"季秘书"、"季秘书",什么都支使。工作苦呀累呀,他都不在乎,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叶群那个样子:"林总"都不这样,你算老几?到延安去的青年学生,一是追求国格,不当亡国奴,二是追求人格,要自由,平等。倘若换个人,他也能忍着。可你叶群也是一样的学生,怎么当上"太太"就变了嘴脸?他早就想走人了,又有点舍不得,再一想叶群,还是走人。

  在一起生活两年左右,不能说没一点感情。更重要的是,大概还在于季中权出色的工作。季中权走后,秘书增加到两个,后来又增到三个。季中权一个,又是最艰难时期,一切都处理得妥妥贴贴。

  林彪和季中权谈话,做思想工作希望他留下。讲什么工作都是革命工作。讲秘书工作的重要意义。讲也不会总让你当秘书。又讲毛主席有个秘书,一干就是十多年。等等,等等。季中权心里说:你扯到哪儿去啦!

  性格孤僻不善交际

  初到东北时,在锦州西部准备打大仗,有敌人,没部队,林彪急得半夜爬起来踱步。梁兴初1师和黄克诚3师到了,多少年没见面,大家"林师长","林师长"地叫着,恨不能抱着行个外国礼。林彪"嗯"着,握握手就问部队怎么样,装备怎么样,情绪怎么样。不明底细的人看着,那情景,用句黑土地上不大文雅的话讲,就象"热脸贴到了凉屁股上"。临死也不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的林彪,不会寒喧。不打仗时,经常有些纵队和师领导来看着(那可没有"讨好","溜须拍马"、或者打谁几句"小报告"什么的)。也没什么,就是来看看。他"嗯"了几声,倒些炒黄豆,问几句部队情况,再就没话了。有事找参谋处的人,开门见山问几句,或是交待几句,你就自动走人。简炼、明晰,用有的者人的话讲,"都是指挥作战语言"。平时也是。

  林彪从无脏话。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比较典型的,是林彪以后的"东北王"高岗,会场上男男女女的,高岗就什么都敢讲,而且面不改色,正儿八经。

  据说,林彪当时不背后议论人。去锦州打大仗时,一路上,李作鹏等人发牢骚:能打的没枪没炮的,破枪烂炮,不能打的就差没飞机了,这仗怎么打?林彪说:别这样讲嘛,先来的是有功的嘛。林彪这样讲着,在锦州却为此事,当面批评了冀东部队一位负贵人。

  林彪挺清高,但据说并不使人觉得高傲。在舒兰接到决定由他担任东北局书记的电报后,东北局让他到哈尔滨去,他迟迟不去。有人以为他是拿架子:你们反对我,怎么样?还是我对了吧?后来发现,他是想等等,看看杜聿明的动向再说。几天后,高岗来接他。从五常到舒兰不通火车。林彪说:咱们走吧,别让他再换车,跑这样远了。

  林彪夏天也象一块冰,喜怒哀乐从不写在脸上。前线传来多大好消息,他"嗯"一声,露出点笑意,一闪即逝。辽沈战役后,万众欢腾。林彪那脸色,那步子,还是那样子,几乎看不出什么喜色。

  林彪讨厌繁琐礼节,喜欢清静。有的老人说,林彪的喜静,进城后就有些病态了。一些老人说,在东北还看不出来。白天挂窗帘,在东北也是常事。

  据说,这也是林彪离开哈尔滨,住到双城去的原因之一。

  据说,叶群生林豆豆后没奶,又是早产,让林彪设法弄点奶粉什么的。林彪说,延安这么困难,怎么弄呀?叶群说他"呆":比你官小的都能弄到,你怎么就不行?林彪说:人和人不一样。

  战争!战争!战争!

  林彪踱步的形象,很有幽默感。不论春夏秋冬,也不管枪炮怎么样在耳边隆隆震响,步子总是不紧不慢,匀速运动。你尽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将军运筹帷握,或是成竹在胸的从容、镇定和自信。也可以说是一个无所事事,甚至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人,在那儿无所事事地随意走动。

  这印象,来自好像面部神经已经坏死,因而看不出任何表情的那张苍白的脸,来自那双有时袖着,有时随意甩动着,或是耷落着的手(背着手时,形象能好点),更来自那脚步声。那双穿着大头鞋,或是布鞋,或是皮鞋的脚,脚跟几乎没有离地的时候,就那么在地上拖着,落下时,脚掌再着地,拖拖杳杳,一步两响。这脚步把那从容、镇定和自信全破坏了。

  被一些老人称为"像个大姑娘"的清秀的林彪,那步履,那脸色,那神态,就像个大病未愈的人。战争的轮子却在脑子里超速飞转!视周围一切如无物,也没有自我,大脑皮层的每个细胞,浑身上下的每根神经,只有战争!战争!战争!

  不抽烟,不喝酒,不讲吃,不讲穿。但大到一次战役,小到部队棉衣里子应该是白色的,都在他脑子里转。打起仗来一天一夜不睡觉。部队到了什么位置,一眼就能在地图上找到。一口气口述几封电报。然后,再踱步,再思考。生活就像脑子里那个枯辘,周而复始。

  他思考问题时,任何人都不得干扰。并不是谁说话走路声大了,他批评谁了,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而林彪只要醒着,几乎没有不思考的时候。所以,人们一天到晚都噤若寒蝉。

  据说,林彪思考问题时,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不准任何人插言。他把这种时刻未深思熟虑就拿出来的意见,称之为"瘟疫",容易动摇决心。谁有事情要见他,都由秘书先去看看,视情况通报一下。在黑土地上唯一可以直接去见林彪的,是罗荣桓。后来高岗也可以直接进屋了。

  "定下决心的过程是高度紧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痛苦的过程。"比刘亚楼早3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的苏联元帅比留佐夫的这句话,对于像个"大姑娘"的林彪,能够是相反的吗?

  圣经说:"头脑简单的人多么幸福。"据说,进城后,林彪很少看战争影片。对于一位身上有五处枪伤的元帅,这实在是够费解的了。

  据说,进城后,林彪在家中从不穿军装,也不让身边工作人员穿军装。这也有些不可思议。

  据说,进城后,林彪曾想到哪个偏远省份去工作。

  据说,林彪目睹了第二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情景后,对战争的理解和观念就和过去不大一样了。

  据说,林彪很喜欢孩子。见到了孩子,那张冰冷的脸上就现出笑意,抱一抱,亲一亲,逗一逗。

  据说,他患病后,常把幼儿园孩子找到家里,听他们唱歌,看他们跳舞,和他们说话。

  叶群聪明有学识

  据说,当年延安男女比例是18:1。延安缺钱。缺枪炮,缺弹药,缺医药,还缺女人。特别是女知识青年,大受青睐。有人说追叶群的人,"有18路军"。

  叶群确实有她的魅力。这倒不是她长相如何出众,主要是她聪明,比较有学识、风度。如今人们把她视为中国的第二号坏女人,那是依据"万寿无疆"和"永远健康"的阶次排列的。她和那个在上海演过戏的"蓝苹"不同。"蓝苹"大庭广众中张口就是"老娘"。叶群在家里也骂街,但在人面前总是显得文雅,得体,一副淑女模样。

  据说,叶群在北京读书时,学习非常好。延安几所学校搞演讲比赛,叶群上得台来,就像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街头讲演一样。滔滔不绝,赢得掌声。到东北后,林豆豆小,又生了林立果,名为林彪秘书,并未做什么工作。但她自学了俄语,翻译小说、翻译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纪录片。后来林彪去苏联疗养,都是她当翻译。林彪对"老大哥"也不会客套,很多场面都靠她应付,而且应付得很好。她智商很高,兴趣广泛,尤喜文学,看过许多中外名著。《红楼梦》有的段落能背下来,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流泪。她还写过一篇《评东吴战将陆逊》的文章,有的学者看后挺欣赏。有人说,如果有条件,她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学者。

  当了"太太"的中国女人,有几个成为学者的?

  那也不甘寂寞。当年北师大附中爱唱、爱蹦、爱跳的少女叶群,若是甘于寂寞,大概不会去街头演讲,后来也不大可能跑去延安。进城后,她经常讲谁(都是当年延安的女性,有的还是她的部下)都当了什么"长"了。

  老人都说林彪对叶群管得挺严。有的老人说,叶群倒霉在不甘寂寞上了,很多事情都坏在她身上。林彪在双城时,叶群在哈尔滨,个把月带孩子来住几天。有时,半夜三更听见叶群呜呜哭。若是一般同志,两口子吵架,谁能不过去劝劝呀?可这是"林总"呀!大家干着急,也不知为什么。

  有的老人说,林彪身体不好,又比叶群大十多岁,可能是夫妻生活不和谐。

  谈谈林彪恋爱史

  请一位比较了解底细的老人谈谈林彪和叶群的恋爱史,老人不谈。拐弯抹角想引他谈出来。老人直通通地发火了:你问这个干什么?

  据说林彪到双城后,先是住在另一家。两天后林彪就让搬家。大家莫名其妙,议论一阵子,什么原因也没找到。最后,有人说:是不是那家的媳妇太漂亮了?没注意到这码事的人瞅机会去看了看,果然美丽非凡。但这只能算做推测,而不能定论。

  另一件事是确确实实的。大洼战斗后,林彪住在八面城。一夭上午,来个女同志。穿套灰布军装,中等身材,25岁左右样子,梳着短发,朴实,大方,清秀,端庄,走得汗涔涔的。进院子正好碰上季中权,停住,间:林师长在这儿吗?季中权老人说,几天前,辽西军区政委陶铸来过。陶铸和林彪谈话时,他恍恍惚惚听到一个名字,好象是延安鲁艺的,在辽西边区工作。可能是陶铸告诉林彪,说她也到东北来了,可能是陶铸让她来的。

  两人谈得很亲热。林彪讲,女人静静地听。女人讲。林彪静静地听。林彪的话从来没有那么多,表情也从来没有那舒展,丰富,苍白的脸上甚至泛出点红晕。中午,林彪破例让加了两个菜。饭后又谈了个把小时。临走,林彪送到大门口,直望到那女人的身影消逝了,他还在那儿站着。林彪好象谈兴未尽,一会儿又踱到季中权那个小屋。伸手从桌上烟盒中取出支烟:小季,洋火呢?抽了两口,呛得咳嗽。掐灭烟,踱着步子,又和季中权谈起来。话题是:人类的生产,生殖和生活。

  季中权当时的感觉是:今夭的林彪怎么不象林彪了?这个女人再也没来过,林彪也再没提起过她。

  在哈尔滨南岗叶群住处前面一栋楼里,原延安某学校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校长,"娶"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她每天上班走了。就把小丈夫锁在屋里。叶群曾嘲笑那位校长:锁头就能把人锁住吗?

  可她和林彪的结合就是喜剧吗?

  "黑土地之狐"林彪的幽默,是把年龄和资历都比他长的杜聿明、陈诚和卫立煌一个个打下马去,3年功夫就把黑土地变成了共产党的天下——连共产党人自己都觉得这未免快了点。

  这是历史的大幽默。

  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永远健康"的(文革时红卫兵常高喊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温都尔汗一声轰响,"永远健康"又爆出个大幽默——颇象一出荒诞派戏剧的大幽默。

  张正隆,《国际新闻界》1992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