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明镜新闻: 從台灣歌手亮旗事件看兩岸認同分歧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Shop Best Buy

Find this week's deals in computers, cameras, phones, and more! Choose store pick up or other shipment options.
From our sponsors
從台灣歌手亮旗事件看兩岸認同分歧
Nov 9th 2013, 22:26

台灣歌手張懸在英國倫敦演唱會中,拿起台灣歌迷帶來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引起現場一位大陸留學生歌迷抗議「今夜不談政治」,事件隨後引發兩岸網民論戰, 一場本與政治無涉的音樂會,演變成兩岸統獨風波。大陸官媒已發評論,想為事件降溫。但此事讓不少人感受,兩岸和平統一若要成真,關係再往前推進,大陸就有 必要慎重處理兩岸民眾的認同差異,既要有歷史記憶的銜接,也要有生活態度的弭合,如無法拉近彼此差異,還會有更多衝突,非僅政治分歧而已。

國旗事件 發生在張懸身上,最痛心疾首的可能是台灣的統派人士。張懸是前僑委會委員長、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的女兒,屬台灣「外省家庭」,是島內政治標籤 上的「統派」。至少部分統派人士曾寄望張懸能代唱出心聲,在統一上起一些正面作用,而不僅是她創作風格中對台灣現實的叛逆或對廣東烏坎村民的支持。

但這種出於統獨的泛政治思維看來錯了,張懸和任何在台灣生長的外省第二代,都有個人成長經驗和出國演唱的懷鄉思緒。張懸作為不以市場為唯一訴求的現代歌手,必然反權威,試問在台灣反權威的對象為誰,兩岸之間的威權又在那裡?

中 華民國國旗和台灣烏龍茶、鳳梨酥,以及傳承中華文化的繁體字,都是台灣可自我區隔和文化象徵的寄託,而國旗正是最具政治和認同象徵的政治符號。台獨人士出 國,就算打心眼不喜歡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但只要有人打壓,必然以此對抗。作為認同對抗的基點,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無形間隱然在海外整合了台灣的統獨;如果 還有政黨輪替,這面旗幟獨派還須繼續接受。

一位大陸留學生在張懸演唱會現場高叫「今夜不談政治」,正是兩岸認同分歧、彼此對抗的反映。在兩 岸統一的概念裡,不可能有兩面國旗,這當然是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認同不同。兩岸只能有一面旗,逼得人們無所選擇,彼此具排他性,更涉及政治、歷史的不同記 憶。「今夜不談政治」反映了兩岸民眾對政治議題和政治對話的猜忌、反感,甚至聞之色變;這原非留學生,乃至兩岸人民身在海外所應承受之重。

在 爭議後,張懸在現場及臉書回應說,「旗幟、鳳梨酥、台灣米、高山茶和繁體字,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它們都代表著我來的地方,我在哪裡看到它們,永遠都會是 感激、認同和思念。」「我們的許多觀念是各自被教育或聽來的,所以我們有時會避免討論任何有不同立場的話題以為是尊重,但因此我們反而沒機會平靜下來,或 是有機會互相了解。」這番回應應屬得體、可愛,留下許多引人思考的空間。

兩岸近年交流頻繁,但從這個事件看,雙方還有許多楚河漢界般的觀念 差異和區隔。在泛政治的統獨概念裡,台灣每個人都有權獨立思想,拒絕權威,活得自由自在,就像張懸的理念一樣。但網路上的論戰,無謂的指責,如果連中華民 國認同都成「台獨」,若因此出現積累效應,將是兩岸未來不可知的大陷阱和危機所在。

不可否認,台灣社會逐漸缺乏「兩岸都是中國人的認知」, 北京始終否定「中華民國」是原因之一。如果有人指「中華民國是台獨」成大陸的普遍認知,台灣人即使稱「中華民國」,但如何能再自我認同為「中國人」?從孫 中山革命、國共內戰、1949年後兩岸綜合實力的消長歷史,中華民國始終是現實上存在的政體,也是大陸老一輩中國人的共同記憶,它和台獨的區別很清楚,如 果「暫維現狀」與和平漸進統一都變台獨了,不僅台灣很多人難自處,對兩岸將來要統一恐也不是好事。

張懸說得好,「失去誠心但真實的對話,我 們再血脈相連也無法親近對方」,是無奈還是被迫選擇區隔,或許兩者兼有之。兩岸間若要區隔,從政治現況、法律基礎到社會發展所在多有,與其強調差異,不如 尋求互補。兩岸領導人處理和平發展議題,不都強調雙贏嗎?如果沒有寬容,沒有同情和理解,又何來雙贏,遑論和平統一。張懸事件再次暴露兩岸分歧,若無法跨 越,會成兩岸眼前的最大難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