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星期日

明鏡歷史網: 暴发户和败落者:一张纸的两面

明鏡歷史網
一切歷史重新說 www.mingjinglishi.com 主編:高伐林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暴发户和败落者:一张纸的两面
Sep 28th 2013, 20:52, by 明鏡雜誌


    民国是一个诱人的年代,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人生的际遇脱不开时代背景,即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是贯穿古今的公式和共识。因而回首民国,可以认识许多丰富动听的人生,也可以认识许多跌荡浮沉的人生。由帝胄而傀儡,由皇族而草民,由爱国者而卖国贼,由地痞而绅士,由戏子而"博士",由娼优而名流,由富豪而乞丐,由草寇而将帅,由权贵而囚徒,由热血青年而汉奸败类……形形色色的个体人生轨迹纷纷亮相,反差之大,变换之快,涵盖之广,在从前和后来,恐怕都是难得一见的。人生的起落,概括起来,其实不外乎两类:发达和败落。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于此,那便是:暴发户都是相似的,败落者各有各的败笔。

    民初的一些政客、军阀、王公,走马灯似地轮流上台下台,大多尝过败阵的滋味。有人习惯于拿政治生命当秤砣来衡量人生的一切,实非恰当。政治上的失势,对民初的某些人物来说,还算不上彻底的败落,他们的生存环境、状态和心态大体依旧。例如"张勋复辟"的闹剧落幕后,张勋在天津的租界里仍然锦衣玉食,不改奢华之色。他名下有无数房产、几十家企业;他与实权人物张作霖、两位国务总理靳云鹏和潘复以及江西督军陈光远等结为儿女亲家,和各路名流周旋应酬;他死后备极哀荣,葬仪耗资10万,与袁世凯的治丧费用相仿。类似于张勋这样的人物,在民初并不少见,官场失足,军权旁落,日子却过得有声有色,"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可谓失势而未落魄,这也体现出一种较为合乎情理的世道。而另一类,其实也更值得一提的,是将"原生态"连根拔起的整体上大起大落的人生。

    张学良属于这一类人中典型的一例。他自小过着想怎么过就怎么过的日子,不及30岁就成了中华民国的海陆空军副总司令。西安事变前,生活之于他,只有一面,没有另一面。西安事变那年,他年仅36岁,一夜之间,便从人上人化为阶下囚,滚到了人生的另一面。抗战时,张学良一度被拘禁在贵州的乡下,曾对代表戴笠来探视的军统特务叹道:"我活了半世的人,以前确不知道生活的艰难,而今却不同了,譬如说吸香烟,从前不管什么烟,抽不到半截便随便扔了,而今么,就要把烟头都吸完,并且觉得很有味道呢。又譬如穿鞋子,现在穿的是布鞋子,我常常对四妹(赵四)说,我走路都是捡土中走,竭力避开踏着石头,怕布底容易磨成洞,这就是才知物力之艰难。"从生活的末梢和细节上,最可见一个人的真实处境和心态,张学良此时,确如一只落地的凤凰,纵有天大的能耐,除了叹息,也已别无选择。

    和张学良有些类似的,是上海的闻人邵洵美。邵生在名门,与李鸿章、盛宣怀沾亲带故,继承过万贯家财,一家五口,一度被三十多个仆人伺候着。邵属虎,年轻时,"一品香"是上海最大的西式酒店,邵每过生日,事先必在"一品香"定做一个和真老虎一样大的奶油老虎,作为生日蛋糕。邵落难于20世纪50年代末,因"肃反"的余波进了提篮桥监狱,和"胡风分子"贾植芳成为狱友。时逢三年困难时期,贾植芳后来回忆:"早晚那两餐稀饭,都是些汤汤水水,除去一些烂菜皮,米粒历历可数;中午那一餐干饭,其实是菜皮烂饭,形同烂稀饭,用筷子都挑不起来。"犯人们领回饭,都倒在自己的搪瓷缸子里,吃得很慢,有如品尝,还都舍不得吃完,余下一半,在两顿饭之间再"品尝"一次。贾植芳说,唯有邵洵美,不听大家的经验之谈和好意劝告,总是一气吃光、刮光,并一再念叨:"我实在熬不落了!"

    袁家某些后人的某些做派,也很值得一提。袁世凯过世后,起初几年,袁家还能维系与从前相差无几的舒坦日子。袁的一个儿子在燕京大学念书时,不住宿舍,每天包车上学,佣人跟着。课间休息时,佣人须行使职责———递擦脸手巾、香片茶、三炮台烟。但架不住坐吃山空,非长久之计。袁的另一个儿子袁克端终因挥霍无度,加上夫妻都贪恋烟榻,又别无他技,后来落得一天只能得到一块钱生活费的惨淡地步。即便如此,当梅兰芳来天津演戏时,袁氏夫妇还是当了一件皮袍定下包间,同去听戏。

    张、邵、袁三人的境遇,通达时没什么可比性,罹难后却能看出些许分别。邵与袁属于地道的花花公子,逐享乐而不计后果,即便败落到极点,也依然"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与其说是他们的习惯,不如说是他们的本性,可悲和可叹之外,也透着几分可爱。鲁迅就说过类似的话:宁愿与破落户来往,也不愿意和暴发户打交道。张学良则能感到"物力之艰难",甚至能做到量力而行。以小见大,他在一些事关兴亡的关键场合堪当大任,不是没有缘由的。就心态而论,三人似乎差不多,估计都只能自叹悲凉了,倒是另一个"破落户",与他们又有几分不同。

    中央党校一位教授曾和我谈起,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他陪教育长宋振庭造访张伯驹。当时张住在后海附近的两间小平房里,室内陈设简陋,生着炉子,烟熏火燎,客人坐在凳子上。张曾为直隶总督过继子,和张学良同称"民国四公子",过过一掷千金而不眨眼的日子,此时也可谓从生活的顶端跌到了底层。令人不免感慨的是,身临反差如此之大的境遇,张伯驹言谈自若,没有丝毫失落感,一副平和、恬淡的神色,尽显不俗、不恶、不卑的节操和魅力。或许可以说,张伯驹承传了苏东坡身上的某些人格衣钵。

    人生的一切,都含着变数,这大概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只不过民国前后的这种"变数"太多而且太快,富不过半代的例子遍地都是。贾植芳在忆述邵洵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的穷通祸福原来不过一张纸的两面。"意为很容易翻过来。这张纸一旦翻了过来,便如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所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里,小康人家和豪门巨室之间,是能够画等号的。

    刘仰东,《中华读书报》2013年09月04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