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星期一

明鏡歷史網: 曹思源:感念恩师于光远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Beer of the Month Club

Sign up for the club and get 12 hard-to-fiind microbrewed bottles of beer delivered each month. Makes a great gift, too!
From our sponsors
曹思源:感念恩师于光远
Oct 7th 2013, 12:58, by 明鏡雜誌

   9月26日一早,惊悉98岁高龄的于光远先生驾鹤西去,悲痛至极。仰望西天,眼前重现了与恩师三十多年接触的朝朝暮暮。其中尤为突出的有三幕——

  一.对付极左有神交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在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教书,与北京的于光远老先生本无交往,没想到当时思想理论界的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却促成了我们之间的神交。

  那是1975年初,伟大领袖通过第3期《红旗》杂志发布了一段"最高指示",说什么:"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

  全国上下顿时刮起了一股批判和限制按劳分配之风。而我由于在党校课堂上曾经大讲按劳分配,也受到大批判。

  我采取的对策是,搬出了一本当时发行量很大的于光远先生编著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其中专门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于光远这部著作还真堵住了一些批判者的嘴巴。在未曾跟于光远谋面的情况下,我便与他建立了一种"神交",共同与经济学中的极左思潮对抗。

  二.不拘一格育人才

  文革刚刚结束,全国恢复高考。1979年于光远招收研究生,我报了名。当时研究生招生的一般程序是:报名者取得准考证,能否录取就看考试成绩如何了。而于光远先生增加了一项十分苛刻的条件——报名的同时就要提交一篇论文,论文不合格者得不到准考证,连考试资格都没有。

  据统计,报考于光远先生研究生的两百多人中,只有一百人提交的论文合格并取得了准考证。

  我提交了一篇三万字的批判毛泽东的论文《左倾领导路线剖析》。当时是华国锋主政时代,批判毛主席仍然有杀头之罪。我的论文用挂号信寄给于光远办公室之后,幸好没有发生意外。

  于光远先生招生也要考试外语,但是有一点灵活性。他规定:"如果考生专业成绩特别优异,仅仅外语准备不足,可以申请免试外语"。正是靠着这种不拘一格的灵活性,我在百名考生中成为2名被录取者之一,做了唯一的没有外语成绩的研究生。

  三.师生辩论乐趣多

  研究生毕业后。我经常到于光远老师家中去串门聊天。1986年底我告诉于老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在国务院研究中心工作时牵头起草的《企业破产法》。于老师笑了笑,他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我,而是说了一句"你这人爱折腾。"

  后来,我们许多人奋斗了16年,极力推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入宪"的提案,在2004年3月14日终于载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于光远老师闻之,还是那句话:"你这人爱折腾"。

  我与恩师也常发生争论,最激烈的是1990年6月那一次。我因故有一年没有见过老师了,那天特意到他家去看望,以解思念之苦。却没想到,竟然"吵"了起来。

  起因是于光远老师谈到:"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经常歪曲、篡改马克思的理论。"我接了一句:"歪曲者固然有其责任,但是马克思的理论能够被那么多人轻而易举地歪曲、篡改,能够在各国混淆视听、造成恶果,说明马克思的理论本身也有不严密、不准确之处,毕竟是有空子可钻嘛。"

  老师闻言大怒道:"决不能把板子打到马克思身上!"

  我也毫不相让:"原教旨主义并非天衣无缝!"

  我们俩都面红耳赤,在座的同学赶紧"劝架",我们又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老师就是这样,喜欢学生跟他平等辩论。

  仰望西天,我泪如泉涌,何时还能与恩师促膝畅谈啊!

  曹思源,一五一十部落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