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明鏡歷史網: 说历史不能不拿出证据来,說毛泽东更要如此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Explore DIRECTV

Enjoy HD DVR service in every room. Get every game every Sunday. Watch hit movies and shows anywhere. Bundle and sav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说历史不能不拿出证据来,說毛泽东更要如此
Aug 16th 2013, 17:45, by 明鏡雜誌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1月27日,"毛主席专用陶瓷"在成都文殊坊五岳宫隆重展出。展出的这批代号为7501工程的珍贵陶瓷共有200余件,价值8000余万元。其中,一只如普通饭碗大小的碗,碗壁里外烧制的是双面芙蓉花,晶莹剔透,洁白如玉,价值400万元。

新闻一出,媒体紧跟,弄得四海皆知。按说这也符合新闻学上所说的新闻传播规律。媒体得知新闻而不顾一切地要去报道,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不顾一切地要冲锋一样,那是他们的天职,没有理由不行动。如果出了新闻,作为媒体,毫不动心,那就应该找找原因:要么这是一条实在没有传播价值的新闻;要么,就是有"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头顶,或只能正襟危坐,不敢"乱说乱动";或早已"心如死水","管他娘的"了。

当然,说报道新闻是媒体的天职,不等于就赞成媒体动不动对一个话题就要大肆炒作。可话又说回来,平心而论,就像卖啥吆喝啥一样,对有些话题,媒体适当炒作,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某些社会话题,倘若真的允许媒体炒作,估计这个社会要比现在美好得多;换而言之,对有些实在要算得上是新闻的话题,正是因为强大的干预不让媒体涉足,更不准炒作,才使那"话题"不仅长期存在而得不到解决,甚至闹成"大问题",到了近乎不可收拾的地步。可即使这样,我也知道,对相当一部分新闻话题,媒体也还是只能理性报道,不应该去炒作。就像这批"毛主席专用陶瓷",媒体报道一下即可,是否还有"炒作"的价值,确实尚需斟酌"认定"。尽管像有人所说"应该承认,就产品外观与制作工艺而言,这些陶瓷餐具的确非同一般"(既"的确非同一般",往往也就有新闻价值,甚至有可"炒作"的价值),媒体也还是要慎重对待为好,而况又事关"人民的大救星"呢。

不过,如果说随意炒作一个新闻当然不好的话,那么如果有人紧跟炒作之后,一边指责别人炒作而自己却又在那就新闻中所涉及的历史进行歪曲,这就显然比炒作更可恶了。

而近日就读到一边在批评别人不该炒作"毛主席专用陶瓷"这则新闻,一边像是天外来客似地对1949年后的有些历史"显然"是有所歪曲的一篇文字。比如,1月30日新华网就刊载了名叫徐林林的一篇文章,题为《不宜炒作"毛主席专用陶瓷"》。

文中针对有人对"毛主席专用陶瓷"的炒作,发表看法,说"但问题是,老人家已过世多年,餐具生产厂家或某些中介机构,却仍在到处宣扬'毛主席专用陶瓷',且将这些'珍贵陶瓷'的价位抬高到数千万之巨,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

且不说这段话是否含有不准别人指出"太阳也有黑子"之意,只说就常识而言,也会让人觉得这样做文章,实在并不周延。比如,"老人家过世多年"是一回事,这批"珍贵陶瓷"是否值8000万,又是另一回事。倘若,或许真是因为"老人家过世多年"这批"毛主席专用陶瓷"才值8000万,又有什么"很不合适"还"显然"的呢?

这且不算。文章做得不周延,对现在有些作者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了。而况连堂堂建设部今日发文明天又告知天下作废,亦即可以"不周延",又遑论普通作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接着读下去,发现那作者在反对炒作的同时,却在歪曲历史。

请看那作者在文中是怎么说的:"毛主席生前生活极其节俭,连睡衣打了补丁也舍不得换件新的。一日三餐,基本上以吃素为主,偶尔吃几块红烧肉,老人家都诙谐地笑称是'打牙祭'。"依作者这段话来看,毛泽东过的完全是"苦行僧"的生活。只是我实在不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年代——是毛泽东1949年后在北京还是他"老人家"当年在延安住窑洞时?毛泽东在生活上并不奢侈,睡衣上打有补丁,好像这都是事实。但说他老人家"基本上以吃素为主,偶尔吃几块红烧肉"还要认为是"打牙祭",那就是天真得不可爱了。这里我不想搬出过多的资料,只拿已经去世的河南杂文家王大海先生发表的题为《白头宫女说玄宗》这篇文章中征引的史实,来证明这个作者到底说的是历史真实还是谎言。

王大海在文章中告诉我们,他先是从一家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很炫人耳目,叫《和中央首长跳舞的日子》。大约又因还配有作者——一位面目姣好的少女的照片,于是,王大海不经意间将文章读了一遍。

那么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呢?通过王大海的转述,我们知道文章说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一位本来是海军疗养院护士后为文工团员,从杭州到首都近十年间执行"重大政治任务",即陪伴各位中央首长跳舞的回忆。回忆的主人当时还是一位女孩子,说她开始"执行任务"是在杭州"汪庄"(王大海插了一句,说:"这地方我仅闻而已,只知道这是西子湖畔一座最高级的园林式别墅,普通人即使是世世代代杭州人,是一辈子也难以踏进这座园子的"),后来从杭州调到北京,进了"海政歌舞团"。她经常去执行光荣伟大的任务:参加中南海、紫光阁等举行的舞会,多次为伟大领袖伴舞——时间是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因这篇回忆文章写得很生动,有些细节更是耐人寻味,王大海做文章时忍不住原文引述了一些。这里为节省篇幅,容自己只引其中一部分。

回忆录的主人写道:"那时天天有舞会,我们没觉得腻而是很想去,因为每场下来,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快乐都有。精神方面自然是觉得光荣自豪;物质方面呢,舞会中间有一盘盘的炒杏仁儿、大香蕉和其他水果点心,都是平常吃不到的东西,十一二点舞会散场。首长们都走了,我们留下吃了夜宵再回去,夜宵是很丰富的,有鱼有肉,这一切,对我们这些女孩子来说,都非常美好。有时候吃完夜宵还招待看参考电影,都是香港的。"看"参考电影"而且还"都是香港的",我们现在完全能理解。只是我实在不知道,是否这些伴舞的女孩子比国家领导人尤其是比"毛主席"的身体还金贵,让毛"以吃素为主",而让这些女孩子伴舞后倒是"有鱼有肉"?

最后需要说的是,我们说话写文章,尤其说到历史,都不能不拿出证据来。王大海的这篇文章被选入多种版本,这里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华杂文百年精华》,在第624~625页。还要说的是,王大海这篇文章几乎都是在引用或转述,自己很少说话。只是在结尾处,他说了这么几句:"这位当年的美丽少女写得明白:时间是在1957年后的那几年,那是怎样的'岁月'?!"又说,"在全国,特别是本人所在的河南省,不正是大跃进!饿死人!吹破天的时代吗?仅仅是在中原这块沃土上,饿死的农民数以百万计……联想到这儿,我的心为之颤栗了!"

再容笔者接着说几句:还是"困难时期",而且连伴舞的女孩子尚且能吃到"大鱼大肉",那么,不是"困难时期",又还是国家领导人,尤其还是毛主席呢?就算毛主席想"基本上以吃素为主",中南海里那些负责领袖们饮食起居的"管理人员"会答应、敢答应吗?

附言:

在上面这则文字敲出近一个月后,整理住处散乱的报纸时,发现就在2006年11月1日的上海解放日报出版的《报刊文摘》上就摘有这样一条消息,题为《毛泽东困难时期得了浮肿病?》,摘自2006年第9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作者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张素华。我用百度搜了一下,原题叫《真相:毛泽东不可能因营养不良得浮肿病》。《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这篇文字也是摘来的,摘自《说不尽的毛泽东》中的《访林克:读书伴随了毛泽东一生》。

这回真让我想笑,不是笑别的,笑我上面这则文字最后几句还真说到了"点子"上。

做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的张素华,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篇文字?原来是因为看到"有些回忆录为了渲染毛泽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地精神时说,毛泽东在'三年困难时期',曾经很多天没吃粮,7个月没吃一口肉,得了浮肿病。生活简朴到内衣、毛巾都是破洞,还舍不得换。"

真情到底如何呢?毛泽东的秘书林克是这样告诉张素华的:

"我认为毛泽东一生简朴,但决不是苦行僧,现在有人把他写成像苦行憎一样,甚至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还说他在3年困难时期20天不吃一颗粮,长期吃野菜和菠菜充饥,还得了浮肿病,我看到很多书都这样照抄。我当时就在他身边,为了弄确实,我还专门打电话问当时给毛泽东做保健的医生和护士长,他们说,根本没有这种事,如果我们使毛泽东得浮肿病,那我们就犯了大错误,是严重的失职,中央也不会允许。中央就设有保健局,配有保健医生,专门负责毛泽东的健康。他有一段时间不吃肉是真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营养还是有保障的。我觉得主要是他的这种和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但绝不能非把他说成得浮肿病不可,这种搞法,弄不好不是走下神坛,反而在生活上让他又走向了神坛。

毛泽东的食谱是很丰富的,不仅有各种蔬菜,辣椒,豆腐,芋头等,还有富春江的鲥鱼,金华火腿,桂鱼,冬笋,蘑菇等,在外地也品尝过广西的果子狸,广东的蛇肉等。虽然他吃得不多,对这些也无所要求,但营养总是有保证的。也有时为照顾大师傅,晚上不叫大师傅做饭,随便弄点就吃,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不能把这些说成是他的日常生活就是如此,作为大师傅还是尽心尽责地为他做饭,包括晚上加餐。

因为简朴,他对其他方面也不太讲究,不讲究衣着,式样,料子是棉的毛的都可以,但衣服要合体,整洁,穿起来比较宽松。他见外宾很重视礼仪,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穿着带洞的袜子见外宾,有的书说他见外宾还缩着脚,不然就露馅了。搞得很庸俗,完全不真实。为什么要让毛泽东见外宾时还穿带洞的袜子,那你的责任心哪去了?不是说对工作完全负责吗?这等于自己把自己否定了,为毛泽东全心全意服务是假的。

这些事别人不注意,还可能当笑话,觉得很有意思,可是我们这些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就觉得这太不负责任,怎么能这样做呢?毛泽东在生活上不讲究,但很注意礼貌,特别是对外宾和民主党派人士,对内宾比较随便,但随便也没有到那种程度。他穿的内衣,我也没见过什么五颜六色的布补丁,毛巾被说是有几十个洞,一捅就破,还在盖,哪有这事。旧毛巾被也是盖的,但不会有那么多补丁,这样的毛巾被能让他睡觉吗?他习惯盖毛巾被,冬天不盖被子,就盖四层毛巾被,这样比较贴身,舒适。他的屋子是恒温的,所以不会着凉。那些书上的描写是夸张和离奇的,很不真实。"

上面所引这一大段文字,句子、标点,多处不通。但为了保持它的原貌,也只好"将错就错"了,乞读者原谅。

闵良臣,作者博客,原标题为《有些话是不能不说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