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

明鏡新聞網: “治道”重要,“政道”更重要

明鏡新聞網
報導中國內幕,集合海外新聞 更多新聞在明鏡網:http://city.mirrorbooks.com 
Get healthier and fit with celebrity yoga instructor, Sadie Nardini.

The course will teach you a 14 day routine so you can maintain a body more free of toxins and extra weight.
From our sponsors
"治道"重要,"政道"更重要
Aug 15th 2013, 20:32, by 明鏡雜誌


中國研究院第二次研討會發言紀要(6)


《調查》記者 高伐林 錄音整理




   習近平接掌中共大權半年多,他極力鼓吹的"中國夢"漸漸露出端倪。正當他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州舉行"莊園會"的第二天,2013年6月9日,中國研究院在美國新澤西普林斯頓舉行第二次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的十餘位學者,再次將習近平及其政策走向,當成"會診"的對象。
 


張博樹:鄭國巍的發言,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問題,是過多地關注了"治道"——剛才鄭國巍論述了"治道"和"政道"這兩個概念,我的理解是,所謂"治道",是在現存的體制框架之內,找到具體的辦法來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政道",我理解是關於國家發展方向的根本原則。在我看來,後面這個"政道"問題更重要,更關鍵。如果"政道"不解決,"治道"是解決不了的。

http://blog.mirrorbooks.com/wpmain/wp-content/uploads/2013/07/IMG_0796.jpg張博樹

這方面我寫過很多東西,談憲政問題,主要就是那個《中國憲政改革可行性研究報告》——當然,不僅是我,還有陳小平和其他朋友也寫過類似的東西。過去20年,關於中國政治制度建構的替代性方案,有很多人在思考,也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大家看法很明確:共產黨這樣一個制度,不可能持續,要找到出路,或者用勝平的話說,給共產黨找到一條退路——那就是憲政改革。這是核心的東西。憲政改革並不一定意味著共產黨下台,但是要改變這個國家制度性建構的規則。這是第一。

第二,改革有一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不像天成的快速變革論那樣樂觀,我的主張是,要看到中國作為一個超大型國家,國情複雜,共產黨統治60年的傳統,造成的惰性力量十分厚重。最近20年來,它也做了相當大的努力,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精緻化。"六四"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共產黨蹦躂不了幾天了,但是20多年下來,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承認,這個黨國體制,還是有很多自我調整的能力,能够在不突破他自己的原則框架之內,儘可能去找到自己在當下生存的方式。——他們的努力很多,不僅是動用了很多技術官僚。對這些,在海外批評共產黨的圈中人,往往注意得不夠,而有簡單化的浪漫想象。我對此不贊成。

但是像國巍老兄這麼一個思路,對中國最核心的"政道"問題,對政治結構的重建這個當今解決中國問題的核心,我感覺重視不夠。這與你過去的大作,思路是一致的。最後你給出的方案,大概也是地方自治、發揮地方官員的作用。但是同樣是地方自治、同樣是發揮地方官員的作用,是有一個前提的,有一個在什麼樣的政治框架之內能發揮作用的問題。否則,就算再努力,未必能闖出新路。

什麼是前提?這就是政治結構的變化。黨國體制下——實質就是專制體制——有個特點,頂層的這個人物,往往具有超乎尋常的作用。在我的書裡,我用了一個名詞叫"始動性"。他的"始動性"很強,想幹的事就推動力很強,不想幹的事就阻礙力很強。現在對習近平得到的信息不足,互相矛盾,很難判斷他到底是想幹事還是不想幹事?我在北京待了很多年,很多朋友對他有一定瞭解,但是說法不一。像李銳就對我親口回憶過這樣的事:李銳住在醫院,習近平去看他時說:李老呀,有些話,你要多講呀,我們不方便講。這樣聽起來,他是想幹事。但是也有相反信息。當然也有一種說法:他自己沒有多大本事和主見,就看什麼人對他施加影響。最近是不是聽了劉雲山這樣的"老左"給他出的主意?

我們先不說習近平,從十八大新領導班子上台以後的現象看,他們似乎是想幹事,但是幹的方向是與大家所希望的相反的。不僅是意識形態風向向左轉,還有對外:在東海問題上、南海問題上,整個國際戰略佈局上……習上台之後,先去俄羅斯,然後去非洲;這次訪問美洲,也是先到拉美,後到美國。從這些方面看,好像他是有一個宏圖大略的。是不是他本人的主意?不知道,但卻是與我們期望中國走的路正相反。到目前為止,這一條是看得比較清楚了。如果我們將這些大的背景棄之不顧,只談技術性問題,"治道"問題——而且還是現行體制框架之內的"治道"問題,我覺得意義不大。


"政道"演化邏輯必須體現在"治道"設計

鄭國巍:我們談到今天中國領導人是想幹事還是不想幹事。他們並不是不想幹事。你以為他想幹事,他就能幹事嗎?

中國知識人的責任是很大的,對於制度轉型,文化演變,基本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中國知識界跟現代中國轉型的需要、面對的挑戰之間,距離又非常之大。至於"政道"與"治道"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對"治道"的設計,實際上要引用很多很新的理論:怎樣通過一套話語的干預,來創造一些條件,推進系統自身的演化,其中也包括了對這個系統演化內在邏輯的研究,這些是現在社會科學最前沿的問題。你談到"政道",我談到"治道",但是"政道"演化邏輯的步驟,必須體現在"治道"的設計上。這兩個問題你將它分開了。我講的"治道"裡面,是包含著對"政道"演化邏輯的設想,你對這一點並沒有理解。

西方是這麼演化過來的,我們中國則不是。如果在理論上沒有更高的自覺性的話,作為後發者,在西方強勢壓迫和示範這雙重作用下,要擺脫後發困境,就很困難——如果像日本那樣戰後被佔領,麥克阿瑟強制改造,那也就無話可說,但中國又沒有走到國際共管的地步,就困在這裡了,還是要靠自己來弄。我們文化內生的知識、思維方式,並不能很好地突破系統演化的邏輯,老是跳不出循環。在中國文化、制度很難找到一個支點來推動進化,幾乎沒有什麼正面的影響。

淺白地說,"政道"的轉變,必須體現為"治道"的某種變化。哈佛一個左派政治學家安格爾對未來政治制度的設計,我很佩服,他提到一些很深刻的問題,例如他用很形象的辦法指出制度設計首先是順序,而不是藍圖;是音樂,而不是建築。這兩句話很值得琢磨:用什麼樣的主觀努力,用我們的思維、話語和行動,來影響和干預制度和文化的演化?

"是音樂,而不是建築"怎麼理解?第一,音樂是一個過程;第二,音樂在大家合作中每一種樂器、每一個聲部所扮演的角色都很清晰,共同完成藝術的表達。而建築,也是藝術的表達,但是我們看見的並不是過程,而是完成形態;看不見不同的人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順序如何。他的意思是,好的政治制度設計,必須讓人們能夠看見自己在其中的角色。

我與你的區別,在於我的表達裡面體現了對這些困難、挑戰方面的思考。而你的表達裡面,沒有體現對這些問題的複雜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你更多的是表白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哲學,對現實並沒有干預能力。(《調查》第11輯)
    



訂閱《調查》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store/115484?apKey=fedd22f528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